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合一科学助眠
(2025-11-07 04:11:53)
形神合一 科学助眠
摘自2025-11-5中国中医药报
陈捷晗 刘婷 广东省中医院
失眠可能是“神不守舍”
“形神合一”,强调睡眠不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体内阴阳调和、心神内守的表现,唯有做到形神兼养,才能真正实现眠安。《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揭示了睡眠的本质是人体阴阳交替与气血循环的自然过程。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言“神不安则卧不宁”,这里的“神”既指人的精神意识,也涵盖了以心为主导,由肝、脾、肺、肾等共同维系的整体协调状态。然而,当代人常因压力与思虑过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打破这一平衡,引发入睡困难、夜醒频繁、晨起疲惫等现象。
失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初期多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关,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频繁;若未及时调理,则会累及心脾,出现心悸、健忘、食欲不振等气血亏虚之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转为阴虚火旺,出现心烦、盗汗、口干等虚热内扰之象。长期失眠不仅导致日间精神不振、注意力下降,严重者更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神不守舍,最终诱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助眠三法 夜夜安眠
良好的睡眠源于白天的休养。中医认为,失眠虽病位在心,但与全身脏腑气血的平衡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安眠之道,在于贯彻“形神共调”的原则,将传统的中医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的运动、起居、饮食与情志之中。
起居有常,以节律固根本
形神共调,首要在于让人体节律与天地同步,为身心建立稳定的“生物钟”。这正是睡眠养生的第一基石——起居有常。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寝息有时”,其核心在于让人体节律与自然规律同步。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经络气血在一天中有序运行,因此,遵循辰时(7~9点)早餐、午时(11~13点)小憩、申时(15~17点)运动、戌时(19~21点)静心、亥时(21~23点)入睡的作息,能有效稳固人体的生物钟,为睡眠打下坚实基础。
动静相宜,以“微动”促安眠
稳固的作息节律为身体设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而科学的动则是强化这一节律、释放多余精力的关键所在。精髓在于动静相宜。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运动促进睡眠与腺苷的积累有关,作为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信使,这种物质会在身体活动中逐渐产生,具有抑制神经兴奋、促进睡眠的作用。然而,运动方式若选择不当,反而适得其反。中医认为,进行剧烈运动容易过度升发阳气、耗损精气,导致心神不宁、阳不入阴,进而影响睡眠。相反,“微动”才更有利于宣畅气机、引阳入阴,促进气血流通与心神安定。
因此,日间我们可以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或练习全套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能有效增加腺苷的累积。至于睡前的运动则贵在缓与柔。例如练习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以平心静气;也可轻拍或按揉心包经——作为心脏的“护卫官”,疏通此经有助于清除心烦、缓解忧思。此外,睡前可在床上进行5分钟温和拉伸,如婴儿式、猫伸展式,使肌肉逐渐放松,有助于平静身心、促进睡眠。
食养为基,以粥方养心神
膳食当以性质平和、养心安神、滋养心脾的食材作为核心。
桂圆红枣糯米粥
材料:桂圆干15克,红枣8颗,糯米60克,红糖适量。功效:心脾同补,补气养血。
此方适合脑力劳动者,以及体质虚弱、思虑过度的失眠人群。
茯苓山药粥
材料:茯苓10克,山药100克,大米50克,芡实10克。功效:健脾益气祛湿。
此方适合平时饮食不节、体态偏胖、感觉身体困重的失眠人群。
百合小米粥
材料:干百合20克,小米80克,红枣5颗,枸杞子10粒。功效:滋阴降火。
此方适合更年期女性、长期熬夜、压力大导致阴虚火旺的失
从阳不入阴论治脑卒中后昼夜节律障碍
摘自2025-11-5中国中医药报
郑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魏东生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CRSWD)是脑卒中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夜间不安和白昼嗜睡,影响神经康复和生活质量。CRSWD涉及视交叉上核损伤、褪黑素分泌异常和时钟基因失调等机制。现有治疗方法如强光照射、认知行为疗法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疗效有限,且可能产生耐受性。中医古籍虽无“昼夜节律紊乱”之名,然“昼不精,夜不瞑”与“阳不入阴”理论高度契合。《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卒中后若阳气虚衰、痰饮内阻,清阳不展,则白昼反寐;入夜阳浮于外,阴阳不交,则夜寐难安。温阳化饮、镇静敛神之法能否矫正此类节律错位,尚乏循证数据。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国华临床擅长神经内科疑难疾病、脑卒中(中风)的诊治,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诊治顽固性失眠及痴呆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跟师,现总结其从阳不入阴论治脑卒中后昼夜节律障碍验案一则,通过辨证施治后获得改善。
郑某,男,65岁,2025年8月29日初诊。主诉:白昼过度嗜睡,夜间睡眠维持不稳3年。患者于3年前因脑卒中住院治疗,遗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自发病以来,白天嗜睡明显,动则欲眠,夜间尚能入睡5~6小时。既往按脑卒中常规治疗,未行系统调治嗜睡。刻下见:患者神清,精神状态不佳,白天频繁嗜睡,精神倦怠,夜间睡眠5~6小时;动辄汗出,尤以头部为甚;不畏寒,食欲可;二便调。查体:神清语利,形体偏瘦削,面色晦暗,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舌淡胖,苔水滑,脉沉细。体温为36.6,脉搏为80次/分,呼吸次数为19次/分,血压为166/78mmHg。头颅CT示:陈旧性梗死灶,未见新发病变。
西医诊断: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
中医诊断:不寐(阴阳失调型)。
治则:温阳化饮,镇静敛神。
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加减:桂枝15g,炒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20g,附片15g,茯苓20g,白术15g,干姜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酸枣仁20g,制远志2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完毕后复诊,精神状态较前明显好转,诉白天嗜睡明显减轻,可坚持上午、下午各散步30分钟而不困倦;夜间睡眠延长至6~6.5小时;仍动辄汗出,以头部为主,但无胸闷心悸;食欲可。查体:体温为36.3,脉搏为78次/分,呼吸次数为18次/分,血压为128/74mmHg。守前方继续调治。
三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日间嗜睡基本不显,夜间睡眠稳定,汗出减少,头汗明显改善,精力充沛,活动耐力较前增加。
随访1个月,症状未复发。
按
中医学虽无“昼夜节律”之名,然《灵枢•口问》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之论,指出寤寐在于阴阳消长。本案患者脑卒中后出现“昼不精,夜不瞑”,实属“阳不入阴”之候,其病机演变可归纳为三端。肾阳亏虚为病本:脑卒中久病及肾,命门火衰,清阳不展,故白昼嗜睡难支;入夜虚阳浮越,阴阳不交,夜寐不安。痰饮内阻为标实:阳虚及脾,运化失权,痰湿内生,中阻清阳,故白昼嗜睡兼见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经络失调为枢机:督脉、太阳经阳气不足,卫气昼夜运行失常,少阳枢机痰阻不利,致昼夜颠倒。
肾阳既虚,督脉太阳失其温煦,卫气昼行不畅,则阴盛阳微,神明不振,《伤寒论》281条所谓“脉微细,但欲寐”正与此合。入夜虚阳浮越,阴阳仍不交,遂成“虽寐即醒、虽醒欲寐”之昼夜倒错。治宜温阳化饮,镇静敛神。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加减。方中桂枝、生姜宣通卫阳,芍药、甘草和营敛阴,龙骨、牡蛎潜阳安神;附片、干姜温肾助阳,茯苓、白术健脾渗湿;酸枣仁、远志交通心肾,安神定志。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潜而不遏,契合“肾虚痰湿、阳不入阴”之机。
甘草干姜汤和甘草附子汤也常用于阳虚证的治疗,但它们的方证对应性不如前者,甘草干姜汤主要聚焦于温阳散寒、健脾养胃,但对于本案中痰湿内阻和阳虚导致的清阳不升等症状调理效果较弱。而甘草附子汤虽有温阳补肾之效,但对痰湿内阻的调理效果较弱,不适应本案患者的症状。
二诊时,患者白昼嗜睡明显减轻,夜间睡眠延长至6~6.5小时,精神状态较前明显好转。初剂虽能缓解部分症状,但未能彻底清除体内痰湿,导致症状时有反复。患者年近65岁,正气本虚,肾阳亏虚较重,未能完全恢复,正气不足以完全驱逐病邪,导致邪气滞留。考虑初诊时给药频次为日1剂,分2次温服,可能未持续有效压制病邪,经过调整后,患者每日服药3次,并增加药量,确保药力持续发挥。
三诊时,患者白昼嗜睡已基本消失,夜间睡眠稳定,精力充沛,活动耐力明显提高,头汗减少,整体症状显著好转。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且未出现复发。随访1个月,症状未再出现,表明治疗有效。
本案为脑卒中后白昼嗜睡,非单纯脑损后遗症,实乃可逆之昼夜节律错位也。以肾阳亏虚、痰湿阻遏、阳不入阴为病机,立论治之。治法温阳潜阳、化痰醒神,安神助眠,方药相符。此法既安全,又有效,乃脑卒中后昼夜节律紊乱之良策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