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叶案存真》探源叶天士学术思想(上)

(2025-11-14 04:16:51)
从《叶案存真》探源叶天士学术思想(上)
摘自2025-11-12中国中医药报
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叶桂,字天士,是法宗张仲景、开创温病学新说、其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主要反映于他的4500余个医案(以下可简称为“叶案”)之中。因此,研究学习叶案,则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掌握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以下将以叶氏家族传承刊印的唯一家藏本《叶天士医案存真》(以下简称“《存真》”)的案例内容为据,对叶氏学术思想作较为深入的渊源探讨。

法宗《伤寒论》自出机杼

叶天士继承仲景学说,精于“脉证并治”。在《存真》案语中,处处以仲景为绳墨,时时写自家心得。因此,程门雪先生常赞之,在《未刻本叶氏医案》程氏校读记云:“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倚,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案每有白通汤、四逆汤、真武汤、小青龙汤、吴茱萸汤、黄土汤、建中汤、炙甘草汤、乌梅丸等仲景方化裁之剂,而又有叶氏自己的心得。兹以脾胃病医案示例。

温胃通阳,方出小半夏汤、吴茱萸汤合治

江宁,廿一,食已,夕顷,酸水涌呕,饥时不食,人不安适。此久病胃虚,而阳乏运行、浊阴凝聚使然。春季以辛温开导气分不效,思虚中挟滞,泄浊温通必佐以养正。苟不知避忌食物,焉能取效?

吴茱萸、淡干姜、茯苓、川熟附、小川连、熟半夏。

评议 此案呕酸、反酸之病。用四逆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左金丸合方。方中,吴茱萸辛温以燥湿,淡干姜辛温以逐寒。半夏辛温,开郁化痰;茯苓甘淡,利窍除湿。附子辛热能助阳退阴,川连苦寒能燥湿开郁。夫辛与苦合,则辛开苦降,而酸水涌呕自除;助阳退阴,则胃阳复振,而饥时不食自愈。药虽六味,方却五个。一派温药之中加入茯苓者,以其补而能通,引浊邪外出。少佐川连者,与吴茱萸合则是左金丸,用治肝胃不和之反酸。治胃阳虚,虽宜以温药,然肝为刚脏,内寄相火。故于温药中少佐苦寒之品以监制。

胃虚上逆,法寓旋覆代赭汤而有新意

问生产频多,经水失期,此冲脉厥气直攻心下,引胁环及少腹。呕吐黑水,黑为胃底之水;便出稀黑,乃肠中之水。经年累月,病伤胃败,何暇见病治病?务在安眠、进食为议,仿仲景胃虚上逆例。

人参、炒半夏、代赭石、茯苓块、降香、苏木。

评议 呕吐黑水、便出稀黑,今之上消化道出血也。叶氏法仿仲景胃虚上逆例,治呕吐黑水、大便稀黑,用方乃仲景旋覆花代赭汤加减而成。方中,半夏、代赭石和胃降逆以止呕;人参补气生津而养胃。茯苓通胃阳,甘淡而微温,且能补心安神、益脾止泻。降香活血止血,苏木祛瘀活血,是黑水、黑便的变通用药。案中前三味乃仲景原意,后三味出叶桂自家。因有呕吐,故去原方甘草、大枣甘守;胁下不满,故勿用旋覆花咸温。方出仲景,法出叶桂。

附子泻心汤、黄连泻心汤化变合治

通下,下通,脘中仍结,上下格柜者,乃上热下寒。古人用麻沸汤煮凉药以解上,浓煎温补以治下,使阳气不脱,郁热自罢。今仿之。

黄芩、小川连、枳实,右三味入滚水煮五沸、十沸即滤;

人参、淡附子、干姜,上三味煎浓汁一杯,和入前药服。

评议 此乃寒温分煎互用,治痞法。通下,表示前医已用过攻下药。下通,用药后大便已通、结热当去,但脘中仍痞结者,并非胃家实,是为痞证,由不当下而误下造成。其所以上下格拒,上之结热,因误下而未去;下之虚寒,因误下而愈甚。上热下寒、错杂不和,此时较为难治。值得指出,叶氏方案言简意赅,须字字读过,细细推敲,如本案即是长见识、增学问、益人非浅的佳案。从中,再参以《伤寒论》相关条文学习,熟读、精思、妙用,则收事半功倍之效。

黄芩、川连、枳实称为上三味,黄芩、黄连苦寒泻火,枳实下气消痰、利胸膈。三药入滚水煮,滚水能助阳气、通经络,使苦寒者不滞,破泻者无伤。人参、附子、干姜称为下三味。用人参者,因通下下通,正气必亏;附子能温振元阳,强壮命门火,逐下焦虚寒;干姜温中和降,使上下无格拒之患,并助附子温阳回阳而无毒。煎浓汁者,恐因附子之走而上浮。值得指出的是,方案看似一张方,用时分煎后合服,乃复方合治、寒温互用法。其中,有四逆汤(附子、干姜)、半夏泻心汤(黄连、干姜、黄芩、人参)、参附汤(人参、附子)三方成分。枳实一味,叶氏常在泻心汤中采用,取其除痞理气功效。

此案有论而无症象,当能玩味其立方之巧妙,论治之细腻。如以方测证,应有胃脘痞满而不痛,口苦,苔薄黄而舌淡胖;下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迟。又,古人用麻沸煮凉药以解上,浓煎温补以治下,即张仲景《伤寒论》宋本(下同)第155条附子泻心汤,方用麻沸汤(滚开水)浸渍黄连、大黄、黄芩,须臾(片刻)后绞汁去滓;另用附子浓煎取汁,两个药汤汁相混合再服。叶天士宗其义而变其用,取用黄连、黄芩,为泻心汤,以治上热;又用干姜、附子,是四逆汤,以治下寒。用治噎膈或反胃,此方极妙,服法尤佳。以寒药轻煎以解上热,热药浓煎以散下寒,是复方分煎而合服之例。非但治上热下寒,更治上实下虚。

四逆汤类方救逆回阳

此外,在《存真》中,又有用四逆汤类方,如四逆汤、白通汤、通脉救逆汤,回阳救逆,挽救病家生命的案例。

脉沉微,下利呕逆,身痛,四肢厥冷,少阴中寒,与四逆汤急救其里。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太阳开,小水自利;阳明伤,则失其合。浊阴上逆,四肢冷汗,气喘胸腹胀闷,都是阳微欲脱,脉绝厥逆,勉与通脉四逆汤,回阳驱阴以挽之。淡干姜、附子、人参、猪胆汁。服药后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

如此皆学宗仲景而用于临证的实例。

宗《金匮》理,倡久病入络和理虚大法

叶桂宗仲景,不仅反映在活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方面,还以《金匮要略》为本源,呕心沥血,独创法门,如理虚大法和久病入络诸论。

理虚大法

叶氏理虚劳以上损、中损、下损为经,以阴伤、阳伤为纬。前者根据《难经》五脏之损而立,后者则是根据《金匮要略》“男子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而来。叶案认为“大者之劳是烦劳伤气,脉虚之劳为情志致损”。

上中之损,用甘温建中法

烦劳伤气者多属上中之损,《存真》多用甘温建中法,以“损其肺者益其气”,用甘温药,足以益气。

如:寒热半年,面色枯黄,气短咳呕,是内损营卫虚劳重病,黄芪、人参、茯苓、炙甘草、煨姜、南枣。

上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治虚劳。

又如:痢止咳频,脉虚形寒,多悸,进甘缓法。小建中去姜,加玉竹。

凡忧愁思虑之内伤不足,上损心肺,心主营,肺主卫。血止脉软,形倦不食,仍呛咳不已,痰若黏涎,皆土败金枯,急与甘缓补法,生黄芪、白芍、炙草、饴糖、南枣。

《临证指南医案》载“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建立中气,即所以调其营卫,是治虚建中的理论依据。更有建中汤减姜一方,为叶氏治上、中虚损、咳嗽、吐血所常用。

如:脉细咳逆,不得侧眠,肌消色夺,经水已闭,食减便溏,久病损及三阴,渐至胃气欲败,药饵难挽。拟进建中法,冀得胃旺纳谷,庶几带疾延年。建中汤去姜。

叶氏用建中甘温治虚损,自有脉证禁忌标准,即以脉数、脉细、脉动为忌。

下损顾阴液,用复脉汤

叶氏理虚大法,除上、中损用建中汤之外,还以下损顾阴液,填投复脉汤甘凉。复脉汤即仲景炙甘草汤加减,其原方《千金翼方》用治虚劳不足,《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涎唾多,均见于今传世本《金匮要略》附方。

如:温病热盛伤阴,邪少虚多,吸短欲躁,复脉汤主之。炙甘草、生白芍、人参、生地、麦冬、麻仁、阿胶、鸡子黄。

胃中得濡,厥阳不致上冒,而神昏之累可已。炙甘草、人参、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注:这是复脉汤减味方)。

叶氏临证每有活法。

如:邪伤真阴,梦遗盗汗,津液日枯,肠燥便难,用复脉汤加生牡蛎、鹿角霜、酸枣仁。(注:养阴通阳,是为变通)。

更有《存真》连续五诊案,在清燥救肺汤和复脉汤等方中,变易切换,渐变续进。细细品来,自有网狮园、狮子林诸苏州园林美景“移步换形”之妙。

“久病入络”

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是叶氏所提出的著名论点。考仲景《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疟母诸法,用活血通络法,俾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不同。在临证上,叶氏根据“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原则选用方药。。

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用治疟母,叶案则以为宣通气血攻坚法。或即用其方,或宗其意而不用其方。

经月疟邪,结为癥瘕,疟母胶固粘著,又非峻攻可拔,当遵仲景鳖甲煎丸以搜络邪。鳖甲煎丸。

因嗔怒心胸痞胀三年,左胁下坚凝有形,延成肥气。治当宣通营卫,流行脉络,佐入攻坚。柴胡、香附、半夏、丹皮、桃仁、青皮、栀子、生牡蛎,临服入鳖血五匙。

三日疟,留热伏于厥阴络中,左胁瘕聚有形是为疟母,议清解血中之结。生地、柏子仁、炒丹皮、生鳖甲、生牡蛎、郁李仁、炒桃仁。

以上三案,均是叶桂用鳖甲煎丸方而有所变通的案例。

旋覆花汤

旋覆花汤由旋覆花、新绛、葱组成,《金匮要略》用其治肝着,叶案则加味以活血通络。

如:胁痛咳则更甚、倚左不能卧右,旋覆花、新绛、葱、桂枝、厚朴、牡蛎、香附、鸡内金。

咳甚呕血吐食,此方加代赭石、茯苓、丹皮、黑山栀降火止血;

情怀悒郁,少腹、腰、胁疼痛,此方加桃仁、丹皮、柏子仁润养通络。

值得指出的是,《吴鞠通医案》常师法叶桂,拟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花、半夏、苏子、陈皮、茯苓)治肿胀、积聚、痰饮、胁痛、伏暑等气郁痰饮病证。又对肝气郁结久而成瘀之证,主用新绛旋覆花汤(新绛、旋覆花、桃仁、郁金、降香、当归、苏子),治吐血、胁痛、肝痈、肝厥、痰饮、疝瘕、鼓胀、积聚、淋浊、头痛,应用十分广泛。二方分别对“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不同病证,在仲景、叶桂理法基础上,提出了治疗的新方案、新法则,亦青蓝之胜。

寒温对峙而创新学

叶氏从仲景伤寒六经出发,脱胎发展而成为温热卫气营血辨证,两者均是辨证论治的理法体系和证治原则。由此,伤寒与温病证候属性一寒一热,治疗对策一温一凉。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兹以《存真》案例,分几方面择要说明叶氏温病学说在临床实际应用情况。

寒温对峙,正套反套

案1 舌缩,语音不出,呼吸似喘,二便不通,神迷如寐此少阴肾液先亏,温邪深陷阴中,瘈痉已见,厥阳内风上冒。本质素怯,邪伏殊甚,实为棘手。

阿胶、鲜生地、元参、鲜石菖蒲、川黄连、童子小便。

案2 脉微,下利,厥逆,烦躁,面赤,戴阳,显然少阴证格阳于上也。用白通去猪胆汁汤,以胆汁亦损真阳也。

生附子、干姜、葱白,煎好冲入人尿一杯。

评议 从两案分析,可见案1是温病少阴阴伤于下,案2是伤寒少阴格阳于上。两案相对参照,可见仲景、叶桂一脉相承,是外感热病理法证治的两大体系。其中,以阿胶、元参、生地黄当白通汤中之附子,黄连当干姜,石菖蒲当葱白,童子小便引入阴分当人尿。从而得出《存真》护阴清温之法,是从仲景通阳温阳的四逆汤方脱胎而出的结论,可谓其寒温对峙、推陈出新。

值得指出,案1是反套仲景方而变法,案2是正套仲景方而原治。所谓“套”,即套路、套方,是门径、方法、用药。

案1方,护下焦之阴,清解温热之深藏。程门雪《藏心方歌诀》称为“护阴清温法”,他认为,叶氏此方实从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化出。彼寒伤少阴,故用附子、干姜温阳,葱白通阳,人尿、猪胆汁反佐为引。此为热伏少阴,故用阿胶、元参育阴,鲜生地、川黄连清温,鲜石菖蒲通窍达邪,童子小便为引。一寒一热,两两相对。仲景之秘,唯叶氏能通变之。
因此,案1、案2当对比研读,连续互参,细嚼慢咽,反复推敲,可以增志顿悟。

开窍醒神、清营凉血,治温热危急症;复脉养阴,疗温热病后期

在温热病治疗中,叶氏以《外感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成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和领军人物。在《存真》书中,尤以开窍醒神、清营凉血二法挽救患者生命,诸案引人瞩目,夺人眼球。

开窍醒神法治邪入心包

直接投以牛黄丸或至宝丹,芳香开窍,醒神启闭。

如:邪灼膻中(心包),神迷、谵语、呕痰。牛黄丸,竹叶灯心汤化服。

舌音强缩,干涸无津,邪气已入膻中,神识昏蒙。至宝丹三分,凉开水调化。

清营凉血法治营血痉厥

《存真》有案一至五诊,见发热,烦渴,舌绛,又虑其痉厥。

一诊方,犀角、鲜生地、连翘心、银花、元参、通草。

二诊方,犀角、鲜生地、元参、麦冬、川贝。

三诊方,先厥后热,羚羊角、犀角、连翘心、川贝、元参、银花、通草、郁金。

四诊方、五诊方,仍守方加减。

是为此法大成,或加金汁解毒,或加石菖蒲、郁金开闭,或加麦冬养阴,或加川贝润燥。守法守方,殊属不易;而化裁变通,尤其艰难。

综合两法治神志昏迷

《存真》综合应用上述二法,汤丸兼投,速取其效。

如:初病伏暑,神呆昏乱,邪热蔓延血分,内闭外脱。汤用连翘、银花、石菖蒲、犀角、鲜生地、元参,清营凉血;丸以至宝丹一粒,芳香开窍。

复脉养阴治温病后期

脉细数,舌绛,烦渴,时热病九日,邪气稍衰,正气已亏,不宜再作有余治。用鲜生地、元参、麦冬清热养阴增液,阿胶、麻仁润燥,知母清热除烦。

而后,《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益气增液,是从叶天士医案而出。前辈后学,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从《叶案存真》探源叶天士学术思想(下)
摘自2025-11-13中国中医药报 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叶天士是融汇历代各家学说和临床经验的一代宗师。黄凯钧《友渔斋医话》说:“欲观是书(指叶天士医案),须读张、李、刘、朱各家之说,然后探究叶天士方意所从来,庶不为无根之萍,亦免随波逐浪之诮。”叶天士宗诸家古方治新病,崇古而不泥古。在理论上,既能融会贯通,又能独创新见;在立方遣药上,善于化裁前人方法,自出机杼。兹引以下叶案而说明之。

提倡新法治杂病

甘寒清养通补胃阴

东垣之学以脾胃论治见长,但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证见舌红肌热,咽干口燥,不饥不纳,便不通爽,就不能以治脾之药统治胃,必须养其胃阴、降其胃气。以通为补,甘凉濡养,使津液来复,胃气自然下行。甘寒清养通补胃法是叶天士一大医学发明。其立论如“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临证指南医案》)均独具创见,开风气之先。后世《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诸养胃阴之方,当出于此。值得指出,叶天士的清养胃阴法,显然是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止逆下气”的道理中悟出的,在叶案中不但用治胃病,而且培土生金,可理虚劳、治肺病,变化发展,左右逢源。在《存真》一书中,此法尤其变通发展。如:脉软,饥时咳嗽欲呕,高年正虚、时邪未清,宜养胃阴。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注:直接用麦门冬汤。)

久虚劳怯,不耐劳烦,夜热盗汗,嗽痰失血,不饥不食,必使胃口渐旺,病可渐除。北沙参、川石斛、麦冬、茯苓、芡实、米仁。(注:养胃阴,健脾气。)

热久伤阴,津液不承,呛咳,不饥不食,渴饮不休。法当滋救胃液以供肺,惟甘寒为宜。南花粉、白沙参、冬桑叶、麦冬、蔗浆。(注:清热润燥,养胃增液,用治热久伤阴呛咳。)

又,此法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用桑叶、川贝、沙参、花粉四味,再加杏仁、玉竹等,每用六味,四味不变,所换的仅一二味,以治燥咳或温邪作咳。

血肉有情通补奇经

《难经·二十八难》云:“其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说明十二经中气血旺盛而流蓄于奇经八脉,乃是生理常态,犹如沟渠水溢流入湖海一样。从此奇经八脉理论出发,叶天士引申发挥,变通形成通补奇经之法。在《存真》书中,用治疗阳维寒热、疟伤真阴、阴虚汗泄精遗、内损痿躄、经水淋漓、蓐劳下损、浊腻膏淋等。

经过多年临床,叶天士认为,以“树根草皮,此症亦难奏效,须用血肉填补固涩”(《叶天士医案精华》)才能获效。病久损及八脉,草木焉能奏功,勉与血肉有情,通补奇经。

用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以血肉有情药物通补奇经,是叶天士治虚损诸病的重要经验。其中,以龟版静摄治任脉,鹿角温煦治督脉,紫石英镇逆治冲脉,当归宣补治带脉。(《临证指南医案·产后》龚商年按)在《存真》中,有用鹿茸壮督之阳、鹿角胶补肾脉血、鹿角霜通督气三物同用。有用紫河车精血有情,治奇经亏虚、精空气结,久病形消肉脱之证。又以坎炁制膏,藉人身之生气通补奇经。有以猪脊髓一味通滑之品,引导诸药(金樱子、芡实、熟地黄、山萸肉)入于肾,助诸草木药,以其力犹不逮,治精遗、汗泄。

可见叶天士奇经用药,通达变化,熟练老到,游刃有余。在诸案中,用紫河车之血肉有情通补奇经,或配以六味地黄汤补肾,或合用人参、山药、建莲补脾。较为典型的是以丸剂缓补方,如治蓐劳下损,用鲜河车、人乳、紫石英、血余、秋石为丸,人参煎汤送下;用麋茸、河车、雀卵、乌贼骨、人参、白术、茯苓、莲肉、砂仁配伍为丸等,均是脾肾两调、精气双补的佳方。

精血内夺证属下损者,叶天士治用滋阴与填阴之法。滋阴以复脉汤为主方,填阴必兼治奇经。奇经虚则多用血肉有情之属,栽培精血,壮其奇脉。或佐以温阳柔润之品,如肉苁蓉、枸杞子、巴戟天、覆盆子等药;或佐以养阴凉润之药,如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女贞子等。

必须指出,叶天士奇经八脉法尤其讲究虚实。虚者用血肉有情之品通补奇经,滋填八脉。而实者,以苦辛和芳香通其脉络,用交加散、回生丹。

其他如以阳化内风论中风治法,久病入络论络病治法等,均是叶天士常用治法,在此就不一一述之了。

宗诸家古方治新病

叶天士是集历代各家学说和临床经验的一代宗师,以下就《存真》案例,结合许叔微、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缪希雍、喻嘉言六家经验,分析于次。

崇尚许叔微理论方法

宋代许叔微是个人医案成书第一人,有《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著述。叶案每崇尚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方论,又有机杼独出、变通化裁,或宗其论不用其方,或用其方而又与他方合治。如:心神不安,身体如在舟车。夫肝藏魂、肺藏魄,二藏不治,故魂魄失守。治肺肝而安魂魄。人参、甘草、生地、麦冬、远志、枣仁、羚羊角、川贝、橘红、茯神。

评议 肝、肺二脏不治,魂魄为之失守之论,实见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立真珠母丸、独活汤二方案。叶天士宗其论不用其方,变化成养心安神、平肝养阴之法。再者,此方又可与费伯雄《医醇賸义》驯龙汤并驾齐驱。

再如,寒起腰髀及背部,议从督脉升阳。以鹿茸、小茴香配伍,出《普济本事方》香茸丸温督散寒;人参、川椒配伍,出仲景大建中汤温中止痛。

又,经水将至,腹痛坚胀。药用鹿角霜、小茴香是常用对药,出于许叔微香茸丸。熟地炭、南查肉,出自丹溪九龙丹,补肾祛瘀。鹿角霜、败龟版,出于龟鹿二仙丹,通补督任奇经,香附、茅术出于丹溪越鞠丸,理气化痰、祛瘀逐浊;茯苓通阳而健脾,鲍鱼汁亦血肉有情,可通补奇经。丸剂组成均有所宗,融多法于一方,法中有法。

用刘河间法和方

在《存真》中主要是桂苓甘露饮、地黄饮子二方。

如:暑邪成疟,热结三焦,烦渴喜冷饮,从河间法主治。

评议 以证推方,当用桂苓甘露饮,宣通三焦,解除暑毒,兼利水湿。

再如叶天士之阳化内风说,其理实受河间“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和缪希雍“内虚暗风”说所启发,认为内风诸证乃阴虚阳亢为病,常用鲜生地、女贞实、枸杞子、柏子仁、阿胶、天冬、茯神、石菖蒲、石决明、黑芝麻、胡麻仁、桑寄生、桑叶、当归、天冬等,滋液熄风,濡养血络,育阴潜阳。

对下元亏虚,水不生木,液少则内风鼓动,风阳上巅攻窍,见头晕耳鸣,两足痿软,暴怒烦劳必有卒中者,温养肾水、凉养肝木,如用熟地黄、石斛、天冬、菊花、巴戟肉、肉苁蓉、沙蒺藜、白芍、怀牛膝,实出于刘河间地黄饮子。

宗李东垣《脾胃论》而变通

稚年频频伤风咳嗽,汗出痰多,不嗜谷菜,乃卫外不固,易伤冷热,忽然指握无力,走动足疲,语言或謇,常有呕恶,乃脾胃虚证。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白芍、防风、姜、枣。

评议 此案是东垣健脾升阳固卫法,法宗补中益气汤减升麻、柴胡,加防风、白芍。

再如,脉涩无神,便溏食少,肛有疮疡已成漏症,进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升阳,木瓜、白芍、煨姜、南枣以制肝木,也是东垣变方。

再者,见便血、腹胀、便溏,脾胃阳气已虚,便血不已者,用罗谦甫劫胃水法,以理中、平胃合方,成平胃地榆汤可效。还有用理中丸等治便血案例,亦此法范畴。因罗氏乃东垣高弟,故并于此述之。

活用丹溪虎潜丸

在《存真》书中,多用《丹溪心法》虎潜丸(熟地黄、当归、龟版、虎骨、牛膝、锁阳、干姜、知母、黄柏、陈皮)治痿。或直接用虎潜丸,治手足软、不能坐立,是属痿症不愈,髓枯骨软。

又,孕育十一胎,未到七七,天癸已绝,八脉不司约束,脊腰痠痛,足跗麻痹,虎潜法治之。

更有,精伤痿躄,尻、髀、跗、胫皆如槁木,不知冷热,粪黑肠枯,自觉热从内起,略有活动。润肾经治痿,鹿茸、当归、枸杞子、熟地黄、虎骨胶、茴香、沙蒺藜、牛膝。

评议 此案宗朱丹溪方虎潜丸(熟地黄、虎骨胶、牛膝)和许叔微方麋茸圆(鹿茸、小茴香)相合,补肾气、养精血、强筋骨,亦所谓“润剂通阴中之阳”,乃法外之法。

踵缪希雍三法治血证

叶案《存真》所见,踵缪希雍大抵两端。缪氏倡调气降气名论,多用苏子、枇杷叶、郁金、降香等。叶天士宗之,泛治肝胃气痛、咳血吐血。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努力咳血,胸背悉痛,当用仲淳法。”血证用气药,亦遵缪氏治血“宜降气”之说。在本书中,叶天士用缪氏三法降气、和肝、通瘀、止血,治血证案殊多。如:功名未遂,情志郁勃,怒必木火暴升,肺为木火乘侮,呼吸病加,血出上窍。宜降气不宜降火,用苏子、降香;宜和肝不宜伐肝,用金斛、白芍;宜行血不宜止血,又用丹皮、苡仁、藕汁凉血,是为治血大法。

又,缪氏对于久病之体、脾阴不足,治之常顾脾阴。叶天士变化其旨,在健脾益气药中,每又参用酸甘化阴,实化裁于缪希雍。如:阴络伤血乃下溢,是便血、尿血或血崩,以补中涩血法。用禹余粮、五味子收敛,人参、茯神、小麦和中,妙在五味子、木瓜酸敛,酸甘以化阴。

用喻嘉言清燥法治燥邪为病

喻嘉言倡秋燥论,制清燥救肺汤治燥邪伤肺、气阴两伤之痿、喘、咳、呕等。叶案常以为法而变通加减,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如有案则活用喻氏法,柔润滋养以熄内风,用黑芝麻、柏子仁、桑叶、阿胶润养,石决明、女贞子、枸杞子、桑寄生等补肝息风。用治阳化内风,眩晕欲仆。

再如治关格案,阴液内枯、阳气结闭,宗喻嘉言《医门法律》滋液救焚汤之议。叶案方则用柏子仁、枸杞子、肉苁蓉、大麻仁润燥通便,牛膝引药下行,紫石英镇逆以治,亦属喻氏清燥范畴。

再如叶天士仿《寓意草》胡太封案,治下元虚冷之高年疝症,用附子、淡干姜、大茴香研末,安息香捣为小丸,以人参、茯苓末为衣,使温燥药不致伤胃,是活用喻氏法的典型案例。

活用历代名方,方药简约凝练

活用历代名方

叶天士不仅善于经方,而且常活用历代名方,除许、刘、李、朱、缪、喻诸家方剂之外,方书无不应用尽用,仅以下述两方为例说明。

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陈皮、生姜,出《金匮要略》附方,消痰气,令能食。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如,脉左大坚弦,肝风震动,脾胃络脉不和,不知饥,不安寐,口流涎,右肢肿。当兼理中焦之络,议用茯苓饮法。茯苓、枳实、人参、炙甘草、半夏、广皮、远志。是茯苓饮理中焦法。又如范升九案,第四诊,湿胜中宫不运,易生痰饮,不欲食,用外台茯苓饮化饮,加天竹黄、石菖蒲豁痰开窍。用治湿阻痰饮阻滞,纳呆不欲食。

冷香饮子(《奇效良方》):温散寒湿,治暑月饮食瓜果寒冰,太阴寒伤,脾阳受困,吐泻霍乱,心腹大痛等。附子温阳散寒;陈皮调中和胃。草果辛热燥湿,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煎好,候冷始服者,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如,瓜果水寒、暴凉迅风内外两因,舌白、渴不能饮、脘中胀满、烦不肯寐,身无热,头不疼,微呕,此足太阴中寒。已经冷汗肢厥,脉弱濡伏,医犹以疲敝方药,正如隔靴搔痒矣。生草果、生于术、藿香梗、淡干姜、厚朴、丁香柄。又如,用冷香饮子(附子、草果仁、新会陈皮、甘草)治脉沉微、腹痛吐利、汗出的太阴寒伤病证,又可互参之。

方药简约凝练,适至病所

这是叶天士《存真》处方重要风格之一。每方大多六七味药,不加多、不减少,适中为度,这是叶天士临证坚守的原则。《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中亦然如此。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