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
(2025-04-28 07:59:05)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
2025年初春,一场名为“身在中医—中医药的奥秘与智慧”的特展在福州掀起文化热潮。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福建博物院联合打造的这场特展,不仅通过200余件文物串联起中医药的千年脉络,更以“五行为脉”的叙事逻辑,将阴阳五行学说转化为沉浸式空间体验。观众在移步换景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天人合一”的东方生命哲学。这场文化现象级的展览,正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活化传统文化、与时代对话的生动缩影。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这座承载着闽地医脉的博物馆,正以创新之姿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医药故事。
文与物:
一座博物馆的立体叙事
步入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构建起中医药的基因库。“骨柄石刀”和“石柄石刀”这些原始砭石外治使用的复合材质工具,体现了先民卓越的智慧;汉代青铜药勺七件套揭示了汉唐经方和医学著作中屡屡提到的药物容量的形制;古代针灸教学使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针灸铜人”,是世界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创举;明代孙思邈伏虎降龙金漆木雕像,表达了后世对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敬仰;中药炮制手稿,将“闽药三宝”建莲、薏苡仁、金线莲的炮制古法定格在泛黄纸页;曼唐体现了藏医药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68件套藏医手术器械证明,8世纪藏医已能实施开颅手术,比西方早千年。
这部“行走的教科书”是福建省第一个以展示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涵盖了医史馆、中药馆、人体生命科学馆、中央苏区(福建)医药馆、校史馆5个基本陈列,现有馆藏医史文物、图片、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1万余件(套)。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学科”的鲜活注脚。
人与脉:
教育场域的人文延伸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园里构建“馆校共生”的独特模式,以打造多功能教育基地为主线,开展立体化人文思想教育。
一是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博物馆化身“无界课堂”,让文物藏品与动植物标本成为教材的延伸。场馆里的《中医学概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药用植物辨识》等实训课程,让学生们仿佛与古代医家对话,探寻中医理论的深邃奥秘;在展厅里端详每一味中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亲手炮制中药,体验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些课程将“望闻问切”从课本带入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博物馆打造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等契机,举办背方歌、制香囊等中医药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零距离体验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自2016年9月新馆开放以来,博物馆已接待海内外各界人士、中小学生等参观者8万余人次。博物馆面向社会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开展八段锦体验活动等,生动展示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理念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学校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以及交流的重要窗口。
四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依托中央苏区(福建)医药馆,生动讲述中国近代红色卫生史,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宣讲活动,致力于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五是作为文化使者,“闽台医药文化展区”依托闽台地缘优势,在展现中药完整体系的基础上,凸显了“闽台优势特色中药”“畲族医药”“海洋类药材”和“蛇类药材及蛇伤救治”等福建省的区域特色,成为闽台纽带的文化使者。结合“海峡中医药文化研习营”等活动,已接待台湾师生5000余人次,在共同研磨药材、辨识闽台地道品种的实践中,实现“一脉医缘连两岸”的文化认同。
守与变:
面向未来的文化答卷
面对“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博物馆不断探索实践路径。
学术深耕。推进“福建省民间中医药学术传承专项”“闽台中医药学术研究专项”等课题研究并推动研究成果融入展陈建设;增进与文博、中医药文化等领域组织的协作与交流,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共同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药文化展览策划与能力提升培训班”,积极参与各类学习研讨活动,以此提升博物馆的业务水平。
文创IP。从馆藏物品中提取特色纹饰图案,并利用这些文物元素开发了明信片、书签、保温杯等特色文创产品;基于福建中医药文化特色,以闽医苏颂、宋慈、吴夲的卡通形象以及闽产道地药材建莲子、金线莲为创作主元素,开发了闽籍医家及福九味系列微信表情包。通过这些卡通化表情的发送与接收,受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认识福建中医药文化。
数智赋能。建设智慧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将博物馆和时珍园的展品及景观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以及与各类媒体平台合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活动,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中医药知识,传递健康理念,讲述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精彩故事。
从“身在中医”特展的爆红出圈,到常态化创新,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这座方寸天地已然超越物理空间,成为中华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更彰显出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博物馆的使命担当。(邱崖)
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保和传承发展易水学派学术思想,走出了一条中医流派传承之路——
王保和:易县走出“易水学派”擎旗手
摘自2025-5-2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婧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形成的中医流派,因其开山鼻祖——金代医学家张元素的家乡河北易县而得名。出生在易县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保和,对发源于自己家乡的“易水学派”有着深刻的感情。38年前,在易县中医医院工作的他,加入了由老中医王傑担任会长的易水学派研究会,成为了易水学派的传承人。
1988年,王保和进入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老师张伯礼曾对他说:“易水学派文化源远流长,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巨大,应该好好传承。”老师的话坚定了他传承易水学派的决心。此后,在从医道路上,他以精湛医术传承“易水学派”,以仁心仁术护航百姓健康。“易水汤汤是我中医之路的滥觞,在数十年的求索后,我又用所学反哺家乡中医学派的传承发展,这是我一生的使命。”王保和说。
点燃传承之火
易县少年立下中医志向
探寻王保和的中医之路,离不开家乡易水对他的影响。在张元素事迹的耳濡目染下,学中医成为了他幼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1981年,17岁的王保和考入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在保定地区的中医院实习,受到了肝病名医杜本盛、内科名医孙荣章、儿科名医侯国栋等的指点,奠定了良好的中医临床基础。
1984年,王保和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口涿鹿县矾山镇医院。他回忆:“当时医院只有18人,我既要在门诊值班,还要背起药箱下乡出诊。在基层,我学会了许多治疗内科杂病的方法。”1987年,在易县中医医院工作的他,加入了易水学派研究会,在王傑的带领下,他和医院的几位医生经常组织易水学派的研讨活动,成为王保和传承“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启蒙。
在天津中医学院就读研究生和博士生时期,受到老师张伯礼的鼓励,他将传承易水学派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王保和介绍,张元素主要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辨证学说,开创了中医研究脏腑病机时代。张元素重视药物升降沉浮和气味厚薄,发明了药物的归经,这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易水学派学术上以重视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为特色,用药甘温、升阳益胃,在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重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瑰宝。作为从易县走出的中医人,传承易水学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保和说。
奠定学术之基
提出心血管疾病三元论
数十年来,王保和深受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在张元素的《内经》脏腑理论指导下,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辨证灵活,以常达变,结合临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经验。
王保和继承易水学派脏腑病机学术思想,发挥张伯礼院士“湿浊痰饮类病”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心血管疾病的三元论,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以“心虚、肝郁、脾虚”为本,以“浊、痰、瘀”为标,创立“调神养心”和“扶正化浊”的治疗原则,提出芳香开痹、活血利水、益气温阳、补肾强心等诸多创新治法,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失眠等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心血管疾病诊疗过程中,王保和以“调神”为核心,重视“神”对心系病证的影响。基于肝、脾、肾三脏在心系病症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提出“疏肝理神以达其心”“健脾益神以补其心”和“补肾固神以壮其心”。
王保和长期从事中医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及评价研究,以临床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承担“973计划—高血压从肝论治的作用机制及证治规律研究”,深入挖掘肝开窍于目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从脑血管轴-肝本体-眼底微循环发展肝调节气血、疏泄气机基本病机,为高血压分型论治提供依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对心衰中医理论进行探索,创立阴阳互根与气阴两虚,喘证、心悸、痰饮、水肿与三焦辨证治疗心衰的病机与临床治疗新方法。
用这些学术思想指导临床,王保和为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一次,一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找到王保和,双下肢水肿、畏寒、喘息、胸闷憋气、咳嗽的症状让患者和家属忧心如焚。王保和认为,患者年老体衰,素体脾肾阳虚,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失于疏利,水饮内停,此为患者发病的夙根。外感风寒,引动内饮,饮邪泛溢肌肤,则水肿。在治疗中,他以五苓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后,所有症状均消失。
在学术与临床上的建树,让他被评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等。
弘扬易水之魂
让易水学派永葆生命力
2024年11月,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易水学派研究中心(张元素博物馆)开馆,设有张元素中医文化展示区、中医诊室和候诊区、中医教学区等。张元素博物馆的建成,凝结着王保和多年筹建的心血。
事实上,近十年来,王保和就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推动易水学派传承的工作上。为了继承和挖掘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2016年,易水县人民政府找到王保和,商讨筹办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讨会。
2018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易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首届京津冀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易县举行。研讨会上还成立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易水学派研究专业委员会。
数年来,在张伯礼的支持下,王保和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筹办了5届京津冀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研讨会,吸引了张伯礼、孙光荣、李佃贵等多位京津冀中医大师参与。此外,王保和还出版了《济生拔萃》等多部易水学派著作,不断扩大易水学派影响力。
近年来,在王保和等专家推动下,易县持续开展“易水学派技法走基层•促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医药文化夜生活”等活动,在乡、村两级大力推广易水学派中医适宜技术。
除了持续扩大学派影响力,王保和还在培养继承人上下功夫。培养了学生100余人,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58人,留学生2人,国家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师带徒12名,其名中医工作室也把易水学派的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各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渗透、融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未来,我还将继续投身易水学派的传承工作中,为易水学派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王保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