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催乳可不能只靠喝汤

(2025-05-23 17:20:50)
催乳可不能只靠喝汤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鲫鱼汤和猪蹄汤皆能健脾益气、补血通乳,鲫鱼汤偏于利水通络以助乳行,猪蹄汤则重在滋阴养血以资乳源,二者均通过补益脾胃、调和气血而促进乳汁生化。足量摄入肉类和优质蛋白质更能保证奶水质量。
产后奶水不足的原因
气血虚弱,生化无源
中医认为,乳汁为阴血所化,源于脾胃。《神农本草经疏》载:“人乳乃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下为月水,既受孕则留而养胎,已产则赤变为白,上为乳汁。此造化玄微之妙,人身转运之神也。”
若产妇体质虚弱、失血较多,营养不足,均会导致气血亏虚,乳汁生化不足。
乳络瘀滞,气机不畅
产后情绪焦虑、气机郁结,乳络不通。《傅青主女科》云:“少壮之妇于生产之后,或闻丈夫之嫌,或听翁姑之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人以为阳明之火热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
痰湿阻滞,乳络不畅
过度进补或嗜食辛辣油腻,易生痰湿,阻碍乳汁运行。《景岳全书•妇人规》中的漏芦汤即用于此类情况:“肥胖妇人痰气壅盛,乳滞不来者,宜用漏芦汤之类,是壅者行之也。”
其他因素
如乳头凹陷、哺乳方式不当等,也可能影响泌乳。
中医调理原则与方法
产后多虚多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调和气血阴阳,促进乳汁分泌。
药膳调养
催乳茶
材料:王不留行15克,路路通10克,通草10克,红糖适量。功效:通乳利尿。
黄芪枸杞红枣水
材料:黄芪15克,枸杞15克,红枣15枚,代茶饮用。功效:补气养血。
玫瑰合欢茶
材料:玫瑰15克,合欢花15克,红糖适量。代茶常饮。功效:疏肝理气,产后肝郁气滞,情绪焦虑。
陈皮炒米水
材料:大米500克,陈皮20克。
做法:无水无油的不粘锅中放入大米,小火翻炒约5~10分钟至米粒微黄膨胀,散发焦香味。加入陈皮继续翻炒2~3分钟,直至大米呈金黄色且陈皮香味渗入米中。冷却后密封保存,每次取适量冲泡饮用。
功效:补气健脾、理气燥湿,适合痰湿阻滞的妈妈们饮用。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所属。可见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而乳汁又为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故而通过按摩胃经、脾经、肝经等经脉上的腧穴,便可补益气血增加乳汁分泌,通畅乳络,帮助乳汁排出。按摩时,每个穴位按揉2~3分钟,每天按揉3次,哺乳前半小时按摩为宜。具体选穴推荐如下。
膻中穴
位置:位于前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功效:膻中位于两乳之间,为气之会穴,能益气养血生乳,理气开郁通乳。
少泽穴
位置:位于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功效:少泽能疏泄肝木之郁,善通乳络,为生乳、通乳之经验效穴。
乳根穴
位置:位于前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乳根属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位于乳下,既能补益气血、化生乳汁,又能行气活血、通畅乳络。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乃“土中之土”穴,既益气生血,又疏肝解郁。
太冲穴
位置: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功效:疏肝理气、通络下乳。肝郁气滞,情绪易焦虑的妈妈们可加用此穴。
血海穴
位置:在股前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功效:补益气血、化生乳汁。气血虚弱的妈妈们可加用此穴。

健胃通乳鲜虾饼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鲜虾饼,虾仁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健胃通乳,是哺乳期宝妈的不二之选。“虾仁”。虾仁味甘咸,性温,归肾经,具有益肾壮阳、健胃、通乳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它“补肾兴阳”,《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它“开胃化痰”。在现代临床中,虾仁常被用于治疗疲乏无力、阳痿、乳汁稀少、纳差、脱发等病症。中成药三鞭温阳胶囊中有用虾仁组方入药。
虾仁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等成分,其中以蛋白质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虾仁中所含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胃的功能,对提高运动耐力具有重要作用。
上火之时不宜食虾;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人群不宜吃虾。虾为动风发物,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

食材:鲜虾500克、面粉100克、淀粉50克、鸡蛋1个、葱1根、姜3片、盐5克、食用油5克、胡椒粉少许。
做法:1. 将虾仁剁成虾泥,放入大碗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胡椒粉,搅拌均匀,将面粉和淀粉混合,加入鸡蛋,再慢慢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面糊的稠度以能挂住虾泥为宜。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煎至二面金黄。

以自然之道 育生命之初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从中医理论、科学泌乳、食疗调养三个维度,探讨如何以平和之心滋养生命,以科学之道畅通乳汁,以药食之味补益气血。愿每一位母亲都能在哺乳的时光里,感受天人相应的养生之妙,体味血脉相连的温情之真。

母乳喂养 身心合一的养生智慧
摘自2025-5-21中国中医药报
李江波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中医医院

《黄帝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养生智慧揭示了心神对乳汁分泌的关键影响。临床观察发现,当母亲情绪平稳时,乳汁分泌更为顺畅;而焦虑抑郁则可能导致泌乳减少。这印证了中医“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哺乳时母亲体内分泌的催产素不仅能促进乳汁排出,还具有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实现形神共养”这种激素的释放可以降低母亲产后抑郁的风险,同时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
奶瓶代替,缺失了天然的互动机会。成为母子共同受益的养生实践。以下是4个哺乳期值得关注的养生要点。
情绪管理:母亲的喜怒哀乐会影响婴儿,保持心情愉悦也有助于乳汁质量。
作息规律:规律哺乳有助于建立婴儿的生物钟,充足的休息能维持母亲气血的充盈。
饮食调养:均衡营养比浓汤更加有利于泌乳,同时能为婴儿提供全面的营养。
肌肤接触:自然喂养能促进母子健康协同发展,同时促进亲子间的生物节律同步。

阴痒案释

 (2018-01-06 05:03:28)[编辑][删除]


 

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有称“阴门瘙痒”。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其云:“少阴脉滑利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烂者狼牙汤洗之。”《济阴纲目》有“妇人阴痒者,是虫蚀所为,微者为痒,重者乃痛”的论述。

治疗前需检查白带常规及空腹血糖,明确滴虫及霉菌感染并且排除糖尿病。临床上用药前需细察患者有无眼部溃疡、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目的是将白塞氏病排除。

组方:蛇床子9克,五倍子9克,苦参9克,黄柏9克,紫苏叶3克,炒蜂房9克。如外阴红肿灼热感去五倍子加金银花15克,龙胆草10克;霉菌(+)加土茯苓30克;如滴虫(+)加百部30克。上药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倒入盆内,至温热适度,坐浴(经期除外),浸洗10~15分钟,每日1次,一般5~7次即有效。

方解:《本经》云:“蛇床子主恶疮,则外治之药也,外疡湿热痛痒浸淫诸疮,可作汤洗,可为末敷,收效甚捷,不得以贱品而忽之。”此药温中下气,苦能除湿,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再入苦参、黄柏、五倍子取其清热而去湿,排脓水而制痒,疗疮而杀虫也;蜂房攻毒杀虫,苏叶利气发散,促使诸药渗入,以冀奏效更捷。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在治疗过程中忌食辛辣发物。

验案:可某,女,39岁,2016年6月22日初诊。因反复阴痒二周伴白带增多要求中药治疗。面部黄褐斑,自诉经前偶有乳胀口苦,经期尚规则,经色偏黯、量偏少,白带呈乳白色,偶有阴部烧灼感。白带常规:白细胞(++),霉菌(+),舌质略红,苔薄白,脉细弦。治宜疏肝理气,清带止痒。

内服方:柴胡6克,当归6克,荆芥5克,川楝子10克,生白术10,土茯苓10克,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炒牛膝12克。7服。

外洗方:蛇床子9克,土茯苓30克,黄柏9克,紫苏叶3克,炒蜂房9克,金银花6克,龙胆草5克。3服。(1服外洗方可以用2天)。患者药后阴部瘙痒显减,白带减少。内服方去改当归为当归炭6克,川楝子改生地15克,外洗方按原方出入。三诊白带常规:霉菌(-),白细胞(-),嘱下次月经来潮后复查白带常规以善后。

从肝热论治阴痒案

  (2019-01-22 15:35:27)[编辑][删除]

 


  患者,女,38岁。以“外阴瘙痒反复发作10年,加重1周”就诊。10年前的一个夏天,患者始有外阴瘙痒、带下量多等,随即到当地卫生院诊疗,医生以“妇科炎症”为诊断,给予静脉输液(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体重开始上升,达到肥胖型体质标准。次年夏天,其外阴瘙痒再次发作,再次前往卫生院采取输液等治疗,症状减轻。就这样,几乎年年复发,次次输液治疗,时作时止,县级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滴虫性阴道炎、性病等,慕名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体胖、性情暴躁、外阴瘙痒、搔抓后分泌物增多,时有黄带、小腹不适、大便干结时作、小便偶黄、舌红苔黄厚、脉弦数等。

  诊断:阴痒(肝经湿热)。

  处方:龙胆草12g,薏苡仁60g,柴胡12g,黄芩9g,牡丹皮10g,生地黄12g,栀子10g,苦参6g,泽泻6g,山楂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5剂。

  二诊:外阴瘙痒症状明显好转,外阴少有搔抓分泌物,余证如前,舌苔稍薄。继用上方加减治疗。

  随访2年,仅在夏天偶尔有轻微外阴瘙痒感,余证未再出现,临床痊愈。

  本例患者因平素体胖,外阴瘙痒;加之性格暴躁易怒,肝气郁结;前医采用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致使菌群失调,湿浊内生,病时作时止。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生地黄等清肝热;薏苡仁、泽泻等除湿热;柴胡舒肝气;苦参止痒;山楂散郁(瘀)热;甘草调药性,中病机而收获良效。(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中医诊所)

产后肤痒案

  (2018-01-06 04:52:22)[编辑][删除]


胖某,女,28岁。2017年1月19日来诊。诉产后1月,腹部皮肤干燥瘙痒,未见斑疹,时有双下肢麻木不适,爪甲不荣,夜寐差,大便干结。舌淡苔薄,脉细。

诊断:血虚生风皮肤干燥症。

治则:养血祛风。

处方: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生地,赤芍,防风,荆芥,白蒺藜各10克,蝉衣6克,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薏苡仁15克,生甘草5克,生黄芪15克,凌霄花10克。7服,水煎服。药后皮肤瘙痒止,继予原方7服口服,巩固疗效。

皮肤瘙痒多从风论治,正所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风之为病,不外乎内外两端。本案患妇产后本就气血亏虚,加之产后哺乳、睡眠差,气血恢复缓慢,运行不畅,导致全身脏腑、经络、肌肉失去濡养,表现出皮肤瘙痒等。本方由当归饮子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润燥、和血祛风;荆芥、防风是祛风之要药;白蒺藜活血祛风,蝉衣质轻走表;地肤子、白鲜皮、薏苡仁祛风止痒;黄芪补气运血,促进血液循环;凌霄花凉血活血祛风;甘草泻火解毒,并能调和各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止痒之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