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肿止痛二栀子

(2025-05-09 08:16:50)
消肿止痛二栀子
摘自2025-5-8中国中医药报
邓 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绿化带中常见栀子花,却不见结果,多作观赏用。能结果的中药栀子有山栀子和水栀子之别。传统认为山栀子入药用,水栀子为染色用。山栀子即栀子,水栀子即大花栀子,二者皆有消肿止痛之效。不过临床用山栀子较多,水栀子常充作山栀子伪品,应注意区分。以下细说二者。
山栀子即栀子
栀子入药历史久
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入药为“栀子”。栀子之名与其果实形态有关,《本草纲目》言“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另有别名木丹(《神农本草经》)、支子(《本草经集注》)、鲜支(《上林赋》)、越桃(《名医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新修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等。名中所言“黄”,得之于成熟果实色黄也。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药材气微,味微酸而苦。
栀子入药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外用消肿止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牛黄上清片、清热解毒口服液等,皆有用栀子组方入药。栀子用量过大易伤脾胃,故脾虚便溏、胃寒作痛者慎服。
栀子苦
泄沉降,性寒清热,为清降通利之品,可用于多种热证,能清诸经之火,尤长于清心肝之火。栀子入肝、胆经,能清肝胆湿热,用于湿热蕴结肝胆所致黄疸。常与退黄疸要药茵陈配伍以清利退黄,如《伤寒论》茵陈蒿汤。现代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及胆道疾患引起的黄疸,皆有较好的清热利湿退黄效果。
栀子属原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物质。栀子常用作食品调色,特别是在饮料、酒中有广泛的应用。许多卤菜的不传之秘,便有栀子。另有栀子茶,用栀子、蒲公英、陈皮沸水冲泡,代茶饮,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栀子含苷类、二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镇痛、降压、止血、清热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慎用。
栀子花、叶、根能入药
栀子除果实入药外,其叶、花、根均可入药。栀子叶苦、涩,性寒,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疮痈疔毒。《本草求原》言“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栀子花能入药,《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有收载。有异名薝卜花(《西阳杂俎》)、山栀花(《本草纲目》)等。其性味苦寒,归肺经。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滇南本草》言“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现代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鼻衄等症。还能作面膏以“悦颜色”而具美容之功(《本草纲目》)。
栀子的根及根茎入药为“栀子根”,《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等皆有收载。畲医习称“山里黄根”。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挖。其性味甘、苦,寒。归肝、胆、胃经。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分类草药性》言“治妇女血气不和”。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水肿臌胀、疮痈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等症。中成药松栀丸有用栀子根组方入药。
水栀子即大花栀子
岭南草木自清凉
摘自2025-5-23中国中医药报
岭南的暑气总是来得格外绵长,从春末到秋初,潮热的风裹挟着湿气在街巷里打转。广东人对付这黏腻的气候,自有一套根深蒂固的法子——凉茶铺里咕嘟冒泡的瓦罐、家家户户阳台晾晒的草药、老火靓汤里的根块,构成了岭南人刻进骨髓的草药情结。
在潮湿多雨的广东,识得草木药性是过日子的基本功。老人们常说:“凉茶是地里长出来的药方。”夏枯草要在端午前采,此时茎叶饱满,最能解肝火;金银花需趁清晨带露摘,花蕊未全开时清热力最佳;罗汉果要选表皮布满绒毛的野果,在屋檐下阴干三个月,方能熬出醇厚的甜。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在粤语里有亲昵的称呼:“鸡骨草”“溪黄草”“崩大碗”,光听名字便知是街坊邻里的家常老友。
岭南街头,凉茶铺随处可见。一间临街小店,店内摆放着多个陶罐,盛着廿四味、癍痧、火麻仁等不同汤色的凉茶。掌柜执长柄木勺的手势颇有讲究,先在陶瓮里搅三圈,待药香蒸腾,才稳稳当当斟满粗瓷碗。“粤人饮凉茶,如川人饮茗,行街过巷,触目皆是。”最地道的喝法要配一碟陈皮丹,仰头灌下半碗苦茶,赶紧含颗蜜饯,苦味在舌尖打个转,回甘便从喉头涌上来,这一苦一甜的味觉仪式,是老广们心照不宣的生活哲学。
寻常百姓家的草药情结,藏在每日的汤煲里。乡下人总在晨光熹微时就蹲在厨房,把五指毛桃的根须洗得发白,与土茯苓、赤小豆同炖,汤锅里浮着星星点点的油花,却带着植物特有的清润。“热气”是广东人最挂心的病症,孩子吃了油炸食品,必定要喝碗茅根竹蔗水;熬夜上火了,金银花露早就在冰箱里备着。这些看似随意的草木配伍,实则暗合《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的智慧,是世代相传的食疗密码。
在潮汕地区,草药更渗透进节庆民俗。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门楣必挂艾草与菖蒲,堂屋里飘着佩兰煮水的香气,主妇们将薄荷、金银花、淡竹叶煮成“凉水”,装在陶罐里供家人解暑。湛江的“三月三”,必有一碗鸡屎藤糖水,这种带着特殊香气的藤蔓植物,被捣成粉做成粿品,传说吃了能祛邪消积。这些与草木相关的习俗,让草药不再是苦口的药剂,而成为连接节气与情感的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变迁,广东人的草药情结并未淡去,每当湿热天气来袭,广东人总会下意识地说:“去饮碗凉茶啦。”这短短一句话里,藏着对草木的信任,对传统的坚守,更有与自然共处的生存智慧。
从山间野草到市井良方,草药早已融入广东人的血脉。它们是瓦罐里翻滚的苦香,是汤锅里舒展的绿意,是凉茶铺里传承的手势。在岭南的骄阳与骤雨中,这些草木用独特的滋味,书写着一方水土与自然对话的密码,让每个广东人都懂得:最好的养生,从来都藏在天地馈赠的草木之中。(王同举)
《本草图经》言“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其中所言“伏尸栀子”,即现今之大花栀子、水栀子,作染料用,部分地区亦作栀子入药用。
大花栀子(水栀《中华本草》)的成熟果实入药为“建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有收载。习称色栀、厦门栀。有异名伏尸栀子(《雷公炮炙论》)、水栀子(《八闽通志》)等。其性味苦寒,归心、肝经,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外用于跌扑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中成药中华跌打丸有用建栀组方入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