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若反”的哲学智慧与中医药传承创新
(2025-11-18 16:44:05)
“正言若反”的哲学智慧与中医药传承创新
摘自2025-11-17中国中医药报
刘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道德经》中“正言若反”的辩证思维,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这一东方哲学瑰宝,为当下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深邃的方法论启示。中医药学的存续与发展,恰是一场在“正”与“反”之间的辩证实践,唯有把握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核,方能于守正中创新,于创新中守正,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
《道德经》有云:“正言若反。”此四字,乃中国辩证思维之结晶。其意指世间至高之理,常悖于俗见,如“大巧若拙”“大音希声”。此般智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往往藏于对立之面,发展的活力正源于矛盾之统一。而这“反者道之动”的玄机,早已作为一条隐秘的血脉,深植于中医药学的肌体之中。于今日探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路,这份古老的哲思,无疑是一盏穿越迷雾的指路明灯。
传承之核:于“若反”处见真章
中医药的传承,若只视为方药、技法的机械传递,则失其魂魄。其精髓,正蕴藏于那些“正言若反”的思维模式之中。传承的真谛,在于领悟并承袭这种超越表象、直抵本质的认知方式。
其一,是“整体”与“局部”之反。 现代医学善于精准聚焦,直击病灶,此为其“正”。而中医则常行“若反”之道:如肺病不独治肺,兼以通腑调肠,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调整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平衡,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种不直接针对“果”(病灶),而着眼于“因”(全身状态)的治法,看似迂回,实则是从根本上激发人体自愈之力,正合《道德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之理。
其二,是“治病”与“治未病”之反。 “生病而后治”是世人常态思维。而中医推崇“上工治未病”,主张在疾病未发或初露端倪时便先行干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看似是一种“未发生即干预”的“反向操作”,却是最符合经济学与健康规律的“大正”,体现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前瞻智慧。
其三,是“复杂”与“简单”之反。 单一成分、靶点明确的化学药物是现代药学的基石。而中医方剂讲究“君臣佐使”,通过多味药物的复杂配伍,达成协同增效、制约减毒的系统效应。这种看似繁琐的“复杂性”,恰恰是为了应对人体这一超级复杂系统,它以“网络化”的调节代替“单点”的打击,体现了整体观在用药上的妙用。
故而,中医药的传承,传的不仅是“术”,更是“道”。这个“道”,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思维之道。丢失此内核,传承便徒具其形。
创新之径:行于“反正”合于道
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医药的使命,但创新不能沦为自我异化的“西医化”。在“正言若反”的指引下,中医药的创新应是在坚守根本前提下的智慧前行。
首先,于“守正”中“创新”。 守正与创新,表面看来,一者趋向保守,一者要求突破,似乎矛盾。然而,“正言若反”告诉我们:最深度的守正,恰是最富生命力的创新源泉。 当我们牢牢守住中医的思维灵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我们便拥有了消化、吸收一切现代科技为我所用的定力与智慧。用分子生物学阐释药理,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辨证,其目的不应是让中医去迎合西方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是为了丰富、拓展并现代化中医自身的诊疗范式,使其理论更可喻、其疗效更可证。这看似是“向后”守固根基,实则是为了“向前”迈出更稳健、更自信的步伐。
其次,于“标准化”中实现“个性化”。 可重复、可量化的标准是现代科学的通用语言。而中医的灵魂在于“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的个性化诊疗。中医药的创新,绝不能以牺牲“个性化”这一核心优势为代价,去追求僵化的“标准化”。真正的创新路径,或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中医“智慧云平台”,将海量的医案与四诊信息数字化,其目的不是产出某个“标准方”,而是为了辅助医生更精准、更高效地实现“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治疗,让名老中医的经验得以量化传承。这看似在追求“标准”,实则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个体化”,此乃“正言若反”在现代的生动体现。
再次,于“成分分析”中印证“整体效用”。 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开发单体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路径之一,青蒿素的成功即是范例。但这绝非唯一路径。中医药创新的“反向”思维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最尖端的“分析”工具,去解析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科学内涵,阐明其整体协同作用的机制。这正是在用“还原分析”之法,行“解析整体”之实,是为高级的“若反”。
最后,于“本土化”中走向“国际化”。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我们去沟通、去解释,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削足适履”。《道德经》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真正有力量的国际化,源于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医药的创新,应包含构建一套基于自身逻辑、又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标准与话语体系。这需要我们首先向内深耕,固本培元。看似是“向内”的固守,实则是为了赢得真正“向外”的、平等的尊重与认同。
实践之桥:执“两”用“中”的智慧
“正言若反”的智慧,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它要求中医药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培养一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实践方法论,即在看似对立的矛盾中,找到动态的、有机的平衡点,而非非此即彼的粗暴选择。
其一,在临床实践中,融汇“微观”与“宏观”。 一位优秀的中医,不应排斥现代医学的检查报告。血糖、血压、影像学结果,这些是“微观”的“正”;舌苔、脉象、证候,这些是“宏观”的“正”。高明的实践在于“若反”——将微观指标视为人体宏观状态的一部分,纳入中医辨证的参考系中。例如,面对一位化验指标异常但自觉症状不显的“病人”,可借鉴“治未病”思想,提前干预;而对于症状典型但检查无果的“患者”,则坚定依靠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这便是“执两用中”,既不盲从数据,也不固步自封。
其二,在科研探索中,调和“定量”与“定性”。 中医药科研不能唯“定量”是从。疗效的评价,既需要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也需要患者主观感受、生活质量改善等“定性”描述。实践“正言若反”的智慧,就是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复合型疗效评价体系,让冰冷的数据与温热的体验相互印证。这看似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却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医药的“有效性”。
其三,在教育传承中,兼顾“师古”与“疑古”。 传承要求“师古”,熟读经典,恪守师训;创新则需要“疑古”,敢于提问,勇于求证。真正的教育,应培养学子“尊师而不盲从,学古而能化新”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知识与临床实践,提出新见、验证古方,这本身就是一种“返本开新”的“若反”实践。
“反者道之动”,老子的这句箴言揭示了宇宙万物周行不殆的根本法则。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亦当循此大道。其传承,重在传承那份于“相反”处“相成”的辩证思维;其创新,妙在践行那条于“守正”中“出新”的智慧路径;其实践,贵在掌握这种“执两用中”、动态平衡的方法论。面对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更需要这份“正言若反”的哲思定力,不惑于表象,不困于对立,在坚守与突破、个性与标准、本土与国际的张力中,找到那个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点。唯有如此,中医药才能不负先贤智慧,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不仅未曾迷失,反而能淬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其独特的东方智慧。
摘自2025-11-17中国中医药报
刘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道德经》中“正言若反”的辩证思维,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这一东方哲学瑰宝,为当下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深邃的方法论启示。中医药学的存续与发展,恰是一场在“正”与“反”之间的辩证实践,唯有把握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核,方能于守正中创新,于创新中守正,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
《道德经》有云:“正言若反。”此四字,乃中国辩证思维之结晶。其意指世间至高之理,常悖于俗见,如“大巧若拙”“大音希声”。此般智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往往藏于对立之面,发展的活力正源于矛盾之统一。而这“反者道之动”的玄机,早已作为一条隐秘的血脉,深植于中医药学的肌体之中。于今日探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路,这份古老的哲思,无疑是一盏穿越迷雾的指路明灯。
传承之核:于“若反”处见真章
中医药的传承,若只视为方药、技法的机械传递,则失其魂魄。其精髓,正蕴藏于那些“正言若反”的思维模式之中。传承的真谛,在于领悟并承袭这种超越表象、直抵本质的认知方式。
其一,是“整体”与“局部”之反。 现代医学善于精准聚焦,直击病灶,此为其“正”。而中医则常行“若反”之道:如肺病不独治肺,兼以通腑调肠,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调整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平衡,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种不直接针对“果”(病灶),而着眼于“因”(全身状态)的治法,看似迂回,实则是从根本上激发人体自愈之力,正合《道德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之理。
其二,是“治病”与“治未病”之反。 “生病而后治”是世人常态思维。而中医推崇“上工治未病”,主张在疾病未发或初露端倪时便先行干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看似是一种“未发生即干预”的“反向操作”,却是最符合经济学与健康规律的“大正”,体现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前瞻智慧。
其三,是“复杂”与“简单”之反。 单一成分、靶点明确的化学药物是现代药学的基石。而中医方剂讲究“君臣佐使”,通过多味药物的复杂配伍,达成协同增效、制约减毒的系统效应。这种看似繁琐的“复杂性”,恰恰是为了应对人体这一超级复杂系统,它以“网络化”的调节代替“单点”的打击,体现了整体观在用药上的妙用。
故而,中医药的传承,传的不仅是“术”,更是“道”。这个“道”,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思维之道。丢失此内核,传承便徒具其形。
创新之径:行于“反正”合于道
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医药的使命,但创新不能沦为自我异化的“西医化”。在“正言若反”的指引下,中医药的创新应是在坚守根本前提下的智慧前行。
首先,于“守正”中“创新”。 守正与创新,表面看来,一者趋向保守,一者要求突破,似乎矛盾。然而,“正言若反”告诉我们:最深度的守正,恰是最富生命力的创新源泉。 当我们牢牢守住中医的思维灵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我们便拥有了消化、吸收一切现代科技为我所用的定力与智慧。用分子生物学阐释药理,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辨证,其目的不应是让中医去迎合西方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是为了丰富、拓展并现代化中医自身的诊疗范式,使其理论更可喻、其疗效更可证。这看似是“向后”守固根基,实则是为了“向前”迈出更稳健、更自信的步伐。
其次,于“标准化”中实现“个性化”。 可重复、可量化的标准是现代科学的通用语言。而中医的灵魂在于“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的个性化诊疗。中医药的创新,绝不能以牺牲“个性化”这一核心优势为代价,去追求僵化的“标准化”。真正的创新路径,或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中医“智慧云平台”,将海量的医案与四诊信息数字化,其目的不是产出某个“标准方”,而是为了辅助医生更精准、更高效地实现“一人一方”的个性化治疗,让名老中医的经验得以量化传承。这看似在追求“标准”,实则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个体化”,此乃“正言若反”在现代的生动体现。
再次,于“成分分析”中印证“整体效用”。 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开发单体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路径之一,青蒿素的成功即是范例。但这绝非唯一路径。中医药创新的“反向”思维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最尖端的“分析”工具,去解析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科学内涵,阐明其整体协同作用的机制。这正是在用“还原分析”之法,行“解析整体”之实,是为高级的“若反”。
最后,于“本土化”中走向“国际化”。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我们去沟通、去解释,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削足适履”。《道德经》言:“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真正有力量的国际化,源于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医药的创新,应包含构建一套基于自身逻辑、又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标准与话语体系。这需要我们首先向内深耕,固本培元。看似是“向内”的固守,实则是为了赢得真正“向外”的、平等的尊重与认同。
实践之桥:执“两”用“中”的智慧
“正言若反”的智慧,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它要求中医药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培养一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实践方法论,即在看似对立的矛盾中,找到动态的、有机的平衡点,而非非此即彼的粗暴选择。
其一,在临床实践中,融汇“微观”与“宏观”。 一位优秀的中医,不应排斥现代医学的检查报告。血糖、血压、影像学结果,这些是“微观”的“正”;舌苔、脉象、证候,这些是“宏观”的“正”。高明的实践在于“若反”——将微观指标视为人体宏观状态的一部分,纳入中医辨证的参考系中。例如,面对一位化验指标异常但自觉症状不显的“病人”,可借鉴“治未病”思想,提前干预;而对于症状典型但检查无果的“患者”,则坚定依靠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这便是“执两用中”,既不盲从数据,也不固步自封。
其二,在科研探索中,调和“定量”与“定性”。 中医药科研不能唯“定量”是从。疗效的评价,既需要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也需要患者主观感受、生活质量改善等“定性”描述。实践“正言若反”的智慧,就是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复合型疗效评价体系,让冰冷的数据与温热的体验相互印证。这看似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却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医药的“有效性”。
其三,在教育传承中,兼顾“师古”与“疑古”。 传承要求“师古”,熟读经典,恪守师训;创新则需要“疑古”,敢于提问,勇于求证。真正的教育,应培养学子“尊师而不盲从,学古而能化新”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知识与临床实践,提出新见、验证古方,这本身就是一种“返本开新”的“若反”实践。
“反者道之动”,老子的这句箴言揭示了宇宙万物周行不殆的根本法则。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亦当循此大道。其传承,重在传承那份于“相反”处“相成”的辩证思维;其创新,妙在践行那条于“守正”中“出新”的智慧路径;其实践,贵在掌握这种“执两用中”、动态平衡的方法论。面对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更需要这份“正言若反”的哲思定力,不惑于表象,不困于对立,在坚守与突破、个性与标准、本土与国际的张力中,找到那个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点。唯有如此,中医药才能不负先贤智慧,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不仅未曾迷失,反而能淬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其独特的东方智慧。
恩师路志正三周年祭
摘自2025-11-17中国中医药报
孟昭隆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癸卯深秋,众弟子胸佩白花,手捧祭菊,泪洒千行,拜祭于恩师灵前!
恩师路老志正国医大师,位至仙班,忽已三载。惟音容慈颜,时时萦绕脑际,恍如昨日。
恩师一生,执着于岐黄之学,以救苍生、育后学为己任;出入于医学殿堂,建言献策以兴中医为天职。杏林讲席,常传融古汇今之音;学术殿堂,常现气度恢宏之身影。
耄耋之年,亲率弟子启《路志正医学丛书》之编修,煌煌7册,千万余言,皆为中医宝库增辉之瑰宝,亦为众弟子立下无言之丰碑。
尤难忘学术造诣“十八字诀”字字珠玑,句句千金。“持中央,运四旁”尽显中和之道,彰显其诊治战略之视野;“怡情志,调升降”深得七情奥义,并界定病症关键之矛盾;“顾润燥,纳化常”统领人体阴阳转化之机枢,同时确立诊治根本之目标。以此,铸就学术之丰碑,启后学之茅塞。
忆当年,恩师以百岁之龄,仍坚持按时门诊。工作时聚精会神,和蔼可近。诊治不避亲疏,一视同仁。把脉,察舌,问症,仔细认真!遣药处方,药简量轻,但常有四两拨千斤。
至若栽培后学,更见菩萨心肠。常用休息时间,为弟子解惑;或带弟子出诊,门诊时为弟子临证授业。故恩师一生追随者众。
真可谓:门前杏树三千,树树蔚然成林!
纸短情长,拙笔难尽!
惟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恩师风范,山高水长。
岐黄星火,永续承传。恩师之愿,吾辈发扬!
摘自2025-11-17中国中医药报
孟昭隆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癸卯深秋,众弟子胸佩白花,手捧祭菊,泪洒千行,拜祭于恩师灵前!
恩师路老志正国医大师,位至仙班,忽已三载。惟音容慈颜,时时萦绕脑际,恍如昨日。
恩师一生,执着于岐黄之学,以救苍生、育后学为己任;出入于医学殿堂,建言献策以兴中医为天职。杏林讲席,常传融古汇今之音;学术殿堂,常现气度恢宏之身影。
耄耋之年,亲率弟子启《路志正医学丛书》之编修,煌煌7册,千万余言,皆为中医宝库增辉之瑰宝,亦为众弟子立下无言之丰碑。
尤难忘学术造诣“十八字诀”字字珠玑,句句千金。“持中央,运四旁”尽显中和之道,彰显其诊治战略之视野;“怡情志,调升降”深得七情奥义,并界定病症关键之矛盾;“顾润燥,纳化常”统领人体阴阳转化之机枢,同时确立诊治根本之目标。以此,铸就学术之丰碑,启后学之茅塞。
忆当年,恩师以百岁之龄,仍坚持按时门诊。工作时聚精会神,和蔼可近。诊治不避亲疏,一视同仁。把脉,察舌,问症,仔细认真!遣药处方,药简量轻,但常有四两拨千斤。
至若栽培后学,更见菩萨心肠。常用休息时间,为弟子解惑;或带弟子出诊,门诊时为弟子临证授业。故恩师一生追随者众。
真可谓:门前杏树三千,树树蔚然成林!
纸短情长,拙笔难尽!
惟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恩师风范,山高水长。
岐黄星火,永续承传。恩师之愿,吾辈发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