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进临证“四个注重”及其运用
(2025-07-26 19:09:07)
贾跃进临证“四个注重”及其运用
摘自2025-7-25中国中医药报
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贾跃进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学验俱丰。笔者将其治疗思想总结为“四个注重”:注重一个模式,突出辨证;注重一个脏器,从肝论治;注重一个枢纽,顾护脾胃;注重一个气机,重视通腑。现简单阐述,并附三则验案以体现“四个注重”的具体运用。
四个注重
注重一个模式,突出辨证
贾跃进强调“辨体—辨病—辨证”于一体的临床诊疗模式,将体质、病症与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临床上,贾跃进在兼顾患者体质的基础上,根据病种对应的证型找出相应的治法以及对应的方剂,采用“抓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予以治疗”的思路。抓住主症也就抓住了病机,同时兼顾伴随症状,而后可以“辨证析机、因机立法、以法系方、据方用药”,进而实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同时,拟方要做到君臣佐使主次分明,用主方的同时随兼症加减,力求用药精准。例如:对于失眠患者,通过四诊辨证论治定出主方,再根据兼症进行加减,有小腿抽筋加木瓜;眼干眼涩、视物模糊加菊花;口干、易上火但胃怕凉加芦根、薄荷;头蒙头沉、健忘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大便不畅、腹胀加厚朴、炒莱菔子、炒枳实;小便不利加车前子、猪苓、泽泻;身痒加浮萍、蝉蜕、白蒺藜;连续喷嚏加乌梅。
注重一个脏器,从肝论治
贾跃进临证中注重调气为先,从肝论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多追求物质条件,普遍存在所愿难遂、焦虑忧郁,人们不同程度存在着情志不遂导致的肝郁气滞。贾跃进深刻领悟《黄帝内经》中“百病皆生于气”的观念,强调“气机调和,人即和安,气机失调,人即患病”,治疗时突出从肝论治。
清代医家周学海《读医随笔》言:“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临床上,贾跃进从肝论治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疏肝、泻肝、柔肝、清肝、平肝、抑肝、补肝等法。如对肝胆实火型,常用龙胆泻肝丸来苦寒直折、清泻肝火;对肝阳上亢型,多用天麻钩藤饮来平肝息风、清热安神;对肝郁痰热型,多用柴芩温胆汤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对肝郁风痰上扰型,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来平肝息风、健脾化痰。
注重一个枢纽,顾护脾胃
顾护脾胃并不是单一使用补脾补虚之药。临床中,贾跃进多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生麦芽等来实现健脾和胃。党参补脾益肺,是补益脾肺虚弱的常用药,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同用,共奏健脾强脾之效。陈皮祛湿化痰且气味芳香,可助脾运化,收到实脾之功。陈皮、半夏、茯苓是二陈汤的主要成分,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入脾、胃经,能化中焦痰湿,还能和胃降逆,起到助脾胃运化的作用。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淡能渗,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扶正。薏苡仁甘淡微寒,能健脾益胃、祛湿消肿。
此外,贾跃进还喜用生麦芽来顾护脾胃,常用量是30g。麦芽甘、平,入脾胃经,可助脾胃运化。贾跃进认为,麦芽秉受春生之气,能疏肝而无温燥劫阴之嫌,可起到调和肝脾的功效。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大麦芽性平,味微酸……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注重一个气机,重视通腑
贾跃进在气机调理中尤其注重升降出入中的降,采用通腑来调畅气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相比以往提高了很多,许多人过食肥甘厚味,又缺乏锻炼,故脾虚湿盛,湿阻气滞,表现为腑气不畅。通腑可以顺应六腑的特性,六腑气机正常下降,人体才能正常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同时,通腑有助于促进肠胃的蠕动,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全身气机的升降流动,所以通腑也间接起到升清阳之气的作用。如《儒门事亲》所言:“《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
遇到大便不畅的患者,贾跃进最常用枳实配伍炒莱菔子,枳实常用10~18g,炒莱菔子常用15~20g。炒莱菔子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其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枳实作用于肠偏上,炒莱菔子作用于肠偏下,两者配合共同通畅肠腑,而且相对大黄、芒硝而言,药性平和,无久用伤正气之虑。
验案举隅
案一
李某,女,34岁,2024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头晕3年余。患者自述3年前流产后出现头晕,2年前分娩后加重,自服气血康口服液可缓解。刻下:间断头晕目眩,经期和月经结束后5天内严重,偶伴呕。平素急躁易怒,怕风怕冷,项僵,受风后头顶针刺样阵痛、耳朵疼,脱发厉害,神疲乏力。纳可,喜热饮,眠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夜醒2~3次,醒后难再眠。小便正常,大便日一行,不成形。月经周期28~32天,持续4~5天,昨日月经至,色、质、量正常。舌胖、边尖红,脉沉弦。
诊断:眩晕(心脾两虚,肝郁血瘀)。
处方:炙黄芪30g,太子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当归10g,白芍20g,柴胡10g,香附10g,川牛膝12g,炒僵蚕10g,黄芩15g,炒薏苡仁45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眩晕明显好转,仍脱发,头面油腻,怕冷,后背至头枕部甚,纳可,入睡难,易醒,多虑,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脉细弦。守上方加羌活8g、葛根20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6日三诊:药后基本未头晕。近脱发减少,仍头油腻,背冷好转,时心烦,纳可,睡眠好转,近仅醒1次。近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有齿痕,脉细弦。守上方减太子参,加炒莱菔子15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23日四诊:药后头晕明显好,5月12日经至后又发作,经停3天后晕止。心烦好转,脱发减少,仍头面油腻,怕风怕冷,后背甚。纳可,入睡可,夜醒一次,醒后难再眠。大便不畅,小便调。齿痕,脉细。守上方减羌活,加合欢皮20g、炒枳实6g。7剂,煎服法同上。
6月2日五诊:药后睡眠、项僵明显好转。停药后偶头晕,平躺即消失,时晨头蒙,仍乏力,怕风怕凉,脱发,头面油腻。纳可,近二便正常。齿痕,脉弦。守上方加郁金15g。7剂,煎服法同上。
6月20日六诊:6月14日经至时头晕明显好转,仅略头晕。近纳可,上午疲乏,眠安。大便不成形,不畅。仍项僵,脱发,头面油腻。齿痕,脉弦。守上方减合欢皮,加炒芡实30g、土茯苓2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较瘦弱,流产后失血伤阴,分娩后气血更虚,导致心脾两虚。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清窍失养则出现眩晕。经期时,气血下注胞宫,全身气血更显不足,脑窍失养加重,且“血虚生风”,故其经期和月经结束后表现出眩晕加重。急躁易怒、脉弦等,为肝郁化火之征。治疗时抓住心脾两虚的主症,用归脾汤作为主方来补益心脾。当归、白芍、柴胡、香附养血柔肝、疏肝解郁,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念。太子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可除湿健脾。同时,依据兼症加减用药,患者有项僵、头顶刺痛、耳朵疼等瘀血阻滞表现,故用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羌活配葛根来祛风通络,缓解背冷、颈僵。治疗时注重“辨体—辨病—辨证”有机结合,紧扣病机,对症施治,故疗效显著。
案二
姚某,女,48岁,2023年10月31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1年余。刻下:入睡困难,夜10点上床,睡前烘热汗出,1小时后方可入睡。多梦,易醒,醒后或难再眠。5点起床,起床后头蒙重、唇鼻干、视物不清。烦躁,健忘,精神尚可,腿脚冷。纳差,喜热饮,大便日一行,质稀、黏。尿频尿急。舌胖,脉细弦。绝经1年。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
诊断:失眠(冲任失调,肝郁脾虚)。
处方:知母15g,黄柏10g,仙茅6g,仙灵脾6g,生地黄20g,山茱萸20g,牡丹皮15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茯苓30g,菊花12g,炒薏苡仁4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6日二诊:药后烘热汗出好转。仍遇事眠差,半夜醒后或难再眠,次日偶头重、腿关节胀。心情差,想哭,不欲交流,口干,鼻干。纳差,不思饮,不能饮凉。大便不成形,小便频。舌淡,脉细弦。守上方减菊花,加党参20g、川牛膝12g、香附10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30日三诊:药后烘热汗出明显减轻,近眠可,纳可,心情可,大便时不成形。舌胖,脉细弦。守上方知母减为10g,加玫瑰花10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1日四诊:烘热汗出明显好转,近眠可,纳少,心情急躁易怒,大便成形,小便可。舌胖,脉细弦。守上方减川牛膝,加柴胡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冲任失调是更年期失眠女性的常见证型,主要病机是冲脉、任脉功能失常,同时肝肾亏虚而引发气血紊乱、阴阳失衡。该患者烘热汗出症状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又有腿脚冷,提示肾阳也虚,所以用二仙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泻虚火,仙茅、仙灵脾温肾阳、补肾精,辛温助命门而调冲任。佐以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菊花滋阴降火,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合欢皮、远志安神助眠。二诊时烘热减轻,但情绪问题明显,加党参补气、香附疏肝、牛膝引血下行。三诊病情好转,加玫瑰花强化疏肝。四诊仍有急躁,加柴胡强化疏肝。处方准确把握更年期女性“肾虚为本,肝郁为标,脾虚为变”的病机传变规律,药物配伍主次分明,效果显著,诸症皆得改善。
案三
谷某,女,81岁,2023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间断头痛10余年,近1月加重,诱因不明。刻下:头顶痛,时流泪,迎风甚,耳聋,时脑鸣,急躁易怒,近半年脱发甚。纳可,可凉饮。夜口干,时眠差,多梦,常夜寐呼喊。大便干,1~3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齿痕,脉弦。既往:2016年头颅CT示:腔隙性脑梗塞。2023年肺CT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0.6×0.5cm,右肺上叶后段钙灶化。
诊断:头痛(肝郁痰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清半夏9g,太子参2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礞石(先煎)15g,石菖蒲10g,郁金15g,川牛膝12g,枳实15g,厚朴20g,蜈蚣3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日二诊:近头痛、流泪好转,多梦好转,仍脱发,纳可,夜口干,二便正常。舌胖,脉弦。守上方加醋鳖甲(先煎)12g、生地黄15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9日三诊:近未头痛,眠可,夜大喊大叫明显减少,多梦亦明显减少,迎风流泪亦好转,二便正常。舌胖,脉弦细。守上方减生龙骨,加浙贝母15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23日四诊:近未头痛,多梦时偶大喊。纳可,晨口干。二便正常。舌胖,脉细弦。予膏方:生黄芪300g,党参200g,炒白术200g,茯苓300g,炒山药300g,清半夏90g,陈皮100g,石菖蒲100g,郁金150g,浙贝母150g,生牡蛎(先煎)300g,礞石(先煎)100g,醋鳖甲(先煎)150g,柴胡100g,黄芩120g,元胡150g,川牛膝120g,鸡内金100g,夏枯草150g,生麦芽300g,阿胶(烊化)200g,蜂蜜400g,黄酒200ml。熬制成膏,早晚各冲服10g。
按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气皆上注于头。头痛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外邪侵袭、肝阳上亢、痰蒙清窍、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均可致头痛,但老年人则多兼虚。《素问•五脏生成》曰:“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该患者头顶痛严重,并且年龄已大、病程已久,形成虚实夹杂症候。患者既有头痛、脑鸣、失眠、流泪、口干等躯体表现,又有噩梦纷纷、夜寐喊叫、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属阴阳错杂之症,故用攻补杂合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和解少阳、疏肝解郁、镇惊安神,配合枳实、炒莱菔子通腑泄热、畅通气机,蜈蚣搜风止痉、通络止痛。药后患者头痛、多梦症状明显改善。《景岳全书•头痛》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考虑患者年岁已高,久病伤元,气血亏虚,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归脾汤加减制成膏方,通腑选用枳实、莱菔子,不致伤正,慢慢调治,以固疗效。
摘自2025-7-25中国中医药报
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贾跃进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学验俱丰。笔者将其治疗思想总结为“四个注重”:注重一个模式,突出辨证;注重一个脏器,从肝论治;注重一个枢纽,顾护脾胃;注重一个气机,重视通腑。现简单阐述,并附三则验案以体现“四个注重”的具体运用。
四个注重
注重一个模式,突出辨证
贾跃进强调“辨体—辨病—辨证”于一体的临床诊疗模式,将体质、病症与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临床上,贾跃进在兼顾患者体质的基础上,根据病种对应的证型找出相应的治法以及对应的方剂,采用“抓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予以治疗”的思路。抓住主症也就抓住了病机,同时兼顾伴随症状,而后可以“辨证析机、因机立法、以法系方、据方用药”,进而实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同时,拟方要做到君臣佐使主次分明,用主方的同时随兼症加减,力求用药精准。例如:对于失眠患者,通过四诊辨证论治定出主方,再根据兼症进行加减,有小腿抽筋加木瓜;眼干眼涩、视物模糊加菊花;口干、易上火但胃怕凉加芦根、薄荷;头蒙头沉、健忘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大便不畅、腹胀加厚朴、炒莱菔子、炒枳实;小便不利加车前子、猪苓、泽泻;身痒加浮萍、蝉蜕、白蒺藜;连续喷嚏加乌梅。
注重一个脏器,从肝论治
贾跃进临证中注重调气为先,从肝论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多追求物质条件,普遍存在所愿难遂、焦虑忧郁,人们不同程度存在着情志不遂导致的肝郁气滞。贾跃进深刻领悟《黄帝内经》中“百病皆生于气”的观念,强调“气机调和,人即和安,气机失调,人即患病”,治疗时突出从肝论治。
清代医家周学海《读医随笔》言:“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临床上,贾跃进从肝论治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疏肝、泻肝、柔肝、清肝、平肝、抑肝、补肝等法。如对肝胆实火型,常用龙胆泻肝丸来苦寒直折、清泻肝火;对肝阳上亢型,多用天麻钩藤饮来平肝息风、清热安神;对肝郁痰热型,多用柴芩温胆汤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对肝郁风痰上扰型,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来平肝息风、健脾化痰。
注重一个枢纽,顾护脾胃
顾护脾胃并不是单一使用补脾补虚之药。临床中,贾跃进多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生麦芽等来实现健脾和胃。党参补脾益肺,是补益脾肺虚弱的常用药,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同用,共奏健脾强脾之效。陈皮祛湿化痰且气味芳香,可助脾运化,收到实脾之功。陈皮、半夏、茯苓是二陈汤的主要成分,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入脾、胃经,能化中焦痰湿,还能和胃降逆,起到助脾胃运化的作用。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淡能渗,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扶正。薏苡仁甘淡微寒,能健脾益胃、祛湿消肿。
此外,贾跃进还喜用生麦芽来顾护脾胃,常用量是30g。麦芽甘、平,入脾胃经,可助脾胃运化。贾跃进认为,麦芽秉受春生之气,能疏肝而无温燥劫阴之嫌,可起到调和肝脾的功效。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大麦芽性平,味微酸……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注重一个气机,重视通腑
贾跃进在气机调理中尤其注重升降出入中的降,采用通腑来调畅气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相比以往提高了很多,许多人过食肥甘厚味,又缺乏锻炼,故脾虚湿盛,湿阻气滞,表现为腑气不畅。通腑可以顺应六腑的特性,六腑气机正常下降,人体才能正常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同时,通腑有助于促进肠胃的蠕动,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全身气机的升降流动,所以通腑也间接起到升清阳之气的作用。如《儒门事亲》所言:“《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
遇到大便不畅的患者,贾跃进最常用枳实配伍炒莱菔子,枳实常用10~18g,炒莱菔子常用15~20g。炒莱菔子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其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枳实作用于肠偏上,炒莱菔子作用于肠偏下,两者配合共同通畅肠腑,而且相对大黄、芒硝而言,药性平和,无久用伤正气之虑。
验案举隅
案一
李某,女,34岁,2024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头晕3年余。患者自述3年前流产后出现头晕,2年前分娩后加重,自服气血康口服液可缓解。刻下:间断头晕目眩,经期和月经结束后5天内严重,偶伴呕。平素急躁易怒,怕风怕冷,项僵,受风后头顶针刺样阵痛、耳朵疼,脱发厉害,神疲乏力。纳可,喜热饮,眠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夜醒2~3次,醒后难再眠。小便正常,大便日一行,不成形。月经周期28~32天,持续4~5天,昨日月经至,色、质、量正常。舌胖、边尖红,脉沉弦。
诊断:眩晕(心脾两虚,肝郁血瘀)。
处方:炙黄芪30g,太子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当归10g,白芍20g,柴胡10g,香附10g,川牛膝12g,炒僵蚕10g,黄芩15g,炒薏苡仁45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眩晕明显好转,仍脱发,头面油腻,怕冷,后背至头枕部甚,纳可,入睡难,易醒,多虑,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脉细弦。守上方加羌活8g、葛根20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6日三诊:药后基本未头晕。近脱发减少,仍头油腻,背冷好转,时心烦,纳可,睡眠好转,近仅醒1次。近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有齿痕,脉细弦。守上方减太子参,加炒莱菔子15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23日四诊:药后头晕明显好,5月12日经至后又发作,经停3天后晕止。心烦好转,脱发减少,仍头面油腻,怕风怕冷,后背甚。纳可,入睡可,夜醒一次,醒后难再眠。大便不畅,小便调。齿痕,脉细。守上方减羌活,加合欢皮20g、炒枳实6g。7剂,煎服法同上。
6月2日五诊:药后睡眠、项僵明显好转。停药后偶头晕,平躺即消失,时晨头蒙,仍乏力,怕风怕凉,脱发,头面油腻。纳可,近二便正常。齿痕,脉弦。守上方加郁金15g。7剂,煎服法同上。
6月20日六诊:6月14日经至时头晕明显好转,仅略头晕。近纳可,上午疲乏,眠安。大便不成形,不畅。仍项僵,脱发,头面油腻。齿痕,脉弦。守上方减合欢皮,加炒芡实30g、土茯苓2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较瘦弱,流产后失血伤阴,分娩后气血更虚,导致心脾两虚。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清窍失养则出现眩晕。经期时,气血下注胞宫,全身气血更显不足,脑窍失养加重,且“血虚生风”,故其经期和月经结束后表现出眩晕加重。急躁易怒、脉弦等,为肝郁化火之征。治疗时抓住心脾两虚的主症,用归脾汤作为主方来补益心脾。当归、白芍、柴胡、香附养血柔肝、疏肝解郁,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念。太子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可除湿健脾。同时,依据兼症加减用药,患者有项僵、头顶刺痛、耳朵疼等瘀血阻滞表现,故用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羌活配葛根来祛风通络,缓解背冷、颈僵。治疗时注重“辨体—辨病—辨证”有机结合,紧扣病机,对症施治,故疗效显著。
案二
姚某,女,48岁,2023年10月31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1年余。刻下:入睡困难,夜10点上床,睡前烘热汗出,1小时后方可入睡。多梦,易醒,醒后或难再眠。5点起床,起床后头蒙重、唇鼻干、视物不清。烦躁,健忘,精神尚可,腿脚冷。纳差,喜热饮,大便日一行,质稀、黏。尿频尿急。舌胖,脉细弦。绝经1年。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
诊断:失眠(冲任失调,肝郁脾虚)。
处方:知母15g,黄柏10g,仙茅6g,仙灵脾6g,生地黄20g,山茱萸20g,牡丹皮15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茯苓30g,菊花12g,炒薏苡仁4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6日二诊:药后烘热汗出好转。仍遇事眠差,半夜醒后或难再眠,次日偶头重、腿关节胀。心情差,想哭,不欲交流,口干,鼻干。纳差,不思饮,不能饮凉。大便不成形,小便频。舌淡,脉细弦。守上方减菊花,加党参20g、川牛膝12g、香附10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30日三诊:药后烘热汗出明显减轻,近眠可,纳可,心情可,大便时不成形。舌胖,脉细弦。守上方知母减为10g,加玫瑰花10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1日四诊:烘热汗出明显好转,近眠可,纳少,心情急躁易怒,大便成形,小便可。舌胖,脉细弦。守上方减川牛膝,加柴胡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冲任失调是更年期失眠女性的常见证型,主要病机是冲脉、任脉功能失常,同时肝肾亏虚而引发气血紊乱、阴阳失衡。该患者烘热汗出症状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又有腿脚冷,提示肾阳也虚,所以用二仙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泻虚火,仙茅、仙灵脾温肾阳、补肾精,辛温助命门而调冲任。佐以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菊花滋阴降火,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合欢皮、远志安神助眠。二诊时烘热减轻,但情绪问题明显,加党参补气、香附疏肝、牛膝引血下行。三诊病情好转,加玫瑰花强化疏肝。四诊仍有急躁,加柴胡强化疏肝。处方准确把握更年期女性“肾虚为本,肝郁为标,脾虚为变”的病机传变规律,药物配伍主次分明,效果显著,诸症皆得改善。
案三
谷某,女,81岁,2023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间断头痛10余年,近1月加重,诱因不明。刻下:头顶痛,时流泪,迎风甚,耳聋,时脑鸣,急躁易怒,近半年脱发甚。纳可,可凉饮。夜口干,时眠差,多梦,常夜寐呼喊。大便干,1~3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齿痕,脉弦。既往:2016年头颅CT示:腔隙性脑梗塞。2023年肺CT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0.6×0.5cm,右肺上叶后段钙灶化。
诊断:头痛(肝郁痰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清半夏9g,太子参2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礞石(先煎)15g,石菖蒲10g,郁金15g,川牛膝12g,枳实15g,厚朴20g,蜈蚣3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日二诊:近头痛、流泪好转,多梦好转,仍脱发,纳可,夜口干,二便正常。舌胖,脉弦。守上方加醋鳖甲(先煎)12g、生地黄15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9日三诊:近未头痛,眠可,夜大喊大叫明显减少,多梦亦明显减少,迎风流泪亦好转,二便正常。舌胖,脉弦细。守上方减生龙骨,加浙贝母15g。7剂,煎服法同上。
11月23日四诊:近未头痛,多梦时偶大喊。纳可,晨口干。二便正常。舌胖,脉细弦。予膏方:生黄芪300g,党参200g,炒白术200g,茯苓300g,炒山药300g,清半夏90g,陈皮100g,石菖蒲100g,郁金150g,浙贝母150g,生牡蛎(先煎)300g,礞石(先煎)100g,醋鳖甲(先煎)150g,柴胡100g,黄芩120g,元胡150g,川牛膝120g,鸡内金100g,夏枯草150g,生麦芽300g,阿胶(烊化)200g,蜂蜜400g,黄酒200ml。熬制成膏,早晚各冲服10g。
按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气皆上注于头。头痛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外邪侵袭、肝阳上亢、痰蒙清窍、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均可致头痛,但老年人则多兼虚。《素问•五脏生成》曰:“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该患者头顶痛严重,并且年龄已大、病程已久,形成虚实夹杂症候。患者既有头痛、脑鸣、失眠、流泪、口干等躯体表现,又有噩梦纷纷、夜寐喊叫、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属阴阳错杂之症,故用攻补杂合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和解少阳、疏肝解郁、镇惊安神,配合枳实、炒莱菔子通腑泄热、畅通气机,蜈蚣搜风止痉、通络止痛。药后患者头痛、多梦症状明显改善。《景岳全书•头痛》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考虑患者年岁已高,久病伤元,气血亏虚,所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归脾汤加减制成膏方,通腑选用枳实、莱菔子,不致伤正,慢慢调治,以固疗效。
前一篇:脂肪瘤治验一例
后一篇:中风病诊疗理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