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什么时候加附子?
(2025-07-31 17:01:23)
桂枝汤,什么时候加附子?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飞壮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小便难”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小便数”者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吗?另外用桂枝汤加附子的机理又是什么?以下详叙。
以许叔微医案解读第29条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其《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证,大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因药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证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证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名不同也,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许叔微将《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和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相互参照,指出“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二者表面上“病名不同也”,实则“大同小异”——前者为过汗导致下焦阳气不足;后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二者治疗均予桂枝加附子汤。
李心机解读第29条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中解释第30条时指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的第一段和本条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即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却不是桂枝汤证,而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其中‘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是对前一句的自注文,即‘增桂令汗出’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误治的后果。‘附子温经’说明‘因加附子参其间’的目的,是因为‘亡阳故也’。”
李心机认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初始证候(误治前)的本质揭示:其外在虽似桂枝汤证,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治疗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后文“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进一步点明加“附子”的意义:“增桂令汗出”指出误用桂枝汤发汗之弊端;“亡阳故也”则指明加附子的核心原因——救治显在或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第30条实为阐明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本质。第29条的本质为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背景的“伤寒”,治疗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与充卫兼顾(关于“充卫”的功效表述,可参考《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桂枝汤是“发汗的”》和《桂枝汤“解肌”,力量并不弱》等;关于“温阳”的功效表述,是合“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而成)。
桂枝加附子汤为第29条正治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明言“小便难”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综前所述,通过许叔微医案解读及李心机教授对第29条的解析可以得出“小便数”,而“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为误治,正治当予桂枝加附子汤。由此可知,无论小便异常表现为“难”或“数”或其他何种形式,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的“太阳病”或“伤寒”均可用治桂枝加附子汤。
为加深对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理解,试析以下二则医案。
案一 吴鞠通医案
癸亥,二月十六日,唐氏,五十六岁,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炙甘草三钱,熟附子三钱 大枣去核,三枚。
煮三杯,分三次缓缓服。
十七日,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
案二 大汗亡阳案
王某某,男,29岁,农民。住院号4572。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天下午感到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g、匹拉米洞0.2g,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
处方:桂枝10g,甘草6g,白芍10g,附子10g,生姜1片,大枣3枚。水煎服。
当即配药煎服,服一剂汗止而愈。
(摘编自于鸪忱《大汗亡阳》,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
此二则医案均收效迅捷,或“昨用……诸症悉退”,或“一剂汗止而愈”。其共同背景皆为误汗过汗(前者“太阳中风,漏汗”,后者服西药过汗)。两案皆效仿《伤寒论》第20条“漏汗”证治,虽方中诸药剂量未尽合经方本来之比例,然效果显著。若能精确剂量比例,疗效或可更佳。
回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所载医案:“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许叔微医案前半部分症状极似《伤寒论》第20条的内容;其“足挛曲而不伸”的症状及后续“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的治疗,又与第29条之“脚挛急”及“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相呼应。警示学者研习《伤寒论》当做到:前后条文需活学;条文症状需活看;对治方药需活用。重点是要学会透过症状之表象参悟症状背后之病变机理。
进而思之,宋本《伤寒论》第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是否可以导致第20条“发汗,遂漏不止”?其“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与第29条“脚挛急”极为相似?若如此,第20条之“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亦可采用第29条治法,适时佐用芍药甘草汤?那么,第20条与第29条便由看似关联不紧之条文,转变为可相互参照、紧密关联的条文。推而广之,《伤寒论》中又有多少类似的条文?值得学者深入思考、关联研究。
综上所述,桂枝加附子汤乃仲景先圣治疗过汗伤阳、小便异常之良方。一味附子,便将桂枝汤由“攻表”方剂转变为“温阳与充卫兼顾”之方。无论是“小便难”,抑或是“小便数”,抑或是其他何种异常,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就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临症体会仲景先圣条文深意,不可“死于句下”。活学、活看、活用,“以《伤寒论》解读《伤寒论》”(李心机教授语),从同时学习、参看第20条和第29条开始。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飞壮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小便难”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小便数”者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吗?另外用桂枝汤加附子的机理又是什么?以下详叙。
以许叔微医案解读第29条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其《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证,大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因药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证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证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名不同也,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许叔微将《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和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相互参照,指出“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二者表面上“病名不同也”,实则“大同小异”——前者为过汗导致下焦阳气不足;后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二者治疗均予桂枝加附子汤。
李心机解读第29条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中解释第30条时指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的第一段和本条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即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却不是桂枝汤证,而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其中‘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是对前一句的自注文,即‘增桂令汗出’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误治的后果。‘附子温经’说明‘因加附子参其间’的目的,是因为‘亡阳故也’。”
李心机认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初始证候(误治前)的本质揭示:其外在虽似桂枝汤证,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治疗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后文“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进一步点明加“附子”的意义:“增桂令汗出”指出误用桂枝汤发汗之弊端;“亡阳故也”则指明加附子的核心原因——救治显在或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第30条实为阐明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本质。第29条的本质为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背景的“伤寒”,治疗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与充卫兼顾(关于“充卫”的功效表述,可参考《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桂枝汤是“发汗的”》和《桂枝汤“解肌”,力量并不弱》等;关于“温阳”的功效表述,是合“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而成)。
桂枝加附子汤为第29条正治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明言“小便难”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综前所述,通过许叔微医案解读及李心机教授对第29条的解析可以得出“小便数”,而“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为误治,正治当予桂枝加附子汤。由此可知,无论小便异常表现为“难”或“数”或其他何种形式,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的“太阳病”或“伤寒”均可用治桂枝加附子汤。
为加深对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理解,试析以下二则医案。
案一 吴鞠通医案
癸亥,二月十六日,唐氏,五十六岁,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炙甘草三钱,熟附子三钱 大枣去核,三枚。
煮三杯,分三次缓缓服。
十七日,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
案二 大汗亡阳案
王某某,男,29岁,农民。住院号4572。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天下午感到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g、匹拉米洞0.2g,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
处方:桂枝10g,甘草6g,白芍10g,附子10g,生姜1片,大枣3枚。水煎服。
当即配药煎服,服一剂汗止而愈。
(摘编自于鸪忱《大汗亡阳》,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
此二则医案均收效迅捷,或“昨用……诸症悉退”,或“一剂汗止而愈”。其共同背景皆为误汗过汗(前者“太阳中风,漏汗”,后者服西药过汗)。两案皆效仿《伤寒论》第20条“漏汗”证治,虽方中诸药剂量未尽合经方本来之比例,然效果显著。若能精确剂量比例,疗效或可更佳。
回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所载医案:“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许叔微医案前半部分症状极似《伤寒论》第20条的内容;其“足挛曲而不伸”的症状及后续“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的治疗,又与第29条之“脚挛急”及“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相呼应。警示学者研习《伤寒论》当做到:前后条文需活学;条文症状需活看;对治方药需活用。重点是要学会透过症状之表象参悟症状背后之病变机理。
进而思之,宋本《伤寒论》第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是否可以导致第20条“发汗,遂漏不止”?其“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与第29条“脚挛急”极为相似?若如此,第20条之“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亦可采用第29条治法,适时佐用芍药甘草汤?那么,第20条与第29条便由看似关联不紧之条文,转变为可相互参照、紧密关联的条文。推而广之,《伤寒论》中又有多少类似的条文?值得学者深入思考、关联研究。
综上所述,桂枝加附子汤乃仲景先圣治疗过汗伤阳、小便异常之良方。一味附子,便将桂枝汤由“攻表”方剂转变为“温阳与充卫兼顾”之方。无论是“小便难”,抑或是“小便数”,抑或是其他何种异常,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就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临症体会仲景先圣条文深意,不可“死于句下”。活学、活看、活用,“以《伤寒论》解读《伤寒论》”(李心机教授语),从同时学习、参看第20条和第29条开始。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遗精一则医案学习心得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论及遗精,人多宗“肾精不藏”之说,即病因病机多从肾虚不能固藏精液考虑,论治多从补肾固精止遗入手。其实,精之封藏在于肾,精之主宰却在心神,因心神妄动而扰动精室以致精液遗泄于下,临床亦不少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至于其治疗,则宜安定心神、固摄精窍,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正是为此而设,这也是“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思想的具体呈现。笔者在研习《中医自学丛书》第7分册时,发现河北省名中医王云凯运用此方治疗遗精的典型医案,其辨证精准、用药巧妙。现结合该案例,试阐发其治疗机理如下,以飨同道。
李某,男,29岁。年少无知,误犯手淫,婚后恣情纵欲,不知珍惜,初遂身疲腰酸,但不甚觉,渐渐夜不安寐,寐则交合遗精,头晕耳鸣,动则汗出,短气心悸。舌质淡红,苔薄少,脉轻取厥厥动摇,按之微而紧急。辨证治疗:服药多时,用滋阴剂遗泄反剧;投温补剂反增梦扰。后思仲景“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与本证脉象相合,遂拟: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龙骨25g,牡蛎25g,茯苓15g,合欢花12g,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15剂,遗泄已止,诸症暂减,后用左归丸滋填收功。
本案患者属典型的“神不摄精”,即青壮年心神妄动、手淫纵欲后以致精液遗泄于下,而继发的精气、阴血损耗。正如《金匮翼》所载:“动于心者,神摇于上,而精遗于下也……少年伶俐之人,多有此病。”从常理上来说,纵欲日久随着精微物质的丢失,体内之精气、阴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所现的身疲腰酸、头晕耳鸣、短气心悸、动则汗出等症是其应有表现,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常规投以滋阴、温补等剂疗效不佳。破解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精微物质遗泄的源头,其脉动而微紧显然有别于常规的精气、阴血损耗之脉,或可提供线索。
张仲景明言“阴阳相抟,名曰动”,又云“动则为惊”,所以其脉动当为心中欲念扰动而致气机、精血、阳气杂糅的状态,而脉微紧亦是气机被抑的征象,恰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发病机制既已明确,治疗则需紧密契合。《大学》明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案患者显然是心神不定、欲念扰动在前,才是源头;而继发精气、阴血损耗在后,当为支流。是以临床上擒贼先擒王,治疗宜镇心安神以探其源,佐以收摄固涩以溯其流。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定心神,是基于心为营卫之本的密切联系,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理而采取的间接治法。龙骨、牡蛎之用有二,一者固摄阴窍以止精遗,二者潜镇心神以平神动。亦即《神农本草经》所言龙骨“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女子漏下……小儿热气惊痫”,牡蛎“主……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加茯苓宁心安神、合欢花舒畅气机。药服至15剂而遗泄得止,待精血流失源头得除,再用填补之药则无徒劳之患,故再用左归丸滋填精血之品而竟获全功。
临床上遗精从常规治疗无效,特别是青壮年欲念妄动而素体不虚者,可以从心神的主宰失职考虑,而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常能收获良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遗精一则医案学习心得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论及遗精,人多宗“肾精不藏”之说,即病因病机多从肾虚不能固藏精液考虑,论治多从补肾固精止遗入手。其实,精之封藏在于肾,精之主宰却在心神,因心神妄动而扰动精室以致精液遗泄于下,临床亦不少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至于其治疗,则宜安定心神、固摄精窍,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正是为此而设,这也是“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思想的具体呈现。笔者在研习《中医自学丛书》第7分册时,发现河北省名中医王云凯运用此方治疗遗精的典型医案,其辨证精准、用药巧妙。现结合该案例,试阐发其治疗机理如下,以飨同道。
李某,男,29岁。年少无知,误犯手淫,婚后恣情纵欲,不知珍惜,初遂身疲腰酸,但不甚觉,渐渐夜不安寐,寐则交合遗精,头晕耳鸣,动则汗出,短气心悸。舌质淡红,苔薄少,脉轻取厥厥动摇,按之微而紧急。辨证治疗:服药多时,用滋阴剂遗泄反剧;投温补剂反增梦扰。后思仲景“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与本证脉象相合,遂拟: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龙骨25g,牡蛎25g,茯苓15g,合欢花12g,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15剂,遗泄已止,诸症暂减,后用左归丸滋填收功。
本案患者属典型的“神不摄精”,即青壮年心神妄动、手淫纵欲后以致精液遗泄于下,而继发的精气、阴血损耗。正如《金匮翼》所载:“动于心者,神摇于上,而精遗于下也……少年伶俐之人,多有此病。”从常理上来说,纵欲日久随着精微物质的丢失,体内之精气、阴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所现的身疲腰酸、头晕耳鸣、短气心悸、动则汗出等症是其应有表现,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常规投以滋阴、温补等剂疗效不佳。破解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精微物质遗泄的源头,其脉动而微紧显然有别于常规的精气、阴血损耗之脉,或可提供线索。
张仲景明言“阴阳相抟,名曰动”,又云“动则为惊”,所以其脉动当为心中欲念扰动而致气机、精血、阳气杂糅的状态,而脉微紧亦是气机被抑的征象,恰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发病机制既已明确,治疗则需紧密契合。《大学》明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案患者显然是心神不定、欲念扰动在前,才是源头;而继发精气、阴血损耗在后,当为支流。是以临床上擒贼先擒王,治疗宜镇心安神以探其源,佐以收摄固涩以溯其流。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定心神,是基于心为营卫之本的密切联系,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理而采取的间接治法。龙骨、牡蛎之用有二,一者固摄阴窍以止精遗,二者潜镇心神以平神动。亦即《神农本草经》所言龙骨“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女子漏下……小儿热气惊痫”,牡蛎“主……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加茯苓宁心安神、合欢花舒畅气机。药服至15剂而遗泄得止,待精血流失源头得除,再用填补之药则无徒劳之患,故再用左归丸滋填精血之品而竟获全功。
临床上遗精从常规治疗无效,特别是青壮年欲念妄动而素体不虚者,可以从心神的主宰失职考虑,而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常能收获良效。
前一篇:补阳还五汤加味治愈二十年睡眠障碍
后一篇:关于当前《内经》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