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沙漠腹地”无人区气象站——拐子湖:记者采访数度哽咽】

拐子湖是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一个地名,拐子湖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地处沙漠腹地,三面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南面横亘着举世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距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210公里。是内蒙古气象台站中环境最差、条件最艰苦的气象站。
“沙海茫茫不见边,黄风漫漫不见天,炎热干燥雨雪少,飞禽走兽难得见”,这是拐子湖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真实写照。联合国有关组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宣布:该地区不适宜人类生存。拐子湖水资源严重匮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4523.7毫米。最高气温达44.8℃,沙漠地温最高温度达到80度,最低气温-32.4℃。年均7级以上大风天气61天,最高风速38秒/米,年均发生沙尘暴天气30天。
但他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拐子湖气象站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仅有的2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为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升级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当前,有职工6人,均为男性,工程师5名、助工1名,党员2名,蒙古族1名。每天进行8次定时监测、24次航危报监测。拐子湖气象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国防科学实验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晨 微博ID:@小个子老女人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晔(左一)与拐子湖气象人合影微博ID:@东方笑66
@小个子老女人:外面是沙尘天,窗户密封,火车上还是钻进了一层沙,空气污浊,人很闷热!三月末至四月末,是这里的魔鬼天气。车上人说,如果额济纳是这样的天,下火车再客车几小时后到拐子湖,那边就该是沙尘暴了。
@东方笑66:采访组在风沙中行进。
@小个子老女人:一车的人都快闷死了。虽是空调车,但不能开空调,不能通风,否则面对的就是沙尘的猛烈袭击。
@东方笑66:"每次沙尘暴来,气象站就要被沙埋一次。狂风中,人会被卷走或被沙子埋住。此时,全站职工会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观测员在'人墙'保护下观测。"拐子湖气象站站长那木尔(1996年进站工作至今)向记者介绍,打开百叶箱的门观测,常常是一阵风把门吹走了。
@东方笑66:狂风扬沙!采访在继续~~~听一个女人讲她毕业后十年的故事:一个不谙世事女孩儿和11个男同事共守荒漠。她说,大家处处照顾她,但她仍感到孤独。他们打蓝球打纸牌,她参与不了。甚至很多话他们不能和她讲。男同事们劝她学织毛衣打发时间。"可是周边两百公里内都找不到一个人,更别说女人。谁教我啊?!"
@东方笑66:"一场沙尘暴就会在屋后堆起两米多高的沙,人可以直接走上房顶。观测场上覆盖一米多高的沙土,很多仪器被掩埋了,大家就用铁锹挖,挖出来继续观测。"姜峰(1984-1989年任拐子湖气象站站长)说。一次沙尘暴刮了三天三夜,他们清理观测场用了十来天。观测员常要提前半个小时进场,先清沙,再观测。
@东方笑66:拐子湖气象站副站长王毅(1997-2008年,2010至今二次进站)有套茶具。他说:正好六个杯子,站里一人一个。谁有了好茶叶就一起品茶聊家常。没想到这些终日以风沙为伴的汉子们还有这样的雅趣与柔情!正是这个王毅,当年因怕好容易谈上的对象犹豫,等不及十天一班的邮车,把一月378元工资全送给了邮电所。
@东方笑66:妈妈是好同行,儿子做好兄弟。气象人的孩子将分享不一样的蓝天、共追同样美丽的梦想!小段的儿子三年级,听说妈妈去拐子湖,他嘱咐妈妈一定去看看他埋在沙堆下的小铲子。因为自小与沙尘做伴,小男孩至今的爱好还是玩沙子。由于妈妈总是哄睡他后去观测,他现在睡觉仍很轻,妈妈一动,他就爬起来跟着走。
@东方笑66:下午两点要测报。我一点多就哄孩子睡觉,省得观测时还要带他。可好多次,我刚到观测场他就哭喊着追来。求我:妈,我什么也不动,带着我吧~有时同事听到他哭就跑到值班室哄他。可他的哭声在观测场都听得着。不到三岁他就认识了观测场里所有仪器,还告诉人家:这个不能碰。段凤莲,1997-2009年在拐子湖。
@东方笑66:刘天宝,1970-2000年在拐子湖气象站负责运输和保障工作。那时,交通极不便利。听说儿子出生了,他匆匆赶,还是没能像大多父亲那样,在妻子身边迎接爱子。几天后,又闻母亲病危,他匆匆赶回,而亲不在。两个"没赶上",让这个硬气的老汉掩面而泣。
@东方笑66:李福平,2002-2007年拐子湖气象站站长。当年他历时8天独自进站,向大家宣布自己的任命。他带着站里的同志,举着仪器捜索信号,在离站不远的沙丘上建起通信塔,拐子湖从此可以使用手机。他带着站里同志改造汽油桶、搭建简易屋,站里从此解决了洗澡难的问题。言谈中他多次用手捂住嘴,抑住眼中打转的泪。
@东方笑66:
谢谢你,替拐子湖气象人!
与十几位新老拐子湖职工座谈,他们都会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只能去克服去适应。真正让人感觉窒息的是无尽的寂寞。"到了拐子湖,首先要学会忍受寂寞。如果你说为他们心酸,他们会不理解,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常态。如果你说他们心酸,他们不反对,但他们说得更多的是不悔。60年代在拐子湖工作过的王文华(后排戴黑帽老者),在女儿征求他意见时说:你去吧,那里现在条件那么好,你也去锻炼锻炼吧。"他的女儿王云霞,1990-1996年,拐子湖气象站观测员。
@东方笑66:今日拐子湖气象站全家福。全站6人,他们是那木尔(1996年入站至今)、王毅(二次入站)、许延强(2010年入站至今)、段志忠(2010年入站至今)、王海龙(二次入站,第一次与段凤莲1997年入站,后结发)和蔡文军(二次入站)。据悉,这些次入站的同志皆为难以割舍对拐子湖工作的牵挂,主动申请进站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