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治疗杂病验案三则
(2025-09-27 08:05:16)
葛根汤治疗杂病验案三则
摘自2025-9-26中国中医药报
申艺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
葛根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出自《伤寒论》,原方具有发表解肌、升津舒筋的功效,主治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之症。杨景锋为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临证善用经方。本文将其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杂病的三则验案整理如下。
案一 周围性面瘫
李某,女,60岁。主诉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2天。患者2天前出现进食时右侧嵌塞食物,饮水时漏水等症状,后发现面部不对称,右侧口角歪斜,并逐渐加重,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未行西医系统治疗。现症见: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左歪斜,右耳后疼痛,食纳尚可,夜休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诊断:口僻(风痰阻络)。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以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味:葛根20g,桂枝10g,炒白芍10g,炙麻黄6g,白附子2g,僵蚕10g,全蝎6g,菊花10g,钩藤25g,生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6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未服用西药,未行针灸治疗,仅口服中药汤剂,面部症状明显改善。后原方随症略微加减,共服18剂后彻底痊愈。
按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口僻”范畴。《诸病源候论》载:“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揭示了导致本病的内因是脉络空虚,外因则是外感风寒之邪侵袭经脉,阻滞气血运行,致经筋失养,肌肉不荣,无力运动所致。此患者舌淡红苔白腻,痰湿内生,治当祛风散寒、化痰通络,方以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葛根汤乃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本证为气血不足、风寒痰瘀阻滞于面部阳明经所致,故而用葛根、麻黄增发汗解肌、升津舒经之功。以葛根为君药,葛根为阳明经药,入脾经。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记载:“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辛味可以散寒、行气,外能解肌发表、舒筋通络,内则调和气机、通畅血脉。麻黄开汗孔肌腠之闭塞。白附子、僵蚕、全蝎可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配以钩藤息风止痉,白菊花疏风平肝,诸药合用,解表祛邪、柔筋缓急、疏通经络,以达治疗目的,患者病症得以痊愈。
案二 面肌痉挛
闫某,女,54岁。主诉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不自主抽搐,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右侧面部,每天发作多次,发作时耳内弹响声,说话时抽动加重,于某三甲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面听神经脑池段周围小血管影绕行”,诊断为面肌痉挛,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手术求治于中医。现症见:说话时右侧面部不时抽搐,口角略有歪斜。烦躁,失眠,精神差。食纳尚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中医诊断:颤证(痰瘀阻络,肝风内动)。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方以葛根汤合止痉散加减:葛根15g,桂枝12g,炙麻黄6g,生白芍30g,僵蚕10g,全蝎6g,蝉蜕10g,钩藤30g,首乌藤15g,炒酸枣仁30g,石菖蒲30g,天麻12g,珍珠母30g(先煎),远志15g,生甘草10g。14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上方断续服用1月,现仅偶尔抽动,乏力烦躁明显改善,偶有失眠,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处方调整如下:葛根18g,桂枝12g,炙麻黄5g,炒白芍30g,僵蚕10g,全蝎6g,蝉蜕10g,钩藤30g,首乌藤15g,合欢花10g,石菖蒲30g,天麻15g,珍珠母30g(先煎),远志15g,炙甘草10g。嘱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药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 中医古籍中并无“面部痉挛”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特征,既往诸多医家将其归为“筋惕肉瞤”“痉病”“颤证”“抽动症”等范畴。《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到“其筋则惕惕然而跳,肉必瞤瞤然而动”,指出“筋惕肉瞤”主要为筋肉的不自主抽动。《医学纲目》指出:“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对面部痉挛表现出的肌肉颤动等症状的认识较为准确。中医学认为面肌抽动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与风邪客肺、肝风内动、气血失和等有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当肝风内动,筋脉得不到濡养,则抽搐病发。此外,外感风邪侵袭,也可以侵犯肌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失其濡养而为此病。故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风内动及风邪外侵,导致气血失和,筋失濡养,治以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方以葛根汤合止痉散加减。葛根汤解肌舒筋、升津濡筋、疏通经络,既可疏散外感之风邪,又能调和气血。止痉散中蜈蚣药力峻猛且有毒性,虑患者气血失和恐不能耐受,故去蜈蚣以僵蚕、全蝎、蝉蜕、天麻、石菖蒲诸药共奏息风止痉、疏风通络化痰之功。以酸枣仁、珍珠母、远志合用安神助眠。诸药相配,既可祛除外风,又可平内风,获标本兼治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失眠症状改善,原方去酸枣仁,考虑病程日久实热已清、气血两虚,以炒白芍易生白芍养血调经,炙甘草易生甘草补脾益气,调和缓急。再进14剂病症乃愈。
案三 过敏性鼻炎
陶某,男,41岁。诉反复鼻痒、打喷嚏、流鼻涕2月余。患者2月前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现症见反复鼻痒、喷嚏、流涕,伴头痛、鼻腔疼痛,接触冷空气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鼽(风寒束表)。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方以葛根汤合过敏煎加减:葛根20g,桂枝10g,炙麻黄10g,炒白芍10g,防风10g,乌梅10g,五味子10g,银柴胡10g,辛夷10g,细辛3g,连翘15g,白芷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12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12剂后症状基本缓解,仅晨起打喷嚏、流清涕,鼻孔内近鼻中隔处稍痛。患者素有纳差,大便不成形。二诊处方调整如下:葛根20g,桂枝10g,炙麻黄10g,炒白芍10g,淮山药30g,防风10g,乌梅10g,五味子10g,银柴胡10g,辛夷10g,细辛3g,石菖蒲10,白芷12g,苍耳子15g,炙甘草10g,菟丝子15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嘱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告知药后痊愈,3个月未复发。
按 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在中医上归属于“鼻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本病发病原因系外感风邪犯表,肌肤腠理闭塞,鼻窍输布不利所致,故方用葛根汤合过敏煎加减。方中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通窍、调和营卫。葛根具有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舒筋脉之功,能开项背强急、升脾胃清阳之气、布津液以润鼻窍;麻黄发汗解表,宣肺通窍;桂枝温经通阳,助麻黄散寒、透表;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宣胃气,健脾胃,助营卫生化;大枣调和诸药,使营卫调和。防风、乌梅、五味子、银柴胡相配,可益气固表、脱敏止痒,再配以辛夷、细辛、白芷以解表散寒、宣通鼻窍,加连翘疏风消肿。二诊时患者诉鼻中隔稍痛,纳差、大便不成形故加淮山药、焦三仙补脾养胃,加苍耳子解表散寒、宣通鼻窍并止痛,诸药合用,症状自消。
摘自2025-9-26中国中医药报
申艺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
葛根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出自《伤寒论》,原方具有发表解肌、升津舒筋的功效,主治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之症。杨景锋为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临证善用经方。本文将其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杂病的三则验案整理如下。
案一 周围性面瘫
李某,女,60岁。主诉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2天。患者2天前出现进食时右侧嵌塞食物,饮水时漏水等症状,后发现面部不对称,右侧口角歪斜,并逐渐加重,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未行西医系统治疗。现症见: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左歪斜,右耳后疼痛,食纳尚可,夜休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诊断:口僻(风痰阻络)。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以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味:葛根20g,桂枝10g,炒白芍10g,炙麻黄6g,白附子2g,僵蚕10g,全蝎6g,菊花10g,钩藤25g,生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6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未服用西药,未行针灸治疗,仅口服中药汤剂,面部症状明显改善。后原方随症略微加减,共服18剂后彻底痊愈。
按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口僻”范畴。《诸病源候论》载:“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揭示了导致本病的内因是脉络空虚,外因则是外感风寒之邪侵袭经脉,阻滞气血运行,致经筋失养,肌肉不荣,无力运动所致。此患者舌淡红苔白腻,痰湿内生,治当祛风散寒、化痰通络,方以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葛根汤乃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本证为气血不足、风寒痰瘀阻滞于面部阳明经所致,故而用葛根、麻黄增发汗解肌、升津舒经之功。以葛根为君药,葛根为阳明经药,入脾经。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记载:“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辛味可以散寒、行气,外能解肌发表、舒筋通络,内则调和气机、通畅血脉。麻黄开汗孔肌腠之闭塞。白附子、僵蚕、全蝎可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配以钩藤息风止痉,白菊花疏风平肝,诸药合用,解表祛邪、柔筋缓急、疏通经络,以达治疗目的,患者病症得以痊愈。
案二 面肌痉挛
闫某,女,54岁。主诉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不自主抽搐,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右侧面部,每天发作多次,发作时耳内弹响声,说话时抽动加重,于某三甲医院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面听神经脑池段周围小血管影绕行”,诊断为面肌痉挛,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手术求治于中医。现症见:说话时右侧面部不时抽搐,口角略有歪斜。烦躁,失眠,精神差。食纳尚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中医诊断:颤证(痰瘀阻络,肝风内动)。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方以葛根汤合止痉散加减:葛根15g,桂枝12g,炙麻黄6g,生白芍30g,僵蚕10g,全蝎6g,蝉蜕10g,钩藤30g,首乌藤15g,炒酸枣仁30g,石菖蒲30g,天麻12g,珍珠母30g(先煎),远志15g,生甘草10g。14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上方断续服用1月,现仅偶尔抽动,乏力烦躁明显改善,偶有失眠,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处方调整如下:葛根18g,桂枝12g,炙麻黄5g,炒白芍30g,僵蚕10g,全蝎6g,蝉蜕10g,钩藤30g,首乌藤15g,合欢花10g,石菖蒲30g,天麻15g,珍珠母30g(先煎),远志15g,炙甘草10g。嘱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药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 中医古籍中并无“面部痉挛”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特征,既往诸多医家将其归为“筋惕肉瞤”“痉病”“颤证”“抽动症”等范畴。《伤寒论辨证广注》中提到“其筋则惕惕然而跳,肉必瞤瞤然而动”,指出“筋惕肉瞤”主要为筋肉的不自主抽动。《医学纲目》指出:“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对面部痉挛表现出的肌肉颤动等症状的认识较为准确。中医学认为面肌抽动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与风邪客肺、肝风内动、气血失和等有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当肝风内动,筋脉得不到濡养,则抽搐病发。此外,外感风邪侵袭,也可以侵犯肌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失其濡养而为此病。故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风内动及风邪外侵,导致气血失和,筋失濡养,治以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方以葛根汤合止痉散加减。葛根汤解肌舒筋、升津濡筋、疏通经络,既可疏散外感之风邪,又能调和气血。止痉散中蜈蚣药力峻猛且有毒性,虑患者气血失和恐不能耐受,故去蜈蚣以僵蚕、全蝎、蝉蜕、天麻、石菖蒲诸药共奏息风止痉、疏风通络化痰之功。以酸枣仁、珍珠母、远志合用安神助眠。诸药相配,既可祛除外风,又可平内风,获标本兼治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失眠症状改善,原方去酸枣仁,考虑病程日久实热已清、气血两虚,以炒白芍易生白芍养血调经,炙甘草易生甘草补脾益气,调和缓急。再进14剂病症乃愈。
案三 过敏性鼻炎
陶某,男,41岁。诉反复鼻痒、打喷嚏、流鼻涕2月余。患者2月前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于某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现症见反复鼻痒、喷嚏、流涕,伴头痛、鼻腔疼痛,接触冷空气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鼽(风寒束表)。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方以葛根汤合过敏煎加减:葛根20g,桂枝10g,炙麻黄10g,炒白芍10g,防风10g,乌梅10g,五味子10g,银柴胡10g,辛夷10g,细辛3g,连翘15g,白芷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12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12剂后症状基本缓解,仅晨起打喷嚏、流清涕,鼻孔内近鼻中隔处稍痛。患者素有纳差,大便不成形。二诊处方调整如下:葛根20g,桂枝10g,炙麻黄10g,炒白芍10g,淮山药30g,防风10g,乌梅10g,五味子10g,银柴胡10g,辛夷10g,细辛3g,石菖蒲10,白芷12g,苍耳子15g,炙甘草10g,菟丝子15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嘱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告知药后痊愈,3个月未复发。
按 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在中医上归属于“鼻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本病发病原因系外感风邪犯表,肌肤腠理闭塞,鼻窍输布不利所致,故方用葛根汤合过敏煎加减。方中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通窍、调和营卫。葛根具有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舒筋脉之功,能开项背强急、升脾胃清阳之气、布津液以润鼻窍;麻黄发汗解表,宣肺通窍;桂枝温经通阳,助麻黄散寒、透表;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宣胃气,健脾胃,助营卫生化;大枣调和诸药,使营卫调和。防风、乌梅、五味子、银柴胡相配,可益气固表、脱敏止痒,再配以辛夷、细辛、白芷以解表散寒、宣通鼻窍,加连翘疏风消肿。二诊时患者诉鼻中隔稍痛,纳差、大便不成形故加淮山药、焦三仙补脾养胃,加苍耳子解表散寒、宣通鼻窍并止痛,诸药合用,症状自消。
前一篇:用经方智慧辨肿瘤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