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学派养生之道
时间:2025-0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
王海龙 河北省易县中医医院
易水学派的形成背景
金元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民饱受饥馑、惊恐之苦,内伤病多发,这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基础。张元素整理总结了《内难经》《中脏经》等经脏腑辨证的理论,吸取了《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中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鼻祖。这一体系在医学发展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养生观点
张元素:养正积自除
张元素,字洁古,河北省易县人,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反对泥于古方,强调要根据实际辨证施治。其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杲:实元气以脾胃为本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河北真定(石家庄市正定县)人。他师从张元素,尽得其传,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学派的代表和易水学派的中坚。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脾胃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在养生方面,李杲主张实元气,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王好古:扶助阳气
王好古,号海藏,元代赵州(石家庄市赵县)人。他初师事张元素,后从李杲学,得张、李二家之传。王好古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损的一面,发挥为阴证论,所著《阴证略例》为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阴证的形成与外感寒湿露雾之邪、内伤纵欲劳倦、饮食生冷以及平素体弱等因素有关。王好古强调通过温补阳气来养生,因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扶助阳气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罗天益:节制饮食
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人。他从李杲学医十余年,得其真传,著《卫生宝鉴》,发挥李杲脾胃内伤学说。
《卫生宝鉴》中记载:“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在养生方面,罗天益强调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易水学派养生思想的实践应用
调整饮食
易水学派提到,饮食应注意节制,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材,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如肾虚者可多食黑芝麻、黑木耳等黑色食物。
还应注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性,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调动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运动应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调节情绪
《脾胃论》中说:“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如在季节变换时,人们容易伤春悲秋、情绪低落,更需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适当发泄情绪,通过与朋友倾诉、听音乐、散步等进行调节。
脏腑辨证选穴调节气机升降易水学派针灸养生有法有方
(2025-04-26
04:15:10)[编辑][删除]
脏腑辨证选穴 调节气机升降
易水学派针灸养生有法有方
摘自2025-4-25中国中医药报
王海龙 河北省易县中医医院
图中分别为摩腹(左)、手部穴位按揉(中)、足部穴位按揉(右)。
在中医发展史上,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不仅革新了中药理论,更将脏腑辨证、气机升降等思想融入针灸实践,开创了“以药入针,针药相参”的独特诊疗体系。
从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到现代穴位理疗仪,易水学派的针灸智慧历经八百年依然生机勃勃。这套理论不仅教会我们通过特定穴位调理身体,更揭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养生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尝试这些历经时间检验的养生之法,让传统中医智慧为健康保驾护航。正如《卫生宝鉴》所言:“善用针者,如执枢运化,四两可拨千斤。”
脏腑辨证:
针灸选穴的“导航地图”
张元素提出的“脏腑虚实标本用药”理论,首次系统揭示了脏腑病变的用药规律。这一思想被引入针灸领域后,形成了“察脏腑虚实→辨经络状态→定穴位补泻”的三步诊疗模式。例如面对长期腹胀的患者,医家会先判断属于“脾虚湿困”还是“肝郁犯胃”,再选择相应经络的关键穴位进行治疗。
脾胃调理的经典方案
针对现代常见的脾胃虚弱问题,易水学派发展出“三枢配穴法”。
中脘穴(胃的募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犹如胃的“总开关”,艾灸此处能温暖中焦。
足三里(胃经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被称为“长寿穴”,针刺可双向调节胃肠功能。
太白穴(脾经原穴):在足内侧,第1路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脾虚者的“能量补给站”,按摩可改善消化不良。
肾阳养护的千年秘方
王好古提出的阴证论治,将肾阳比作“生命之火”。易水医家常采用“三角温补法”。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灸之如添灯油。
命门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温灸可激活命门真火。
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该穴为肾经原穴,针刺能引火归元。
冬季坚持艾灸这三个穴位,对怕冷、夜尿多等阳虚症状改善显著。红外热成像观察发现,艾灸命门穴后部分受试者腰部温度可升高2~3,效应可持续数小时。
气机升降:
藏在经络里的“电梯系统”
脾胃是人体的气机枢纽
李东垣将脾胃喻为气机升降的“十字路口”,这一理论在针灸中转化为独特的调气手法。
升清三要穴: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
1.5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构成垂直升提轴线。
降浊黄金组合: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天枢(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内脏下垂的绿色疗法
对于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病症,易水学派创立“升阳三重奏”:百会穴隔姜灸(每日9壮);足三里徐入徐出的补法针刺;配合胸腹部的气功导引术。
现代人的气机调理术
针对办公室人群常见的胸闷、腹胀问题,可尝试简易调气法。
晨起拍打膻中穴(在前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可振奋胸阳。
午间按压支沟穴(在前臂后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可促进肠道蠕动。
睡前推揉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可疏通下焦。孕妇禁用三阴交穴强刺激。
艾灸养生:
古人留下的“生命充电器”
温补理论的现代诠释
易水学派将艾灸发展为系统的能量疗法,其“三焦温补”体系具有以下作用。
上焦(心肺):灸大椎穴(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中焦(脾胃):灸神阙穴(在上腹部,脐中央)改善消化吸收。
下焦(肝肾):灸关元穴有助于延缓衰老。
家庭艾灸指南
脾胃虚寒:隔盐灸神阙穴。
腰膝冷痛:回旋悬灸命门穴。
易感冒体质:雀啄灸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皮肤潮红为度。
三焦辨证:
人体分层的“治理智慧”
上中下三焦的针灸方案
上焦热证(咽痛、失眠):少商穴刺血+合谷穴泻法。
中焦瘀堵(腹胀、便秘):中脘穴深刺+天枢穴温针灸。
下焦寒湿(带下、水肿):八髎穴齐刺+阴陵泉透刺。
办公室三焦保养法
上午(上焦时段):扩胸运动配合按揉列缺穴(在前臂外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午后(中焦时段):顺时针摩腹刺激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傍晚(下焦时段):踮脚运动激活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古今融合:
传统智慧的现代蜕变
针灸技术的创新传承
智能艾灸仪:精准控温技术实现“隔药灸”的现代化。
经络检测仪:通过电阻测量辅助穴位定位。
易水学派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
慢性疲劳:百会穴磁疗贴+足三里穴位埋线。
代谢综合征:中脘穴电针刺激+关元穴火龙罐疗法。
情绪障碍:太冲穴揿针治疗+膻中穴芳香按压。
文中涉及的针刺、艾灸、刺血、穴位埋线、深刺、温针灸、隔姜灸等治疗方法的操作,均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不可自行尝试。居家养生建议仅限轻柔按摩与温和艾灸(距皮肤3厘米以上),具体治疗请到正规中医院就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