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来碗沙参玉竹老鸭汤
(2025-10-11 04:10:19)
寒露来碗沙参玉竹老鸭汤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也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升。人体五脏中的肺在五行中属金,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故有“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的说法。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耗伤肺之阴精。此时,要使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注重调理养肺。如果保养不当,进入寒露节气后,随着寒气初起,就容易出现因秋燥引起的干咳少痰、气急鼻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症状。因此,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而耗散精气津液。
做法,北沙参、玉竹,几片生姜、少许花椒、2勺料酒,大火炖煮20分钟后,转小火慢炖2~2.5小时。起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
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之别。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杏叶沙参之根,又名沙参、杏叶沙参,主产于四川等地。北沙参偏于清肺热、养肺阴,适于肺燥、风热感冒;而南沙参祛痰、强心作用较明显,也有增强呼吸、升高血压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北沙参与南沙参不宜相互替代。
秋日熬夜耗心血 中医养阴有妙方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陈玉珍 广东省中医院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句话点出了秋季作息的黄金法则——早睡早起。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作息规律?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应。秋季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相应地调整。23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循行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于血液净化、毒素排除和精力恢复至关重要。
熬夜学习危害大
或许你会想:“我年轻,熬夜没什么大不了。”但从中医学角度看,长期熬夜会导致以下情况。
1.耗伤阴血:夜间属阴,是养血滋阴的最佳时机,熬夜会过度消耗阴血,导致虚火上炎。
2.损伤肝胆:子时(2300~100)是胆经当令,丑时(100~300)是肝经当令,错过这段时间的休息,会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
3.影响记忆:《素问•五脏生成篇》载“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睡眠不足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融合调养方法
秋季节气养生不是要我们完全回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理解自然规律,在现有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健康的选择。对于不得不熬夜的学子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在求知路上保持身心健康。
作息调整
有限晚睡,而非无限熬夜
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在23点前入睡。如果课业繁重不得不熬夜,也请尽量遵守以下原则。
子时小憩法:23点到凌晨1点之间,即使不能完全入睡,也可以闭目养神15~20分钟。这短暂的休息能够帮助肝胆经气顺利交接,大大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
分段睡眠法:如果必须熬夜到凌晨2点,不如在21~23点先睡一觉,起来学习后再补眠,这比连续熬夜到2点效果更好。
巧妙利用午休弥补睡眠
《老老恒言》指出:“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午时(1100~1300)是心经当令的时候,此时小憩15~30分钟,可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
重要的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头晕乏力,反而不利于下午的精神状态。
饮食调理
熬夜容易伤阴,秋季干燥,因此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推荐以下食疗方。
银耳百合羹:银耳、百合、枸杞子适量,加水煮至软糯,每晚一小碗。
黑芝麻糊:黑芝麻炒香磨粉,加水调成糊状,可加少量冰糖。
穴位按摩
睡前花5分钟按摩以下穴位,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恢复精力。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此穴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失眠。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按摩可补益肝肾。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轻揉可缓解头痛、眼疲劳。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也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升。人体五脏中的肺在五行中属金,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故有“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的说法。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耗伤肺之阴精。此时,要使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注重调理养肺。如果保养不当,进入寒露节气后,随着寒气初起,就容易出现因秋燥引起的干咳少痰、气急鼻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症状。因此,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而耗散精气津液。
做法,北沙参、玉竹,几片生姜、少许花椒、2勺料酒,大火炖煮20分钟后,转小火慢炖2~2.5小时。起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
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之别。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杏叶沙参之根,又名沙参、杏叶沙参,主产于四川等地。北沙参偏于清肺热、养肺阴,适于肺燥、风热感冒;而南沙参祛痰、强心作用较明显,也有增强呼吸、升高血压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北沙参与南沙参不宜相互替代。
秋日熬夜耗心血 中医养阴有妙方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陈玉珍 广东省中医院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句话点出了秋季作息的黄金法则——早睡早起。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作息规律?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应。秋季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相应地调整。23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循行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于血液净化、毒素排除和精力恢复至关重要。
熬夜学习危害大
或许你会想:“我年轻,熬夜没什么大不了。”但从中医学角度看,长期熬夜会导致以下情况。
1.耗伤阴血:夜间属阴,是养血滋阴的最佳时机,熬夜会过度消耗阴血,导致虚火上炎。
2.损伤肝胆:子时(2300~100)是胆经当令,丑时(100~300)是肝经当令,错过这段时间的休息,会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
3.影响记忆:《素问•五脏生成篇》载“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睡眠不足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融合调养方法
秋季节气养生不是要我们完全回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理解自然规律,在现有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健康的选择。对于不得不熬夜的学子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在求知路上保持身心健康。
作息调整
有限晚睡,而非无限熬夜
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在23点前入睡。如果课业繁重不得不熬夜,也请尽量遵守以下原则。
子时小憩法:23点到凌晨1点之间,即使不能完全入睡,也可以闭目养神15~20分钟。这短暂的休息能够帮助肝胆经气顺利交接,大大减轻熬夜带来的伤害。
分段睡眠法:如果必须熬夜到凌晨2点,不如在21~23点先睡一觉,起来学习后再补眠,这比连续熬夜到2点效果更好。
巧妙利用午休弥补睡眠
《老老恒言》指出:“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午时(1100~1300)是心经当令的时候,此时小憩15~30分钟,可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提高下午的学习效率。
重要的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头晕乏力,反而不利于下午的精神状态。
饮食调理
熬夜容易伤阴,秋季干燥,因此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推荐以下食疗方。
银耳百合羹:银耳、百合、枸杞子适量,加水煮至软糯,每晚一小碗。
黑芝麻糊:黑芝麻炒香磨粉,加水调成糊状,可加少量冰糖。
穴位按摩
睡前花5分钟按摩以下穴位,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恢复精力。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压此穴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失眠。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按摩可补益肝肾。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轻揉可缓解头痛、眼疲劳。
,秋季饮食应遵循“协调寒热、因人制宜”原则,在享受时令美味的同时注重食性平衡与体质差异,实现美味与健康的统一。
近年来,“秋季刷经络”“药浴排寒”等养生项目较为流行。对此,高颖指出,这些干预性调理方法“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高颖表示,“秋季刷经络”主要适用于体质偏实、阳气偏盛或气血瘀滞者。身体虚弱、易疲劳畏寒者,以及经期孕期女性、有出血倾向或皮肤易过敏人群不宜采用。寒露后阳气渐收,刮拭过度易损伤正气,操作后需注意保暖,防止风寒侵袭。
对于“药浴排寒”,高颖强调需根据体质选择不同的药材。偏热体质的人,若过多选用温燥性味的药材,可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比如出现口干、口渴、心烦或者血压波动等。同时她建议,在药浴过程中,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尤需谨慎。针对市民可能的尝试需求,高颖建议尝试前先请专业中医医师评估体质,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总之,在秋季养生的过程中,要强调辨证施养,顺应节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重在适度。”高颖表示,对多数人而言,保持膳食平衡、适度运动、作息规律,比过度依赖外界干预更为稳妥有效。
近年来,“秋季刷经络”“药浴排寒”等养生项目较为流行。对此,高颖指出,这些干预性调理方法“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高颖表示,“秋季刷经络”主要适用于体质偏实、阳气偏盛或气血瘀滞者。身体虚弱、易疲劳畏寒者,以及经期孕期女性、有出血倾向或皮肤易过敏人群不宜采用。寒露后阳气渐收,刮拭过度易损伤正气,操作后需注意保暖,防止风寒侵袭。
对于“药浴排寒”,高颖强调需根据体质选择不同的药材。偏热体质的人,若过多选用温燥性味的药材,可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比如出现口干、口渴、心烦或者血压波动等。同时她建议,在药浴过程中,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尤需谨慎。针对市民可能的尝试需求,高颖建议尝试前先请专业中医医师评估体质,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总之,在秋季养生的过程中,要强调辨证施养,顺应节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重在适度。”高颖表示,对多数人而言,保持膳食平衡、适度运动、作息规律,比过度依赖外界干预更为稳妥有效。
前一篇:2025年10月01日
后一篇:李佃贵谈浊毒郁结与中焦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