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治荨麻疹

(2025-09-09 09:21:3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治荨麻疹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药方由麻黄、赤小豆、连轺(今多代以连翘)、杏仁、大枣、生梓白皮(今多代以桑白皮或茵陈)、生姜、甘草组成,并以潦水煎服。本方与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被后世医家合称为阳明湿热发黄三汤证,用以治疗皮肤发黄证。
发黄之病机不同,张仲景解释其为“瘀热在里”,病性为“瘀”和“热”搏结于里。但后世在应用本方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的疾病中,如《伤寒指掌•太阳本病述古》中指出本方具有分消走泄的作用,“使湿热之邪一从麻黄发汗而出太阳之表,一从赤小豆连翘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阳之里”。《伤寒证治准绳•一身尽痛为湿》将本方用于治疗“湿痹”。《医门法律•论治湿诸方》中亦提到本方具有“分解湿热”的作用。《伤寒论述义•湿热寒湿》中亦指出“湿热外迫者,专发散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是也”。综上可梳理出本方可治疗湿热郁于肌表,亦符合《黄帝内经》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荨麻疹作为现代医学病名,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反复出现大小各异的风团、红斑,并伴有显著的瘙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经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常用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汤药、针刺、熏洗等。中医古籍中无“荨麻疹”的病名记载,但关于其症状的描述历代多有发现,如《伤寒论》中“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即将其病机、症状及方药做了详细论述,首提采用麻黄剂治疗“痒”证。
笔者结合对《伤寒论》的原文学习及临床总结发现,张仲景治疗皮肤类疾病的方剂常可根据症状不同灵活加减、交叉使用,如麻黄桂枝各半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杏薏甘汤等。故笔者在治疗皮肤疾病急性发作问题时多遵仲景之方,如在治疗荨麻疹类皮肤疾病时常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基本方,以其加减化裁而应对,常取显著疗效。
柯某,女,55岁,湖北省黄石市人,2025年4月8日初诊。患者面部荨麻疹反复发作三月余,当地治之不效,经好友介绍来诊。自述近三个月所用药物包括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红霉素眼膏、列霸抑菌乳膏、鼻炎膏等,并进行输液治疗(药物不明),上述药物使用过程中虽有效但时常反复。现症见患者面部额头、两颧骨、人中及下颌部皮肤潮红,瘙痒难忍,舌红苔润,两侧少苔,脉象未见。
辨证:湿热火郁于肌表,肺气宣发不畅,中焦阳虚无以鼓邪外出。
治疗:扶正与解表透疹相结合。
方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考虑此患者曾反复使用激素类药物,故原方在发表的同时应加重透疹之功,故以浮萍15g易麻黄,并加入白蒺藜、野菊花、菊花、黄连、黄芩等清热之品。处方:浮萍15g,连翘15g,赤小豆30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2g,茵陈20g,干姜6g,玄参30g,白蒺藜5g,野菊花12g,黄连9g,黄芩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
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瘙痒症状加重,此为体表水湿透发之象,嘱其继续服用,可用三煎药渣外洗。
服药3剂后,患者自述过敏症状减轻,要求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半月后随访,面部过敏性荨麻疹已全部消失。8月3日,该患者介绍他人来诊时一同前来,经再次随访,其表示已停药四月余,至今未再复发,共服6剂,收效满意。
按 本案以“湿热火郁”为核心病机,既要透表达邪,又需顾护中焦,方能使邪有出路而不伤正。《伤寒瘟疫条辨•汗剂类》指出浮萍“辛散轻浮,入肺达皮毛,通脉利窍。其发汗甚于麻黄,止消渴,浴瘙痒,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雷公炮制药性解•水萍》亦指出其“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以浮萍既代麻黄宣散湿热而无温燥之弊,又契合患者屡用激素后腠理闭塞、水湿不得外达之机,且在《肘后备急方》《圣济总录》《滇南本草》等不同类型古籍中均记载了其治疗瘾疹的功效。臣以连翘、赤小豆、茵陈清热解毒、分消湿热,使面部潮红、渗液之湿热从小便而去。佐杏仁肃降肺气,开上以通下,“提壶揭盖”助湿邪下行;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清心胃客热而止痒;白蒺藜、野菊花疏肝祛风、止痒退疹,专走头面;玄参咸寒滋肾降火,既制苦燥又防浮萍辛散伤阴;干姜、生姜、大枣、甘草辛甘化阳,建中焦、鼓舞脾阳,使湿有运化之机而不致再陷。甘草兼为使药,调和诸药并解毒。全方宣透、清热、利湿、温阳、健脾并用,俾湿热得开,表闭得通,中阳得复,故取效迅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