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跃进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经验

(2025-06-27 13:38:55)

贾跃进针药结合治疗面瘫经验

时间:2025-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李珠怀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突发病、多发病。西医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因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或颅内肿瘤引起,常伴有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日常最多见的是周围性面瘫,也是本文论述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者无法完成蹙额、抬眉、闭目、示齿、鼓腮、耸鼻等动作,属于中医“口僻”“口”“僻”“歪嘴风”“吊线风”等范畴。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临床、教学与科研40余载。贾跃进传承发扬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李济春的“乾坤针法”和国师大师吕景山的“对穴针法”,并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期三法,辨证施治,乾坤运针,针药并用”调治面瘫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经验独到,现总结其经验供同道参考。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该病根源是气血亏虚、卫外失固,再加外邪侵袭致经脉痹阻、肌表失养所致。病位在面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诸多阳经汇聚脸面,面瘫与阳经息息相关,其中最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筋》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当患者脉络空虚时,面部经筋易感受外邪,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偏风口候》所述:“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亦载:“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同时,面肌润泽离不开五脏六腑的精华上注,当经脉痹阻、营养上输之道不畅,肌表失养加重病情。

三期三法

贾跃进在总结历代医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治疗实践提出了“三期三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三期,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

急性期一般为发病1周内,常因感受空调或夜风,多发作于眠醒后,出现面部僵硬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进食存颊、漱口漏水,并常伴有耳周疼痛、耳鸣等不适。此期以风痰偏盛为主,治疗时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常用方剂为牵正散加减。

恢复期一般为1~3周内,相比初病发作时,面部症状略有缓解,耳部不适好转或消失,此时风痰之邪渐消,气血不足之象突显,同时为防止血虚生风出现面肌痉挛,治疗时注重养血柔筋兼以祛风通络。常用方剂为牵正散合归芍加减。

恢复后期一般发病已超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甚则出现患侧肌肉痉挛跳动、口眼联动、口角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等后遗症。此时正气不足、经络痹阻最为明显,当以补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但要注意,在临床治疗时,不能拘泥于时间限制,而是要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以法给方。

乾坤运针

在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贾跃进常常配合运用针灸来提高疗效。针灸治疗时,贾跃进常采用乾坤运针,采用阴阳双穴同步行针以通经接气。同时,贾跃进延伸拓宽乾坤针法的取穴范围,将同经的上下穴位、异经的相邻左右穴位,甚则异经的上下穴位都可视为广义上的阴阳乾坤穴,临床中更强调对穴配伍应用性能上的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相反相成、相辅相成,通过通经接气达到阴阳和调。

具体方法:施针时采用乾坤双穴为一进针单位,配伍穴位同步行针。进针时注重用左手中指或中指、无名指、小指协同配合固定穴位后进针,然后左右手各持乾坤穴位上相对应的一针,两针反方向对刺,手法相异,补泻兼施,使之“通经”。在得气后,医生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使针柄尾正对劳宫穴,“手如搏虎,势如擒龙”,思想集中,双臂肌肉着力,将丹田之气运于劳宫,左右手相对应,使劳宫之气通过针体达到穴中,从而推动经气运行,达到“接气”。此时,患者除有酸麻胀痛感外,常自觉有电击感或温热感沿经传导,之后便不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仅“静以久留,停针待之”,留针30分钟,同时可将红外线治疗仪置于针刺上方约20~30cm处照射以辅助治疗。

面瘫治疗常用主穴及配伍:百会配四神聪,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合谷配足三里。

验案举隅

案一

原某,男,37岁,2024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2天。2天前洗澡睡醒后出现口眼歪斜,头颅CT核磁未见新发脑梗死,市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刻下:右侧口眼歪斜,右鼻唇沟和额头纹变浅,右眼闭合不全,鼓腮漏气,涮牙流水。身高体胖,1年前轻微脑梗死后出现肢体不利索。纳可,饭多胃胀,口苦甚。眠安,打呼噜。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苔黄腻,脉细数。既往:甲状腺切除术;高血压,规律服药控制可;轻微脑梗。

诊断:口僻(风痰化热,瘀血阻滞)。

处方:白附子8g,全蝎3g,蜈蚣1条,柴胡15g,黄芩12g,葛根30g,白芷10g,清半夏9g,陈皮10g,浙贝母15g,炒枳实15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治疗:对穴取穴,乾坤运针,用百会配四神聪,四白(右)配地仓,承浆配颊车(右),鱼腰(右)配阳白(右),迎香(右)配颧髎(右),合谷配足三里,风池(右)配翳风(右)。隔1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025年1月9日二诊:右侧口眼歪斜好转,额头纹增多,右眼闭合、鼓腮漏气均有所好转。纳眠可,大便黏、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尖红,苔黄腻,脉细数。守上方加炒僵蚕10g、地龙10g,蜈蚣增至2条。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治疗,针刺法同上。

1月16日三诊:右侧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右眼已可紧闭,额纹明显增多,鼓腮已不漏气,涮牙也不漏水。纳眠可,晨口苦,小便黄,大便好转、日一行。舌尖红,苔腻,脉细数。守上方加车前子20g。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针刺穴位同上,隔2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1月23日四诊:基本痊愈。时腰冷,纳眠可,晨口苦,二便正常。苔腻,脉细数。守上方减车前子,加川牛膝12g、延胡索15g。7剂,煎服法同上。

 本案为急性期面瘫案例。患者有脑梗死病史,但此次头颅CT核磁未见新发脑梗死,本次发病以急性期风痰为主。患者体胖痰湿内蕴,风邪乘虚入络,与痰热、瘀血搏结于面部经络形成风痰化热,致使经筋失养、筋肉纵缓。方用牵正散加减,主要用白附子、全蝎、僵蚕来辛散通络、息风止痉,配伍蜈蚣强化搜剔通络之力。牵正散为治疗面瘫第一方,源于《杨氏家藏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云:“此方治疗口眼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子辛散,能治疗头面之风,僵蚕清虚热,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同时,患者有饭后胃胀、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细数等症状,属脾失健运,痰阻化热。故用半夏、陈皮、浙贝母来理气化痰,柴胡、黄芩、葛根来疏肝解郁、清热升阳,引清气上达头面。白芷来散寒止痛通窍,用枳实、炒莱菔子来通腑以调畅气机。治疗中再结合患者病情加减用药。

同时,采用“对穴针法,乾坤运针”配合汤药强化治疗效果。针灸取穴时,两两配伍,对穴针刺,乾坤运针。局部选用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内含了《黄帝内经》“以痛为腧”的思想,通过针灸改善脸面部的口眼歪斜、鼻唇沟和额头纹变浅等症状。用风池配翳风来强化疏风通络,百会配四神聪来醒脑开窍,大肠经原穴合谷配胃经合穴足三里来协同调和气血,增强整体疗效。通过中药祛风清热、化痰通络,配合针灸局部与整体调节,从而助患者实现了痊愈。

案二

刘某,男,45岁,2024年8月29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1月。头颅CT显示急性脑动脉供血不足,医院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住院予以输液、针灸等治疗,效欠佳。刻下:右侧面部肌肉僵硬,右侧口眼歪斜,右额纹完全消失,右眼睑下垂,闭眼露白,右唇沟基本消失,鼓腮漏气。纳眠可。时头晕,行走不稳。汗多,乏力。血压正常。二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沉。

诊断:面瘫(气血两虚,痰瘀阻络)。

处方:生黄芪45g,炒白术15g,丹参15g,白芍30g,当归10g,地龙10g,蝉衣10g,葛根30g,天麻15g,怀牛膝20g,陈皮10g,地骨皮20g。5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治疗:对穴取穴,乾坤运针,用百会配四神聪,四白(右)配地仓(右),承浆配颊车(右),鱼腰(右)配阳白(右),迎香(右)配颧髎(右),合谷配足三里,攒竹(右)配丝竹空(右),隔1日针灸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9月5日二诊:右侧口眼歪斜好转,眉区上抬改善,右唇沟渐显,鼓腮已不漏气。纳眠可。汗多身热。二便正常。舌胖苔腻,脉细。守上方加秦艽15g。7剂,煎服法同上。配合针灸治疗,针刺法同上。

9月12日三诊:右侧口眼歪斜明显好转。眉已可上抬,鼓腮已不漏气,右眼已可闭合。纳可,乏力。背汗多。二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苔腻,舌边疼,脉细弦。守上方加黄芩15g、忍冬藤30g、太子参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面瘫日久不愈多与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相关。本案患者就诊时发病已达1个月之久,属恢复后期,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已明显。患者伴有头晕、多汗、乏力等症,为气血两虚之象,头颅CT检查显示脑动脉供血不足,佐证了气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同时,脉络空虚,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肌肉失于濡养,发为面瘫。患者舌胖、有齿痕、苔腻、脉沉,提示脾虚湿盛、痰瘀内阻。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再加痰瘀内生,经络阻滞,使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时采用益气养血、化痰通络之法,以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气血与痰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生黄芪来补气固表,使气旺以促血行。为防止血虚生风出现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用白芍换赤芍,配用当归来养血和营。用丹参活血化瘀,炒白术、陈皮健脾化痰,地龙、蝉衣息风通络。同时,患者伴有头晕、行走不稳、汗多等症,用葛根解肌升阳,天麻平肝息风,怀牛膝强健筋骨,地骨皮清热除蒸。全方配伍严谨,补而不滞腻,通而不伤正,使气血得充、痰瘀得化、经络得通。后续的治疗中,再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当加减用药,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提高了疗效。

同时,配合“对穴针法、乾坤运针”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共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对穴用面部的四白配地仓、承浆配颊车、鱼腰配阳白、迎香配颧髎,通过针刺来直接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因患者右眼睑下垂,用攒竹配丝竹空强化眼周经络和肌力。用百会配四神聪来醒脑开窍、调和气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可祛风通络;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益气、扶正祛邪。针药并用,从而使顽固性面瘫获愈。(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堂中医诊所)

面瘫方

 (2018-01-19 08:21:28)[编辑][删除]

天麻、升麻各20克,当归40克,北细辛1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天服3次,每次3克,分10天服完,为1个疗程。
用本方1—2剂而愈。

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一周左右可见效。

 

面瘫验方:巴豆酒

[药物组成] 巴豆3—5粒

[功能主治] 温经、祛痰、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 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制备方法] 巴豆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

 

(1)面瘫验方:可用强的松10~15毫克,每日3次口服,连用10~15天;


(2)面瘫验方: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克,防风9克,苏叶9克)浸湿毛巾热敷。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3)面瘫验方:选用药浴疗法时,可用薄荷、艾叶、荆芥、前胡各15克,加水1500毫升煎煮,药水煎沸后用布遮盖头面部,让热气熏患侧面部十分钟左右,以汗出为度,待水降温后再用药水洗患侧头面部3分钟,每晚睡前1次。也可用荆芥穗6克,杭菊花4.5克,川芎6克,明天麻4.5克,香白芷4.5克,霜桑叶12克,上药同鸡蛋2个同煮,蛋熟去壳,再与药同煮,令药入里,用热鸡蛋热熨患处,稍凉即换,以达到祛风止痉,治疗面瘫。


(4)面瘫验方:防风6克,白芷6克,白附子6克,僵蚕10克,细辛2克,天麻4.5克,白菊花6克,南星6克,橘络6克,薄荷3克,上药水煎,去渣,热熏温洗,以祛风活络。 也有人用鲜杨树皮60~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沸乘热熏患侧面颊部,并可在器皿下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汽持续而均匀地熏蒸,每次40~60分钟,热熏一次未恢复至正常者,隔两天再熏,3次不正常者,改用其它治法。


(5)面瘫验方: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6)面瘫验方: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芦根、玄参各30g,连翘25克,生地黄、大青叶、地丁各20克,牛蒡子15克,薄荷1、山豆根、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发病1周内服用为好。


(7)面瘫验方: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2周以后,则可选用: 生地黄30克,川芎、生黄芪各15克,当归、僵蚕、地龙、赤芍各12克,红花10克,全蝎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8)面瘫验方:除内服药外,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提高疗效。急性期取用: 黄芪55克,自芥子、白附子、僵蚕、防风、连翘、桅子、桃仁各10克,全虫6克,蜈蚣3条。 上药共研细末,外敷时用少许面粉、鸡蛋清、白酒将药粉拌成糊状;用红花油搽剂将阳白、太阳、牵正、颧?、地仓、颊车、风池搓红;或用热毛巾敷面部;或用手法将上述穴位按摩后,每穴以6克左右的药物置于直径5厘米的伤湿止痛膏上或胶布上,将药固定并贴于穴位上。敷药后面部即有紧抽、牵拉、发热的感觉,一般持续2--4小时。每日更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以痊愈为度。恢复期可取嫩桑技30厘米,槐枝60厘米,艾叶、花椒各15克,煎汤频洗面部,先洗患侧,后洗健侧,疗效可靠。


(9)面瘫验方:牵正散(僵蚕3g、全蝎3g、白附子3g)共研未,每日服3g。

 

(10)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11)蜈蚣矫正饮: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g,当归12g,赤芍12g,鸡血藤12g,羌活10 g,防风10g,白芷10g,川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12)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1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 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14)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15)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一疗程。   

 

(1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17)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 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 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一付药煎服5次,第一天日2次,第二天日3次。隔2日服下帖,服药如前。

  

(18)加味牵正散:黄芪100g,当归15g,僵蚕10g,全蝎10g,水煎,滤汁后加白酒10ml,一日分3次服完。   


(19)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北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1日3次,分7日服完,为一疗程。   


(20)面瘫验方:地巴唑10毫克、烟酸 50~100毫克,口服,一日3次; 

 

(21)面瘫验方:维生素B1100毫克、腺苷B12500微克口服,每日3次。

 

   (22) 治面瘫偏方

  

  将牙皂15克捣碎,放入食醋100毫升内浸8小时后即可应用。用时取棉球蘸药液涂擦健侧口角的后方部位(即地仓穴与牵正穴之间)。每次用药液边涂边揉擦约10~15分钟。每日可揉擦数次。(摘自《家庭保健报》)

  点评:上方出自《外台秘要》。面瘫系风痰中络致使面部血脉痹阻所致。牙皂(即皂荚)辛散走窜,可祛风逐痰、通络散邪;醋能散淤止痛,又是良好的溶媒,有助牙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此药外擦结合按摩,对面瘫有一定疗效,越早应用效果越好,时间越久则效差。

 

   (23)方 1

〔组成〕凤尾草 9g。

〔用法〕水煎服。

方 2

〔组成〕鲜香樟根 60g,枫香树根皮 15g。

〔用法〕混合捣烂,敷患部(歪左敷右,歪右敷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