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如何应用承气汤
(2025-05-23 19:45:16)
遵循经旨,方药基本不作增减,重视证候辨析,善于抓主要矛盾——
曹颖甫如何应用承气汤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曹颖甫(1868~1937)是近代著名经方学家,展阅他的《经方实验录》,其治验之规范尽显眼底。其中应用承气汤治验凡十九例。其门生姜佐景云:“吾师善用诸承气汤,历年治阳明实证,十九痊愈。”同仁见曹颖甫用承气之善,复有“曹承气”之雅号。
曹颖甫运用承气汤遵循经旨,方药基本不作增减;同时重视证候辨析,善于抓主要矛盾。其医案简明扼要,叙述言简意赅。今就其应用经验简述于后,以飨读者。
大承气汤
应用大承气汤12例,原方9例,加味方3例。今举3例以佐证之。
若华案。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症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系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生川军三钱,芒硝三钱,枳实四钱,厚朴一钱。
服上方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屎,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方左案。病延二候,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虽今见心痛彻背,要以大承气汤主治。
生川军四钱(后入),枳实四钱,厚朴一钱,芒硝二钱(后入),全瓜蒌五钱。
下后胸膈顿宽,唯余邪未尽,头尚晕,乃去硝、黄,再剂投之,即愈。
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大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唯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厚朴一钱,芒硝三钱。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按 文中所言阳明篇三急下证,乃指《伤寒论》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依次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若华案虽明显腑实证可稽,但“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显系“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矣,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一剂而愈。并云“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可见,大承气汤并非专注于“燥实痞满坚”,实热壅于脑者,亦可用之,取名为“釜底抽薪法”。
方左案,“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显系阳明腑实证,虽见“心痛彻背”一症,并非心病,而是阳明腑实所致胃之大络(虚里处)络脉不通使然,病在阳明腑实,不在心络瘀阻。故仅加全瓜蒌一味,以宽胸化浊,服后胸膈顿宽。余邪未尽,乃去硝、黄,再剂即愈。
吴妇人所患,“便闭,七日未行……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等,与经文所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极为相似,加之“壮热,脉大”,确为大承气汤证,故投之病痛若失。
其他9例,5例1剂而愈;1例2剂而愈,1例3剂而愈;1例加桃仁1剂而愈,1例加吴茱萸、黄连2剂而愈。
小承气汤
应用小承气汤1例,治验如下。
史左。阙上痛,胃中气机不顺,前医投平胃散不应,当必有停滞之宿食,纳谷日减,殆以此也,拟小承气汤以和之。
生川军三钱(后入),厚朴二钱,枳实四钱。
服此应手。
按 在曹颖甫医案中有几处见到“阙上痛”。阙上,位于天庭(前额)之下至眉间微上方的区域,与咽喉病变有关。“阙上痛”,是阳明热邪上越所致,当泻阳明之热方可痛止。
史左,阙上痛,名言“胃中气机不顺”,前医却用平胃散治之,故不应;又见“纳谷日减”,曹颖甫诊为“宿食”停滞所致。故取小承气汤通腑化滞,服之立愈。只是案中未见舌苔如何,以方药测之,当为厚腻苔方与之合拍;否则,如无苔或苔薄而滑者,绝非承气汤所宜。
调胃承气汤
应用调胃承气汤3例,今举2例。
沈宝宝。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顺,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川军二钱,后入,生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冲。
陈右。年二十九岁。初诊,四月十七日。
十八日不大便,腹胀痛,脉洪大,右足屈而不伸,壮热,证属阳明,予调胃承气汤。
生川军三钱,生甘草钱半,芒硝二钱。
二诊:四月十八日。昨进调胃承气汤,下经四次,阳明之热上冲脑部,遂出鼻衄,渴饮,脉仍洪数,法当清热。
鲜芦根一两,天花粉一两,地骨皮三钱,鲜生地六钱,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玉竹三钱,生甘草二钱,玄参三钱。
按 调胃承气汤证在《伤寒论》中有8条,其证候表现为腹痛或腹胀满,微微欲烦,大便硬或先硬反溏。《伤寒论》对此认为是“胃气不和”“知为内实”所致,治法“当和胃气”“欲下之”。但这个下法与大承气汤下法不同,彼为大下法,此为小下法,或曰欲下法。所以仅用大黄、芒硝、甘草三味,而不用枳实、厚朴破气之品;也与小承气汤不同,小承气汤证必有大便硬(有燥屎)。
书中沈宝宝案,原患大便不通,后用番泻叶下之,但病未尽,“余滞未尽”说明腹中仍有燥屎停滞,故取调胃承气汤小下之,以冀腑气通而停滞消。
陈右案,“十八日不大便,腹胀痛”,显系腹实证,故用调胃承气汤一剂,“下经四次”,但腹热未有除尽,“阳明之热上冲脑部,遂出鼻衄,渴饮,脉仍洪数,法当清热”。继用清热滋阴剂,仿增液白虎汤义,清其腑热,增其肠液,不遗后患。
桃核承气汤
应用桃核承气汤3例,治验如后。
罗夫人。七月二十三日。
腹胀满,转矢气则稍平,夜不安寐。大便行,则血随之而下。以症状论,则似脾虚不能统血。然大便硬,则决非脾脏之虚,以脾虚者便必溏也。脉弦,宜桃仁承气汤。
桃仁泥三钱,生川军二钱,后下,桂枝三钱,生甘草一钱,芒硝钱半,冲。
服用二剂后,大便畅而血止矣。
沈石顽之妹。年未二十。
体颇羸瘦,一日出外市物,骤受惊吓,归即发狂,逢人乱殴,力大无穷。石顽亦被击伤腰部,因不能起。数日后,乃邀余诊。病已七八日矣,狂仍如故。石顽扶伤出见。问之,方知病者经事二月未行。遂乘睡入室诊察,脉沉紧,少腹似胀。因出谓石顽曰,此蓄血证也,下之则愈。遂疏桃核承气汤与之。
桃仁一两,生军五钱,芒硝二钱,炙甘草二钱,桂枝二钱,枳实三钱。
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啜粥,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
曹右。初诊,十月二十二日。
经事六七月不来,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却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于上故也。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此病欲作干血,以其体实,宜桃核承气汤加味,上者下之也。
桂枝二钱,制川军三钱,枳实二钱,桃仁四钱,生甘草钱半,牛膝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
二诊:十月二三日。骨节烘热已减,咳嗽亦除,癥块已能移动,不如向之占据一方矣。服药半日,见效如此,非经方孰能致之?
桂枝三钱,枳实三钱,当归三钱,制川军四钱,牛膝三钱,白芍三钱,桃仁四钱,甘草三钱。
服药后,饭量增,体随舒快。其块更向上中方向移动,渐在腹之中道矣。后因故请他医诊治,服药后反觉不舒。又嘱其用二诊之方,后果然向愈。
按 桃核承气汤在《伤寒论》中仅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五味组成,所治为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临床常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而涩为要点。后世医家对该方的运用有所发展,凡瘀血结于下焦所致之病症,如肠梗阻、妇人闭经、少腹包块,以及癫狂、脑出血等,均可考虑用此方治疗。
罗夫人案,腹胀满、大便硬,得矢气而稍平;若大便行,则有血便,好似脾不统血证。“以脾虚者便必溏也”,今大便硬,故认定为下焦瘀血内阻证 ,乃取核桃承气汤治之。
沈石顽之妹案,由受惊吓而发狂,且经事二月未行,少腹似胀,此为瘀血所致,亦取桃核承气汤治之,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后调理而愈。
曹右案,经事六七月未至,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块可移动,显系瘕而非癥也。又有“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诊为“欲作干血”,因其体实而未至干血劳热。此为血结于下,热越于上,取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枳实行气化瘀于下,并加当归、白芍养血,另取牛膝引热下行,导热外出。诊治二次,病情果然向愈。
曹颖甫如何应用承气汤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曹颖甫(1868~1937)是近代著名经方学家,展阅他的《经方实验录》,其治验之规范尽显眼底。其中应用承气汤治验凡十九例。其门生姜佐景云:“吾师善用诸承气汤,历年治阳明实证,十九痊愈。”同仁见曹颖甫用承气之善,复有“曹承气”之雅号。
曹颖甫运用承气汤遵循经旨,方药基本不作增减;同时重视证候辨析,善于抓主要矛盾。其医案简明扼要,叙述言简意赅。今就其应用经验简述于后,以飨读者。
大承气汤
应用大承气汤12例,原方9例,加味方3例。今举3例以佐证之。
若华案。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症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系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生川军三钱,芒硝三钱,枳实四钱,厚朴一钱。
服上方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屎,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方左案。病延二候,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虽今见心痛彻背,要以大承气汤主治。
生川军四钱(后入),枳实四钱,厚朴一钱,芒硝二钱(后入),全瓜蒌五钱。
下后胸膈顿宽,唯余邪未尽,头尚晕,乃去硝、黄,再剂投之,即愈。
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大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唯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厚朴一钱,芒硝三钱。
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按 文中所言阳明篇三急下证,乃指《伤寒论》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依次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若华案虽明显腑实证可稽,但“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显系“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矣,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一剂而愈。并云“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可见,大承气汤并非专注于“燥实痞满坚”,实热壅于脑者,亦可用之,取名为“釜底抽薪法”。
方左案,“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显系阳明腑实证,虽见“心痛彻背”一症,并非心病,而是阳明腑实所致胃之大络(虚里处)络脉不通使然,病在阳明腑实,不在心络瘀阻。故仅加全瓜蒌一味,以宽胸化浊,服后胸膈顿宽。余邪未尽,乃去硝、黄,再剂即愈。
吴妇人所患,“便闭,七日未行……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等,与经文所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极为相似,加之“壮热,脉大”,确为大承气汤证,故投之病痛若失。
其他9例,5例1剂而愈;1例2剂而愈,1例3剂而愈;1例加桃仁1剂而愈,1例加吴茱萸、黄连2剂而愈。
小承气汤
应用小承气汤1例,治验如下。
史左。阙上痛,胃中气机不顺,前医投平胃散不应,当必有停滞之宿食,纳谷日减,殆以此也,拟小承气汤以和之。
生川军三钱(后入),厚朴二钱,枳实四钱。
服此应手。
按 在曹颖甫医案中有几处见到“阙上痛”。阙上,位于天庭(前额)之下至眉间微上方的区域,与咽喉病变有关。“阙上痛”,是阳明热邪上越所致,当泻阳明之热方可痛止。
史左,阙上痛,名言“胃中气机不顺”,前医却用平胃散治之,故不应;又见“纳谷日减”,曹颖甫诊为“宿食”停滞所致。故取小承气汤通腑化滞,服之立愈。只是案中未见舌苔如何,以方药测之,当为厚腻苔方与之合拍;否则,如无苔或苔薄而滑者,绝非承气汤所宜。
调胃承气汤
应用调胃承气汤3例,今举2例。
沈宝宝。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顺,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川军二钱,后入,生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冲。
陈右。年二十九岁。初诊,四月十七日。
十八日不大便,腹胀痛,脉洪大,右足屈而不伸,壮热,证属阳明,予调胃承气汤。
生川军三钱,生甘草钱半,芒硝二钱。
二诊:四月十八日。昨进调胃承气汤,下经四次,阳明之热上冲脑部,遂出鼻衄,渴饮,脉仍洪数,法当清热。
鲜芦根一两,天花粉一两,地骨皮三钱,鲜生地六钱,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玉竹三钱,生甘草二钱,玄参三钱。
按 调胃承气汤证在《伤寒论》中有8条,其证候表现为腹痛或腹胀满,微微欲烦,大便硬或先硬反溏。《伤寒论》对此认为是“胃气不和”“知为内实”所致,治法“当和胃气”“欲下之”。但这个下法与大承气汤下法不同,彼为大下法,此为小下法,或曰欲下法。所以仅用大黄、芒硝、甘草三味,而不用枳实、厚朴破气之品;也与小承气汤不同,小承气汤证必有大便硬(有燥屎)。
书中沈宝宝案,原患大便不通,后用番泻叶下之,但病未尽,“余滞未尽”说明腹中仍有燥屎停滞,故取调胃承气汤小下之,以冀腑气通而停滞消。
陈右案,“十八日不大便,腹胀痛”,显系腹实证,故用调胃承气汤一剂,“下经四次”,但腹热未有除尽,“阳明之热上冲脑部,遂出鼻衄,渴饮,脉仍洪数,法当清热”。继用清热滋阴剂,仿增液白虎汤义,清其腑热,增其肠液,不遗后患。
桃核承气汤
应用桃核承气汤3例,治验如后。
罗夫人。七月二十三日。
腹胀满,转矢气则稍平,夜不安寐。大便行,则血随之而下。以症状论,则似脾虚不能统血。然大便硬,则决非脾脏之虚,以脾虚者便必溏也。脉弦,宜桃仁承气汤。
桃仁泥三钱,生川军二钱,后下,桂枝三钱,生甘草一钱,芒硝钱半,冲。
服用二剂后,大便畅而血止矣。
沈石顽之妹。年未二十。
体颇羸瘦,一日出外市物,骤受惊吓,归即发狂,逢人乱殴,力大无穷。石顽亦被击伤腰部,因不能起。数日后,乃邀余诊。病已七八日矣,狂仍如故。石顽扶伤出见。问之,方知病者经事二月未行。遂乘睡入室诊察,脉沉紧,少腹似胀。因出谓石顽曰,此蓄血证也,下之则愈。遂疏桃核承气汤与之。
桃仁一两,生军五钱,芒硝二钱,炙甘草二钱,桂枝二钱,枳实三钱。
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啜粥,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
曹右。初诊,十月二十二日。
经事六七月不来,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却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于上故也。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此病欲作干血,以其体实,宜桃核承气汤加味,上者下之也。
桂枝二钱,制川军三钱,枳实二钱,桃仁四钱,生甘草钱半,牛膝二钱,当归二钱,白芍二钱。
二诊:十月二三日。骨节烘热已减,咳嗽亦除,癥块已能移动,不如向之占据一方矣。服药半日,见效如此,非经方孰能致之?
桂枝三钱,枳实三钱,当归三钱,制川军四钱,牛膝三钱,白芍三钱,桃仁四钱,甘草三钱。
服药后,饭量增,体随舒快。其块更向上中方向移动,渐在腹之中道矣。后因故请他医诊治,服药后反觉不舒。又嘱其用二诊之方,后果然向愈。
按 桃核承气汤在《伤寒论》中仅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五味组成,所治为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临床常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而涩为要点。后世医家对该方的运用有所发展,凡瘀血结于下焦所致之病症,如肠梗阻、妇人闭经、少腹包块,以及癫狂、脑出血等,均可考虑用此方治疗。
罗夫人案,腹胀满、大便硬,得矢气而稍平;若大便行,则有血便,好似脾不统血证。“以脾虚者便必溏也”,今大便硬,故认定为下焦瘀血内阻证 ,乃取核桃承气汤治之。
沈石顽之妹案,由受惊吓而发狂,且经事二月未行,少腹似胀,此为瘀血所致,亦取桃核承气汤治之,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后调理而愈。
曹右案,经事六七月未至,鼻衄时作,腹中有块,块可移动,显系瘕而非癥也。又有“阙上痛,周身骨节烘热而咳”,诊为“欲作干血”,因其体实而未至干血劳热。此为血结于下,热越于上,取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枳实行气化瘀于下,并加当归、白芍养血,另取牛膝引热下行,导热外出。诊治二次,病情果然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