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药并进抢救心衰重症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陈某,女,66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心脏病史,病于昨夜发作,因怕影响家人睡眠,未曾叫醒家人,至天明病情加剧,症见喘息气急,呼多吸少,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色灰暗,鼻孔干燥,人中沟隐胀,四肢乏力。舌质紫暗,苔少,脉微弱。笔者建议速备车到县医院。奈何患者晕车严重,执意不去医院,家人亦恐推拉挪移加重病情,亦恐途中突发意外,故坚持拜托笔者诊治。事到如此,笔者立即前往诊所,诊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处方:黑附片10g,人参30g,山茱萸50g。嘱家属先煮附子20分钟,再入人参、山茱萸,煎浓汁缓缓与之服,一日多次服。并用清艾条于患者膻中、气海、关元、百会四穴交替悬灸。
灸药并进,至中午12时,病情基本稳定,无加重迹象,至下午症状逐渐减轻,呼吸平稳,能平卧,面色转润,汗收,脉缓。
同日晚拟方:制附片5g,干姜10g,人参10g,桂枝9g,枳壳10g,薤白8g,法半夏8g,檀香10g,炙甘草15g,酸枣仁10g,百合10g,泽泻6g,茯苓10g。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8日二诊:药后,喘息、憋闷、气短均减轻,肢体活动自如,舌上有薄白苔,能进少量流质饮食。处方:制附片8g,人参10g,白术10g,煅龙骨、牡蛎各15g,麦冬9g,五味子9g,瓜蒌仁10g,薤白8g,桂枝8g,檀香8g,酸枣仁12g,百合15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7日,患者基本恢复平时状态。守上方加健脾之味以善其后。
按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的病机为心脏虚弱,以心气虚心阳虚为病理基础,导致产生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涉及心、脾、肺、肾。
本案患者为心衰重症,阳气虚脱。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故首处以附子回阳救逆、人参益气培元、大剂山茱萸收敛固脱。三药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并辅以艾灸。考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论脏腑·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百会穴位居巅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在头部的经气(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续方中制附片、干姜回阳救逆;人参、炙甘草益气固脱;薤白辛滑通阳、宽胸散结;檀香理气、利胸膈;桂枝通阳,枳壳畅中;法半夏、茯苓豁痰;酸枣仁、百合益心阴、宁心神;泽泻利水。于是则阳回逆转,痰开瘀散,水利阳通,收到预期的效果。复诊在上方加入煅龙骨、牡蛎以加强摄敛之功。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陈某,女,66岁,2017年9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心脏病史,病于昨夜发作,因怕影响家人睡眠,未曾叫醒家人,至天明病情加剧,症见喘息气急,呼多吸少,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色灰暗,鼻孔干燥,人中沟隐胀,四肢乏力。舌质紫暗,苔少,脉微弱。笔者建议速备车到县医院。奈何患者晕车严重,执意不去医院,家人亦恐推拉挪移加重病情,亦恐途中突发意外,故坚持拜托笔者诊治。事到如此,笔者立即前往诊所,诊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处方:黑附片10g,人参30g,山茱萸50g。嘱家属先煮附子20分钟,再入人参、山茱萸,煎浓汁缓缓与之服,一日多次服。并用清艾条于患者膻中、气海、关元、百会四穴交替悬灸。
灸药并进,至中午12时,病情基本稳定,无加重迹象,至下午症状逐渐减轻,呼吸平稳,能平卧,面色转润,汗收,脉缓。
同日晚拟方:制附片5g,干姜10g,人参10g,桂枝9g,枳壳10g,薤白8g,法半夏8g,檀香10g,炙甘草15g,酸枣仁10g,百合10g,泽泻6g,茯苓10g。3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8日二诊:药后,喘息、憋闷、气短均减轻,肢体活动自如,舌上有薄白苔,能进少量流质饮食。处方:制附片8g,人参10g,白术10g,煅龙骨、牡蛎各15g,麦冬9g,五味子9g,瓜蒌仁10g,薤白8g,桂枝8g,檀香8g,酸枣仁12g,百合15g,炙甘草15g。5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7日,患者基本恢复平时状态。守上方加健脾之味以善其后。
按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的病机为心脏虚弱,以心气虚心阳虚为病理基础,导致产生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涉及心、脾、肺、肾。
本案患者为心衰重症,阳气虚脱。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故首处以附子回阳救逆、人参益气培元、大剂山茱萸收敛固脱。三药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并辅以艾灸。考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论脏腑·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代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穴也。”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百会穴位居巅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在头部的经气(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续方中制附片、干姜回阳救逆;人参、炙甘草益气固脱;薤白辛滑通阳、宽胸散结;檀香理气、利胸膈;桂枝通阳,枳壳畅中;法半夏、茯苓豁痰;酸枣仁、百合益心阴、宁心神;泽泻利水。于是则阳回逆转,痰开瘀散,水利阳通,收到预期的效果。复诊在上方加入煅龙骨、牡蛎以加强摄敛之功。
标签: 健康 |
像冠心病,风心病,各种各样的心脏病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容易出现心率不齐,中医叫心悸,就是心慌,心慌发作起来会很难受,甚至有些人恶心呕吐,这些情况统统叫做心率失常,都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有些是背部发凉,怕冷,一凉一刺激就诱发,这种一般叫做心阳虚,是寒性的。还有一类与之相对,有一些虚热的情况,这个往往是心阴虚,有一些患者既怕冷,又有一些虚热,背后发凉,怕冷,但是他又有热,有燥汗,这就是阴阳两虚,炙甘草汤就是治疗心脏的阴阳两虚的这样一种心率失常的方子。
炙甘草汤有十味药。包括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大枣在这里面用的量较大,用到30个,甘草和大枣都是甘味的药物,治疗一个阴阳两虚的病,要用这么大量的甘味的药物,是因为中医对阴阳两虚有一个理论。要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果说阴虚的话就滋阴,阳虚的话就温阳,如果既有阴虚,又有阳虚就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甘味的药物和三味的药物可以补阴,甘味的药物和辛味的药物又可以补阳,这是它的一个奥妙。生地用的量也很大,用了
炙甘草汤里还用到了清酒,这是因为生地在这里边用的量太大,而生地比较腻,如果脾胃不好的话,吃完这个药会有没有食欲,实际上这个酒就是为了通血脉,可以消除腻性,血脉通畅,心脏往外打血,它的压力就小了。对于清酒,由于现在的白酒度数高,所以一般用两到三杯就可以了。当药汤熬好了以后,就可以加上这个酒。
益气通阳治心痹【草根一生】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瘦,虚烦不眠,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定悸;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