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年紫菀汤验案集锦(下)
(2025-08-23 07:51:22)2025乙巳年紫菀汤验案集锦(下)
肠梗阻、小儿疝气案
肠梗阻案
刘某,男,1949年11月20日出生,2025年7月4日初诊。腹痛2天,经检查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余年,平素大便干,长期口服复方芦荟胶囊,入院后予肥皂水灌肠、口服大承气汤治疗3天,腹痛有所缓解,但仍不能正常排气、排便。行X线见膈下有气液平面,邀予会诊。见患者面色黧黑,需输氧治疗,干咳无痰,上腹部隐痛,口干,纳食欠佳,怕风。舌淡嫩,苔白,脉沉濡。
处方:紫菀15g,炙桑白皮15g,人参10g,黄芪15g,地骨皮12g,炒杏仁12g(去皮尖),白芷12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患者服药3次(一剂半)腹部肠鸣音活跃。4次后,正常排气,排黄软便,腹痛消失。
小儿疝气案
崔某,男,2023年4月23日出生,2025年6月20日初诊。右侧睾丸肿半年余,伴胀痛,诊断为腹股沟斜疝,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使用口服及外用中药治疗无效。患儿偏瘦弱,平素纳食欠佳,大便时不成形。舌淡苔白,脉沉弱。
处方:紫菀15g,炙桑白皮15g,人参10g,黄芪15g,地骨皮12g,炒杏仁12g(去皮尖),白芷12g,炙甘草10g。7剂,水煎泡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日1剂。
7月4日二诊:患者母亲述治疗一周疝气回纳,近一周仅见一次哭闹后漏出,且自行回纳。前方效佳,继用上方治疗。(赵书伟
重症虚劳案
王某,女,1943年2月1日出生,2025年7月19日就诊。家属代述上午7时发现患者胸闷背痛,精神萎靡,极度乏力,无力与家人语言肢体交流,早餐仅进少许流食。刻下:软卧病榻,表情淡漠,寐多醒少,呼之不应,呼吸尚平稳,头汗涔涔,手足发凉。舌干红少苔,舌前有一0.5cm×0.5cm大小溃疡,脉沉迟缓双寸微细。查体:不能自主翻身,肌力1级,神经系统浅深反射无异常、无病理反射。体温正常,血压84/40mmHg,血氧饱和度84%,心率40次/分。
当天处以桂枝汤加人参、附子1剂,服药无效,且服药后表情痛苦,虽不能言语却以手护腹似指腹痛。
7月20日二诊:再进生脉饮加附子、桂枝1剂,仍无效,且仍有腹部不适,病情更加危重,已处于昏睡状态,尚有自主吞咽功能。
7月21日晨6点30分三诊:笔者在患者床前沉思良久,突悟六乙年岁运主方紫菀汤。急处配方颗粒剂:蜜紫菀6g,生晒参6g,黄芪9g,炒甘草3g,杏仁6g,地骨皮10g,蜜桑皮6g,炒白芍6g。1剂。因吞咽有困难,嘱水化后少量频服。当日下午15点电话随访,家属诉自早7点开始服药,已服药4次,每次服20ml,至下午14点,患者神志已清。
7月22日四诊:患者神志清楚,已能微微点头致意,干红舌面已转润,双寸脉已有力。原方基础上加白芷6g,3剂,日1剂,水冲频服。
7月24日晚家属电告,患者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已可顺利进食,血氧血压正常,且能自主翻身。
按
十年痤疮案
白某,男,1995年出生,2025年4月初诊。患者自青春期至今痤疮十余年,加重半年。刻下无特殊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
处方:蜜紫菀12g,炒桑白皮12g,地骨皮12g,杏仁12g,白芍12g,黄芪12g,炙甘草9g,党参12g,生姜3片,大枣2枚。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患者反馈5剂服完,脸上痤疮基本已消,主动要求再服7剂以巩固。
按
八旬老人高热案
张某,女,1945年3月15日出生,2025年6月26日因“反复咳喘20余年,发热1周”入院,予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等对症西医治疗,体温仍达39.1,伴胸闷。2025年7月8日请中医科会诊,见患者胸闷、憋气,伴间断发热,口干甚,纳少,眠可,二便调,舌暗。苔燥,脉弦。
处方:紫菀15g,党参15g,黄芪20g,炒苦杏仁10g,甘草10g,大枣10g,地骨皮20g,白芍15g,桑白皮15g。3剂,水煎服。
7月10日二诊:患者发热较前好转,偶胸闷、憋气,原口干、纳少亦好转,继予紫菀汤5剂。
7月11日随访:体温已恢复正常。
7月15日随访:体温未再反复,出院。(王文青
三十年鼻炎速效案
夏某,男,1969年10月出生,2025年7月22日初诊。患者从事化工行业,患过敏性鼻炎30余年,每于换季时鼻塞、流涕明显,伴乏力、头晕,下肢畏寒,但口中常觉火热,口干喜饮。近一年来眠浅易醒,张口呼吸,晨起口干甚,寅时即醒,不能复睡。纳可,便溏,小便可。舌黯苔薄中有裂纹,脉濡偏沉。
处方:炙紫菀15g,生晒参8g,炒甘草10g,炮干姜6g,黄芪24g,杏仁15g,地骨皮15g,白芷12g,炙桑白皮18g,炒苍耳子10g,辛夷花(包)10g,细辛9g(先煎)。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4日微信反馈:紫菀汤仅服2剂,鼻炎症状即大减,自觉“舒服多了”。
7月29日二诊:述诸症已基本消失,夜眠亦加深,不再易早醒,仅余轻微鼻鼽,继服上方巩固。
按
2025乙巳年紫菀汤验案集锦(上)
编者按 紫菀汤,源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五运时气民病证治”十方之一,六乙年运方。紫菀汤药物组成为:紫菀、白芷、人参、黄芪、杏仁、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生姜、大枣。今年2025年,又逢乙年,紫菀汤在临床中有较多的速效案例,再现“对上运气一口汤”的神奇。今集锦部分案例,分享用方思路,供读者参考。
清代龙砂医家缪问在《三因司天方》中释义紫菀汤曰:“凡岁金不及之年,补肺即当泻火,以折其炎上之势。若肺金自馁,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紫菀汤“即以养金之法,并为御水之谋”,今年在临床若逢“金不及”为主要病机的病症,紫菀汤皆可一试。
本集锦中病种涉及呼吸科、皮肤科、眼科、儿科、肾病科等多科,皆为速效,且治疗危重症亦有奇效,彰显了中医学中谨守运气病机可以异病同治的鲜明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验案中约一半的患者生于乙年,启示我们当患者先天本命运气与岁气重合时,运用相应的三因司天方的效果会大大提升,这也是中医看病常需了解患者出生时间的一个原因。我们反对单凭生辰八字像算命那样看病,但也不要忽视出生时间与某些疾病病机的相关性。
带状疱疹案
刘某,男,66岁,因“左侧腰臀部皮肤疼痛伴疱疹4天”于2025年7月25日入院。症见左侧腰臀部皮肤疱疹疼痛,呈发作性烧灼样疼痛,疼痛可忍,影响睡眠,伴局部皮肤发红、片状红色皮疹,见鳞屑、肿胀、渗液。精神可,二便调。
处方:蜜紫菀15g,黄芪18g,蜜桑白皮15g,杏仁9g,党参15g,地骨皮12g,大枣9g,炒栀子15g,甘草9g,白术15g,薏苡仁45g,杠板归15g。5剂,水煎服。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太阴、阳明、厥阴,留针2小时。
针后立即痛减,当晚服药后安然入睡,一觉睡至次日六点半,疱疹已开始干萎结痂,未见新发疱疹,精神大振,心情爽朗。继续以上治疗,5天后痂皮开始脱落,已无疼痛,未再出现新发疱疹,7天后治愈出院。(李发荣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院)
非典型甲流案
张某,女,1986年11月出生,2025年6月29日初诊。患者2月前出现口中冰凉、双下肢肌肉酸痛等症,于6月9日化验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阳性,诊为非典型甲流,给予磷酸奥司他韦加中药治疗。至6月29日好转不明显,复查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仍为阳性,患者来笔者门诊求治。见其畏寒肢冷,腿痛明显,舌质淡,苔白厚,中有裂纹,脉沉弱,符合今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寒水来复的证候特征。
处方:蜜紫菀15g,地骨皮15g,炙桑白皮15g,人参15g,黄芪15g,杏仁15g,炒白芍15g,炒甘草6g,生姜片10g,大红枣10g(擘)。5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反馈服完后诸症消失。7月16日复查病毒抗原已转阴。(李士英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医医院)
小儿黄疸案
季某,2025年4月15日出生,6月1日初诊。新生儿黄疸1月余。患儿出生3天后发现黄疸,即到某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就诊,住院1周后黄疸消退,出院后再次发作,在家予蓝光治疗,治疗时黄疸稍有消退,停止治疗再度反复,又予中药十余剂外用泡澡治疗(茵陈30g,栀子10g,大黄2g,薏苡仁30g,茯苓30g),至2025年5月31日未见好转,故求治于笔者。刻下:患儿皮肤黄色鲜明,余无特殊。
处方:蜜紫菀15g,地骨皮15g,炙桑白皮15g,党参10g,黄芪10g,杏仁10g(打),炒赤白芍各10g,大枣10g(擘),炒甘草10g,生姜10g,栀子10g,茵陈30g,大黄6g(后下)。3剂,日1剂,外用泡澡。
6月5日二诊:黄疸已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亦从12mg/dl降至7mg/dl。效不更方,嘱继续以上方3剂泡澡外用,后痊愈。
按
小儿双手脱皮案
谭某,男,10岁,2015年10月7日出生,2025年6月26日初诊。患儿1周前出现双手指脱皮、痒痛,口干口渴,平素喜油炸食品,尿黄,大便干。舌红干苔少,脉细数。
处方:紫菀10g,桑白皮10g,党参10g,黄芪15g,杏仁10g,地骨皮10g,白芍10g,甘草5g,大枣10g,生姜3g,当归10g,桑叶1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7月4日回访,家长诉服药后患儿手指脱皮症状痊愈。
按
顽固性咳嗽并鼻腔火热案
隋某,男,60岁,1965年10月出生,2025年2月23日初诊。患者晨起咳嗽20余年,近2年加重,伴鼻腔灼热如火,疲劳乏力,大便黏滞不畅,小便黄、有泡沫。舌淡红有紫气,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处方:黄芪30g,炙紫菀15g,人参10g,桑白皮18g,地骨皮15g,杏仁10g,白芍15g,炙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月4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咳嗽减轻,鼻腔火热感亦明显减轻,大便已畅,小便黄减轻,原厚腻苔转薄。上方继服7剂以巩固。
3月20日电话随访:诸症悉除,病愈。
按
眼底出血案
单某,女,1963年1月出生,2025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左眼视物不清伴黑圆物遮挡3天。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不清,伴黑圆物体遮挡,黑圆物体呈宽竖条状,偶有左侧头部近前额处疼痛,就诊于某眼科医院,验光示“矫正视力左眼0.5-,右眼1.0”,诊为“眼底出血”。予药物(不详)点眼治疗2天,未见明显改善。今日就诊我院,症状同前,舌淡暗,左寸脉浮,右寸脉稍弱,睡眠可,二便可。考虑眼底出血(少阳病),随即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双阖+少阳,针后即刻反馈左眼遮挡黑圆物体范围变小、颜色变淡,视物较前稍清楚,留针1.5小时后起针,并予紫菀汤3剂。
处方:炙紫菀15g,党参10g,炒甘草10g,黄芪20g,杏仁10g,地骨皮20g,炒白芍15g,桑白皮15g,生姜片10g,红枣15g(擘),白芷10g。
7月15日二诊:治疗后左眼中黑色遮挡物呈细网状,颜色明显变淡,未再出现左侧头痛。验光示:“矫正视力左眼0.6,右眼1.0”。继予上方5剂,针刺双阖+少阴。
7月21日三诊:治疗后左眼黑色遮挡物范围变小,基本集中在左侧外眼睛附近,验光示“矫正视力左眼0.8,右眼1.0”,继予上方3剂,针刺双枢+阳明。
7月24日四诊:治疗后左眼可正常视物,左侧外眼角少量黑色物体,验光示“矫正视力左眼0.8+,右眼1.0”,予针刺双枢+阳明,留针1小时后复验光示“矫正视力左眼1.0-,右眼1.0”,停药,继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善后。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