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进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经验
(2025-06-27 13:38:55)贾跃进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经验
时间:2025-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李珠怀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突发病、多发病。西医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因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或颅内肿瘤引起,常伴有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日常最多见的是周围性面瘫,也是本文论述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者无法完成蹙额、抬眉、闭目、示齿、鼓腮、耸鼻等动作,属于中医“口僻”“口”“僻”“歪嘴风”“吊线风”等范畴。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临床、教学与科研40余载。贾跃进传承发扬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李济春的“乾坤针法”和国师大师吕景山的“对穴针法”,并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期三法,辨证施治,乾坤运针,针药并用”调治面瘫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经验独到,现总结其经验供同道参考。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该病根源是气血亏虚、卫外失固,再加外邪侵袭致经脉痹阻、肌表失养所致。病位在面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诸多阳经汇聚脸面,面瘫与阳经息息相关,其中最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筋》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当患者脉络空虚时,面部经筋易感受外邪,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偏风口候》所述:“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亦载:“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同时,面肌润泽离不开五脏六腑的精华上注,当经脉痹阻、营养上输之道不畅,肌表失养加重病情。
三期三法
贾跃进在总结历代医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治疗实践提出了“三期三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三期,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急性期一般为发病1周内,常因感受空调或夜风,多发作于眠醒后,出现面部僵硬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进食存颊、漱口漏水,并常伴有耳周疼痛、耳鸣等不适。此期以风痰偏盛为主,治疗时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牵正散加减。
恢复期一般为1~3周内,相比初病发作时,面部症状略有缓解,耳部不适好转或消失,此时风痰之邪渐消,气血不足之象突显,同时为防止血虚生风出现面肌痉挛,治疗时注重养血柔筋兼以祛风通络。常用方剂为牵正散合归芍加减。
恢复后期一般发病已超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甚则出现患侧肌肉痉挛跳动、口眼联动、口角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等后遗症。此时正气不足、经络痹阻最为明显,当以补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但要注意,在临床治疗时,不能拘泥于时间限制,而是要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以法给方。
乾坤运针
在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贾跃进常常配合运用针灸来提高疗效。针灸治疗时,贾跃进常采用乾坤运针,采用阴阳双穴同步行针以通经接气。同时,贾跃进延伸拓宽乾坤针法的取穴范围,将同经的上下穴位、异经的相邻左右穴位,甚则异经的上下穴位都可视为广义上的阴阳乾坤穴,临床中更强调对穴配伍应用性能上的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相反相成、相辅相成,通过通经接气达到阴阳和调。
具体方法:施针时采用乾坤双穴为一进针单位,配伍穴位同步行针。进针时注重用左手中指或中指、无名指、小指协同配合固定穴位后进针,然后左右手各持乾坤穴位上相对应的一针,两针反方向对刺,手法相异,补泻兼施,使之“通经”。在得气后,医生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使针柄尾正对劳宫穴,“手如搏虎,势如擒龙”,思想集中,双臂肌肉着力,将丹田之气运于劳宫,左右手相对应,使劳宫之气通过针体达到穴中,从而推动经气运行,达到“接气”。此时,患者除有酸麻胀痛感外,常自觉有电击感或温热感沿经传导,之后便不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仅“静以久留,停针待之”,留针30分钟,同时可将红外线治疗仪置于针刺上方约20~30cm处照射以辅助治疗。
面瘫治疗常用主穴及配伍:百会配四神聪,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合谷配足三里。
验案举隅
案一
原某,男,37岁,2024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2天。2天前洗澡睡醒后出现口眼歪斜,头颅CT核磁未见新发脑梗死,市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刻下:右侧口眼歪斜,右鼻唇沟和额头纹变浅,右眼闭合不全,鼓腮漏气,涮牙流水。身高体胖,1年前轻微脑梗死后出现肢体不利索。纳可,饭多胃胀,口苦甚。眠安,打呼噜。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苔黄腻,脉细数。既往:甲状腺切除术;高血压,规律服药控制可;轻微脑梗。
诊断:口僻(风痰化热,瘀血阻滞)。
处方:白附子8g,全蝎3g,蜈蚣1条,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白芷10g,清半夏9g,陈皮10g,浙贝母15g,炒枳实15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治疗:对穴取穴,乾坤运针,用百会配四神聪,四白(右)配地仓,承浆配颊车(右),鱼腰(右)配阳白(右),迎香(右)配颧髎(右),合谷配足三里,风池(右)配翳风(右)。隔1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025年1月9日二诊:右侧口眼歪斜好转,额头纹增多,右眼闭合、鼓腮漏气均有所好转。纳眠可,大便黏、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尖红,苔黄腻,脉细数。守上方加炒僵蚕10g、地龙10g,蜈蚣增至2条。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治疗,针刺法同上。
1月16日三诊:右侧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右眼已可紧闭,额纹明显增多,鼓腮已不漏气,涮牙也不漏水。纳眠可,晨口苦,小便黄,大便好转、日一行。舌尖红,苔腻,脉细数。守上方加车前子20g。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针刺穴位同上,隔2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月23日四诊:基本痊愈。时腰冷,纳眠可,晨口苦,二便正常。苔腻,脉细数。守上方减车前子,加川牛膝12g、延胡索15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同时,采用“对穴针法,乾坤运针”配合汤药强化治疗效果。针灸取穴时,两两配伍,对穴针刺,乾坤运针。局部选用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内含了《黄帝内经》“以痛为腧”的思想,通过针灸改善脸面部的口眼歪斜、鼻唇沟和额头纹变浅等症状。用风池配翳风来强化疏风通络,百会配四神聪来醒脑开窍,大肠经原穴合谷配胃经合穴足三里来协同调和气血,增强整体疗效。通过中药祛风清热、化痰通络,配合针灸局部与整体调节,从而助患者实现了痊愈。
案二
刘某,男,45岁,2024年8月29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1月。头颅CT显示急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医院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住院予以输液、针灸等治疗,效欠佳。刻下:右侧面部肌肉僵硬,右侧口眼歪斜,右额纹完全消失,右眼睑下垂,闭眼露白,右唇沟基本消失,鼓腮漏气。纳眠可。时头晕,行走不稳。汗多,乏力。血压正常。二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沉。
诊断:面瘫(气血两虚,痰瘀阻络)。
处方:生黄芪45g,炒白术15g,丹参15g,白芍30g,当归10g,地龙10g,蝉衣10g,葛根30g,天麻15g,怀牛膝20g,陈皮10g,地骨皮20g。5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治疗:对穴取穴,乾坤运针,用百会配四神聪,四白(右)配地仓(右),承浆配颊车(右),鱼腰(右)配阳白(右),迎香(右)配颧髎(右),合谷配足三里,攒竹(右)配丝竹空(右),隔1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9月5日二诊:右侧口眼歪斜好转,眉区上抬改善,右唇沟渐显,鼓腮已不漏气。纳眠可。汗多身热。二便正常。舌胖苔腻,脉细。守上方加秦艽15g。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治疗,针刺法同上。
9月12日三诊:右侧口眼歪斜明显好转。眉已可上抬,鼓腮已不漏气,右眼已可闭合。纳可,乏力。背汗多。二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苔腻,舌边疼,脉细弦。守上方加黄芩15g、忍冬藤30g、太子参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同时,配合“对穴针法、乾坤运针”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共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对穴用面部的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通过针刺来直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因患者右眼睑下垂,用攒竹配丝竹空强化眼周经络和肌力。用百会配四神聪来醒脑开窍、调和气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可祛风通络;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益气、扶正祛邪。针药并用,从而使顽固性面瘫获愈。(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堂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