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的理论与临床价值

(2025-11-21 04:26:51)
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的理论与临床价值
摘自2025-11-20中国中医药报
李雅文 贾振华 河北以岭医院

肺络病证治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肺脏生理功能及肺系疾病证治规律的临床应用理论,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辨证治疗规律的临床学科,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对提高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等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分为布散于皮肤与体表黏膜的阳络与循行于脏腑区域的阴络。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成为脏腑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致病因素引起脏腑结构功能失常导致各种病变的关键因素。脏腑络病证治是络病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络病学学科与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深化发展的研究方向。构建肺络病证治体系的重要价值应从络病理论与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发展的历史坐标和时代交叉点上去探寻。

构建肺络病证治体系的历史使命

络病理论与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发展的历史坐标分析

藏象、经脉(络)、气血形成中医学术体系核心,也是中医学最鲜明的学术特征。藏象是关于人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及生理病理表现的理论,气血是脏腑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并对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及四肢百骸发挥络属作用,从而形成有机统一整体。藏象、经脉(络)、气血以五脏为中心,借助经脉及其分支络脉的分布络属关联,与腑、志、液、体、窍、时共同建立起特定联系的藏象学说体系,早在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已初步建立。络脉既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藏象学说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逐层细分、网状分布、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就不可能实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功能;没有络脉系统对气血的面性敷布弥散作用,仅靠经脉系统的线性输布,也不可能实现气血对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及四肢百骸的温煦濡养作用,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及四肢百骸整合为一体的藏象学说体系也失去了重要的组织结构支撑。

正因为经络学说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络学说的逐步完善必然持续推动藏象学说的深入发展。《黄帝内经》首次建立经络学说,提出“经脉”“经络”“络脉”等概念,建立了以十二经脉为主体,通过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皮部,以及从经脉分出的十五络脉和孙络、浮络等,形成表里相合、循环交接及联络脏腑、沟通百骸的网络系统,为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提供了前提与支撑,也为基于藏象学说探讨脏腑生理及发病、病机、辨证、治疗,推动脏腑辨证发展,提高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水平奠定了基础,显示出络脉在藏象学说形成与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东汉张仲景首开脏腑辨证之先河,重视经络在脏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的脏腑感邪途径。其针对内伤疑难杂病,在脏腑辨证用药基础上首创通络治疗特色用药,显著提高肝着、疟母、虚劳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奠定络病证治的临床基础。叶天士高度评价其通络治疗方药:“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络病治疗和一般攻积除坚不同,强调了通络治疗在脏腑疾病中的独特临床价值。叶天士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发展络病治法用药用于癥积、痹证、中风、虚劳、痛证等内伤杂病,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上述先贤的临床实践反映了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历史规律。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重经轻络现象,使络病证治对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指导作用及学术价值未充分彰显,叶天士针对“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的现状发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的历史感慨,显示络病证治发展滞后制约了脏腑辨证深入发展及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络病理论的当代突破性进展为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深入发展提供时代交叉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证治研究,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空间与功能的统一性研究络脉理论,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创立络病学中医新学科,出版反映络病证治的《络病学》专著、反映学科分支气络学说的《气络论》与脉络学说的《脉络论》,三部专著奠定络病学科理论基础。“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脉络学说构建及指导血管病变防治被列入“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位列“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列入《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围绕络病理论创新及其转化应用取得的系列重大突破被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为“中医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相对于中医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在两千年发展过程中从建立到发展不断完善,络脉与络病理论历史上仅有春秋战国《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及清代叶天士三次里程碑式发展,但每一次发展俱发挥了对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显著提高了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辨治水平。络病研究“第四个里程碑”的突破式成果,为络病证治与脏腑辨证紧密结合系统研究脏腑络病证治规律、提高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是中医药临床及科研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基于当代“第四个里程碑”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络脉行气和行血的共性与脏腑结构功能的独特性相结合的内在规律、促进脏腑络病理论系统化研究是络病学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对藏象学说及脏腑辨证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而这正是认识和把握作为脏腑络病证治重要组成部分的肺络病证治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肺络病证治体系概要

肺络是循行于肺的络脉,包括运行经气的肺之气络、运行血液的肺之血(脉)络,成为肺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作为气息之路的肺之气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治理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在维持肺脏生理功能及全身脏腑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结构与功能失常是导致肺络病变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临床表现出的相应证候特征成为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因此,肺络病证治的研究范围涵盖肺络生理及肺络病发病因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兹就其证治体系概要做简要论述。

肺络病发病因素

宗气是产生吸清呼浊呼吸运动的直接动力,宗气贯心脉分为营卫之气,卫气借助气络昼行于六经皮部之阳络以充皮肤、司开阖、肥腠理,夜行脏腑膜原之阴络以温煦和调五脏六腑,在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气血津液精物质、能量、信息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指出外邪侵袭人体,由络到经再传至络的传变过程。六淫、温热、疫疠邪气侵袭肺之阳络引起的“新感入络”符合这一传变规律。若新感病久传内、肺病日久迁延以及他病日久及肺,影响肺之阴络,则符合“久病入络”的发病规律。另外,情志、饮食、起居、劳逸、环境毒素等均可启动肺之络伤之机变,水饮、痰浊、瘀血、内生毒素又可助肺之络损病进。

肺络病基本病机

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血)脉络,具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独特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气血运行时速特点,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总结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八类病机变化。循行于肺脏的络脉为肺络,包括肺之气络与肺之脉络两部分,与肺之气道共同完成肺的核心生理功能,肺络属于全身脉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络脉发病特点与病机类型具有同一性,而病变状态下肺络病变的病机也包括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的基本病机变化。如络气郁滞、郁而化热,津伤液亏、络虚不荣,络气虚滞、虚而下陷,阳虚失煦、络虚不荣,热毒滞络、损伤络体等气络病变;气道壅滞、气道绌急、气道闭塞等气道病变;脉络瘀阻、脉络绌急、脉络瘀塞等脉络病变。

肺络病变病机传变的连续性、病理损伤的交互性造成病变状态的复杂性。无论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居处等因素导致的肺系疾病,均体现了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的传变规律,但这并不否认在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继发病理产物的作用下,气络、气道、血(脉)络损伤在一定阶段内各有侧重、相互之间又发生着交互影响的内在机制,这严重影响着疾病病机演变及预后和转归。

肺络病主要临床表现

肺络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恶寒、发热、汗出、喘证、哮证、短气、咳嗽、咳痰、咳血、胸痹、皮痹、水肿和鼻鼽等。恶寒是外邪袭表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因外邪影响肺之气络中卫气卫外防御作用所致。清代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言:“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素问•刺热》论述了外邪袭表“起毫毛,恶风寒”,进而出现“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的肺热表现,张仲景针对肺热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创制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名方。肺之气络中卫气司腠理汗孔开合,外邪侵袭肌表及化热入里伴随着汗出症状,均与肺之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防御卫外功能有关。
喘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凡是可以影响肺之气络中气机升降出入,导致肺失宣肃者,均可发为喘症。如麻杏石甘汤所针对的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越婢加半夏汤所针对的饮热郁肺、热重于饮证之“上气,喘而躁者”。哮症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哨鸣为特征,病位在肺之气道,与气络中运行的元、宗、卫气对气道的温煦充养、调节控制功能失常导致气道绌急有关。短气以呼吸微弱短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为特征,近代张锡纯所论大气下陷的主证实乃胸中大气因虚而下陷,胸中气机失于斡旋而留滞的病机状态,常见于以肺胀为代表的呼吸慢病。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咳不止于肺,更不离乎肺。咳痰属有形之痰范畴,痰阻气道既是多种肺系疾病进一步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治疗干预的关键环节。咳血多与肺中血(脉)络受损有关。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灵枢•本藏》中“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指出肺与胸痹的关系。张仲景创立祛痰宽胸、通阳泻浊的胸痹治疗方药,呼应了“肺大则多饮”的胸痹病机观点,开创了从肺论治胸痹的用药先河。清代喻嘉言、近代张锡纯力倡胸中大气学说,为斡旋胸中大气解决胸中阳气式微的胸痹病机之本提供了理论源泉,亦为心肺同治治疗心肺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启迪。皮痹病位在皮肤,与肺脏关系密切。《素问•痹论》明确提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涵盖了西医学系统性硬化症累及肺脏的病理过程。水肿除与肾之蒸化、脾之转输相关,还与肺之通调水道作用密不可分。《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即通过宣肺发汗的方法以祛邪外出,成为水肿病的重要治法。肺开窍于鼻,无论外感内伤导致的鼻鼽均与肺及肺之经络具有密切关系。

肺络病治则治法

络病的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故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的病理实质而提出的。肺络是络脉的一部分,肺之“气络—气道—血(脉)络”的病机规律均体现了“不通”的病机特点。正如清代程文囿《医述》言:“肺为清虚之脏,喜通利,恶壅塞,毫发不可干之。”临床辨证遣方用药时均需把握“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清代高士宗《医学真传》言:“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论述了通络方法各不相同,其总旨皆在于保持络脉气血的畅通以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据此,提出宣、肃、补、泻、升、敛、清、温等肺络病八大治法。

肺络病治疗方药

通络治疗用药是指从张仲景到叶天士等历代医家总结归纳出的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但这些药物存在不按同一标准分类的不足,于是在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过程中,这些通络药物被重新分类,便于临床把握运用。根据肺络病的发病及病机特点,将肺络病治疗用药按功能分为流气畅络、升清降逆、解毒通络、荣养络脉、祛痰通络、化瘀通络、搜风通络、开窍固脱和散结通络九大类。

肺络病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是指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浅深、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阴阳的方法,为脏腑辨证之总纲。通过八纲辨证,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推断其趋势,为临床治疗指出方向。肺络病变的辨证纲领也遵循脏腑辨证之八纲,同时结合肺络病变自身特点,即升降出入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基本形式,而肺脏本身即体现气机的升降出入,分别称为宣发与肃降,故提出表里、寒热、虚实、升降(阴阳)作为肺络病辨证八纲,以期提纲挈领,指导临床运用。

肺络病证治体系的临床价值

肺络病证治体系的构建遵循着历史文献挖掘—指导临床实践—形成创新理论—再指导临床—升华完善理论的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先从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突破,特别是从应对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取得显著成效开始。面对近20余年新发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频发急需有效药物的现状,传承叶天士内伤疑难杂病“久病入络”病机观点,创造性提出“新感入络”,将络病概念范畴拓展至外感温热病领域。揭示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气络—气道—血络”传变规律、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提出积极干预策略,创建“文献挖掘+大数据分析+临床荟萃”方法,制定连花清瘟组方,为积极干预阻断“气络—气道”传至“血络”途径提供有效药物。连花清瘟在防控SARS、甲流、新冠等3次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佐证了肺络病证治在防控呼吸系统公卫事件中的理论与临床价值,显著提升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肺络病证治指导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异病同治”研究,提出“风热袭表、痰热壅肺、气道壅阻”病机特点,确立“宣肺泄热、化痰止咳”治法,以麻杏石甘汤与清金化痰汤为基础方化裁,研发创新中药连花清咳片。基础研究揭示连花清咳片“化痰止咳”的科学内涵:减少痰液生成、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临床研究证实,其可改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痰液黏度,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等临床症状,显示出肺络病指导“异病同治”下呼吸道感染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肺络病证治指导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研究,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络—气道—血(脉)络”传变及交互规律,指出以肺之气络中宗气虚陷留滞为始动因素,引起肺之血(脉)络及气道异常,三者间交互作用推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变发展,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始至终属中医“心肺同病”的病机特点,指出心肺气虚为发病之本,脉络瘀阻为病机关键,气道壅滞为病机表现。该病机反映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络、气道、血络的互作规律,对确立心肺同治干预新策略、突破当前以改善气道炎症为主的治疗现状、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