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看知常达变——《姜氏伤寒复杂性辨治思维识与用》推介

(2025-04-28 05:29:52)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看知常达变

——《姜氏伤寒复杂性辨治思维识与用》推介

时间:2025-04-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洪婧雯

 

何为“伤寒复杂性辨证论治”?我们先来看书中的一个典型病案。

“一脑瘤术后患者,周身重度水肿,神志时清时昧,小便点滴不下,胸中憋闷异常,行气管切开术吸痰,大量服用西药利尿,水肿仍然不退。患者用手捶胸示胸闷难忍,舌淡胖,苔白厚,因上肢浮肿,寸口如按淤泥而摸不到脉。”

当看到水肿重证,很容易首先联想到真武汤证或五苓散证,认为水肿与利水属于直接对应关系,但若是如此,便是落入线性辨证的陷阱了。这就是《姜氏伤寒复杂性辨治思维识与用》想传达的核心——要“知常”,也要“达变”。辨证论治,是一种需要锻炼的思维,只“知常”而忘“达变”,认为非此即彼,就是没有抓住《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髓。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姜建国如何处理本案?麻黄汤加车前子。

看到这里才知晓,原来是“提壶揭盖”法。病机的关键不在于阳虚水泛或膀胱气化不利,而在于上焦肺失宣肃,这便是“变法思维”的“病机的常与变”,对此书中多有说明。例如胀满病机,其“常”为实证,大承气汤“泻之于内”;其“变”为虚证,《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就是脾虚气滞而致腹胀,“塞因塞用”。

本案患者上则神志不清,下则小便不利,中则胸膈憋闷,姜建国教授抓住主要病机,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结果一剂小便增,二剂神志清,三剂胸闷除。

我们总说,只要辨证准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准确?以此案为例,若是单凭司外得到的症状进行辨证,没有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病机出发,就很难得到病机在肺的结论。这就是“司内性思维”,亦是我们常说的“司内揣外”。

麻黄汤作为《伤寒论》太阳病辨治之基,很容易在遣方用药时被惯性归类,而忽视其组方内核,更别提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上,岂止是麻黄汤一方,观寒温之争便可窥一斑。本书在“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提到:“对于六经辨证的认识首先要突破‘外感’的框框,重新定位。”对于处方的认识就是对于辨证的理解。辨证处方时,不能将仲景“病脉证治”的整体观割裂,而要认识到人体的整体制约关系。若用整体性思维来看待本案患者上中下三焦的关系,就能理解麻黄汤“麻桂配伍,相辅相成,尚可温化水饮、宣散水气;麻杏配伍,尚能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的奥妙所在了。

上文提到的变法思维、司内性思维、整体性思维,都属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此外还包括动态思维、比较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姜建国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一般性和复杂性两种,一般性是谓“知常”,是用常规的辨治思维,来处理临床常见的、一般的问题;而复杂性则谓“达变”,是用灵活的辨治思维,来处理临床疑难性、复杂性疾病,是“活”的、“变”的、“动”的辨治思维。

本书不在于传授某方治某病,而是授人以“渔”,是姜建国教授四十载临证凝练的伤寒复杂性辨证思维的归纳总结。理论生长于临床,本书既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详细论证了《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所蕴含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又有临床之应用,每个病案都附了按语,拆解处方用药的同时,也对诊疗思维作了解读。

初览书稿时,我原以为只是寻常的学术经验集;细读上篇,咂摸出种“用哲学思维辨证”的意味;直至通读完成,才感受到字里行间奔涌着两股力量——做学问的扎实劲儿和中医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每一页都透着中医人的温度。本书主编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宋素花教授、山东省中医院郭良清主任,二人均师从姜建国教授,深得其“复杂性辨证”思维真传。

《姜氏伤寒复杂性辨治思维识与用》,这部连接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的学术专著,是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系统性总结。书中既有扎实的经典阐释,又有应对临床的创新思考,无论初学或资深医师,都能从中获得辨证思维的深化与提升。(洪婧雯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