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建立新时代中国医学“治未脖体系路径

(2025-07-15 15:10:49)
探索建立新时代中国医学“治未病”体系路径
摘自2025-7-14中国中医药报
韩永鹏
中国医学是中医和西医的协同发展中产生的新模式,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疾病的治愈,更是一种健康保障和健康促进。好的医学是让人长寿的医学,是少得病或不得病的医学。
中医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哲学、易学、天文学、生物学、人体学、心理学、语言文学等诸科知识,具有自身独特理论以及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精诚仁和”不仅是中医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历代医家行医济世的医德体现和伦理精神所在。
总的伦理原则主要包含了“贵生、仁医、诚患和治未病”等内容。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疾病的发生要么是正气不足,要么就是机体遭受到了邪气的侵袭。
“虚邪贼风”才无法侵袭人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状态,才能达到防止疾病发生,保护健康。
2007年,“治未病”健康工程先后在广东和上海试点,
“治未病”理论思想对慢病防控的重要性
国家卫生政策方面的调整是基于多种原因实施的,其中各学科尤其是医学的进步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测算,如果在慢性病的预防上多投入一元钱,治疗就可减少支出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但目前的预防性研究和成果应用,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的主动干预、西药使用等方式实现,对于主动干预效果不佳的未病(如血压正常高值、糖尿病前期等)人群的管理并不完善,而中医、中西医结合在此类人群中具有明确的效果优势,却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也没有全面成熟的相关规范诊疗体系总结与建立。
文献报道“智库”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发展,然而在医疗和健康管理领域,却鲜闻“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的声音。虽然我国医疗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慢病高发的态势却仍未得到有效抑制,提示迫切需要使用和发挥“智库”和 “智囊团”的创新思维模式,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医学研究思路和医疗诊治模式,将慢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有可能从源头找到答案。显然,目前慢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找到慢病的起源和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针对亚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主要从情志调摄方面入手,从个体的精神、心理、情绪、饮食和作息等方面了解个体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和一级预防不同的是,“未病先防”并不单纯只看个体现在的身体情况,从五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入手,即使个体目前症状未有或较轻,但从其平时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和饮食作息,可以预测个体的正气会如何进一步削弱,加上结合对四时的综合了解,如何进一步预防疾病侵袭个体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达到个体的健康。中医药服务不只针对亚健康人群,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人群依然可以接受中医药服务。在这些人群未病之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通过顺应四时,并且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才能使机体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状态,疾病自然就会消退了,这样才能弥补一级预防的不足之处。
慢病高发的现状呼唤“健康智库”的出现。众所周知,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饮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我国人民由以前曾经经历过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导致的慢病,近年来逐渐发展为营养过度而导致的“富贵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图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该理念用于“健康智库” 的思路设计和管理举措中,将为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破解慢病难题提供“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显著加速“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由此,我们在将中医归纳为“医学1.0”和西医归纳为“医学 2.0”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应用和实践方面,可考虑以“健康智库”的方式组织相关学术论坛,通过将慢病防控的关口前移到肠道、重心下沉到基层等方式,将当前医学模式升级到“医学3.0”的中国医学健康新时代,为“决胜慢病”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让“健康自信”成为“健康中国”的新名片,促进我国的大健康从隐性走向显性,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充分服务,让“健康智库”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智囊团。
新时代中国医学背景下构建“防-治-康”一体化服务链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健康观念也会有冲突的地方,如何跨越健康观念上的藩篱,让现代人有意识从传统医学智慧中找寻健康的其他路径,这也是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就医院而言,以治疗为核心是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需求综合的结果,未来需要在科技进步的驱动下,逐步转向“防治结合”的整合型医疗模式。在国家政策导向变化、医疗服务体系重塑、医学研究方式改变、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下经验学可复刻等背景下,医院的诊疗范围、服务流程、建筑设计 、研究方向等各个方面也应该及时调整。
一是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从碎片化到整合式服务,构建“防-治-康”一体化服务链,整合门诊、住院、康复、心理和营养支持;二是可以推广数字化与远程医疗,应用AI辅助诊断、智能随访系统实现健康管理;三是多学科协作与资源整合,从医院、社区、家庭构建健康网络,形成区域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引领治未病高质量发展,以中医药文化核心引领传承创新,医院提供“健康评估、健康管理、 健康干预和健康康复”四位一体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把医院的服务对象从已病人群扩展到未病人群,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到以预防、健康为中心,使中医医院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充分的发挥。
目前,青少年近视人群中,治未病思想应用最广泛,新时代中国医学“治未病”的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医防协同是贯穿近视防控全程的重要策略,‘防’肯定是第一位的,要提高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全民意识。
2023年8月,国家疾控局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提出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以预防、降低、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
在古代,传统医学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在交流中日趋完善的。比如,中国的眼科学吸收了大量的域外传统医学的精髓。中医与阿育吠陀医学的交流过程中,中医就吸收了阿育吠陀医学的眼科治疗技术。在唐诗中,也留存着赞扬阿育吠陀医学眼科技术高超的诗句。比如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睛疾病是由婆罗门医生治疗痊愈的,他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一从异域传来的“金针拨翳术”,把这一就医经历写入了唐诗《眼医婆罗门僧诗》中:“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在中医古籍《眼科全书》《眼科大全》以及《银海精微》等书的“拨下法”,也指的是金针法。《秘传眼科龙木论》亦有论述:“名字随形分十六,龙师圣者会推穷,灵药这回难得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近视常由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本病外无障翳可寻,瞳神气色如常,平素目无它病,唯视远昏矇,只能看近。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对抄写阅读,雕镂细作,刺绣衣锦等工作,不宜逼近视物及使用目力过劳,光分应明亮,则近视可防。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患之已久者,则应防止加重。如药物难以奏效者,可验光配镜。
在新时代中国医学背景下,对青少年平时要定期测试视力,一经发现近视时,宜当速治,新时代中国医学服务应用范围广,对青少年近视等疾病采用防—治—养相结合的模式是离不开的,是整个全周期的中西医结合防控和治疗。
中医药服务区别西方医学的预防模式和治疗方式,正是中医药服务“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这完全符合了当代预防保健运用的方式。因此,中医药服务开始被提出应用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当中。
从治疗的人群和治疗的方式等手段看,中医药服务和现代的“三级预防”的确存在差异,但从二者的目的来看,中医药服务和现代的“三级预防”都是以尊重生命、促进群众健康作为伦理规范,二者又是同归的。
对于中医药服务中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养生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表达的是对于健康文化的价值,但其实还体现了中医药服务“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中医药中,医者对自我修养要求更高,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更强调的是自身的道德自律。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学理念向预防疾病的发展,现代的医学目的已经转向对于人自身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关系健康的重视。2013年,中医药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此后,中医药逐渐涉及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老、弱、儿等人群,以及对于慢性病患者的服务等。
在调研过程中,从社区医院入手,逐步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医学服务在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现状,一些小型的社区医院,无法配备齐全的服务设备;大型的社区医院配备了完善的服务设备,但未物尽其用,服务率较低,未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医学服务的作用,更多流于形式,限制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发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祈愿,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医药文化所指的整体观,不仅仅指结构和空间中的整体,也不仅仅指天人合一的整体,更是指局部和全身、外部和内部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注的是生命延续的全过程。体现在新时代中国医学临床实践中,应对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治疗与养护,在“治未病”与“治已病”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医思维的整体观。
新时代中国医学文化作为“未病先防”的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与古代先贤的思想相互联系。在新时代中国医学文化的指导下,中医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身心和谐与“中和观”相联系;“四时养生”的行为方式与“治未乱”相联系;“抱朴守真”的情志调节与“中庸之道”相联系;“取类比象”的生命认知观与“意象”思维相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