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出人生大境界(2022-10-0904:15:06)[编辑][删除]

(2025-03-10 19:22:24)

读出人生大境界

 (2022-10-09 04:15:06)[编辑][删除]

读书,读出人生大境界 

大道知行   2022-10-05 08:35


书籍记载着人们实践认知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的深厚积淀。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提升本领,还是一种精神情操的享受和陶冶。然而,同样的一本书,同样的字里行间,不同读者却有不同的收获。读书是一门学问,也有不同的境界。

每每读到书中人物身处险境便正襟危坐,双拳紧握,神情俨然;每每读到书中精彩绝伦的情节不禁拍案叫绝,神采飞扬,如获至宝;受书中人物、情节的吸引,读到深处,与喜爱的角色同喜同悲、同嗔同怒;同时,对书中的历史脉络、风情人土和妙文绝句均细细品味、吸收。此时,读者已读懂书中内容,其情感、思想也随内容情节而波动,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达到了沉浸书中,流连往返的境界。于谦《观书》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平凡的世界》,会不知不觉沉浸在文中主人公的奋斗、抗争的历程中,许多读者都是宁愿不吃饭睡觉也要一气呵成看完。从读懂一本本书开始,坚持不懈,长此以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进而变得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以读书破万卷之甘苦,享“下笔如有神”之乐趣。

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许多人工作之余,喜欢通过报刊或者在网上浏览一些趣事之类,一目十行,只是单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这样勉强可称之为“读书”,难以进入境界之列。

能够透过故事情节、人物结局,去思考作者的构思、设计,故事的框架结构是如何搭建的,内容情节是如何叙述的,人物命运是如何安排的;并从自己的角度点评作者的上述设计、构思是否合乎情理、恰到好处。此时的读者,已进入到了另一种境界,即既在读书,也在读人。这一境界,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书,会更加注重“读人”、读文章的作者、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再是单纯的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情节的精妙、遣词造句的优劣、表现手法的技巧、表达效果的好坏,能够对文章进行主观的品评了。比如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会为作者的洞察力和构思惊奇;读《蜀道难》,三次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三难却不同,然而通过对比,却发现深层意脉贯通。初读《西游记》晒经石的故事时,只感觉猪八戒笨手笨脚,弄坏了经文,被孙悟空批评,顿感妙趣横生。多年后再读,却从“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这句话里读出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试想,如果经文完整,那且不是太平盛世,没了朝代更替,也就没有作者所处的时代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到第二种境界,读者已学会从“门道”开始,与作者隔书对话,从读书到读人,从读懂到读透的境界转变。通是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杨卫国先生以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为例,要学习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读者,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时代背景、深层内涵,结合时代、结合自我,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去思考欣赏,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由书中智慧悟出自己人生之智慧,加以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在不同领域中提炼规律,深化递进。由此可见,触类旁通就是这个道理。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越是渴求读书。他们的阅历已远超常人,时间比我们更值钱,但书香的熏陶,书卷的滋养,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读书意味着与古往今来最聪明的一群人对话。从求知中感悟读书的境界,在真理不懈的追求中吸收时间淘洗后留下来的“人生精华”,进而提炼事物发展的规律,得到了思维的革新、意志的磨砺和人生价值的提升。“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在读书中升华了思想,并运用到生活中。日常阅读时,从阅读经验中汲取精华,化为己用。必须把书读“通”,才能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只有勤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达到境界的不断提升,最终把书读懂读透读通,读的明白,达到“看透纸背”的效果,最终悟出传道授业解惑的秘法。

心宽看世界,到处都是门,路路皆通;心窄看世界,到处都是防盗门,门门锁死。人生的质量,与别人无关,只需要打开自己心底那扇门。

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名利,但不能没有希望,不能没有信念。 生命原本没有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生命一个意义。

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五行气化论”的创立者。“堂堂正正当医生,一丝不苟做学问;不忘初心研医道,牢记使命济世人”精勤不倦、攻坚克难,用临床实践的热情、理论创新的勇气、薪火相传的责任,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时代内涵。刘华为在总结导师张学文教授“痰瘀互结、水瘀互结、湿瘀互结”观点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首次将中医的“五行”与“气化”两个概念相结合,创立了“五行气化论”。

五行气化论是在研究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和气化理论的“形气转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防治难治性疾病的理论。该理论系统发掘了中医“生化”内涵,深化了中医“气化”理论;强调了“痰水湿瘀”干预时点前移;确立了“升降调气机、温化促气化”原则;通过“调畅气机、恢复气化”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遴选了130首“合方”,并指导研发易喘平胶囊、石芦清金颗粒、益肺解毒颗粒、补肺去痿颗粒、中华胃康胶囊、芙蓉再造丸等20余种制剂。构建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五行气化论”辨治体系,为中医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

他认为肿瘤多因机体局部“缺阳”而致,提出“缺阳致癌”“养阳防癌”;脾胃病以“虚为本、滞为标”立论;代谢综合征当从痰、水、湿、瘀或互结论治;糖尿病从小肠寒热、升降失常论治;肝病不独考虑相火过亢,也存在相火不及的病机;肺病外感者宜散邪气、宣肺气、顾胃气,内伤者宜消邪气、降肺气、促气化。此外,他首次提出胆颈综合征、胃咽综合征等临床概念。这些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新观点、新概念,共同构成了“五行气化论”学术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