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证治汗证
(2025-05-10 09:13:26)
抓主证治汗证
摘自2025-5-9中国中医药报
李锋锋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中医院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
《黄帝内经》对“汗”早有认识,《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为液,心为汗。”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元代朱震亨认为自汗由气虚、血虚、阳虚、痰所致,盗汗由血虚、阴虚所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汗证》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对血瘀导致汗证的治疗做了补充。《中医内科学》里汗证主要分为肺卫不固、阴虚火旺、心血不足、邪热郁证四型,验之于临床,有效,有不效。故日常临证常搜集相关验案并总结经验。
案一 张某,女,60岁。2024年10月因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形体消瘦,全身多处关节易变形,住院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关节症状减轻。自诉每日晨起时胸部以上烘热汗出已多年,曾服中西药无数均无改善,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邀笔者诊治。刻下:形体消瘦,唇色暗,性情急躁易怒,颜面潮红,伴乏力,恶寒,大便溏,足冷。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结合病程日久辨证为上热下寒的阴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3剂治疗无效。后按李东垣的“阴火论”的思路,改方当归六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后汗出明显改善。
案二 宋某,女,56岁,2025年4月10日因类风湿关节炎、重度骨质疏松症住院治疗。住院后自诉每晚全身汗出,汗出如洗,无明显恶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结合案一经验,该患者亦是患病多年,形体羸弱,关节变形,因此直接处方3剂当归六黄汤,自认为汗出可以改善;患者服完3剂后症状如前,细审病症,汗出定时发作,想到《伤寒论》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结合经方大家胡希恕应用桂枝类方治疗汗出经验,考虑用二加龙牡汤加减治疗,3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嘱效不更方,继服3剂巩固治疗。
案三 常某,男,48岁。平素喜饮酒,有糖尿病史。近1年来常醒后头汗出,无明显口干口苦,余无不适,体型中等偏胖,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缓。考虑长期饮酒,湿热熏蒸,迫津汗出,治疗予蒿芩清胆汤减青黛治疗1周后汗出减轻,嘱戒酒,清淡饮食,继服服中药巩固治疗。
按 汗证临床可见头汗出、上半身汗出、胸部汗出、手足心汗出、自汗、盗汗、黄汗、定时汗出等情况,辨证方法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体质辨证等,常用方剂有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二加龙牡汤、四逆加人参汤、甘麦大枣汤等经方;亦有加味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玉屏风散、破格救心汤等后世经典名方。临证时用何种辨证方法,如何选择适宜的方剂,需长期临证摸索,同时要认识到抓主证的重要性。长期饮酒、体质壮实的患者,首先要考虑肝胆湿热,选用蒿芩清胆汤,若口苦重、口气臭秽,首选龙胆泻肝汤;病程日久、体质虚弱,需考虑按虚劳论治,选用桂枝加龙牡汤、二加龙牡汤等;头汗出,食量大,体型偏胖,面色红,需考虑阳明热盛,选用白虎汤加减;胸部汗出且无症可辨时首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摘自2025-5-9中国中医药报
李锋锋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中医院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
《黄帝内经》对“汗”早有认识,《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为液,心为汗。”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元代朱震亨认为自汗由气虚、血虚、阳虚、痰所致,盗汗由血虚、阴虚所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汗证》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对血瘀导致汗证的治疗做了补充。《中医内科学》里汗证主要分为肺卫不固、阴虚火旺、心血不足、邪热郁证四型,验之于临床,有效,有不效。故日常临证常搜集相关验案并总结经验。
案一 张某,女,60岁。2024年10月因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形体消瘦,全身多处关节易变形,住院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关节症状减轻。自诉每日晨起时胸部以上烘热汗出已多年,曾服中西药无数均无改善,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邀笔者诊治。刻下:形体消瘦,唇色暗,性情急躁易怒,颜面潮红,伴乏力,恶寒,大便溏,足冷。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结合病程日久辨证为上热下寒的阴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3剂治疗无效。后按李东垣的“阴火论”的思路,改方当归六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后汗出明显改善。
案二 宋某,女,56岁,2025年4月10日因类风湿关节炎、重度骨质疏松症住院治疗。住院后自诉每晚全身汗出,汗出如洗,无明显恶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结合案一经验,该患者亦是患病多年,形体羸弱,关节变形,因此直接处方3剂当归六黄汤,自认为汗出可以改善;患者服完3剂后症状如前,细审病症,汗出定时发作,想到《伤寒论》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结合经方大家胡希恕应用桂枝类方治疗汗出经验,考虑用二加龙牡汤加减治疗,3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嘱效不更方,继服3剂巩固治疗。
案三 常某,男,48岁。平素喜饮酒,有糖尿病史。近1年来常醒后头汗出,无明显口干口苦,余无不适,体型中等偏胖,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缓。考虑长期饮酒,湿热熏蒸,迫津汗出,治疗予蒿芩清胆汤减青黛治疗1周后汗出减轻,嘱戒酒,清淡饮食,继服服中药巩固治疗。
按 汗证临床可见头汗出、上半身汗出、胸部汗出、手足心汗出、自汗、盗汗、黄汗、定时汗出等情况,辨证方法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体质辨证等,常用方剂有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二加龙牡汤、四逆加人参汤、甘麦大枣汤等经方;亦有加味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玉屏风散、破格救心汤等后世经典名方。临证时用何种辨证方法,如何选择适宜的方剂,需长期临证摸索,同时要认识到抓主证的重要性。长期饮酒、体质壮实的患者,首先要考虑肝胆湿热,选用蒿芩清胆汤,若口苦重、口气臭秽,首选龙胆泻肝汤;病程日久、体质虚弱,需考虑按虚劳论治,选用桂枝加龙牡汤、二加龙牡汤等;头汗出,食量大,体型偏胖,面色红,需考虑阳明热盛,选用白虎汤加减;胸部汗出且无症可辨时首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运用蒋健经验治疗汗症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章诚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生理学将人体出汗分为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两种。前者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后者多因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起,故又称情绪性发汗,是机体因精神或情绪刺激影响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所致。西医多应用乙酰胆碱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心血管治疗药物等治疗精神性发汗。
汗证在中医学中主要分为自汗和盗汗,自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后者由外感六淫或里热蒸汗导致。自汗一般从表虚营卫不和及肺脾气虚论治,而盗汗一般从阴虚火旺及心血不足论治。
蒋健,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他多年来致力于郁证性疾病的研究,提出了郁证性自汗、盗汗,对汗证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结合一例运用其学术思想成功诊治郁证性自汗的医案进行分析,以飨同道。
唐某,男,32岁,2003年偶然的一天突然出现大量手汗,多至写字时会打湿书本,需用卫生纸垫着写字,彼时未积极治疗。2004年开始出现头汗,伴随手汗,频次颇高,如开会、上课回答问题紧张时,处于电梯、车内等密闭空间内部和空气不流通处,还有用餐时候,都会出现头部汗液像瀑布一样溢出。吃饭时搭配冷饮,尚可有一定缓解。同时,还出现比较严重的遗精现象。2016年前往江苏省淮安市某医院中医肾病科中药治疗半年,几乎无效。2017年,仍在该院中医肾病科换中成药十一味参芪片,治疗一年,也几乎无效。遗精方面,2018年,遵医嘱喝院内制剂本草固本茶后症状改善,频次降为2~3周偶尔遗精一次。后因忙于工作,未继续治疗。2020年末,患者至上海市某中医院肾病科就诊,治疗约半年,无明显好转,于是停止治疗。2021年,患者出现早泄,同房时间仅可持续1~3分钟(此前2020年结婚,性生活和谐,每次同房可持续10分钟),期间,头汗手汗均未有缓解。2022年,患者前往上海市某医院肾病科就诊,实验室检查除尿酸偏高、肌酐略高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异常。2022年底,患者先后到笔者所在医院肾病科、中医内科等科室治疗,持续时间约半年,效果一般。
2023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至笔者门诊就诊。刻下:头汗,手汗明显,汗出湿手,乏力,腰酸,遗精,早泄,口干,夜尿较多。舌暗苔薄,自诉有齿痕,脉细缓,大便稀。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症(气虚不固,肾虚湿热证)。
治则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利湿,补肾固精。
方用知柏地黄丸、六君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加减:知母12g,黄柏12g,泽泻15g,丹皮15g,山茱萸27g,熟地黄30g,枸杞子18g,桑寄生15g,紫石英30g,肉桂9g,黄连6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芡实27g,木香6g,陈皮9g,太子参30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神12g,牛膝15g,五味子9g,柴胡9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桂枝12g,山药15g,炙甘草9g,麦冬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1月24日二诊:手汗明显好转,头汗有所好转,遗精止。前方加白芍15g。14剂,煎服法同上。
12月8日三诊:手汗较初诊好转约70%,头汗好转50%。前方加青皮9g。14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2日四诊:手汗很少出汗,近两周头汗已不明显,仍有早泄。前方枸杞子改27g。14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1月5日四诊:服药后前三天未出手汗,后又有所反复。前方加防风炭9g、竹茹9g、天花粉15g。14剂,煎服法同上。
1月19日五诊:手汗已不明显,此次服药期间未出头汗。上方续服28剂。
3月1日六诊:手汗偶有反复,上次就诊至今头汗仅发生2次,且程度轻微。前方减少药量,续服14剂。
3月29日七诊:患者头汗几无,手汗仍时有汗出,乏力,早泄。总体情况已明显改善,患者自诉已非常满足。然为医者,于诊治不可将就,必当精研细究,治患者之本以正其道。于是追问病情,十年前发病是否还有隐情。患者遂回想起2006年,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离异,家里破产,经济和精神都受到打击,当时出现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等一系列情绪上的问题。又问汗出是否质感黏腻,答确实如此。于此,豁然开朗,此前屡次治疗,虽有效果,但时有反复,此因可解矣。方用龙胆泻肝汤、白虎汤、知柏地黄丸、六君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丹参饮合方加减:知母12g,黄柏12g,泽泻15g,牡丹皮15g,山茱萸27g,熟地黄30g,紫石英30g,肉桂6g,陈皮9g,木香6g,党参20g,太子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神12g,炙甘草9g,牛膝15g,五味子9g,柴胡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桂枝9g,白芍15g,青皮9g,黄连6g,麦冬9g,当归20g,檀香6g,丹参15g,砂仁6g,天花粉18g,生石膏30g,龙胆草6g,生地黄15g,防风炭9g,乌梅碳9g,地榆炭9g。14剂,煎服法同上。
4月12日八诊:手汗较初诊好转80%以上,早泄好转(同房时间可持续6分钟),续服前方。后续方中继以龙胆泻肝汤合白虎汤及疏肝理气之品,外用蒋健外洗验方(生地榆30g,生侧柏叶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王不留行15g,白芍15克)浸手,并加以情绪疏导,嘱调畅情志。治疗一段时间后剂量减半巩固(期间因故有一月未服药),至6月汗症已近痊愈,同房时间稳定在10分钟左右。
按 汗症原非复杂之症,然而为何患者辗转多地、治疗多年,均未得效?我们但知气虚可以自汗,阴虚可以盗汗,湿热可以蒸汗,但诊治时往往只顾其标,未进一步探其根本,未曾细想为何气虚,为何阴虚,为何湿热?该患者十多年前诸般家庭变故,情志郁郁,肝气不舒,肝火内蕴,久之气血郁滞,湿热从生,进而又耗气伤阴,热蒸而大汗淋漓,午后热盛加重,又或密闭空间空气不畅而汗出加重,此犹如火炉覆被,汗焉能不重乎?再后来,湿热火邪阻滞精道,影响精关,故而早泄。其汗出初始阶段是为实证,因此各地治法只按寻常之益气固表,自然收效甚微。
至其来就诊时,虽然湿热仍未解,但长年累月以来,其气已虚,故而乏力,其表已疏,故而汗中夹杂自汗,所以医师以固表敛汗治疗,虽有疗效,但疗效一般。鄙人初诊时,虽也未能探究其根本,但知其患病多年,病机必然虚实夹杂且复杂,故以益气之六君子汤,补泻兼顾又养阴清热之知柏地黄丸,外加调和收敛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以疏肝育阴之柴胡、五味子、麦冬等治之,竟也获得奇效。而后,了解到患者既往隐因,遂以龙胆泻肝汤、白虎汤去其湿、热,加丹参饮以调养心气,外佐诸多碳药和外洗方,内清外敛,并疏导情志。至此,终于取得满意疗效。
本案例之病机并非无迹可寻,蒋健认为,舌之齿痕,并非如世医认为,全由脾虚所致,如特别关注齿痕,就诊时主动诉说自己有齿痕的患者,其往往还兼有郁证,故应当结合其他症状,考虑郁证可能。汗症,尤其是手汗,又多与心有关,盖汗为心液,手少阴心经亦从手出,情绪紧张容易出汗,现代医学胸部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亦可治疗多汗。现代疾病繁杂多样,杂病不易诊治,除了疾病本身多有虚实夹杂之外,患者或多或少兼有郁证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症善于鉴别,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而郁证的治疗实非易事,蒋健亦常用黛力新等西药辅助治疗,鄙人临症处置时,除常规疏肝理气之外,若遇纷繁复杂,一时没有头绪的情况,时常会用益气调血之法,却也经常取得奇效。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黄帝内经》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蒋健平素善用参芪,鄙人亦常用四君、六君、八珍之类作为底方益气调血,辅助人体正气,进而借助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以时间换疗效,也可治疗一些疑难疾患。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章诚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生理学将人体出汗分为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两种。前者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后者多因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起,故又称情绪性发汗,是机体因精神或情绪刺激影响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所致。西医多应用乙酰胆碱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心血管治疗药物等治疗精神性发汗。
汗证在中医学中主要分为自汗和盗汗,自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后者由外感六淫或里热蒸汗导致。自汗一般从表虚营卫不和及肺脾气虚论治,而盗汗一般从阴虚火旺及心血不足论治。
蒋健,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他多年来致力于郁证性疾病的研究,提出了郁证性自汗、盗汗,对汗证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结合一例运用其学术思想成功诊治郁证性自汗的医案进行分析,以飨同道。
唐某,男,32岁,2003年偶然的一天突然出现大量手汗,多至写字时会打湿书本,需用卫生纸垫着写字,彼时未积极治疗。2004年开始出现头汗,伴随手汗,频次颇高,如开会、上课回答问题紧张时,处于电梯、车内等密闭空间内部和空气不流通处,还有用餐时候,都会出现头部汗液像瀑布一样溢出。吃饭时搭配冷饮,尚可有一定缓解。同时,还出现比较严重的遗精现象。2016年前往江苏省淮安市某医院中医肾病科中药治疗半年,几乎无效。2017年,仍在该院中医肾病科换中成药十一味参芪片,治疗一年,也几乎无效。遗精方面,2018年,遵医嘱喝院内制剂本草固本茶后症状改善,频次降为2~3周偶尔遗精一次。后因忙于工作,未继续治疗。2020年末,患者至上海市某中医院肾病科就诊,治疗约半年,无明显好转,于是停止治疗。2021年,患者出现早泄,同房时间仅可持续1~3分钟(此前2020年结婚,性生活和谐,每次同房可持续10分钟),期间,头汗手汗均未有缓解。2022年,患者前往上海市某医院肾病科就诊,实验室检查除尿酸偏高、肌酐略高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异常。2022年底,患者先后到笔者所在医院肾病科、中医内科等科室治疗,持续时间约半年,效果一般。
2023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至笔者门诊就诊。刻下:头汗,手汗明显,汗出湿手,乏力,腰酸,遗精,早泄,口干,夜尿较多。舌暗苔薄,自诉有齿痕,脉细缓,大便稀。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症(气虚不固,肾虚湿热证)。
治则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利湿,补肾固精。
方用知柏地黄丸、六君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加减:知母12g,黄柏12g,泽泻15g,丹皮15g,山茱萸27g,熟地黄30g,枸杞子18g,桑寄生15g,紫石英30g,肉桂9g,黄连6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芡实27g,木香6g,陈皮9g,太子参30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神12g,牛膝15g,五味子9g,柴胡9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桂枝12g,山药15g,炙甘草9g,麦冬9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1月24日二诊:手汗明显好转,头汗有所好转,遗精止。前方加白芍15g。14剂,煎服法同上。
12月8日三诊:手汗较初诊好转约70%,头汗好转50%。前方加青皮9g。14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2日四诊:手汗很少出汗,近两周头汗已不明显,仍有早泄。前方枸杞子改27g。14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1月5日四诊:服药后前三天未出手汗,后又有所反复。前方加防风炭9g、竹茹9g、天花粉15g。14剂,煎服法同上。
1月19日五诊:手汗已不明显,此次服药期间未出头汗。上方续服28剂。
3月1日六诊:手汗偶有反复,上次就诊至今头汗仅发生2次,且程度轻微。前方减少药量,续服14剂。
3月29日七诊:患者头汗几无,手汗仍时有汗出,乏力,早泄。总体情况已明显改善,患者自诉已非常满足。然为医者,于诊治不可将就,必当精研细究,治患者之本以正其道。于是追问病情,十年前发病是否还有隐情。患者遂回想起2006年,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离异,家里破产,经济和精神都受到打击,当时出现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等一系列情绪上的问题。又问汗出是否质感黏腻,答确实如此。于此,豁然开朗,此前屡次治疗,虽有效果,但时有反复,此因可解矣。方用龙胆泻肝汤、白虎汤、知柏地黄丸、六君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丹参饮合方加减:知母12g,黄柏12g,泽泻15g,牡丹皮15g,山茱萸27g,熟地黄30g,紫石英30g,肉桂6g,陈皮9g,木香6g,党参20g,太子参15g,黄芪30g,炒白术15g,茯神12g,炙甘草9g,牛膝15g,五味子9g,柴胡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桂枝9g,白芍15g,青皮9g,黄连6g,麦冬9g,当归20g,檀香6g,丹参15g,砂仁6g,天花粉18g,生石膏30g,龙胆草6g,生地黄15g,防风炭9g,乌梅碳9g,地榆炭9g。14剂,煎服法同上。
4月12日八诊:手汗较初诊好转80%以上,早泄好转(同房时间可持续6分钟),续服前方。后续方中继以龙胆泻肝汤合白虎汤及疏肝理气之品,外用蒋健外洗验方(生地榆30g,生侧柏叶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王不留行15g,白芍15克)浸手,并加以情绪疏导,嘱调畅情志。治疗一段时间后剂量减半巩固(期间因故有一月未服药),至6月汗症已近痊愈,同房时间稳定在10分钟左右。
按 汗症原非复杂之症,然而为何患者辗转多地、治疗多年,均未得效?我们但知气虚可以自汗,阴虚可以盗汗,湿热可以蒸汗,但诊治时往往只顾其标,未进一步探其根本,未曾细想为何气虚,为何阴虚,为何湿热?该患者十多年前诸般家庭变故,情志郁郁,肝气不舒,肝火内蕴,久之气血郁滞,湿热从生,进而又耗气伤阴,热蒸而大汗淋漓,午后热盛加重,又或密闭空间空气不畅而汗出加重,此犹如火炉覆被,汗焉能不重乎?再后来,湿热火邪阻滞精道,影响精关,故而早泄。其汗出初始阶段是为实证,因此各地治法只按寻常之益气固表,自然收效甚微。
至其来就诊时,虽然湿热仍未解,但长年累月以来,其气已虚,故而乏力,其表已疏,故而汗中夹杂自汗,所以医师以固表敛汗治疗,虽有疗效,但疗效一般。鄙人初诊时,虽也未能探究其根本,但知其患病多年,病机必然虚实夹杂且复杂,故以益气之六君子汤,补泻兼顾又养阴清热之知柏地黄丸,外加调和收敛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以疏肝育阴之柴胡、五味子、麦冬等治之,竟也获得奇效。而后,了解到患者既往隐因,遂以龙胆泻肝汤、白虎汤去其湿、热,加丹参饮以调养心气,外佐诸多碳药和外洗方,内清外敛,并疏导情志。至此,终于取得满意疗效。
本案例之病机并非无迹可寻,蒋健认为,舌之齿痕,并非如世医认为,全由脾虚所致,如特别关注齿痕,就诊时主动诉说自己有齿痕的患者,其往往还兼有郁证,故应当结合其他症状,考虑郁证可能。汗症,尤其是手汗,又多与心有关,盖汗为心液,手少阴心经亦从手出,情绪紧张容易出汗,现代医学胸部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亦可治疗多汗。现代疾病繁杂多样,杂病不易诊治,除了疾病本身多有虚实夹杂之外,患者或多或少兼有郁证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症善于鉴别,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而郁证的治疗实非易事,蒋健亦常用黛力新等西药辅助治疗,鄙人临症处置时,除常规疏肝理气之外,若遇纷繁复杂,一时没有头绪的情况,时常会用益气调血之法,却也经常取得奇效。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黄帝内经》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蒋健平素善用参芪,鄙人亦常用四君、六君、八珍之类作为底方益气调血,辅助人体正气,进而借助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以时间换疗效,也可治疗一些疑难疾患。
桂枝汤“正汗”有标准 控汗临床有新用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婉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方后注记载“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明确了正常出汗的标准。其中,“一时许”属于时间要素,强调出汗时间应尽量长;“遍身”为范围要素,强调出汗范围要尽量广;“漐漐”是态势要素,强调汗出要尽量和缓,速度速率无限趋近于0;“微似有汗”是程度要素,强调出汗量要尽量少,汗量无限趋近于0。以上四点是正常出汗的四个要素,即广汗法强调的“正汗四要素”。
“正汗四要素”作为汗出这个维度的身体健康指标,在指导应用桂枝汤治疗疾病时,能够精准把握汗出正常的度,使“温充肥司”、邪随汗解,而避免正气损伤。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以“正汗”为治疗的指标和健康的目标,不仅在用桂枝汤时强调“正汗四要素”,在用所有方剂,包括用生活处方指导时都强调之,临床颇多收获,以下略举数例。
“正汗”治疗腹泻腹痛
刘某,男,10岁,2017年6月1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1天。1天前患者当风饮食后,当晚出现腹泻腹痛、肠鸣辘辘,测体温为37.2。补充水分、饮热粥、食用易消化食物后,症状未缓解,腹痛呈加重趋势,腹部放置热水袋后稍有缓解,远程求诊。刻下症:水样便,1日6~7次,微臭,无肛门灼热感,无未消化食物;身冷、自汗恶风;精神尚可,食欲减退,食后自觉心下痞满;口渴,基本无小便,体温36.8;舌苔白腻。
根据患者病情,方予桂枝汤:桂枝12g,赤芍12g,生姜15g,甘草8g,大枣12g。3剂。嘱患者运用桂枝汤将息法,每半个小时服药1次,服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情况,服药期间配合啜热稀粥,至全身微微有汗、腹痛消失则停后服。
当晚患者服药半剂,次日晨起大便2次,便稀。第二日晨起8时开始,按照每半小时半剂的频率服药,同时配合热粥以助药力。患儿服药过程中自感腹中温、身热明显、微微有汗出。9时30分左右共服药2剂,腹痛消失,之后未再出现腹泻。
按 本案患儿腹痛腹泻由感寒所致,可以参照太阴表证来治疗。《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桂枝汤温通,作用方向向上、向外,故既可解在表之邪风,又可治在里之下利。本案着重强调服药方法——“将息法”,以及服药目标——“正汗四要素”,使体表温热的同时腹泻停止,取效快捷。
“正汗”治疗银屑病
马某某,女,14岁,2022年1月16日初诊。主诉:全身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2年,加重2周。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的鲜红色斑丘疹,伴瘙痒症状,在山西省某医院被诊断为银屑病。此后,患者口服中药(具体不详)、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卡泊三醇软膏等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皮损反复,时轻时重。2周前,天气转凉后患者感冒,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后,身上的皮损加重,出现大量新起疹点,瘙痒加剧。刻下症:全身怕冷明显,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发凉,头部及上半身易出汗,紧张时手脚心出汗偏多,下肢不出汗;大便1日1~2次,偏稀,小便正常;口渴、时有烦躁;可见全身密集性斑丘疹,上覆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较密集地分布在前胸、背部及四肢,融合成片,皮色暗红,干裂、瘙痒明显,其上可见抓痕,新起皮损黄豆至硬币大小。舌苔白腻,舌下淡凝暗瘀,左关细滑,右关弦滑。
根据患者病情,先后予葛根汤(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赤芍10g,甘草片10g,大枣12g)、葛根芩连汤(葛根24g,黄芩片9g,黄连片9g,甘草6g)、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赤芍30g,桂枝30g,生姜30g,大枣25g,甘草片20g)、柴胡桂枝干姜汤(北柴胡48g,桂枝18g,天花粉24g,黄芩片18g,生牡蛎12g,干姜12g,甘草12g)四方,希望服药后全身怕冷减轻,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缓解,下肢可微微见汗,容易出汗的部位汗出可控。另嘱患者打开空调、减少上半身衣服,以不冷为宜,控制头部及上半身不出汗;同时对怕冷、不易出汗的下肢裹上毯子保暖,使其微微见汗。
患者服药11天后复诊自诉:全身怕冷、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较初诊减轻2/3,头部、上半身及手脚心基本不出汗;已无口渴,心情好转,基本无烦躁;皮损大部分变薄、消退,可见白色消退印迹,仅背部、四肢遗留少量皮损,无新起疹点;其余情况同前。继续上方案,嘱咐患者所有时间尽量保持全身“无汗而热、热而无汗”。
随访皮损全部消退,未复发。
按 本案患者头部及上半身易出汗、下肢不易出汗,以“正汗四要素”为目标,嘱咐其打开空调保证头部及上半身不出汗,同时对怕冷、不易出汗的下肢裹上毯子保暖,使其微微见汗。控制容易出汗的部位不出汗,不容易出汗的部位才有出汗的可能,即广汗法术语描述的“上身不漏、下身才能不堵”。要使全身都具备“汗少而匀”的能力,便要全力控制出汗,使机体“无汗而热、热而无汗”,怕冷症状自会减轻,这8个字是指导患者操作“正汗四要素”的通俗表达。体表温热汗匀,体内郁热消散,诸症好转,皮损自愈。
“正汗”治疗糖尿病
蔺某某,男,51岁,2022年6月17日初诊。BMI为24.48。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2年余,半年前因照护患病家属而过度劳累,之后血糖波动不稳,于当地医院就诊后,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注射门冬胰岛素三餐各6u,睡前甘精胰岛素18u,血糖波动在4.2~11.2mmol/L。为进一步寻求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乏力;基础体温36.2,偏低,体重75kg;头部大汗出;食欲旺盛;大便每日1次,偏黏,小便黄;腹部及腿凉。
根据患者病情,方予自拟坎坤坎方加味:生黄芪12g,肉桂6g,生地黄5g,鸡内金3g,茯苓10g,百合12g,知母5g。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
2周后患者停用全部胰岛素,全天血糖低于6.6mmol/L,其他情况出现如下变化:精神明显变好;基础体温升高至36.5左右,体重减轻4kg;头部多汗明显减少且可控;食欲可控,食量减为原量1/3;大便每日1~2次,顺畅,小便正常;腹部及腿凉明显缓解。
通过治疗,患者由原来的头部大汗出变为出汗减少且可控,基础体温由原来的36.2升高到36.5,腹部及腿凉症状也明显缓解,血糖在停用全部胰岛素的前提下全部达标。
按 本案患者病情复杂,头部大汗出、食欲旺盛属热象,而基础体温低、腹部及腿凉为寒象,呈现中上郁热、中下偏寒的状态。出汗多导致体温降低,体温降低又使基础代谢下降,进而影响血糖和体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着眼点在于“汗、热、代谢”,其中,汗的可控是郁热减轻、食欲可控的重要指征,是身体散热减少、基础体温升高的保障。上身汗出减少,下身怕冷减轻,趋向“正汗”的同时,基础体温随之升高,基础代谢增强,逐渐向“温、充、肥、司”的卫气正常功能状态转变,血糖自然降低。
综上所述,“治病必求于本”,任何疾病中整体失调是根本,症状和指标是表象。文中的“腹痛腹泻”“皮损”“血糖高”都是表象、标象,治标很多时候是舍本逐末。而“正汗四要素”是健康指标,将治疗目标定位为恢复和保持“正汗”,是广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核心机理,是在治本。在实际临床中,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围绕“正汗”目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处方和生活处方,不断拓展治疗范围,旨在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婉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方后注记载“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明确了正常出汗的标准。其中,“一时许”属于时间要素,强调出汗时间应尽量长;“遍身”为范围要素,强调出汗范围要尽量广;“漐漐”是态势要素,强调汗出要尽量和缓,速度速率无限趋近于0;“微似有汗”是程度要素,强调出汗量要尽量少,汗量无限趋近于0。以上四点是正常出汗的四个要素,即广汗法强调的“正汗四要素”。
“正汗四要素”作为汗出这个维度的身体健康指标,在指导应用桂枝汤治疗疾病时,能够精准把握汗出正常的度,使“温充肥司”、邪随汗解,而避免正气损伤。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以“正汗”为治疗的指标和健康的目标,不仅在用桂枝汤时强调“正汗四要素”,在用所有方剂,包括用生活处方指导时都强调之,临床颇多收获,以下略举数例。
“正汗”治疗腹泻腹痛
刘某,男,10岁,2017年6月1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1天。1天前患者当风饮食后,当晚出现腹泻腹痛、肠鸣辘辘,测体温为37.2。补充水分、饮热粥、食用易消化食物后,症状未缓解,腹痛呈加重趋势,腹部放置热水袋后稍有缓解,远程求诊。刻下症:水样便,1日6~7次,微臭,无肛门灼热感,无未消化食物;身冷、自汗恶风;精神尚可,食欲减退,食后自觉心下痞满;口渴,基本无小便,体温36.8;舌苔白腻。
根据患者病情,方予桂枝汤:桂枝12g,赤芍12g,生姜15g,甘草8g,大枣12g。3剂。嘱患者运用桂枝汤将息法,每半个小时服药1次,服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情况,服药期间配合啜热稀粥,至全身微微有汗、腹痛消失则停后服。
当晚患者服药半剂,次日晨起大便2次,便稀。第二日晨起8时开始,按照每半小时半剂的频率服药,同时配合热粥以助药力。患儿服药过程中自感腹中温、身热明显、微微有汗出。9时30分左右共服药2剂,腹痛消失,之后未再出现腹泻。
按 本案患儿腹痛腹泻由感寒所致,可以参照太阴表证来治疗。《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桂枝汤温通,作用方向向上、向外,故既可解在表之邪风,又可治在里之下利。本案着重强调服药方法——“将息法”,以及服药目标——“正汗四要素”,使体表温热的同时腹泻停止,取效快捷。
“正汗”治疗银屑病
马某某,女,14岁,2022年1月16日初诊。主诉:全身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2年,加重2周。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的鲜红色斑丘疹,伴瘙痒症状,在山西省某医院被诊断为银屑病。此后,患者口服中药(具体不详)、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卡泊三醇软膏等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皮损反复,时轻时重。2周前,天气转凉后患者感冒,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后,身上的皮损加重,出现大量新起疹点,瘙痒加剧。刻下症:全身怕冷明显,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发凉,头部及上半身易出汗,紧张时手脚心出汗偏多,下肢不出汗;大便1日1~2次,偏稀,小便正常;口渴、时有烦躁;可见全身密集性斑丘疹,上覆白色鳞屑,Auspitz征阳性,较密集地分布在前胸、背部及四肢,融合成片,皮色暗红,干裂、瘙痒明显,其上可见抓痕,新起皮损黄豆至硬币大小。舌苔白腻,舌下淡凝暗瘀,左关细滑,右关弦滑。
根据患者病情,先后予葛根汤(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赤芍10g,甘草片10g,大枣12g)、葛根芩连汤(葛根24g,黄芩片9g,黄连片9g,甘草6g)、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赤芍30g,桂枝30g,生姜30g,大枣25g,甘草片20g)、柴胡桂枝干姜汤(北柴胡48g,桂枝18g,天花粉24g,黄芩片18g,生牡蛎12g,干姜12g,甘草12g)四方,希望服药后全身怕冷减轻,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缓解,下肢可微微见汗,容易出汗的部位汗出可控。另嘱患者打开空调、减少上半身衣服,以不冷为宜,控制头部及上半身不出汗;同时对怕冷、不易出汗的下肢裹上毯子保暖,使其微微见汗。
患者服药11天后复诊自诉:全身怕冷、腹部、腰臀部及双下肢凉较初诊减轻2/3,头部、上半身及手脚心基本不出汗;已无口渴,心情好转,基本无烦躁;皮损大部分变薄、消退,可见白色消退印迹,仅背部、四肢遗留少量皮损,无新起疹点;其余情况同前。继续上方案,嘱咐患者所有时间尽量保持全身“无汗而热、热而无汗”。
随访皮损全部消退,未复发。
按 本案患者头部及上半身易出汗、下肢不易出汗,以“正汗四要素”为目标,嘱咐其打开空调保证头部及上半身不出汗,同时对怕冷、不易出汗的下肢裹上毯子保暖,使其微微见汗。控制容易出汗的部位不出汗,不容易出汗的部位才有出汗的可能,即广汗法术语描述的“上身不漏、下身才能不堵”。要使全身都具备“汗少而匀”的能力,便要全力控制出汗,使机体“无汗而热、热而无汗”,怕冷症状自会减轻,这8个字是指导患者操作“正汗四要素”的通俗表达。体表温热汗匀,体内郁热消散,诸症好转,皮损自愈。
“正汗”治疗糖尿病
蔺某某,男,51岁,2022年6月17日初诊。BMI为24.48。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2年余,半年前因照护患病家属而过度劳累,之后血糖波动不稳,于当地医院就诊后,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注射门冬胰岛素三餐各6u,睡前甘精胰岛素18u,血糖波动在4.2~11.2mmol/L。为进一步寻求治疗,遂来就诊。刻下症:乏力;基础体温36.2,偏低,体重75kg;头部大汗出;食欲旺盛;大便每日1次,偏黏,小便黄;腹部及腿凉。
根据患者病情,方予自拟坎坤坎方加味:生黄芪12g,肉桂6g,生地黄5g,鸡内金3g,茯苓10g,百合12g,知母5g。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
2周后患者停用全部胰岛素,全天血糖低于6.6mmol/L,其他情况出现如下变化:精神明显变好;基础体温升高至36.5左右,体重减轻4kg;头部多汗明显减少且可控;食欲可控,食量减为原量1/3;大便每日1~2次,顺畅,小便正常;腹部及腿凉明显缓解。
通过治疗,患者由原来的头部大汗出变为出汗减少且可控,基础体温由原来的36.2升高到36.5,腹部及腿凉症状也明显缓解,血糖在停用全部胰岛素的前提下全部达标。
按 本案患者病情复杂,头部大汗出、食欲旺盛属热象,而基础体温低、腹部及腿凉为寒象,呈现中上郁热、中下偏寒的状态。出汗多导致体温降低,体温降低又使基础代谢下降,进而影响血糖和体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着眼点在于“汗、热、代谢”,其中,汗的可控是郁热减轻、食欲可控的重要指征,是身体散热减少、基础体温升高的保障。上身汗出减少,下身怕冷减轻,趋向“正汗”的同时,基础体温随之升高,基础代谢增强,逐渐向“温、充、肥、司”的卫气正常功能状态转变,血糖自然降低。
综上所述,“治病必求于本”,任何疾病中整体失调是根本,症状和指标是表象。文中的“腹痛腹泻”“皮损”“血糖高”都是表象、标象,治标很多时候是舍本逐末。而“正汗四要素”是健康指标,将治疗目标定位为恢复和保持“正汗”,是广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核心机理,是在治本。在实际临床中,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围绕“正汗”目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处方和生活处方,不断拓展治疗范围,旨在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前一篇:知母内服外用治皮肤病验方举隅
后一篇:用二陈汤处处顾护脾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