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专家教你守护“心灵窗户”

(2025-06-07 14:39:52)
中医专家 教你守护“心灵窗户”
摘自2025-6-6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林晓斐 董俊彤

扫码关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视频号,查看专家讲解视频。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青少年等人群的视力问题日益凸显。恰逢6月6日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视光科主任医师宿蕾艳就如何科学护眼接受了专访,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科学护眼指南。
频繁揉眼非小事
儿童青少年常出现揉眼行为,这看似平常的动作,却可能暗示着身体存在健康隐患。从西医角度看,揉眼可能与倒睫、结膜炎、干眼、视疲劳等眼部因素有关。部分孩子使用眼药水后症状可缓解,但有些孩子即使长期使用眼药水,揉眼和眨眼的状况仍未明显改善。此时需观察孩子的全身状况。《灵枢•大惑论》中提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这句话明确指出,眼睛的健康状况是全身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宿蕾艳表示,从中医角度而言,肝血不足、肝火上炎或脾胃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喜欢揉眼,揉眼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
中医养眼有妙方
宿蕾艳表示,中医在整体调理以缓解眼部不适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食疗调养和外治调理的方式能起到调和气血、养血明目的作用。
食养明目
在食疗方面,对于肝火上炎的孩子,可用菊花和决明子泡水饮用;对于肝血亏虚的孩子,可使用枸杞和红枣熬粥食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说到枸杞,宿蕾艳强调:“枸杞并非人人适用。”枸杞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适合长时间熬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及视疲劳的人群。但湿热体质、脾胃虚弱以及感冒发烧的人群不建议使用。对于儿童青少年,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每天随意饮用枸杞水;年龄稍大一些的青少年,也应控制用量,比成人用量要少一些,以免造成身体负担。若与其他滋补食品或药品同时服用时,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对于适合吃枸杞的人,成人每天用量建议在10到15克左右,青少年则要少一些,最好在10克以下。服用枸杞的时间没有严格限制,但从中医角度看,下午5点到7点服用可能对滋阴补肾、缓解眼干效果较好;早晨服用可振奋阳气,晚上服用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更好,但睡前不宜嚼服枸杞,以免增加脾胃负担或导致燥热影响睡眠。
另外,枸杞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如与菊花搭配,有清肝明目作用,适合长时间熬夜用眼、上火的人;与桑椹搭配,有滋阴补血明目作用,适合贫血、视疲劳的人;与山药搭配,有健脾作用,适合脾胃虚弱、眼睑浮肿、眼袋明显的人。
外治舒目
用眼过度可能导致肝血亏虚、虚火上炎,针对这类人群,宿蕾艳推荐进行眼部穴位按摩或耳部穴位按摩,如按摩眼睛周围的睛明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以及耳垂正中间的眼穴等,这些方法在家操作较为安全。
另外,也可用中药熏蒸的方法缓解用眼过度的不适,但需使用菊花、桑叶、枸杞、决明子等中药,眼干的人群可加麦冬,用80~90的水冲开后稍晾一会儿,待温度适宜时,眼睛距离杯子约10厘米进行熏蒸,每次约10分钟。须注意,眼部有疾病时,不宜自行进行熏蒸,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对儿童青少年及视疲劳人群设计了一套极目操对缓解眼疲劳也很有效,分以下四节。
第一节是眺远看近,即站在窗口,看5米外的物体和眼前40厘米处的物体,交替注视,每次3到5秒,共30次,可锻炼睫状肌,缓解视疲劳。
第二节是集合,将物体从40厘米拉近至10厘米,锻炼集合功能。
第三节是运目,顺时针转动眼球,锻炼眼外肌。
第四节是熨目,搓热双手后放在眼球上,借助热度刺激眼周穴位,改善气血循环。
用眼习惯很重要
然而,预防眼健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日常的用眼卫生习惯。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需提高意识,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建立常规眼健康档案,定期测量眼部生物学参数,观察近视进展的速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控制孩子的用眼时间和电子屏幕使用时间。3岁之前的孩子不建议使用电子屏幕;5岁至学龄前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应控制在每次15分钟以内;随着年龄增长,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可适当增加,同时要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此外,要保证孩子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无论阴天还是晴天,都应让孩子到户外接触自然光线,这对眼睛和人体都有益处。写作业时要注意光线,尽量选择健康、对眼睛有益的人工光线,避免眩光、照度不足或色温不合格的情况。保证充足的睡眠也非常重要,从中医和西医角度来讲,昼夜节律的正常对身体经脉运行和激素分泌等都至关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