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剂汤药治愈干燥综合征所致咳嗽
(2025-05-13 04:04:26)
三剂汤药治愈干燥综合征所致咳嗽
摘自2025-5-12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罗 琳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何某,女,60岁,2025年4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个月余。10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眼干、口干、咽干,伴关节活动受限,于某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长期口服硫酸羟氯喹片等药物,症状勉强控制。2个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鼻塞、鼻干、咽干、咳嗽、咽喉疼痛等,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治疗后除鼻塞消失外,仍咳嗽频繁,且鼻干、咽干、咽痛等均无缓解。于某医院风湿科就诊,考虑上述诸症与干燥综合征本身控制不佳有关,经调整药物近2周后症状仍无缓解,遂寻求中药调理。刻下:咳嗽频繁,常因咽干、咽痛刺激诱发咳嗽,伴口干、鼻干、眼干,睡眠不佳,纳食欠佳,易疲倦,喜热饮,下肢冰凉,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而频。舌质淡而偏干,舌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咳嗽、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为咳嗽。
辨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治则: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
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麻黄9g,升麻15g,生石膏30g(先煎),盐知母12g,薏苡仁30g,桂枝9g,麸炒白术18g,干姜12g,茯苓18g,黄芩15g,麦冬18g,玉竹15g,当归15g,百合30g,木蝴蝶6g,西青果9g,蝉蜕6g,甘草片6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5日二诊:患者反馈疗效出乎意外,竟然服药3剂,诸症霍然消失。现询问是否需要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考虑到药中病机,诸症消失,故嘱避免受凉,停药观察。
4月30日患者介绍另一位干燥综合征患者前来就诊,告知服药3剂后停药,至今咳嗽未出现反复,且口干、鼻干、眼干等“干”性症状也不明显,告愈。
按 咳嗽核心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治疗时依证选方调治,多能取效。就本案患者而言,查看其病历及用药清单,前医着眼于“肺”而进行寻证处方,效果不佳,又经镇咳、雾化激素等对症治疗,仍无寸效。笔者接诊时颇感棘手,患者除咳嗽外,既有咽干、咽痛、口干、鼻干、眼干、苔黄等表现,又有喜热饮、下肢冰凉、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而频等证候,如何巧妙辨证囊括诸症呢?虽然可以用“寒热错杂”来笼统概括,但是如何选方用药则成为难点。随后笔者忽然联想到《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7条所载:“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全国名中医、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白长川指出麻黄升麻汤能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调和营卫。于是敲定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拟定治法为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主方选用以麻黄升麻汤为主进行治疗。
方中麻黄辛温,开腠理、散表邪、止痹痛,可宣散肺中郁火;升麻辛、微寒,解表邪、清热毒、升阳气,与麻黄配伍,助麻黄之发散,且能清利咽喉,升举下陷之阳气,发越内陷之邪气;玉竹甘润,养阴润肺、生津止渴;天冬甘润而苦寒,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两者合用,滋阴生津、润肺清热,能防麻黄、升麻升散发越太过之弊。当归甘温质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白芍酸寒收敛,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者配伍能养血和营、活血通脉。石膏、知母、黄芩性偏寒凉,清上焦肺热,且有解毒利咽之功;干姜、桂枝辛甘温煦,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炙甘草味甘能补,可健脾补虚,且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因药房无粳米,故选用薏苡仁护胃和中。同时,选用百合、木蝴蝶、西青果润肺止咳;蝉蜕祛风利咽。诸药合用,功达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之效。辨证准确,寥寥数剂,竟霍然而愈。
摘自2025-5-12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罗 琳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何某,女,60岁,2025年4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个月余。10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眼干、口干、咽干,伴关节活动受限,于某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长期口服硫酸羟氯喹片等药物,症状勉强控制。2个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鼻塞、鼻干、咽干、咳嗽、咽喉疼痛等,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治疗后除鼻塞消失外,仍咳嗽频繁,且鼻干、咽干、咽痛等均无缓解。于某医院风湿科就诊,考虑上述诸症与干燥综合征本身控制不佳有关,经调整药物近2周后症状仍无缓解,遂寻求中药调理。刻下:咳嗽频繁,常因咽干、咽痛刺激诱发咳嗽,伴口干、鼻干、眼干,睡眠不佳,纳食欠佳,易疲倦,喜热饮,下肢冰凉,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而频。舌质淡而偏干,舌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咳嗽、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为咳嗽。
辨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治则: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
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麻黄9g,升麻15g,生石膏30g(先煎),盐知母12g,薏苡仁30g,桂枝9g,麸炒白术18g,干姜12g,茯苓18g,黄芩15g,麦冬18g,玉竹15g,当归15g,百合30g,木蝴蝶6g,西青果9g,蝉蜕6g,甘草片6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5日二诊:患者反馈疗效出乎意外,竟然服药3剂,诸症霍然消失。现询问是否需要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考虑到药中病机,诸症消失,故嘱避免受凉,停药观察。
4月30日患者介绍另一位干燥综合征患者前来就诊,告知服药3剂后停药,至今咳嗽未出现反复,且口干、鼻干、眼干等“干”性症状也不明显,告愈。
按 咳嗽核心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治疗时依证选方调治,多能取效。就本案患者而言,查看其病历及用药清单,前医着眼于“肺”而进行寻证处方,效果不佳,又经镇咳、雾化激素等对症治疗,仍无寸效。笔者接诊时颇感棘手,患者除咳嗽外,既有咽干、咽痛、口干、鼻干、眼干、苔黄等表现,又有喜热饮、下肢冰凉、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而频等证候,如何巧妙辨证囊括诸症呢?虽然可以用“寒热错杂”来笼统概括,但是如何选方用药则成为难点。随后笔者忽然联想到《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7条所载:“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全国名中医、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白长川指出麻黄升麻汤能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调和营卫。于是敲定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拟定治法为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主方选用以麻黄升麻汤为主进行治疗。
方中麻黄辛温,开腠理、散表邪、止痹痛,可宣散肺中郁火;升麻辛、微寒,解表邪、清热毒、升阳气,与麻黄配伍,助麻黄之发散,且能清利咽喉,升举下陷之阳气,发越内陷之邪气;玉竹甘润,养阴润肺、生津止渴;天冬甘润而苦寒,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两者合用,滋阴生津、润肺清热,能防麻黄、升麻升散发越太过之弊。当归甘温质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白芍酸寒收敛,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者配伍能养血和营、活血通脉。石膏、知母、黄芩性偏寒凉,清上焦肺热,且有解毒利咽之功;干姜、桂枝辛甘温煦,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炙甘草味甘能补,可健脾补虚,且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因药房无粳米,故选用薏苡仁护胃和中。同时,选用百合、木蝴蝶、西青果润肺止咳;蝉蜕祛风利咽。诸药合用,功达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润咽止咳之效。辨证准确,寥寥数剂,竟霍然而愈。
前一篇:从脾胃论治银屑病
后一篇:栀逍遥散治疗经行衄血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