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刮痧化浊减重
(2025-05-06 04:01:17)
耳部刮痧 化浊减重
摘自2025-4-30中国中医药报
吴 遍 广东省中医院
手把手教你耳部全息刮痧方法。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中医体重管理以“调理脏腑、平衡气血”为核心,通过整体调节实现科学减重。其中,耳部全息刮痧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医减重的有效手段。
《灵枢》载“耳为宗脉之所聚”,耳部分布着与全身脏腑经络相应的反射区,其形似倒置胎儿,堪称“人体缩影”。善于运用耳穴有助于人体恢复平衡,重返自然之态。耳部全息刮痧能通过刺激耳穴来调节人体的“气机”。气机顺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脏腑功能也会更加协调。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间接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运化水湿、分解脂肪,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操作步骤
首先进行耳部正面刮痧,方向依次为耳垂→耳轮→耳舟→对耳轮→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耳前。
接着进行耳部背面刮痧,方向依次为耳垂背面→耳轮尾背面→耳轮背面→对耳轮后沟→对耳屏后沟→耳甲腔后隆起→耳轮脚后沟→耳甲艇后隆起→对耳轮下脚后沟→三角窝后隆起→耳后至胸锁乳突肌。
刮痧用具
选择合适的耳穴刮痧用具,不仅能提升“化浊减重”之效,更能体现中医“因人制宜”的养生智慧。
材质选择
牛角刮痧板质地温润,适合敏感肌肤,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是中医刮痧工具的常用材质。
砭石刮痧板含多种微量元素,可释放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适合寒湿体质人群。
金属刮痧板(如银、铜)导热性强,可快速疏通经络,但操作时须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形状选择
耳部结构精细,宜选择小巧、边缘圆润的刮痧板,便于贴合耳部曲线(如耳轮、耳甲腔等区域)。
刮痧油选择
刮痧油具有润滑与药效功能。推荐天然植物精油(如橄榄油、荷荷巴油)或中药配方油(如艾草油、川芎油),既能减少摩擦,又可增强祛湿化瘀之效。避免酒精或化学成分,以防刺激皮肤。
耳背放血治验五则
摘自2025-9-17中国中医药报
邱海彤 谷右天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 韩爱华 山东省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放血疗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记载:“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灵枢•终始》言“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说明放血疗法的重要性及其在治疗疾病、截断病情进展中的作用。《灵枢•小针解》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言“宛陈则除之”的放血原则时,明确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通过放血去除瘀滞的血液,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黄帝内经》不仅系统论述了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还记载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为后世放血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如张子和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疗法,使其成为中医临床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素问•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素问•三部九候论》亦载“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于秀梅临证运用放血疗法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她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去,气机难调;瘀血不去,有碍祛湿。无论治疗何种疾病,若存在血脉瘀滞,应先放血去除局部瘀滞,再进行其他治疗,方能取得理想疗效。操作时需观察患者瘀滞的脉络,选择正确的放血部位,正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言“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气血平衡,应避免过度放血。
放血疗法有多种,如耳尖放血、耳背放血、穴位放血等,于秀梅临床尤喜用耳背放血,认为其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除邪热、疏通经络的综合功效,并指出耳背放血的关键指征是耳背络脉迂曲青紫,如无此指征而采取耳背放血则效差。笔者跟师期间收获颇多,特总结其验案五则如下。
案一
王某某,男,43岁。因耳鸣来诊,伴心烦。脉弦滑,舌质红,苔稍厚。视患者双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先予耳背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耳背青紫络脉,挤出血液数滴,至血液不再流出为度。放血完毕,询问患者感受,患者说“之前感觉一群鸟在耳边叫,心烦意乱,现在只剩两三只鸟叫了”。另处清化湿热、理气通窍方药以收全功。
案二
秦某某,男,33岁。因头昏来诊,诉平时饮酒较多,易急躁,夜间入睡困难。脉滑,舌质红,苔黄。视患者双侧耳背脉络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放血完毕,患者直言“整个头都清亮了”,另开清化湿热方药以调理收功。
案三
宓某某,女,63岁。因气短来诊,来诊时气短正发作,呼吸费力,深呼吸觉舒,另有胸闷、易怒、头晕,查胸部CT未见异常。脉弦,舌质红,苔薄白。观患者双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操作过程中患者气短次数即减少,放血完毕,患者呼吸恢复正常。又针刺太冲、内关等疏肝理气,留针半小时,起针后患者说之前头晕就像“喝了迷魂汤”,现在感觉非常清爽。另予柴胡疏肝散加味以巩固疗效。
案四
张某某,男,48岁。患者诉近日视物异常,表现之一为看微信聊天框的直线“呈波浪形”,眼科检查无异常,素有冠心病病史。脉弦,舌暗,苔稍厚。观患者双侧耳背脉络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操作完毕,让患者再看手机,患者说“聊天框恢复正常了”。另开理气活血、益气祛湿方药以资调理。
案五
李某,男,60岁。因三叉神经痛来诊,来诊时三叉神经痛正发作,诉右侧面部、额头像电击一样疼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观其患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右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放血完毕,询问患者感觉,患者说“疼痛减轻百分之七八十”,又加用普通针刺,取患侧阳白、四白、下关、颧髎,以及健侧合谷、外关,留针半小时,起针后患者诉疼痛消失。
按 案一患者耳鸣是因湿热内蕴、瘀阻耳窍,耳背青紫络脉迂曲即是明证。采用耳背放血,使瘀血外排,气机得通,故耳鸣当场减轻。案二患者头昏是因长期饮酒,湿热内蕴,肝火上扰,气血瘀滞于脑窍,故采用耳背放血,直接排出络脉中的湿热瘀火,清窍得清,故头昏立减。案三患者气短是因肝气郁结、肺气不利、气血瘀滞,耳背脉络迂曲青紫即提示瘀血病机,故采取耳背放血,瘀血得去,气机随之调畅,则气短症状消失。案四患者视觉异常是因瘀血阻窍、精气不荣于目,加之既往冠心病病史,素有血瘀病机,故耳背放血之后,气血畅通,精气上荣于目,视物恢复正常。案五患者三叉神经痛是因患侧面部经络瘀滞,不通则痛,仅有右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即是明证,故采用右耳背放血,直接疏通瘀滞络脉,气血得通,则疼痛随之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放血疗法并非万金油,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注意其禁忌症,如凝血功能障碍、重度贫血、妊娠期妇女等。此外,放血疗法是一种有创治疗,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摘自2025-4-30中国中医药报
吴 遍 广东省中医院
手把手教你耳部全息刮痧方法。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中医体重管理以“调理脏腑、平衡气血”为核心,通过整体调节实现科学减重。其中,耳部全息刮痧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医减重的有效手段。
《灵枢》载“耳为宗脉之所聚”,耳部分布着与全身脏腑经络相应的反射区,其形似倒置胎儿,堪称“人体缩影”。善于运用耳穴有助于人体恢复平衡,重返自然之态。耳部全息刮痧能通过刺激耳穴来调节人体的“气机”。气机顺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脏腑功能也会更加协调。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间接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运化水湿、分解脂肪,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操作步骤
首先进行耳部正面刮痧,方向依次为耳垂→耳轮→耳舟→对耳轮→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耳前。
接着进行耳部背面刮痧,方向依次为耳垂背面→耳轮尾背面→耳轮背面→对耳轮后沟→对耳屏后沟→耳甲腔后隆起→耳轮脚后沟→耳甲艇后隆起→对耳轮下脚后沟→三角窝后隆起→耳后至胸锁乳突肌。
刮痧用具
选择合适的耳穴刮痧用具,不仅能提升“化浊减重”之效,更能体现中医“因人制宜”的养生智慧。
材质选择
牛角刮痧板质地温润,适合敏感肌肤,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是中医刮痧工具的常用材质。
砭石刮痧板含多种微量元素,可释放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适合寒湿体质人群。
金属刮痧板(如银、铜)导热性强,可快速疏通经络,但操作时须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形状选择
耳部结构精细,宜选择小巧、边缘圆润的刮痧板,便于贴合耳部曲线(如耳轮、耳甲腔等区域)。
刮痧油选择
刮痧油具有润滑与药效功能。推荐天然植物精油(如橄榄油、荷荷巴油)或中药配方油(如艾草油、川芎油),既能减少摩擦,又可增强祛湿化瘀之效。避免酒精或化学成分,以防刺激皮肤。
耳背放血治验五则
摘自2025-9-17中国中医药报
邱海彤 谷右天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 韩爱华 山东省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放血疗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记载:“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灵枢•终始》言“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说明放血疗法的重要性及其在治疗疾病、截断病情进展中的作用。《灵枢•小针解》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言“宛陈则除之”的放血原则时,明确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通过放血去除瘀滞的血液,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黄帝内经》不仅系统论述了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还记载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为后世放血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如张子和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疗法,使其成为中医临床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素问•血气形志》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素问•三部九候论》亦载“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于秀梅临证运用放血疗法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佳。她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去,气机难调;瘀血不去,有碍祛湿。无论治疗何种疾病,若存在血脉瘀滞,应先放血去除局部瘀滞,再进行其他治疗,方能取得理想疗效。操作时需观察患者瘀滞的脉络,选择正确的放血部位,正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言“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气血平衡,应避免过度放血。
放血疗法有多种,如耳尖放血、耳背放血、穴位放血等,于秀梅临床尤喜用耳背放血,认为其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除邪热、疏通经络的综合功效,并指出耳背放血的关键指征是耳背络脉迂曲青紫,如无此指征而采取耳背放血则效差。笔者跟师期间收获颇多,特总结其验案五则如下。
案一
王某某,男,43岁。因耳鸣来诊,伴心烦。脉弦滑,舌质红,苔稍厚。视患者双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先予耳背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耳背青紫络脉,挤出血液数滴,至血液不再流出为度。放血完毕,询问患者感受,患者说“之前感觉一群鸟在耳边叫,心烦意乱,现在只剩两三只鸟叫了”。另处清化湿热、理气通窍方药以收全功。
案二
秦某某,男,33岁。因头昏来诊,诉平时饮酒较多,易急躁,夜间入睡困难。脉滑,舌质红,苔黄。视患者双侧耳背脉络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放血完毕,患者直言“整个头都清亮了”,另开清化湿热方药以调理收功。
案三
宓某某,女,63岁。因气短来诊,来诊时气短正发作,呼吸费力,深呼吸觉舒,另有胸闷、易怒、头晕,查胸部CT未见异常。脉弦,舌质红,苔薄白。观患者双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操作过程中患者气短次数即减少,放血完毕,患者呼吸恢复正常。又针刺太冲、内关等疏肝理气,留针半小时,起针后患者说之前头晕就像“喝了迷魂汤”,现在感觉非常清爽。另予柴胡疏肝散加味以巩固疗效。
案四
张某某,男,48岁。患者诉近日视物异常,表现之一为看微信聊天框的直线“呈波浪形”,眼科检查无异常,素有冠心病病史。脉弦,舌暗,苔稍厚。观患者双侧耳背脉络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双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操作完毕,让患者再看手机,患者说“聊天框恢复正常了”。另开理气活血、益气祛湿方药以资调理。
案五
李某,男,60岁。因三叉神经痛来诊,来诊时三叉神经痛正发作,诉右侧面部、额头像电击一样疼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观其患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询之无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史。遂采用右侧耳背放血法,方法同上。放血完毕,询问患者感觉,患者说“疼痛减轻百分之七八十”,又加用普通针刺,取患侧阳白、四白、下关、颧髎,以及健侧合谷、外关,留针半小时,起针后患者诉疼痛消失。
按 案一患者耳鸣是因湿热内蕴、瘀阻耳窍,耳背青紫络脉迂曲即是明证。采用耳背放血,使瘀血外排,气机得通,故耳鸣当场减轻。案二患者头昏是因长期饮酒,湿热内蕴,肝火上扰,气血瘀滞于脑窍,故采用耳背放血,直接排出络脉中的湿热瘀火,清窍得清,故头昏立减。案三患者气短是因肝气郁结、肺气不利、气血瘀滞,耳背脉络迂曲青紫即提示瘀血病机,故采取耳背放血,瘀血得去,气机随之调畅,则气短症状消失。案四患者视觉异常是因瘀血阻窍、精气不荣于目,加之既往冠心病病史,素有血瘀病机,故耳背放血之后,气血畅通,精气上荣于目,视物恢复正常。案五患者三叉神经痛是因患侧面部经络瘀滞,不通则痛,仅有右侧耳背脉络迂曲青紫即是明证,故采用右耳背放血,直接疏通瘀滞络脉,气血得通,则疼痛随之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放血疗法并非万金油,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注意其禁忌症,如凝血功能障碍、重度贫血、妊娠期妇女等。此外,放血疗法是一种有创治疗,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毫针浮刺法+刺络拔罐法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当早用两法
摘自2025-9-29中国中医药报
李焕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系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肌瘫痪,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斜、面部板滞、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等。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可见,年发病人数约300万。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男性较多。过度疲劳、压力过大、免疫低下的人群,发病率会大幅增加。
中医称面瘫为“口”“口僻”“卒口僻”“僻”“口眼斜”“吊线风”等,主要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指出,本病急性期为发病15天以内,恢复期为发病16天至6个月,后遗症期为发病6个月以上。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也提出,本病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指南推荐早期应用激素,但临床实践发现疗效不一,有学者不推荐在面瘫的急性期进行针刺,也有学者认为面瘫急性期适宜早期处理。此外,激素治疗不适用于婴幼儿、孕产妇、免疫力低下者及糖尿病患者等。
笔者在临床不断积累病例观察发现,本病的早期处理十分关键,如果处理及时,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大多在7~10天开始恢复,14~21天可恢复正常。笔者运用针刺、刺络拔罐、中药等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常取得较好疗效。尤其是早期应用毫针浮刺法及翳风穴刺络拔罐法,能缩短病程、减轻病情、提高疗效,部分感邪不重、病情轻浅者甚至可一次治愈,还有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即开始恢复,且后遗症极少。下面简单介绍此二法的具体操作。
毫针浮刺法
主穴:患侧攒竹、阳白、太阳、承泣或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双侧风池、合谷。
配穴:皱额、蹙眉差,加攒竹、丝竹空;眼睑闭合不全,加睛明、瞳子髎、鱼腰;不能耸鼻子、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穴(人中穴);颏唇沟偏歪,加承浆;不能龇牙,加巨髎;伴有耳鸣、耳聋,加听会;耳后乳突部位有压痛,加翳风、完骨;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属风热证,加风池、外关、大椎、曲池;属风痰证,加风池、丰隆。
《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操作时要入针浮浅,斜刺浅层肌肉,因针不直入而浅浮于肌表,故曰浮刺。临床上,浮刺主要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如肌肉拘急、肌肉麻木、皮肤疾患等,也适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
临床操作时需注意:急性期病侧选穴数量宜少,针刺宜浅,留针时间宜短。一般选用0.16~0.18mm的较细毫针,针刺痛感小,患者耐受度比较好。
翳风穴刺络拔罐法
翳风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前下方与耳垂之间的凹陷中,浅层分布有耳后静脉、耳大神经等,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翳风是颅后窝区域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针灸甲乙经》云:“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
操作时,嘱患者侧卧位,患侧面部朝上,局部清洁消毒,待局部皮肤表面干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或9号注射针头进行速刺,深度约0.3~0.5cm,选直径2~4cm直径玻璃罐进行拔罐。尤其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发耳后疼痛患者,及早进行翳风穴刺络拔罐可祛风、活血、通络,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面瘫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当早用两法
摘自2025-9-29中国中医药报
李焕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系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面肌瘫痪,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斜、面部板滞、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等。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可见,年发病人数约300万。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男性较多。过度疲劳、压力过大、免疫低下的人群,发病率会大幅增加。
中医称面瘫为“口”“口僻”“卒口僻”“僻”“口眼斜”“吊线风”等,主要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指出,本病急性期为发病15天以内,恢复期为发病16天至6个月,后遗症期为发病6个月以上。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也提出,本病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指南推荐早期应用激素,但临床实践发现疗效不一,有学者不推荐在面瘫的急性期进行针刺,也有学者认为面瘫急性期适宜早期处理。此外,激素治疗不适用于婴幼儿、孕产妇、免疫力低下者及糖尿病患者等。
笔者在临床不断积累病例观察发现,本病的早期处理十分关键,如果处理及时,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大多在7~10天开始恢复,14~21天可恢复正常。笔者运用针刺、刺络拔罐、中药等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常取得较好疗效。尤其是早期应用毫针浮刺法及翳风穴刺络拔罐法,能缩短病程、减轻病情、提高疗效,部分感邪不重、病情轻浅者甚至可一次治愈,还有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即开始恢复,且后遗症极少。下面简单介绍此二法的具体操作。
毫针浮刺法
主穴:患侧攒竹、阳白、太阳、承泣或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双侧风池、合谷。
配穴:皱额、蹙眉差,加攒竹、丝竹空;眼睑闭合不全,加睛明、瞳子髎、鱼腰;不能耸鼻子、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穴(人中穴);颏唇沟偏歪,加承浆;不能龇牙,加巨髎;伴有耳鸣、耳聋,加听会;耳后乳突部位有压痛,加翳风、完骨;属风寒证,加风池、列缺;属风热证,加风池、外关、大椎、曲池;属风痰证,加风池、丰隆。
《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操作时要入针浮浅,斜刺浅层肌肉,因针不直入而浅浮于肌表,故曰浮刺。临床上,浮刺主要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如肌肉拘急、肌肉麻木、皮肤疾患等,也适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
临床操作时需注意:急性期病侧选穴数量宜少,针刺宜浅,留针时间宜短。一般选用0.16~0.18mm的较细毫针,针刺痛感小,患者耐受度比较好。
翳风穴刺络拔罐法
翳风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前下方与耳垂之间的凹陷中,浅层分布有耳后静脉、耳大神经等,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翳风是颅后窝区域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针灸甲乙经》云:“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
操作时,嘱患者侧卧位,患侧面部朝上,局部清洁消毒,待局部皮肤表面干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或9号注射针头进行速刺,深度约0.3~0.5cm,选直径2~4cm直径玻璃罐进行拔罐。尤其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发耳后疼痛患者,及早进行翳风穴刺络拔罐可祛风、活血、通络,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面瘫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前一篇:黄精:仙风道骨异凡尘
后一篇:滋阴补肾健脾益胃利湿消肿湿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