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研岐黄道术并彰——纪念龙江医派杰出医家王若铨诞辰100周年

(2025-11-27 04:33:00)
精研岐黄 道术并彰
——纪念龙江医派杰出医家王若铨诞辰100周年
摘自2025-11-26中国中医药报
陈斌 王兵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5年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内经学大家王若铨诞辰100周年。王若铨教授(1925-2023)是龙江医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更是20世纪后半叶《黄帝内经》研究领域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与教育家。他一生潜心岐黄,皓首穷经,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内经》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其学术思想深邃宏富,育人成果桃李芬芳。202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若铨黄帝内经讲稿》,汇集其毕生心血,收录论文11篇、原文讲稿35篇及绪论1篇,凡60余万言,系统展现了他的学术体系,为我们深入研究和纪念这位学术巨擘提供了最珍贵的文献基础。

值此百年诞辰,我们重温其学术轨迹,探赜其思想精华,不仅是对先贤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中医学术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自觉践行。

生平与志业:从私塾启蒙到经学大师

他先以《医宗金鉴》入门,后得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等书指引,渐窥门径。1945年,他拜名医孙希泰为师,系统学习中医经典与传统诊法,医术精进。

1948年,开设诊所悬壶济世。在临床中,他坚持以张仲景理法方药为宗,平脉辨证,针药并用,且不囿于门户,善于借鉴现代诊疗技术,屡起沉疴,声誉日隆。1956年,先后在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哈尔滨医学院中医系任教。1963年,他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成为基础部内经教研组的创始人之一,直至退休,将后半生心血倾注于《内经》的教学与研究。

在30余年主讲《黄帝内经》等经典课程,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生爱戴,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教学之余,他焚膏继晷,潜心著述,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讲稿与论文。这些手稿历经岁月沧桑,终得整理出版,成为后世研究其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奠定了他在当代《内经》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治学方法与学术特色:理通文史哲,道贯天人心

王若铨治学,深受乾嘉朴学影响,崇尚实证,注重本源。其研究《内经》的方法与特色,可概括为5个方面。

根基深厚,精于校勘训诂。他深知《内经》成书久远,传抄刊刻中讹误衍脱难免,若原文不明,则一切阐释皆如沙上筑塔。因此,他将文献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在校勘方面,他娴熟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诸法。例如,针对《灵枢·营卫生会》“卫出于下焦”这一千古疑案,他广引《甲乙经》《太素》《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早期文献,力证其当为“卫出于上焦”,并从医理上深入剖析,使文义、医理豁然贯通,纠正了赵府本以来因刻印错误导致的长期误解。在训诂方面,他不仅依据《说文》《尔雅》等字书,更结合经史子集,融会贯通。如释《灵枢·九针十二原》“神乎神”之前一“神”字为“审”、“慎”之意,强调针刺时精心体察真气变化的重要性;释《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之“其”为“有”义,均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

以经解经,力避主观臆断。为避免用后世演变乃至西化的概念强解古经,他极力倡导“以经解经”的阐释原则。在诠释《内经》任何概念或理论时,他都力求在《内经》自身文本体系中寻找内证,通过大量引证相关篇章的论述,相互参证,勾连成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网络。例如,为阐明“真气”这一核心概念,他汇集《灵枢·刺节真邪》《素问·上古天真论》等多篇论述,系统揭示其作为受于先天的本原之气,“与谷气并而充身”的实质,以及它与“正气”“形气”“神气”等概念的关系。对于“阴阳”,他严格区分哲学方法论、普遍规律的“哲理阴阳”与医学特定概念、指称经络系统(阴经、阳经)及其功能(阴气、阳气)的“医理阴阳”,廓清了理论上的混淆。

强调整体,融汇天人相应。王若铨对《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发挥。他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以经络为联络、以真气(经气)为动力的有机整体(“人身小天地”)。同时,人又处于天地自然这一大系统之中,无时无刻不与之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他详细阐述了人体真气如何随昼夜四时而呈现周期性消长变化(如“平旦人气生”),即现代所谓的“生物钟”现象;并强调人作为“天地之镇”,具有精神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法则天地,逆从阴阳”,主动适应甚至反作用于环境(“治未病”)。这种内外统一的整体观,是其学术思想的基石,贯穿于其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的全部论述之中。

深究阴阳运气,致力临床转化。对于《内经》中最为玄奥的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学说,他既不轻率否定,也不神秘化,而是本着朴素、求实的态度进行探究。他提炼出“阴静阳躁”“阴主寒,阳主热”“阳主外,阴主内”“阳道实,阴道虚”等医理阴阳的基本原则,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对于五运六气,他不仅通过绘制示意图直观展示六气司天、在泉、间气的流转规律,结合古天文学知识解释“南北政”等疑难问题,更着力于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他详细阐释“病机十九条”的深刻内涵,分析六淫致病的特点及相应的治则方药,使运气学说从“玄学”回归到指导疾病防治的“实学”层面。

尊经不泥古,衷中不摒西。王若铨治学尊崇经典但绝不泥古。他始终坚持理论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原则。在临床诊断中,他注重四诊合参,尤重视脉诊、腹诊,但也认为在必要时应借助现代检查手段以辅助诊断、验证疗效,如强调妊娠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在学术研究中,他亦以开放心态,适当援引现代科学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来帮助理解某些古典医理的实质,例如用现代医学对惊恐汗出机制的解释来佐证《内经》“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的论述。这种“尊经而不泥古,衷中而不摒西”的立场,体现了一位优秀学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历史眼光。

临证思维与贡献:辨证重脉腹,施治尚经方

王若铨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临床家。其临证思维深深植根于《内经》理论,特色鲜明。

诊法精详,尤重脉腹。他临证极为重视四诊合参,尤其精于脉诊与腹诊。他认为脉象是窥探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窗口,而腹诊(包括虚里诊法)对于判断病位、病性以及胃气、元气的存亡安危至关重要。他善于在复杂证候中,通过细察脉象的微妙变化和腹部的异常征象(如压痛、痞硬),抓住疾病的关键。

辨证精准,首别阴阳。他谨守《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训示,将辨别阴阳作为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他强调须辨明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虚实,而阴阳实为统领八纲的总纲。在其讲稿中,对《内经》各种病证(如热病、咳、痿、痹、胀、痛等)的病机分析,无不以阴阳气血失调为纲,条分缕析,要言不烦。

治法灵活,善用经方。他临床擅用经方,且灵活化裁。从其遗留的著述和门人回忆中可见,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运用纯熟。如曾治一伤寒误下致神昏谵语、睾丸肿大者,辨为少阳病误下,邪陷阳明,扰及心神,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愈;治一“食入即吐”的胃反患者,断为胃热上冲,非虚寒之真胃反,投以大黄甘草汤泻热通腑,一剂而安。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其“平脉辨证”、方证相应的深厚功力。

擅治内妇疑难杂症。他在内科、妇科疑难病方面尤有心得。对于内科杂病,强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对于妇科疾病,注重从肝脾肾论治,以调理冲任为本,治疗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病有独到之处。可惜因其晚年工作调动等原因,其大量宝贵医案未能系统保存,实为憾事。

教育贡献与学术传承:杏林育才,薪火相传

作为黑龙江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王若铨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30余载。他主讲《黄帝内经》,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讲解却能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研读古籍的能力和中医思维方法。其受业弟子众多,许多已成为中医教学、科研、临床领域的骨干力量,其学术思想通过弟子们传承发扬,深深融入龙江医派的血脉之中。

《王若铨黄帝内经讲稿》的出版,是其学术生命的重要延续。这部巨著几乎涵盖《内经》所有核心篇章,体大思精,注解详明,旁征博引,附录丰富,不仅是对《内经》原文的权威诠释,更是其学术思想体系的集中展现。该书已成为当代《内经》研究者、学习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著作,其学术价值将历久弥新。

王若铨的一生,是精诚探索中医奥理的一生,是诲人不倦培育桃李的一生,是道术并重、知行合一的一生。他以深厚的国学根基为舟,以严谨的朴学方法为桨,在《黄帝内经》这片浩瀚的智慧海洋中孜孜求索,在文献校勘、理论阐释、临证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内经》学的现代研究树立了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