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什么时候加附子?
(2025-07-31 17:01:23)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飞壮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小便难”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小便数”者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吗?另外用桂枝汤加附子的机理又是什么?以下详叙。
以许叔微医案解读第29条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其《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证,大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因药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证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证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名不同也,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许叔微将《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和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相互参照,指出“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二者表面上“病名不同也”,实则“大同小异”——前者为过汗导致下焦阳气不足;后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二者治疗均予桂枝加附子汤。
李心机解读第29条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中解释第30条时指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的第一段和本条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即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却不是桂枝汤证,而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其中‘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是对前一句的自注文,即‘增桂令汗出’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误治的后果。‘附子温经’说明‘因加附子参其间’的目的,是因为‘亡阳故也’。”
李心机认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初始证候(误治前)的本质揭示:其外在虽似桂枝汤证,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治疗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后文“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进一步点明加“附子”的意义:“增桂令汗出”指出误用桂枝汤发汗之弊端;“亡阳故也”则指明加附子的核心原因——救治显在或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第30条实为阐明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本质。第29条的本质为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背景的“伤寒”,治疗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与充卫兼顾(关于“充卫”的功效表述,可参考《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桂枝汤是“发汗的”》和《桂枝汤“解肌”,力量并不弱》等;关于“温阳”的功效表述,是合“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而成)。
桂枝加附子汤为第29条正治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明言“小便难”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综前所述,通过许叔微医案解读及李心机教授对第29条的解析可以得出“小便数”,而“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为误治,正治当予桂枝加附子汤。由此可知,无论小便异常表现为“难”或“数”或其他何种形式,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的“太阳病”或“伤寒”均可用治桂枝加附子汤。
为加深对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理解,试析以下二则医案。
案一 吴鞠通医案
癸亥,二月十六日,唐氏,五十六岁,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炙甘草三钱,熟附子三钱 大枣去核,三枚。
煮三杯,分三次缓缓服。
十七日,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
案二 大汗亡阳案
王某某,男,29岁,农民。住院号4572。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天下午感到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g、匹拉米洞0.2g,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
处方:桂枝10g,甘草6g,白芍10g,附子10g,生姜1片,大枣3枚。水煎服。
当即配药煎服,服一剂汗止而愈。
(摘编自于鸪忱《大汗亡阳》,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
此二则医案均收效迅捷,或“昨用……诸症悉退”,或“一剂汗止而愈”。其共同背景皆为误汗过汗(前者“太阳中风,漏汗”,后者服西药过汗)。两案皆效仿《伤寒论》第20条“漏汗”证治,虽方中诸药剂量未尽合经方本来之比例,然效果显著。若能精确剂量比例,疗效或可更佳。
回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所载医案:“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许叔微医案前半部分症状极似《伤寒论》第20条的内容;其“足挛曲而不伸”的症状及后续“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的治疗,又与第29条之“脚挛急”及“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相呼应。警示学者研习《伤寒论》当做到:前后条文需活学;条文症状需活看;对治方药需活用。重点是要学会透过症状之表象参悟症状背后之病变机理。
进而思之,宋本《伤寒论》第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是否可以导致第20条“发汗,遂漏不止”?其“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与第29条“脚挛急”极为相似?若如此,第20条之“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亦可采用第29条治法,适时佐用芍药甘草汤?那么,第20条与第29条便由看似关联不紧之条文,转变为可相互参照、紧密关联的条文。推而广之,《伤寒论》中又有多少类似的条文?值得学者深入思考、关联研究。
综上所述,桂枝加附子汤乃仲景先圣治疗过汗伤阳、小便异常之良方。一味附子,便将桂枝汤由“攻表”方剂转变为“温阳与充卫兼顾”之方。无论是“小便难”,抑或是“小便数”,抑或是其他何种异常,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就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临症体会仲景先圣条文深意,不可“死于句下”。活学、活看、活用,“以《伤寒论》解读《伤寒论》”(李心机教授语),从同时学习、参看第20条和第29条开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遗精一则医案学习心得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论及遗精,人多宗“肾精不藏”之说,即病因病机多从肾虚不能固藏精液考虑,论治多从补肾固精止遗入手。其实,精之封藏在于肾,精之主宰却在心神,因心神妄动而扰动精室以致精液遗泄于下,临床亦不少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至于其治疗,则宜安定心神、固摄精窍,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正是为此而设,这也是“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思想的具体呈现。笔者在研习《中医自学丛书》第7分册时,发现河北省名中医王云凯运用此方治疗遗精的典型医案,其辨证精准、用药巧妙。现结合该案例,试阐发其治疗机理如下,以飨同道。
李某,男,29岁。年少无知,误犯手淫,婚后恣情纵欲,不知珍惜,初遂身疲腰酸,但不甚觉,渐渐夜不安寐,寐则交合遗精,头晕耳鸣,动则汗出,短气心悸。舌质淡红,苔薄少,脉轻取厥厥动摇,按之微而紧急。辨证治疗:服药多时,用滋阴剂遗泄反剧;投温补剂反增梦扰。后思仲景“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与本证脉象相合,遂拟: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龙骨25g,牡蛎25g,茯苓15g,合欢花12g,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15剂,遗泄已止,诸症暂减,后用左归丸滋填收功。
本案患者属典型的“神不摄精”,即青壮年心神妄动、手淫纵欲后以致精液遗泄于下,而继发的精气、阴血损耗。正如《金匮翼》所载:“动于心者,神摇于上,而精遗于下也……少年伶俐之人,多有此病。”从常理上来说,纵欲日久随着精微物质的丢失,体内之精气、阴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所现的身疲腰酸、头晕耳鸣、短气心悸、动则汗出等症是其应有表现,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常规投以滋阴、温补等剂疗效不佳。破解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精微物质遗泄的源头,其脉动而微紧显然有别于常规的精气、阴血损耗之脉,或可提供线索。
张仲景明言“阴阳相抟,名曰动”,又云“动则为惊”,所以其脉动当为心中欲念扰动而致气机、精血、阳气杂糅的状态,而脉微紧亦是气机被抑的征象,恰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发病机制既已明确,治疗则需紧密契合。《大学》明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案患者显然是心神不定、欲念扰动在前,才是源头;而继发精气、阴血损耗在后,当为支流。是以临床上擒贼先擒王,治疗宜镇心安神以探其源,佐以收摄固涩以溯其流。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定心神,是基于心为营卫之本的密切联系,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理而采取的间接治法。龙骨、牡蛎之用有二,一者固摄阴窍以止精遗,二者潜镇心神以平神动。亦即《神农本草经》所言龙骨“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女子漏下……小儿热气惊痫”,牡蛎“主……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加茯苓宁心安神、合欢花舒畅气机。药服至15剂而遗泄得止,待精血流失源头得除,再用填补之药则无徒劳之患,故再用左归丸滋填精血之品而竟获全功。
临床上遗精从常规治疗无效,特别是青壮年欲念妄动而素体不虚者,可以从心神的主宰失职考虑,而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常能收获良效。
桂枝汤及桂枝汤类方析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群方之冠,具有解表发汗,调和荣卫之功效,此方升中寓降,热中有寒,泻中兼补,为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第一方也。本文主要浅述了表证及汗法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认为表证乃正邪交争于肺系与体表也,汗法为疏通体表与肺系,解除表证之法也。依据《伤寒论》原文,对发汗解表方桂枝汤之证治作新的论解,并对桂枝汤类方归类汇聚,挈领钩玄。最后结合验案以实践仲景方之效捷,以期共鸣。
表证及汗法概述
表者,肺系与体表是也。肺系在上,体表在外,二者相合,以肺系为主,形成人与自然之界,人与天之界。名老中医刘绍武言:“凡是与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于表部的范畴。”人之生存,赖其本能,循阴阳之道,籍人与自然之界,完成物质与能量之交换,达天人之合一。表证者,正邪交争于表也,交争于体表与肺系也,交争于外与上也。正气者,气血津液是也;邪气者,致病之不正之物。肺系与体表,畅通无阻,正气借此道祛邪外出,表证得解,则无病;肺系与体表,闭塞不畅,正气借此道欲祛邪外出而邪不得出,表证不解,则生病。
汗法,为疏通体表与肺系之法也,为助正以祛邪外出之法也,为解表之法也。汗法有侠义与广义之分,侠义之汗法乃使人出汗之法,广义之汗法包括发汗、解表、解肌、透表、疏卫、宣肺等法,其皆有疏通体表与肺系助正以祛邪外出之功。表证者,邪气集中于体表与肺系,集中于外与上,正气亦趋向于体表与肺系,趋向于外与上,正气欲借表排邪外出而邪不得外出。若遵人体生存之本能,顺应其抗病之势,向外向上发其汗,邪气可由表而出,则表证解,病可愈。
桂枝汤证治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为表证。表证者,正邪交争于外上,正气趋向于外上,气血津充盈于外上,欲汗不汗,仲景言:“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故脉浮,头项强痛。“阳加于阴则为汗”,欲汗不汗或汗而不畅,人欲护其阳热,以助迫汗,则不欲阴寒,故而恶寒。
《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者,阳浮而阴弱。阳浮者,气血津升浮充盈于外上也,热量亦聚于外上,则发热如翕翕之状;汗而不畅,表证不解,血津受伤,则阴弱于内。发热汗出,人欲保护其热,见风其热散失,故淅淅而恶之。邪在表,肺系不利则鼻鸣,波及于胃则干呕。太阳中风证,即桂枝汤证,桂枝汤主治之。
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桂姜助阳助热,向上向外,发汗解表,且桂枝平冲,生姜止呕,升中有降,芍药益阴,苦而微寒,性偏沉降,可防桂姜温散太过,枣草合芍药益气养阴,配桂姜健胃助阳,五药相合,共奏助阳发汗,健胃养阴之功。此方升中寓降,热中有寒,泻中兼补,为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第一方也。临证只要现桂枝汤方证,无论何病,皆可用桂枝汤加减治之。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加味方
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者,或下利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此方为桂枝汤加四两葛根而成。桂枝汤治中风证,项背强几几乃项背肌肉痉挛失和所致,加葛根合芍药甘草解痉舒筋,通络止痛以治项背强几几。葛根升清止利,中风证兼下利者,以此方发汗止利亦可治之。
桂枝汤证,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方为桂枝汤加二两炙厚朴、五十枚杏子而成。桂枝汤解表,以治中风证,厚朴杏子利肺平喘。
中风证,漏汗,无热或低热,恶风重者,桂枝加附子汤之主。此方为桂枝汤加一枚炮附子而成。仲景言:“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证阴寒较重,表证未解,故于桂枝汤中加附子,增强助阳助热之力以解表止汗。
桂枝汤证,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加桂汤主之。桂枝加桂汤乃桂枝汤再加二两桂枝而成。胡希恕言:“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桂枝汤证,腹部挛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汤加倍芍药用量即为此方。桂枝汤解表治桂枝汤证,芍药缓急解痉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证,兼里稍热实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大黄汤为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二两而成。桂枝加芍药汤解表止痛,加大黄通下里热实。
桂枝汤证气津虚甚,身疼痛,脉沉迟者,可与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新加汤为桂枝汤再加芍姜各一两人参三两而成。桂枝汤仍解表,加芍姜参增强益气生津之力,此证或兼呕,或兼腹痛。
桂枝汤证气津虚重,腹痛甚者,或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一升而成。此方解表助热,补虚止痛,兼治心中悸而烦。
桂枝去芍药汤加味方
桂枝汤证,下之后,气上冲,腹部缓弱,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方即桂枝汤去掉芍药而成。芍药缓解腹部拘急,现腹部缓弱,故去之。桂枝汤证,腹部拘挛疼痛者,桂枝汤倍芍药治之。《伤寒论》第15条有言,桂枝汤证,气上冲,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汤。总之,桂枝汤证,腹部拘挛者,用桂枝加芍药汤;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汤;腹部缓弱者,用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汤证,阴寒较重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加一枚炮附子而成。桂枝去芍药汤解表,加附子增强助阳助热之力。此方证可与桂枝加附子汤证互参。
桂枝去芍药汤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加三两茯苓、三两白术而成。桂枝汤在此解表,里虚停水,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健胃利水。刘渡舟又言:“我追求的苓芍术甘汤,而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芍术甘汤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当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互参。
桂枝去芍药汤证,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方乃桂枝去芍药汤加三两蜀漆、五两牡蛎、四两龙骨而成。桂枝去芍药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蜀漆牡蛎龙骨镇惊安神以治惊狂,卧起不安。
桂枝去芍药汤证气阴亏虚甚重,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此方为桂枝去芍药汤加二两甘草人参、一斤生地、二两阿胶、半升麦冬麻仁、七升清酒而成。桂枝去芍药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加草参地阿麦麻在此增强气阴,另加清酒温阳以助药力。
桂枝甘草汤加味方
气上冲,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汤为桂枝汤去芍姜枣而成,为桂枝汤最简方。此方有解表之力,同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宁心定悸。
桂枝甘草汤证,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方为桂枝甘草汤加二两龙骨、二两牡蛎而成。桂枝甘草通阳平冲,龙牡镇惊以治烦躁。
桂枝甘草汤证夹水,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半斤茯苓、十五枚大枣而成。桂枝、甘草治桂枝甘草汤证,茯苓、大枣健脾利水定悸。
桂枝甘草汤证夹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方为桂枝甘草汤加三两茯苓、二两白术而成。桂枝、甘草平冲,茯苓、白术健胃祛水。
桂枝甘草汤证夹水,呕者,或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此方为桂枝甘草汤加二两茯苓、三两生姜而成。桂枝、甘草平冲,茯苓、生姜祛水止呕定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三者皆有茯苓、桂枝,称为苓桂剂,基本功效皆为平冲利水,但又有区别,临证当分辨。
病案举例
笔者于2014年12月5日,正值天冷作雨,外出感冒,喷嚏时发,微恶寒,因忙未治,遂添衣厚被度日,过五日,冷雨依旧,病未解而加重,证见:恶寒重,身体虚羸,喷嚏频作,清水鼻涕不断,低热头昏,项强无汗,大便稀溏,小便偏少,舌质淡胖齿痕,苔水滑,脉浮数细无力。
处方:麻黄12克,桂枝40克,生姜40克,大枣40克,炙甘草30克,茯苓40克,炒白术40克,葛根50克。取一剂,水煎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覆被啜粥以迫汗,汗后,表不解。4小时后再服200毫升,如前法,两服尽,至夜7时,病仍未解反大汗不止,恶风甚重,不得去被下床,项强波及后背,甚则股内痉挛扯痛,脉浮数而细虚重。知药不对证,发汗利水太过,病转阴寒重证而致痉病发作,其表未解,水湿尚在,漏汗不止,仍以解表止汗为要,同时加大助阳助热之品。遂更方。
处方:桂枝40克,芍药40克,生姜40克,大枣40克,炙甘草30克,炒白术40克,葛根50克,炮附子60克,细辛30克。一剂,先煎葛根、炮附子、细辛80分钟,再同煎余药40分钟,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即覆被倒头睡去,凌晨约4时醒来,汗即止,体表肌肉缓和,恶风减轻,喷嚏未发,脉仍浮数无力,知方证相合,再温服200毫升,睡至早8时起,诸证悉除,第三服减量分三次一日内服尽,以巩固疗效,三服尽病症大获痊愈而恢复工作。
按:病初微恶寒,表证轻,可与少量桂枝汤治之。病过五日,因劳累过度,正气受伤,表证加重,虽无汗不得用麻黄,水湿较轻,单用白术即可,阳气已伤,当酌加少量附子。然而首剂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治之,方不对证,且一误再误,发汗太过,病转为阴寒重证,漏汗不止,但未至下利清谷而里气尚可。故而再剂以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白术、细辛以治之。附子、细辛乃助阳助热之品,因阴寒较重,故大量用之,合解表之桂姜,配祛水之白术,加解痉之芍药葛根,诸药相伍,共同解表止汗,助阳助热,解痉祛水而诸证速愈。可见仲景方配伍严谨,灵活变通,临床若辨证准确,确能一剂知,二剂愈,效如桴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