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心神,按揉4穴
(2025-06-10 03:47:10)
夏季养心神,按揉4穴
摘自2025-6-9中国中医药报
曹 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门穴
大陵穴
内关穴
太冲穴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气血因自然界阳热之气推动而趋向于体表,人的情志也会随之外泄,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炎热夏季,天地之气交会,万物繁茂秀美,人的精神情志也要饱满隆盛,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以发挥生命的潜能。夏季调养心神,除了调息宁静,登高而望,使心胸开阔,神志安宁,还可按揉人体神门、大陵、内关和太冲等穴,增强养心安神,解郁降火的作用。
夏季与心神关系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受心的主宰,心神正常,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才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保持全身安泰。夏气通于心,人的情志要与夏气相适应,做到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和情绪外向。暑热之夏,若避之不及,容易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怒虽为肝志,五行之中肝为心之母,所以发怒生气,不仅伤肝,也乱心神,若调养失当,人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故夏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无怒”,做到遇事戒怒,也就是保持心神的宁静。
腧穴调理
神门
神门,手少阴心经腧穴,在腕部,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段,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本穴为心经输穴和原穴,是神气出入之门,具有宁心安神,清心调气的功效,是治疗心病和神志病的要穴。夏季按揉神门穴,可对心系疾病的虚实诸证皆有较好的调治效果,有效改善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火亢盛和心脉瘀阻等诸因所致的心神失养。
大陵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中,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腱之间。本穴为心包经输穴和原穴,原穴能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人体全身原气。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大陵穴有宁心安神、宽胸和胃的功效。故按揉大陵穴,可以调理心烦胸闷、心痛等心神失养所致的心和神志疾患。夏季选择此穴按揉,有很好的调养心神作用。
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本穴为心包经络穴,沟通心包经和三焦经,可调理三焦,宣上导下;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一身之里,擅治内脏疾患,具有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夏季按揉内关,既可宁心安神,又能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起到既养心神、平降肝火的双重功效。
太冲
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太冲为肝经输穴和原穴,也是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二脉在此穴处相应合而盛大,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的功效。夏季按揉太冲穴,可疏肝理气解郁,有效缓解天热引起的心烦易怒,调养心神,促使人体达到清净和谐、阴阳调和的境界。
摘自2025-6-9中国中医药报
曹 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门穴
大陵穴
内关穴
太冲穴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气血因自然界阳热之气推动而趋向于体表,人的情志也会随之外泄,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炎热夏季,天地之气交会,万物繁茂秀美,人的精神情志也要饱满隆盛,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以发挥生命的潜能。夏季调养心神,除了调息宁静,登高而望,使心胸开阔,神志安宁,还可按揉人体神门、大陵、内关和太冲等穴,增强养心安神,解郁降火的作用。
夏季与心神关系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受心的主宰,心神正常,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才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保持全身安泰。夏气通于心,人的情志要与夏气相适应,做到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和情绪外向。暑热之夏,若避之不及,容易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怒虽为肝志,五行之中肝为心之母,所以发怒生气,不仅伤肝,也乱心神,若调养失当,人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故夏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无怒”,做到遇事戒怒,也就是保持心神的宁静。
腧穴调理
神门
神门,手少阴心经腧穴,在腕部,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段,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本穴为心经输穴和原穴,是神气出入之门,具有宁心安神,清心调气的功效,是治疗心病和神志病的要穴。夏季按揉神门穴,可对心系疾病的虚实诸证皆有较好的调治效果,有效改善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火亢盛和心脉瘀阻等诸因所致的心神失养。
大陵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中,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腱之间。本穴为心包经输穴和原穴,原穴能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人体全身原气。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大陵穴有宁心安神、宽胸和胃的功效。故按揉大陵穴,可以调理心烦胸闷、心痛等心神失养所致的心和神志疾患。夏季选择此穴按揉,有很好的调养心神作用。
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本穴为心包经络穴,沟通心包经和三焦经,可调理三焦,宣上导下;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一身之里,擅治内脏疾患,具有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夏季按揉内关,既可宁心安神,又能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起到既养心神、平降肝火的双重功效。
太冲
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太冲为肝经输穴和原穴,也是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二脉在此穴处相应合而盛大,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的功效。夏季按揉太冲穴,可疏肝理气解郁,有效缓解天热引起的心烦易怒,调养心神,促使人体达到清净和谐、阴阳调和的境界。
中医三线按摩法改善头发健康
摘自2025-6-9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市武强中医院
中医理论认为,头发的生长与人体气血盛衰密切相关。中医学典籍记载“发为血之余”,并指出“肾,其华在发”,说明头发健康与肝肾功能息息相关。
现代生活中,长期思虑过度、缺乏运动、作息紊乱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影响肝肾功能,进而导致气血不足。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头发逐渐失去光泽,甚至出现稀疏现象。
以下介绍的三线按摩法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维护头发健康,也能起到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效果。
准备:保持坐姿,调整呼吸。舌尖轻抵上腭,叩齿300次后将唾液缓缓咽下。
按摩:先搓热双手,做干洗脸动作。从下巴向上至前额,再向后按摩至双耳。用食指中指沿三条线路按摩。
外侧线:从眉梢丝竹空穴经太阳穴至耳后翳风穴。
中侧线:从眉中鱼腰穴经头维穴至脑后风池穴。
中线:从印堂穴经头顶百会穴至颈后风府穴。
每条线路重复3~5次。最后,用十指指尖轻梳头皮,轻轻叩击。
摘自2025-6-9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市武强中医院
中医理论认为,头发的生长与人体气血盛衰密切相关。中医学典籍记载“发为血之余”,并指出“肾,其华在发”,说明头发健康与肝肾功能息息相关。
现代生活中,长期思虑过度、缺乏运动、作息紊乱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影响肝肾功能,进而导致气血不足。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头发逐渐失去光泽,甚至出现稀疏现象。
以下介绍的三线按摩法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维护头发健康,也能起到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效果。
准备:保持坐姿,调整呼吸。舌尖轻抵上腭,叩齿300次后将唾液缓缓咽下。
按摩:先搓热双手,做干洗脸动作。从下巴向上至前额,再向后按摩至双耳。用食指中指沿三条线路按摩。
外侧线:从眉梢丝竹空穴经太阳穴至耳后翳风穴。
中侧线:从眉中鱼腰穴经头维穴至脑后风池穴。
中线:从印堂穴经头顶百会穴至颈后风府穴。
每条线路重复3~5次。最后,用十指指尖轻梳头皮,轻轻叩击。
李友山:避暑莫伤阳,夏至养生重平衡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王青云)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日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李友山给出夏至节气的中医养生建议。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中医认为,在这个节气,既要防止身体过热,也要防止过度贪凉对脾胃的伤害。”李友山说。
对此,李友山建议,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苦瓜、莲子心等苦味的食物以清热解暑。同时,应严格控制冷饮、冰水及冰镇西瓜等寒凉食物的摄入量。运动宜安排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推荐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以免损耗阳气。同时注意运动后不要用凉水冲澡以防寒邪入侵。夏季炎热易致心烦气躁、影响睡眠,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按摩百会穴与神门穴,或使用百合、酸枣仁煎汤调理以安神助眠。
“夏季多出汗可以帮助减肥,这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李友山特别澄清,出汗是人体自然调节体温的一个方式,大量出汗主要消耗水分与电解质。如果为了减肥而刻意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容易出现“气随津脱”,导致乏力、懒言、心慌等气虚症状。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李友山建议,夏季高温尤需防范脱水风险,因其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栓发生概率。建议定时、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过量饮水,增加胃肠道和心脏的负担。另外,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防止低温诱发心血管痉挛。
针对夏季防晒,李友山强调需把握“适度”原则。他提醒,过度防晒会抑制身体阳气的升发。
“从中医角度说,适度晒太阳有助于振奋阳气、提升免疫力,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多晒太阳可以有助于我们合成维生素D,对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他建议,正确的防晒应根据时段调整。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可采用遮阳伞、遮阳帽等物理防护;而在阳光温和的清晨或傍晚,则建议每日进行15至20分钟温和日晒。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王青云)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日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李友山给出夏至节气的中医养生建议。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中医认为,在这个节气,既要防止身体过热,也要防止过度贪凉对脾胃的伤害。”李友山说。
对此,李友山建议,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苦瓜、莲子心等苦味的食物以清热解暑。同时,应严格控制冷饮、冰水及冰镇西瓜等寒凉食物的摄入量。运动宜安排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推荐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以免损耗阳气。同时注意运动后不要用凉水冲澡以防寒邪入侵。夏季炎热易致心烦气躁、影响睡眠,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按摩百会穴与神门穴,或使用百合、酸枣仁煎汤调理以安神助眠。
“夏季多出汗可以帮助减肥,这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李友山特别澄清,出汗是人体自然调节体温的一个方式,大量出汗主要消耗水分与电解质。如果为了减肥而刻意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容易出现“气随津脱”,导致乏力、懒言、心慌等气虚症状。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李友山建议,夏季高温尤需防范脱水风险,因其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栓发生概率。建议定时、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过量饮水,增加胃肠道和心脏的负担。另外,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防止低温诱发心血管痉挛。
针对夏季防晒,李友山强调需把握“适度”原则。他提醒,过度防晒会抑制身体阳气的升发。
“从中医角度说,适度晒太阳有助于振奋阳气、提升免疫力,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多晒太阳可以有助于我们合成维生素D,对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他建议,正确的防晒应根据时段调整。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可采用遮阳伞、遮阳帽等物理防护;而在阳光温和的清晨或傍晚,则建议每日进行15至20分钟温和日晒。
消夏点心绿豆糕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郭慧兰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五黄六月,烈日炎炎。当你汗流浃背、饥渴难当,感到酷热难耐时,你是否想到吃一块绿豆糕呢?或许它的清凉能带给你幸福的享受。
绿豆糕是我国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在古代,先民们为寻求平安健康,曾有端午时节吃绿豆糕的习俗。现在,作为一种消夏点心,绿豆糕在全国各地都有产销,且品种多样,各具特色,颇受青睐。
绿豆糕的主要原料是绿豆,根据不同地域,常加入白糖、桂花糖、植物油、豆沙、黄油等配料。其外形小巧玲珑,颜色或翠绿如翡翠,或橙黄如琥珀,让人看上去就食欲大增。轻轻咬上一口,细腻的口感瞬间散开,绿豆的清香和糖的甜蜜、油的香气完美融合,软糯而不黏牙,细润而不腻人,凉爽而无寒气,令人回味无穷。
绿豆糕既是美味,又是地道的健康食品,因为绿豆不仅是营养丰富的豆类食物,而且是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唐代《日华子本草》就曾记载其功效。其味甘性寒,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明目降压等功效,常用来治疗暑热烦渴、痈肿疮毒、药食中毒、水肿、小便不利、高血压、白内障等病证。尤其是解暑功效突出,《本草汇言》云其“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随息居饮食谱》曰“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因此,夏天吃绿豆糕,既解暑又解馋,还能辅治某些疾病,可谓三全其美。但须注意,绿豆糕性寒,因此老人、小儿、孕妇及虚寒体质者要少吃,正在服药的人及糖尿病患者不宜。
绿豆糕也可以居家制作,自己动手,干净又卫生。
材料:脱皮绿豆250克,黄油50克,白糖60克,奶粉20克。绿豆糕模具1台。
做法:1.把绿豆淘洗干净,放入碗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4小时,使绿豆充分吸收水分。
2.捞出绿豆,沥干水分,放入蒸锅中,大火蒸30分钟左右,至豆熟(用筷子轻轻夹之即碎)。
3.取出绿豆稍晾,放入保鲜袋中,密闭,用擀面杖或其他工具擀成细腻的绿豆泥,尽量均匀。
4.把黄油入锅融化,放入绿豆泥,不停翻炒,其间加入白糖、奶粉,继续小火慢炒均匀,炒至绿豆泥变干,能够抱团时,关火。
5.取出绿豆泥,晾凉,分成大小均匀的小份,搓成圆球状,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轻轻脱模即成。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郭慧兰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五黄六月,烈日炎炎。当你汗流浃背、饥渴难当,感到酷热难耐时,你是否想到吃一块绿豆糕呢?或许它的清凉能带给你幸福的享受。
绿豆糕是我国传统特色糕点之一。在古代,先民们为寻求平安健康,曾有端午时节吃绿豆糕的习俗。现在,作为一种消夏点心,绿豆糕在全国各地都有产销,且品种多样,各具特色,颇受青睐。
绿豆糕的主要原料是绿豆,根据不同地域,常加入白糖、桂花糖、植物油、豆沙、黄油等配料。其外形小巧玲珑,颜色或翠绿如翡翠,或橙黄如琥珀,让人看上去就食欲大增。轻轻咬上一口,细腻的口感瞬间散开,绿豆的清香和糖的甜蜜、油的香气完美融合,软糯而不黏牙,细润而不腻人,凉爽而无寒气,令人回味无穷。
绿豆糕既是美味,又是地道的健康食品,因为绿豆不仅是营养丰富的豆类食物,而且是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唐代《日华子本草》就曾记载其功效。其味甘性寒,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明目降压等功效,常用来治疗暑热烦渴、痈肿疮毒、药食中毒、水肿、小便不利、高血压、白内障等病证。尤其是解暑功效突出,《本草汇言》云其“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随息居饮食谱》曰“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因此,夏天吃绿豆糕,既解暑又解馋,还能辅治某些疾病,可谓三全其美。但须注意,绿豆糕性寒,因此老人、小儿、孕妇及虚寒体质者要少吃,正在服药的人及糖尿病患者不宜。
绿豆糕也可以居家制作,自己动手,干净又卫生。
材料:脱皮绿豆250克,黄油50克,白糖60克,奶粉20克。绿豆糕模具1台。
做法:1.把绿豆淘洗干净,放入碗中,加清水适量,浸泡3~4小时,使绿豆充分吸收水分。
2.捞出绿豆,沥干水分,放入蒸锅中,大火蒸30分钟左右,至豆熟(用筷子轻轻夹之即碎)。
3.取出绿豆稍晾,放入保鲜袋中,密闭,用擀面杖或其他工具擀成细腻的绿豆泥,尽量均匀。
4.把黄油入锅融化,放入绿豆泥,不停翻炒,其间加入白糖、奶粉,继续小火慢炒均匀,炒至绿豆泥变干,能够抱团时,关火。
5.取出绿豆泥,晾凉,分成大小均匀的小份,搓成圆球状,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轻轻脱模即成。
顺应夏至阳气盛 番茄鱼养生食疗方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码观看制作视频。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至之后,高温酷暑天气频现,中医认为“夏至一阴生”,即阳气最盛时,阴气已开始生长,所谓“物极必反”。因此,这一节气的合理养生尤为重要。
中医有“汗为心之液”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夏季多汗易使心气涣散。故此时饮食养生需把握时令与脏腑关系,有目的地补益心气,宜多食酸味以固表敛汗、生津止渴,同时兼顾健脾和胃。
番茄盛产于夏季,色红入心,味酸可固表敛汗、生津止渴;草鱼味甘性温,入胃经,具暖胃和中、健脾祛湿之效。二者搭配不仅味美,更是一道绿色健康的家常菜,兼具固表敛汗、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保健功效,堪称夏至养生佳品。
番茄鱼
食材:番茄3个,草鱼750克,干木耳10克,盐、料酒、姜片、蛋清、淀粉、小葱、冰糖、柠檬汁适量。
做法:1.将料酒、姜片、小葱、盐混合成调料汁。番茄、草鱼切片,鱼骨与鱼头同置,鱼肉片另置。
2.鱼肉片加调料汁、蛋清、淀粉抓匀腌制。
3.热锅放油,爆香剩余姜片、小葱,加鱼骨翻炒,放入自制番茄酱,加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至鱼骨熟透。
4.捞出鱼骨置于汤盆底,原汤中加番茄片、盐,煮沸后逐片下入鱼肉,煮3~5分钟,加泡发木耳再煮片刻,连汤盛出即可。
小贴士:自制番茄酱无添加剂,保存时需注意容器需沸水烫煮晾干(勿沾生水),少量制作,尽快食用。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码观看制作视频。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至之后,高温酷暑天气频现,中医认为“夏至一阴生”,即阳气最盛时,阴气已开始生长,所谓“物极必反”。因此,这一节气的合理养生尤为重要。
中医有“汗为心之液”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夏季多汗易使心气涣散。故此时饮食养生需把握时令与脏腑关系,有目的地补益心气,宜多食酸味以固表敛汗、生津止渴,同时兼顾健脾和胃。
番茄盛产于夏季,色红入心,味酸可固表敛汗、生津止渴;草鱼味甘性温,入胃经,具暖胃和中、健脾祛湿之效。二者搭配不仅味美,更是一道绿色健康的家常菜,兼具固表敛汗、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保健功效,堪称夏至养生佳品。
番茄鱼
食材:番茄3个,草鱼750克,干木耳10克,盐、料酒、姜片、蛋清、淀粉、小葱、冰糖、柠檬汁适量。
做法:1.将料酒、姜片、小葱、盐混合成调料汁。番茄、草鱼切片,鱼骨与鱼头同置,鱼肉片另置。
2.鱼肉片加调料汁、蛋清、淀粉抓匀腌制。
3.热锅放油,爆香剩余姜片、小葱,加鱼骨翻炒,放入自制番茄酱,加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至鱼骨熟透。
4.捞出鱼骨置于汤盆底,原汤中加番茄片、盐,煮沸后逐片下入鱼肉,煮3~5分钟,加泡发木耳再煮片刻,连汤盛出即可。
小贴士:自制番茄酱无添加剂,保存时需注意容器需沸水烫煮晾干(勿沾生水),少量制作,尽快食用。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冬暖脊背夏暖肚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很多朋友难抵冷饮诱惑,冰淇淋、冰镇饮料等每天“爱不释口”。时间一久便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其实,这些都是脾胃受寒所致。入夏后,人体内的阳气浮越于体表,腹部阳气减少,若再受到寒冷侵袭,肠胃就会因受寒出现腹胀、腹泻等健康问题。故而,夏天常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但同样夏天也是保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古人说的“冬暖脊背夏暖肚”便是这个道理。
夏季贪凉伤脾胃
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于人体的脊背正中。《脏腑联络分合详说•督脉论》中便有“督者,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乃奇经八脉之一也”的论述,可见人体背脊部阳气相对充足,故中医认为,背属阳。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部正中。《脉贯》中便提出:“任者,妊也,为阴脉之海也。《内经》谓: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由关元上咽,至承浆下龈交,极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都纲也。”由此,腹部阴气比较充足,故中医认为腹部属阴,也因此阳气相对较弱。
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浮越于外,散在体表,腹部的阳气减少。故本就属于阴位的腹部,在夏季更容易受寒。在《寿世保元》中便有“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的论述,提倡人们夏天应该食用“暖食”,而非冷饮。而若人们因天气炎热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贪凉饮冷,食用过多冷饮、冰镇水果等,则会导致寒邪侵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当脾胃阳气不足时,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滞,产生腹胀感。同时,水湿运化不利,湿邪内生,与肠道中的糟粕相互搏结,使肠道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引发腹泻。
夏补脾阳效率高
夏季也是保养脾胃阳气的最好时节。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更替密切相关。《灵枢•岁露论》中便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论述,强调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以维持健康。夏季阳气旺盛,自然界万物生长繁茂,此时若能顺应天时补益脾阳,便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之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便是这个道理。
补益脾阳食疗方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生姜性微温,可以帮助生发阳气,驱除体内的寒邪,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姜茶
材料:生姜3片,红糖20~30克,紫苏叶10克,清水500毫升。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紫苏叶洗净。锅中加水500ml后,放入生姜片、紫苏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使姜味充分释放。加入红糖,搅拌至完全溶解,再煮2~3分钟即可关火。滤去姜片、紫苏叶,将姜茶倒入杯中,趁热饮用。
功效:温胃散寒。
干姜党参鸡汤
材料:干姜1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10克,鸡1只,食盐适量。
做法:鸡宰杀后去除内脏、头脚,清洗干净,剁成大块,放入沸水中汆烫3分钟,捞起清洗干净。将鸡、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放入炖锅内,加入足量清水,先用中等火力烧开,汤沸后15分钟,改文火慢煲约1小时。关火前加盐调味,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温补脾阳。
健益脾胃外治法
按揉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按揉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每次按揉3~5分钟,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日可按揉多次。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很多朋友难抵冷饮诱惑,冰淇淋、冰镇饮料等每天“爱不释口”。时间一久便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其实,这些都是脾胃受寒所致。入夏后,人体内的阳气浮越于体表,腹部阳气减少,若再受到寒冷侵袭,肠胃就会因受寒出现腹胀、腹泻等健康问题。故而,夏天常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但同样夏天也是保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古人说的“冬暖脊背夏暖肚”便是这个道理。
夏季贪凉伤脾胃
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于人体的脊背正中。《脏腑联络分合详说•督脉论》中便有“督者,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乃奇经八脉之一也”的论述,可见人体背脊部阳气相对充足,故中医认为,背属阳。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部正中。《脉贯》中便提出:“任者,妊也,为阴脉之海也。《内经》谓: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由关元上咽,至承浆下龈交,极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都纲也。”由此,腹部阴气比较充足,故中医认为腹部属阴,也因此阳气相对较弱。
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浮越于外,散在体表,腹部的阳气减少。故本就属于阴位的腹部,在夏季更容易受寒。在《寿世保元》中便有“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的论述,提倡人们夏天应该食用“暖食”,而非冷饮。而若人们因天气炎热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贪凉饮冷,食用过多冷饮、冰镇水果等,则会导致寒邪侵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当脾胃阳气不足时,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停滞,产生腹胀感。同时,水湿运化不利,湿邪内生,与肠道中的糟粕相互搏结,使肠道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引发腹泻。
夏补脾阳效率高
夏季也是保养脾胃阳气的最好时节。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更替密切相关。《灵枢•岁露论》中便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论述,强调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以维持健康。夏季阳气旺盛,自然界万物生长繁茂,此时若能顺应天时补益脾阳,便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之势,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便是这个道理。
补益脾阳食疗方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生姜性微温,可以帮助生发阳气,驱除体内的寒邪,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姜茶
材料:生姜3片,红糖20~30克,紫苏叶10克,清水500毫升。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紫苏叶洗净。锅中加水500ml后,放入生姜片、紫苏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使姜味充分释放。加入红糖,搅拌至完全溶解,再煮2~3分钟即可关火。滤去姜片、紫苏叶,将姜茶倒入杯中,趁热饮用。
功效:温胃散寒。
干姜党参鸡汤
材料:干姜1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10克,鸡1只,食盐适量。
做法:鸡宰杀后去除内脏、头脚,清洗干净,剁成大块,放入沸水中汆烫3分钟,捞起清洗干净。将鸡、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放入炖锅内,加入足量清水,先用中等火力烧开,汤沸后15分钟,改文火慢煲约1小时。关火前加盐调味,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温补脾阳。
健益脾胃外治法
按揉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按揉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每次按揉3~5分钟,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日可按揉多次。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王乐:立秋饮食宜润燥清补健脾养肺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出席发布会并给出立秋节气的中医养生建议。
立秋并不意味酷暑结束,大概在8月到9月之间,我们还将经历“秋老虎”。此时节特点是早晚凉爽但午后气温仍高,因此养生关键在于主动适应这种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尤其在温差大的地区,建议老人、儿童及患有高血压、慢阻肺、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病人群,在早晚注意头颈部和腹部的保暖。
“立秋以后,饮食上宜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可适当增加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等滋阴润燥或健脾的食材,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此外,情志调节在立秋养生中非常重要,可通过适度运动、培养健康兴趣爱好来保持心情愉悦。”王乐说。
季节转换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阶段。王乐提醒,有人认为换季时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是错误的。盲目输液可能加重心肾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风险。还有“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自然降”的误区。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往往更明显,高血压患者务必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药量。此外,“喝红酒或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可能损伤胃黏膜等。保护血管的正确做法是遵医嘱,坚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
立秋后,部分人群易出现“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瘙痒等不适症状,对此,王乐推荐了几个简单有效中医方法。可以选择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比如梨,生吃或炖煮成冰糖雪梨,能有效缓解咽干喉痛;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也是润燥佳品,可熬制成汤羹或粥品,如银耳百合羹,能从内滋养身体,补充津液。此外,这个季节应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耗伤津液,加重干燥感。
除了饮食,通过按摩特定穴位也能激发身体自身的濡养能力。例如,用食指指腹按压鼻翼旁的迎香穴,轻轻按揉3~5分钟至感觉酸胀,有助于缓解鼻腔干燥;按揉手背上的合谷穴3~5分钟,可以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口干、鼻腔或咽喉干燥的症状。
“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能有效防燥。”有意识地练习深长而缓慢的呼吸,有助于濡养脏腑特别是肺脏;在干燥的室内,使用清水洒地或加湿器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湿润,也是对抗秋燥的好方法。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出席发布会并给出立秋节气的中医养生建议。
立秋并不意味酷暑结束,大概在8月到9月之间,我们还将经历“秋老虎”。此时节特点是早晚凉爽但午后气温仍高,因此养生关键在于主动适应这种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尤其在温差大的地区,建议老人、儿童及患有高血压、慢阻肺、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病人群,在早晚注意头颈部和腹部的保暖。
“立秋以后,饮食上宜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可适当增加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等滋阴润燥或健脾的食材,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此外,情志调节在立秋养生中非常重要,可通过适度运动、培养健康兴趣爱好来保持心情愉悦。”王乐说。
季节转换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阶段。王乐提醒,有人认为换季时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是错误的。盲目输液可能加重心肾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风险。还有“血压稍高没关系,换季后自然降”的误区。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往往更明显,高血压患者务必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切勿擅自停药或调药量。此外,“喝红酒或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可能损伤胃黏膜等。保护血管的正确做法是遵医嘱,坚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
立秋后,部分人群易出现“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瘙痒等不适症状,对此,王乐推荐了几个简单有效中医方法。可以选择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比如梨,生吃或炖煮成冰糖雪梨,能有效缓解咽干喉痛;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也是润燥佳品,可熬制成汤羹或粥品,如银耳百合羹,能从内滋养身体,补充津液。此外,这个季节应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耗伤津液,加重干燥感。
除了饮食,通过按摩特定穴位也能激发身体自身的濡养能力。例如,用食指指腹按压鼻翼旁的迎香穴,轻轻按揉3~5分钟至感觉酸胀,有助于缓解鼻腔干燥;按揉手背上的合谷穴3~5分钟,可以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口干、鼻腔或咽喉干燥的症状。
“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能有效防燥。”有意识地练习深长而缓慢的呼吸,有助于濡养脏腑特别是肺脏;在干燥的室内,使用清水洒地或加湿器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湿润,也是对抗秋燥的好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