在气象预测预报工作更多通过数值模式预报来实现的今天,对云的观测,更多只是为预报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刘凑华认为,云的形态对于一些天气现象具有指向意义,这也是古人“观云识天”的依据所在。目前,我国气象观测业务大多实现自动化,而对于云的观测仍是保留的人工观测项目之一。气象观测员除了要观察、判断云的形态,还要观测云量及云高。
但是,云对于天气活动来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举例来说,高积云既可能在低云演变成高云的过程中出现,也可能在高云演变成低云的过程出现,前者预示着天气转好,后者则预示阴雨天的到来。同时,云对于天气现象的指向性仅限于临近时段,若想预判3天甚至一周后的天气状况,“观云”便无能为力。
不过,刘凑华表示,对于气象爱好者来说,观云、识云,仍是接触大气科学、了解天气现象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说,云不仅是地球上庞大水循环的表现形式及结果之一,也是大气热力循环的重要一环。大多数天气现象,如雨、雪、雹、雷电都与云关系密切。此外,云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容易激起人们钻研大气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对公众而言,特别是在不方便查询天气预报时,掌握识别云的基本常识,有助于其敏锐察觉天气转变,及时针对强降雨、雷暴等高影响天气过程采取避险措施。
“观云识天”对于气象科技工作的科学价值或许在降低,但其科普价值仍不容忽视。
(来源:中国气象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