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湖纪实报道之二:他们为何能坚守在无人区?】

拐子湖气象站建立于1959年,先后有200多人在这里工作过。
拐子湖气象站旧貌
在这个被称之为“鬼见愁”的地方,拐子湖气象站的几代气象人先后告别父母妻儿,孑身一人,来到这里艰苦卓绝的创业。人们总结过这里的“十一难”,那就是“吃水难、吃菜难、行路难、就医难、用电难、住房难、学习难、交流难、谈恋爱难、子女上学难、提高收入难”。
拐子湖原先是个乡镇,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从1992年开始,这里的学校搬迁了,邮局撤走了,班车停发了,就连唯一的小商店也关了门。只有拐子湖的气象人和边防派出所的武警官兵仍然坚守着。现在的拐子湖地区方圆百公里内常住人口仅有13人,最近的城镇是到200公里以外的额济纳旗。
当年的拐子湖周边没有移动信号,没有互联网络,与外界很难联系,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并不可怕,但让人感觉窒息的是无尽的寂寞。他们每天能见到的是观测场、百叶箱、茫茫戈壁滩和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能听到的,也只是无线电话读报文的声音,文化生活极为匮乏,而看电视则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所有关于伟大的全部含义,其实都蕴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细节之中,只不过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才会不同凡响。半个世纪过去了,拐子湖的气象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奉献,没有什么名利之争,只有埋头苦干。
巴音那木尔,蒙古族,1994年入党,今年36岁,已经在拐子湖气象站工作了十六年,现在是党支部书记、站长。他说自己准备在拐子湖再干个十年。
拐子湖一直是男人的天下。1998年,段凤莲来了。内蒙古气象学校毕业后,她和男朋友王海龙一起来到了这里,从此,拐子湖凭添了一道风景。她努力把自己融入到这里,这其中多少难以名状的感受,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在拐子湖工作的11年里,段凤莲没穿过一次裙子,她一直告诉自己,别把自己当女人。结婚怀孕后,妊娠反映严重的段凤莲因为当时站里人员紧缺,一直坚守着,直至临产才离开。孩子生下后就放在婆婆家照顾,9个月后,当她回家时,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后来,段凤莲把不到一岁的孩子带到了拐子湖。她工作的时候,小家伙就一个人坐在地上玩儿沙子,沙子成了他最好的玩伴。
现在的拐子湖气象站。
如今拐子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0平方米办公及职工公寓楼拔地而起;80多公里笔直的柏油路贯穿南北; 60千瓦风光互补电站,满足了站内工作和生活用电;新修的蔬菜大棚、新打的深水井、新建的燃油锅炉让拐子湖的气象人吃菜、用水、取暖、洗澡不再发愁;电视、电话、互联网、阅览室、活动室,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53年来,拐子湖气象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全站各项业务质量始终保持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先进行列,地面错情率始终保持在0.0‰,报表合格率100%。
如军人般的坚定和忠诚,让拐子湖的气象人真的不同凡响:这里是全国双文明建设优秀集体奖和全国、全区及全盟气象部门先进集体,这里有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获得者,这里有全国、全区优秀测报员的获得者,这里更有为 “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功臣。2011年“五一”劳动节,中华总工会授予拐子湖气象站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拐子湖的气象人就如这不屈的大漠胡杨,成为拐子湖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