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味地黄丸治疗痤疮并月经不调案

(2025-04-26 04:23:01)
六味地黄丸治疗痤疮并月经不调案
摘自2025-4-25中国中医药报
吕冰清 贵州中医药大学
六味地黄丸出自于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主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山药健脾益肾,共助熟地黄补肾固本;泽泻泄肾浊,牡丹皮清虚热,茯苓渗脾湿,三药“三泻”以制滋补之滞,使补而不腻。全方三补三泻,共奏滋阴补肾、清热降火之功。本方虽以治疗肾阴亏虚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为经典指征,然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立方精髓,更可扩展应用于诸多疑难杂症。现代临床发现,肾阴不足、虚火上浮之证常以复杂形式显现:或冲任失摄致月经紊乱、崩漏反复;或虚火灼络发为顽固痤疮、口舌生疮;或阴不敛阳引发失眠盗汗、眩晕耳鸣;甚至因髓海失充见健忘脱发、早衰闭经等症。凡病机暗合“阴虚为本、火浮为标”者,皆可化裁取效。现举痤疮验案一则,以窥其治疑难病之妙。
周某,女,21岁,2023年9月8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伴月经不调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始现口周痤疮,色红散在,同时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一月二行,经期4~5日,量中等,色鲜红质清稀,经行小腹痛,无腰痛。患者曾因痤疮求治于各大医院,行中药、拔罐、放血疗法等治疗均收效甚微。平素饮食睡眠尚可,双尺脉弱,左尺细弦,余脉濡。
辨证:肾阴不足,相火妄动,兼冲任不固。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降火,固摄冲任。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20g,山茱萸20g,杜仲20g,煅龙骨(先煎)10g,煅牡蛎(先煎)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0g,牡丹皮10g,甘草6g,沙苑子30g。3剂,2日1剂,每日3次。
10月13日二诊: 服药后月经周期趋常,末次月经9月27日,经量减少、2日即净,然经期痤疮反增。眠可,二便调。左关寸濡,尺沉,右关寸濡。此乃肾阴渐复而虚火尚存,经期阴血下注,虚阳上浮,痤疮加剧。遂增熟地黄至30g,杜仲30g,加川牛膝引火下行,薏苡仁、藿香健脾化湿,牡蛎增至20g以潜阳。处方:熟地黄30g,杜仲30g,山茱萸20g,煅牡蛎(先煎)20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藿香10g,薏苡仁20g,泽泻20g,牡丹皮20g,甘草6g,沙苑子30g,川牛膝20g。3剂,煎服法同前。
10月27日三诊:痤疮显著减轻,左关寸濡沉,右脉弦滑。此肾阴得充,然中焦湿浊未清,加半夏化痰,益智仁温肾固精,王不留行通经活络。处方:熟地黄30g,杜仲30g,山茱萸20g,煅牡蛎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藿香10g,薏苡仁20g,法半夏10g,川牛膝10g,益智仁20g,沙苑子30g,甘草6g,王不留行10g。3剂,煎服法同前。
11月3日四诊: 月经周期复常,痤疮全消,舌脉平和。嘱其节饮食、调情志、避免熬夜,以固疗效。
按 痤疮一症,多从肺胃郁热论治,然本案患者月经紊乱、尺脉沉弱,乃肾阴不足、相火浮动之象。肾阴亏虚则水不制火,虚火上灼头面,发为痤疮;冲任失摄,血海不固,故月经先期。初诊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杜仲、沙苑子强腰固精;龙骨、牡蛎潜阳敛火;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以充肾精。二诊经期痤疮加重,乃阴血下行、虚火上冲,故增熟地黄用量峻补肾阴,以川牛膝引火归元,薏苡仁、藿香化中焦湿浊。三诊痰湿显象,辅以半夏、益智仁化痰温肾,终使阴平阳秘,痤疮自消。此案提示,痤疮属肾阴亏虚者,当以滋阴降火为本,佐以健脾化湿、引火归元,非独清热凉血可效。
中医学习其妙在“法”
——以杨悦娅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验案二则为例
摘自2025-8-29中国中医药报
郭栴子 民航上海医院
上海市中医医院杨悦娅十分重视中医思维与中医理法的传承。正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法的确立是考量医生的辨证分析思维能力,治法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的,辨证精准,治法才能正确,处方才能用药相应、配伍得当,疗效才能显现。而证是一个变量,同病不同证就难以一方统治始终,同一个患者在疾病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证”的变化,这就需要对疾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根据病情来客观辨证,采用不同治法,不能墨守成规,教条执一。
杨悦娅强调,在跟师和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对一方一药的照搬,更重要的是对用药背后理法的探讨与领会。想要成为一名好的中医,要始终将辨证立法的原理作为深入探索的方向,勤师于法,勿泥于方。现笔者以杨悦娅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验案二则为例,谈跟师心悟。
案一
武某,女,51岁,2024年6月1日初诊。主诉:昼夜多汗,睡眠不佳1年余。病史:近一年自汗、盗汗频作,扰寐易醒,湿衣更换。月事周期迟后,两月一行,末次月经4月9日,经期5天,经量少,腹不痛。刻诊:寐浅,易倦,时有汗出。偶有心悸胸闷,面色萎黄,纳可,大便日行。既往无特殊病史。舌暗滞,苔薄浊,脉细。
处方:丹参15g,桃仁9g,益母草20g,红花6g,当归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川牛膝9g,地骨皮12g,艾叶6g,五味子6g,郁金10g,路路通9g,女贞子15g,制香附9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来述即已心静汗减,夜可安睡无需更衣。守法继进。
三诊减药日服一次,巩固疗效。
案二
张某,女,53岁,2024年8月24日初诊。主诉:潮热多汗,睡眠不佳1年余。病史:断经一年,常有潮热,多汗。寐浅,鼾声频作。既往有脂肪肝病史,肝功波动,血脂偏高,血压不稳,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微小结节。曾做胃肠镜示:浅表性胃炎、肠息肉(摘除)。刻诊:胃痞作胀,口咽干燥,寐差,纳可,大便调。舌红,苔少津,脉弦。
处方:珍珠母30g,灵磁石30g,生山栀15g,炒白芍15g,鬼箭羽15g,合欢花9g,生熟地各15g,炒枳壳15g,郁金10g,青皮6g,橘核10g,白及10g,玉蝴蝶6g,夜交藤15g,鸡血藤12g,女贞子15g,北沙参15g,炙鸡内金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来述寐已安,盗汗已收。
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从“七岁”到“七七”之年是一个肾气由盛至衰的过程,围绝经期女性多伴肾气虚衰,进而有“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的生理特点。此时冲任由盈到亏,阴阳失调,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则寤寐失司,汗出难固。若调理不当,则身体机能极易失衡,出现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因此杨悦娅在辨清证型,分而治之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肾精的调补,在治疗中多配以扶正益肾之品。以上两个医案,虽然都是围绝经期失眠、多汗患者,都需重视补肾固元,但辨证不同,用药处方有所差别。
案一患者月经渐少,两月一行,乃肾—天癸—冲任轴功能衰退之象。昼夜汗出并见,既有阳虚不固之自汗,又有入夜阴虚内热之盗汗,且见心悸胸闷、面色萎黄、易倦等,舌暗滞苔薄浊。此时病机肾虚为本,虚热为标,兼见气阴两虚,血瘀湿阻。既需调肾补阴阳、又要益气疏郁滞。方中浮小麦益气除烦,糯稻根养阴生津,五味子养心安神,三药均有固表敛汗之功,三药协同,标本兼顾。地骨皮清上热,艾叶温下寒,此处杨悦娅言其用同交泰丸阴阳并调之意的巧思。且女贞子滋肾阴、地骨皮清虚热,可防汗出阴虚内热。“调经之要,贵在疏泄”,此时用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通络;当归补血活血,兼顾气血双亏;川牛膝引血下行,促进经血通畅;郁金、香附、路路通调畅气机、疏通郁滞。诸药共奏扶正敛汗,调气血、和营卫之功。
而案二患者同症而异证,潮热多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结合既往病史,辨证其主要病机为心肝火旺、气滞痰凝之证。治以清心潜阳、化痰散结,佐以调和肝胃,综合调治。用药时,先清心火、平肝阳治其标,方中珍珠母、灵磁石重镇清心安神、平肝潜阳,生山栀、白芍以助清心柔肝;再用生熟地、北沙参、女贞子养肝肾之阴,以固其本;后顺气化癥防其变,鬼箭羽、鸡血藤、橘核活血化痰通络;玉蝴蝶、枳壳、青皮、炙鸡内金疏肝和胃、消胀化积,缓解胃痞,还可消散痰结;夜交藤、合欢花解郁安神助眠。全方主次分明、多层干预,对复杂病情达到了明晰的多维调控。纵观杨悦娅在此案中并无如第一案所用敛汗止汗之品,问其为何同样可有止汗之功?答曰:汗乃心液,清心而使心液不受热迫,自得汗静收藏,并有益阴之品相伍以清虚火,而汗液不被扰动自达收汗之功,此不敛汗而汗自敛也。
围绝经期证型多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辨证的核心在于“求得病机”。两案看似都是肾亏之质,然辨其证有不同,遣方用药大相径庭,需通过舌脉、病史,深挖虚、瘀、痰、郁的复合病机,动态调整用药方案,结合个体差异灵活施治。正如《千金翼方》所言:“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临证教学时,杨悦娅也十分重视中医思维与中医理法的传承,时常强调,只有先深谙理法、明辨病机,才能以不变之经典,应万变之临床。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医学习,其妙在“法”——辨病之法、辨证思维方法、治则立法、用药配伍之法等,都要求在跟师和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于一方一药的照搬,更重要的是对于用药背后理法的探讨与领会。正如张仲景所言“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乳腺结节刮前臂和膻中

 (2023-01-08 15:31:05)[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金山

  中医认为,人体的手臂穴位分布密集,内关、经渠、郄门、间使、大陵、灵道、通里、神门等有舒缓疼痛、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疏通经脉作用的穴位皆云集于此,对乳腺结节(增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前臂分为四段,在靠近手腕的1/4处涂上刮痧油,然后从手腕处往上刮拭2~3分钟,直到出痧为止。为加强效果,可配合刮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处),此法能驱散心中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快乐,从而缓解乳腺结节引起的乳房胀痛。膻中穴要从上到下、从内向外刮拭,此处皮肤娇嫩,手法要轻,皮肤发红即可。还可刮拭脊椎及两侧的膀胱经,可加强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治疗乳腺结节(增生)效果相对较慢,不能过度依赖。对于乳房触痛的结节,应到医院全面检查,以排除乳腺恶性病变。(王金山 安徽省中医院)

名医名方逍遥蒌贝散

  (2023-01-07 07:30:43)[编辑][删除]

摘自2023-1-6中国中医药报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瓜蒌15g,浙贝母10g,天南星10g,半夏10g,山慈菇10g,生牡蛎15g,甘草6g。
功能: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乳癖(乳腺增生)、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腺癌)初期、瘰疬等病属肝郁痰凝者。症见两胁及乳房胀痛,心烦善怒,结块随喜怒而消长,苔白或薄黄,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本方原得之于民间验方,系治疗瘰疬的秘方。经赵尚华考证,该方系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蒌贝散加减化裁而成,验之临床,疗效卓著,适用范围甚广。对于乳癖、乳疬、乳岩、乳痨及瘰疬等属于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者,俱有良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散肝郁之气;去除薄荷、生姜、连翘,以消除升散过度、耗伤正气之弊;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得条达,气顺则痰消;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机,则杜绝生痰之源;瓜蒌、浙贝母、半夏、天南星散结化痰;再加生牡蛎、山慈菇以加强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
本方的特点为将逍遥散、蒌贝散两方化裁为一,既保留了逍遥散疏肝健脾之功,又截断了痰邪生化之源;既加强了蒌贝散化痰软坚散结之力,又无散而又结之弊,使得该方具有攻补兼施之能,在养肝柔肝的基础上疏肝,在健脾和中的前提下调肝,使疏肝理气而不伤肝体,化痰散结而不碍肝运。
加减:乳癖化热见急躁易怒者,加蒲公英解热毒、消肿核,散滞气;乳岩成形者,加夏枯草、半枝莲、莪术散结攻毒;颈部瘰疬久病不消者,加黄芩、丹参、百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心烦喜怒、口苦者,加牡丹皮、栀子和血清热;胸胁满闷、苔白水滑者,去瓜蒌,加桂枝、干姜以温化寒痰;胃脘疼痛、不思饮食者,去瓜蒌、天南星,加陈皮、干姜、砂仁理气调胃;纳差倦怠者,加焦山楂、焦麦芽消食助脾。
验案举例:程某,女,37岁,2009年2月27日初诊。主诉:经前期乳房胀痛6个月。现病史:月经前期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可诱发加重,伴月经不调,或提前或推后,纳可,眠可,二便调,脉缓,苔白。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彩超提示:双侧乳腺增生。诊断为乳癖(肝郁痰凝),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处方以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瓜蒌10g,浙贝母10g,胆南星10g,生牡蛎10g,山慈菇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患者服用30余剂后,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缓解,月经基本规律,改为口服逍遥蒌贝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连服4个疗程后(每疗程1个月),彩超提示双侧乳腺未见异常。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周益新 整理)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验二则
摘自2025-2-27中国中医药报
石俊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方为民 贵州中医药大学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较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为常见、多发的妇科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其特征主要包括雄激素过高、月经紊乱(如月经稀发、闭经等)、不孕、多毛、痤疮等表现,并伴随着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中医古籍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癥瘕”等范畴,多认为病因病机在于两方面,一是肾虚为本,痰湿为标,虚实夹杂;二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血、水失调,致痰瘀形成阻滞胞宫。笔者连续治疗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成功助其怀孕。
案一
患者女,29岁,因停经2月余于2023年3月13日初诊。在某医院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4年,反复出现面部痤疮,白带多、色黄,外阴瘙痒,体胖,近5年体重增加10kg左右。已婚,1年前自然流产1次,否认近2月性生活史。末次月经为2023年1月8日。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2023年2月1日B超示:左侧多囊卵巢超声征象,子宫内膜厚约5mm。
诊断:月经后期(脾肾亏虚兼湿热阻滞)。
方用归肾丸加减:熟地黄20g,酒萸肉20g,菟丝子15g,炒山药15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0g,川牛膝15g,皂角刺15g,败酱草20g,苦参15g,刘寄奴15g,白术15g,蛇床子15g,黄柏6g,胆南星10g,益母草30g,茜草15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0日二诊:诉双乳房胀痛,小腹疼痛。考虑即将行经,故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通经,促进月经来潮。处方:桃仁10g,甘草10g,川牛膝20g,醋北柴胡15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5,醋香附15g,红花10g,刘寄奴15g,桂枝15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3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6日三诊:服药后月经于3月27日至。经色红,量适中,时感外阴瘙痒。考虑仍有湿热下注,方用苍附导痰汤加减:麸炒苍术15g,法半夏10g,川芎10g,麸炒枳实15g,茯苓20g,甘草6g,刘寄奴15g,败酱草15g,黄柏10g,干益母草30g,苦参10g,川牛膝15g,陈皮10g,泽兰15g,菟丝子20g,桑寄生20g。5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3个月后月经规律来潮。继续予苍附导痰汤合归肾丸交替调理半年后患者于2024年2月29日确认妊娠,10月20日产1女。
按 患者月经后期,体胖,白带多色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是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的表现。面部痤疮,白带色黄,外阴瘙痒,为湿蕴生热的表现。方中熟地黄、酒萸肉、菟丝子、炒山药、白术补肾健脾,败酱草、苦参、蛇床子、黄柏、胆南星清利湿热。当归、川芎、川牛膝、皂角刺、益母草、茜草活血化瘀通经。
案二
患者女,21岁,2023年6月15日初诊。主诉:月经后期5年,停经3月余。5年前因月经后期(最长推迟4月,行经时间长,最长行经1月)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曾行中西医间断治疗效果不佳,体重增加约6kg。14岁初潮,末次月经2023年3月4日,经量适中,色红,有痛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结婚2年至今未避孕亦未孕,有生育要求。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约5mm。
诊断:月经后期(脾肾两虚,寒湿阻滞)。
治则:温阳散寒,养血调经。
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5g,熟地黄20g,乌药10g,干姜10g,桂枝15,炒山药20g,柴胡12g,茯苓15g,牛膝10g,丹参12g,艾叶10g,续断片15g,甘草6g,菟丝子15g。12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4日二诊:7月18日月经来潮,月经色稍暗,量如常,无腹痛。诉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沉。治则为健脾祛湿、养血活血。方用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炒山药20g,姜半夏15g,胆南星10g,陈皮10g,甘草10g,炒枳壳10g,炒苍术15g,炒六神曲15g,醋香附10g,炒薏苡仁30g,酒萸肉15g。6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4日三诊:诉口干口苦缓解,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患者为经前期,阴阳气血俱盛,故调整治则为燥湿健脾理气,补肾益精助孕。方用归肾丸合苍附导痰汤加减:熟地黄15g,酒萸肉15g,炒山药10g,杜仲15g,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5g,枸杞子15g,砂仁6g,木香15g,陈皮10g,甘草6g,法半夏10g,醋香附10g,吴茱萸5g,百合15g,薏苡仁30g。5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2日四诊:无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尿妊娠试验阴性。守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8日五诊:月经未行,尿妊娠试验阳性。确诊怀孕遂停药,于2024年4月18日产1子,同年11月23日月经来潮。
按 患者月经后期5年,行经时间长,体重增加,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为脾肾阳虚表现,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故体胖,阳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故痛经,气虚不摄故经行时间长。
苍附导痰汤出自《叶天士女科全书》,为妇科祛痰湿的经典名方。具理气健脾、温中燥湿化痰之功效,使痰湿瘀滞渐消,经血得调,经期按时而至,胎孕随之恢复。
佛手散出自《普济本事方》,原文记载“治妇人妊孕六七月,因事筑磕者,或胎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已,口噤欲绝。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胎损,便逐下,子母俱安。此药催生神效”。
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加减是罗氏岭南妇科学派经过几代人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痰湿经闭以及不孕症痰湿内阻型的常用方,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温肾之功。
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是滋阴养血、填精益髓的良方,主治肾阴不足、精衰血少等肾虚之证,该方治肾而兼疗肝脾,经自规律,冲任得养。

痛经方【草根一生】

  (2015-10-10 10:22:12)[编辑][删除]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炒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经方治乳衄【草根一生】

   痛经方【草根一生】 (2015-10-07 10:38:56)[编辑][删除]

                             http://d.hiphotos.baidu.com/image/pic/item/267f9e2f07082838dc76bbc7bc99a9014d08f1ee.jpg                                                                                            伤寒论》110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证属三阳并病,阴阳错杂,肝胆郁热证。与《疡科心得集》:“疡科之证……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的发病规律是完全吻合的。《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乳衄乃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但临床所见本病多见于性情急躁,多怒善郁,情志不遂,致肝郁而成。本病应侧重于肝。盖乳头属肝,肝为刚脏,为纳血之海,最易固静,而性喜条达,一有抑郁,则肝气不舒,郁而生火,破血妄行,旁走横溢,遂成“乳衄”之症。朱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查某  28岁。患右乳头溢出血性液体,或黄色浆液2年余,呈间歇性。行经期量有增加。曾两次做双乳B超均提示:乳腺增生;左乳后方导管稍宽;左乳实性结节。因不愿手术切除,欲服中药治疗。观其之前所服中药,有大、小柴胡汤,逍遥丸,消瘰丸,乳癖消之类中药,未见显效。邀余诊治。刻诊:间歇性乳头溢液,时有血性,胸胁胀闷,左乳胀憋,心悸烦躁,惊惕不安,失眠易怒,耳鸣抑郁,小便灼热,大便时干,舌红苔黄,脉弦。

辨证为肝胆郁热证。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柴胡9克,龙骨、牡蛎(先煎)各20克,黄芩9克,党参9克,桂枝6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大黄4克,生铁落(先煎)30克,生姜2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上方7剂后左乳头溢液,血水明显减少,但挤之仍有外溢,仍烦躁抑郁、乳胀、胸闷显著改善。大便已稀畅,唯觉精神不振,纳食不佳,多郁善虑,乃肝木克土之征,守上方加白术15克,去大黄,守方服用3周,时值月经来潮,未见乳衄出现。嘱其保持心情舒畅。时至今日未再发生乳衄。

按:本例前医曾抓主症“乳衄”,采用疏肝解郁未获显效。余舍主症,抓副症:胸胁胀闷,乳房胀憋,烦躁心悸,惊惕不安,失眠易怒,耳鸣抑郁,一派神经系统方面病症。故方中柴胡、黄芩合用苦寒以清泄肝胆郁热;龙骨、牡蛎、生铁落(易铅丹)能镇惊安神、敛阴止血、软坚散结,而生铁落辛凉质重,善于平肝,木平则火降;大黄、茯苓通利二便,使郁热从下而出;柴胡、桂枝合用,辛散郁热,与半夏、生姜合用,善泄肝胆郁热;党参、大枣扶助正气,使郁热去,而正气存。二诊思其肝木过亢,克伐脾土,守方去大黄,加白术,健脾益气,使肝脾得调,气血得复,不止血而血止,收到了速效。

女子月经脉探究(转)【草根一生】

   (2015-10-09 19:05:21)[编辑][删除]

 


高广明 河北中医学院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可见,天癸至是女子怀孕的基本条件,那么何为天癸?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言:“天癸是肾精和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可见肾精和肾气充盛是天癸至的条件。而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又是什么呢?《灵枢·五音五味》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可见心气下通则又是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据上可知,月事以时下的条件就是肾精、肾气充足和心气下通。那么这两点在脉相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接下来做进一步探究。

心气下通
心肺位于上焦,其气以降为顺。心肾两脏,水火相济,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济于心火,使心火不亢。肝肺亦是如此,肝性喜条达,其气上升,肺则秉秋金肃杀之性,其气收敛主降。一般来说,人之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而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心肺之气如何才能下降?首先,心肺之气血务必充盛。若心肺气虚一方面会出现“推动无力”,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的现象。另一方面则为“升不得则降不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所以心肺之气欲降需先升,也就是说,只有气充盛了,心肺之气方可充盈而下降。反映到脉象中来,即双手寸脉浮滑。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脉浮为气血上升之势,升极方可下降,故脉浮是升已而降之脉,那么滑呢?滑脉如珠走盘,往来流利,这里则主要为气血旺盛,气血充盛方可气血应时而下。以上均为理论猜想,需要证明。那么我们便可以以方推理。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瘀阻胞宫之证,证见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从中可以窥探出桂枝茯苓丸可治瘀血所致的闭经。那么机理何在?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看,桂枝和茯苓为本方的君药,桂枝入心经,可平冲降逆。《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上气,咳逆”可知其下降之性。茯苓甘、淡,入心经,可渗湿,而通降浊气。《神农本草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可知其还可降胸胁之逆气。所以桂枝茯苓丸的两位君药均为降心气之品。由此可知,心气下通,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在脉象反映则为寸脉浮滑。笔者曾验之于临床,凡女子双手寸脉浮滑者大都是月经来潮,屡试不爽。
肾精、肾气充足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对此句的理解为:“任脉冲脉皆奇脉,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故应时而下。”《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所以,肾精与肾气充足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那么对应到脉象上为何呢?那就是左右手尺脉都充盛。左手尺脉侯肾阴,右手尺脉侯肾阳。而肾精又属于肾阴的范畴,肾气来源于肾阳。所以对应在脉象上就是两手尺脉都比较充盛,那究竟是什么脉象呢?
寸脉浮滑,尺脉滑
此为月经来潮之脉,心肺之气下迫,气血充盛,故寸脉浮滑,尺脉滑。
寸脉浮滑,尺脉空虚
此为月经行尽之脉,心肺之气下迫,然胞宫之血已排尽,故寸脉浮滑,尺脉空虚,为经尽也。
寸脉浮滑,右尺有力
此为肾气充盛,气能生血,气亦能够行血。有形之血难以速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