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瘀止血诸“紫珠”

(2025-02-22 13:12:09)
散瘀止血诸“紫珠”
摘自2025-2-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紫珠入药所言为叶,而果实入药则称紫珠果。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紫珠”之名的中药有4味,即紫珠叶、裸花紫珠、大叶紫珠、广东紫珠,皆来源于马鞭草科植物,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其主治相似。药典分列收载,可见从植物资源、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等有所不同。市场上又常见紫珠叶、紫珠草、紫珠,所言皆为植物杜虹花的叶。以下细说诸“紫珠”。
紫珠叶
药典载紫珠叶为植物杜虹花的叶。紫珠因其果实形色而得名,《本草拾遗》言“树似黄荆,叶小,无桠,非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有别名紫荆(《本草拾遗》)、止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紫珠草(《闽南民间草药》)等。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釆摘。
《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除杜虹花外,将紫珠、白毛紫珠或白棠子树(小叶紫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的叶也作为紫珠的来源。《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则将植物白棠子、华紫珠或老鸦糊的叶入药为紫珠。《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则将杜虹花的叶及嫩枝入药称紫珠草。
紫珠叶味苦、涩,性凉,归肝、肺、胃经,有凉血收敛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其入药始见于《本草拾遗》,谓“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毒肿,下痿,蛇虺、虫螫、狂犬毒,并煮汁服;亦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民间有用鲜紫珠叶捣匀后敷创口,治创伤出血者(《福建民间草药》)。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热毒疮疡、水火烫伤等症。中成药妇炎灵胶囊、罗浮山百草油、烧烫宁喷雾剂等皆有用紫珠叶组方入药。
紫珠有较好的收敛止血之功,适用于各种内外伤出血,尤以消化道、呼吸道出效果较好,常单味应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如中成药紫珠止血液是用紫珠草叶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胃肠道出血、便血、咯血以及外伤出血等。中成药止血宁片则用紫珠草组方入药。
紫珠叶含黄酮类、甾类、三萜、固醇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珠叶具有止血、抑菌、镇痛等作用。
裸花紫珠
中药裸花紫珠来源于植物裸花紫珠的叶。《中华本草》称“赶风柴”。《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则将华紫珠和裸花紫珠的叶入药称浙紫珠叶。裸花紫珠性味苦、微辛,平,有消炎、解肿毒、化湿浊、止血的功效。《岭南采药录》言其叶“煎水洗跌打伤,能祛瘀生新。如遇风肿,将叶煎水洗,取其梗和猪精肉煎服,能祛风消肿”。现代临床用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炎症肿毒、急性传染性肝炎、内外伤出血等症。中成药裸花紫珠栓是仅用裸花紫珠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消炎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宫颈炎、白念珠菌阴道炎等。
大叶紫珠
中药大叶紫珠为植物大叶紫珠的叶或带叶嫩枝。大叶紫珠味辛、苦,性平,归经同紫珠叶,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扑肿痛等症的治疗。中成药跌打伤科酒、三七血伤宁胶囊等有用大叶紫珠组方入药。
广东紫珠
中药广东紫珠为植物广东紫的茎枝和叶。《中华本草》称“金刀菜”。其以万年青之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言“俚医以截疟”。其性味、归经同紫珠叶,有收敛止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疡、水火烫伤等症的治疗。
紫珠果
植物华紫珠、大叶紫珠、老鸦糊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的成熟果实入药为紫珠果。《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有收载,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用药。其味淡、涩,性凉,归肝经,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痘、胁痛不适等症。

《类证治裁》论治血症要点
摘自2025-2-21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 龙 马金榜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证治裁》是清代林珮琴所著,书中对血症的论治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对出血的病因、部位、症状、颜色、性质、脉象等均有独到见解,并分别对吐血、衄血、蓄血、溺血、便血等不同病症进行了详细分析。以脏腑辨证为主,书中一一列举了相应的治则、方药,并附有验案。现将其论治要点概述如下。
辨出血主因
林珮琴在血症总论中指出:“血也,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灌输百脉,其清而纯者,为守脏之血。清中之浊者,为腑络之血。清中之清者,为营经之血。皆有气以护之,膜以隔之,络以通之,原不至于上溢而下脱也。”明确指出“一有偏伤,或怒劳迫而上升,或阴阳虚而失守”为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咳血唾血的主因;“阴虚阳搏,或阳衰阴脱,或湿热下陷”为崩中、漏下、溺血、便血、肠风血痢的主因;吐血“外因系火风暑燥之邪,内因系肝肾心脾之损”;“凡跌扑伤损,及努力负重忿怒气逆,皆使瘀血停蓄”,为瘀血内停的主因。
从出血部位症状辨
林珮琴认为,吐血出于胃,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咯血出于心,痰涎之血出于脾,唾血出于肾;鼻血为衄,口鼻俱出为脑衄,耳血为衈,目血为眼衄,齿血为牙衄,舌血为舌衄,九窍俱出为大衄;胸前一孔出血为心漏,脐间出为胃血,肤血为红汗、为肌衄,上出如泉涌,为血溢。冲任不摄为崩漏,由精窍出,溺孔痛为血淋。由膀胱出,不痛为溺血。下注之血,多因房劳伤肾。便后血为远血,由肠胃来;便前血为近血,由肛门出。
凡血症见咳嗽喘满,及膈左右胀痛者,病在肺也。如膻中一丝牵痛,或懊恼嘈杂者,病在心包也。如腹部不饥,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也。如胁肋牵痛,躁扰不安,往来寒热者,病在肝也。如气短似喘,咽痛声哑,骨蒸盗汗者,病在肾也。如呕吐烦渴,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也。鲜血随唾而出,或涎中有血,缠如丝,散如点者,多源于肾。血从脘胁呕吐,良由暴怒火逆,胸满胁痛,伤肝动血。血出口鼻,属肺脾二经,积劳伤脾。血出耳窍,属肝肾二经。血出目窍,属肝火迫络损系。血出齿缝牙龈,属胃肾二经。血出舌上如线,多属心包火。
从出血颜色脉象辨
林珮琴指出,色稠红为结阴便血,其血色鲜稠为热迫注;色稀淡为脾胃虚寒;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为肠风;浊而色暗为脏毒;脓血杂痢为肠澼;射血如线为痔血。晦淡无光者,阳衰不能摄阴。阳症吐衄,血色鲜红;阴症血色紫暗如猪肝。粉红者肺血;鲜稠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点红丝者肾血。
阳症脉洪滑,阴症脉虚数。病若吐衄,脉当沉细,失血脉数大为阳盛,脉细为血少;细数为阴火郁于血中;尺滑而疾为血虚有热;芤为失血;弦紧胁痛为瘀结。寸大尺微为肺伏火;尺盛而寸虚,为肾虚阴火;右脉虚大为脾胃火;左脉数盛为肝胆火。凡衄血之脉,数实坚劲,或急而不调,皆难治。失血脉微细小缓者易治,洪数实大弦急,或虽小按之如循刃,皆不治等论述。
辨证论治
林珮琴治血症强调整体观念,以调理脏腑为主,注重辨证,务求实用,组方选药得当。治疗法则有多种,主要用清火泻实、补脾益气、补血、补肾、疏肝、清肝火、降气、活血化瘀等治则。
清火泻实:若火灼风温之呛血,宜甘凉肃降,用沙参、麦冬、贝母、天花粉、玉竹、石斛。对吐血后胸满痛、脉洪大有力的,用当归、牡丹皮、酒大黄、玄明粉从大便导之。林珮琴告诫:“不可骤用止涩,不可专行腻补,不可轻用苦寒,不可妄用攻伐,审症切脉以调之。”如火迫血逆致衄者,治宜清降,选用生地黄饮子、茜根散。火热亢极而衄者,治宜苦寒咸寒,如黄连、黄芩、栀子、玄参等。暴衄治须凉泻,如用犀角地黄汤。蓄血血结胸膈,烦渴谵语的,用桃仁承气汤。
补脾益气:唾血脾虚不摄者用加味归脾汤。衄血思伤心脾,惊悸不眠,用归脾汤。劳伤元气,咳嗽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便血久而气陷血脱,用补中益气汤。衄血气衰血脱,神疲昏愦,用独参汤。嗽血成劳,肌削神疲,五心烦热,咽干颊赤,盗汗减食,人参饮子或四君子汤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子。吐血血色鲜紫,吐后神疲懒言,以补气药摄之,宜独参汤。
补血:治血虚甘温为主,宜人参、鹿胶、阿胶、熟地黄、枸杞子、炙甘草、龙眼肉、红枣。吐血夺精亡血者,宜人参、海参、熟地黄、河车、五味子、枸杞子等,急固真元,大填精血。吐血血虚发热,用当归补血汤。
补肾:吐后房劳伤肾,阴血失纳者,宜用青铅六味饮加五味子、牛膝,壮水镇阳。咳血因肾水亏,火炎烁金,肺燥络损,治宜壮水清金,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咯血由房劳伤肾,火载血升,咯血成块,系由肾虚痰泛。初用白芍、牡丹皮、茯苓、枣仁、山药等。后必滋补肾阴,以安其血,六味饮加牛膝、麦冬、五味子。衄血欲伤肾精,阳虚失纳,上喘下逆,都气丸加枸杞子、菟丝子。溺血肺肾阴虚,口干腰酸,用六味丸。溺血日久,肾虚液涸,六味阿胶饮。
疏肝清火降气:吐血郁损肝阳,宜用六郁汤。郁损肝阴,宜用阿胶、蛋黄、白芍、生地黄等。怒动肝火,宜用苏子、郁金、降香、丹皮、栀子等苦辛降气。衄血怒伤肝阴,火冒头晕,用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阿胶、桑叶。血从脘胁呕出,暴怒火逆,胸满胁痛,伤肝动血,宜柴胡疏肝散。
活血化瘀:蓄从高坠下,恶血停留,腹胁痛不可忍,用复元活血汤。少腹硬满,大便黑色,用抵当汤。血瘀而结,宜苦泻之,酸泻之,大黄、桃仁、三棱、苏木、红花、茜草根、山楂、琥珀等。
另有血虚热当凉润;血虚寒宜辛热。气逆血升宜苦降;血虚而滞,宜辛甘以和之;血滞而痛,宜辛温以行之;血陷下,宜辛苦香以举之;血滑脱,宜酸涩以收之;血积而坚,宜咸寒以软之;血燥,宜甘润以滑之;风淫袭血,散之。丰富多彩的治则,均可充分体现出林珮琴对血症论治的独到见解及实用价值。
验案举隅
案一
韦氏,晡热呕咳痰血,此上损候也。用阿胶(蛤粉炒)、百合、茯神、鲜藕、潞参、山药、白芍、丹皮各二钱,川贝母一钱,五味子四分,红枣五枚。二剂红止,热渐退。去丹皮、阿胶、鲜藕,加栝萎仁。二服痰嗽亦除。
案二
族子,劳力伤阴,口干鼻衄,颊赤神疲。是冬阳不潜,当春脉洪晡热,系引动温邪。先治温,后治劳。黑山栀、生地、白芍、丹皮、麦冬、沙参、蔗汁。三服脉洪已退,鼻衄亦止。而右尺不静,龙焰未熄。宜滋阴潜阳,六味丸料去泽泻,加龟板、淡菜、五味、白芍。煎服十剂效。收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