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走越痛越走小心膝关节病
(2025-02-21 04:13:21)
健步走越痛越走
小心膝关节病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膝关节病青睐中老年女性
膝关节病,又称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人到中年是体质变化的“分水岭”,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水平分泌减少,导致骨代谢紊乱、骨稳态失衡,骨密度下降。软骨组织逐渐老化,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也随之减退,出现退行性改变。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肾气衰退、气血亏虚、筋骨失养的时间比男性稍早(约5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中年之后,肝肾渐亏,肝主筋、肾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素问•宣明五气》还指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如果健步走运动过度或不当,不仅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和筋膜受损疼痛,还可能使关节内软骨修复能力无法应对磨损速度,从而引发软骨缺血、脆弱、剥脱,形成骨质增生,最终导致膝关节病。
健步走易伤膝关节
健步走一般要求行走4公里,这种运动对膝关节具有冲击性。在健步走过程中,膝关节承受的垂直挤压力或冲击力较大,很容易导致膝关节内半月板的慢性损伤,甚至使股骨和胫骨关节面软骨发生机械性磨损。
如果中老年女性出现膝关节隐隐作痛、打软腿、下蹲起立费力、嘎吱作响,或出现肿胀、滑膜炎等症状,可能是早期膝关节软骨退化或膝关节病的信号,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X光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调护。
避免陷入“越痛越走”的误区
如何科学健步走,同时保护膝关节呢?首先,健步走时最好选择有缓冲气垫的跑鞋,并在空气新鲜的塑胶跑道或健身步道上进行。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其次,在自然行走的基础上,以中速行走为宜,或中速与快速交替进行。再次,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控制运动量,每次行走距离以2~3公里为宜,避免过度运动或“越痛越走”,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患有膝关节病的中老年人,是否还能继续健步走呢?如果关节疼痛较轻,诊断为轻度膝关节病,则可选择慢节奏的健步走,适当减缓速度、缩短距离,每周进行3~4次,每次约半小时。如果单侧或双侧膝关节疼痛较重,经检查属于中重度膝关节病,则不建议进行健步走,以免病情加剧。此时可选择散步、骑行、游泳、八段锦等轻松、非对抗性的运动。
膝关节的日常养护
温暖护膝。中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要注意保护膝盖,避免裸露膝盖。外出时可佩戴护膝保暖防寒,也可用热水袋、暖宝宝或热盐包外敷关节,以改善血液循环。
改变生活方式。膝盖也是“消耗品”,应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久坐、久蹲或跪坐,尽量减少爬楼次数,控制体重,适度进行户外运动,防止膝关节受伤。
功能锻炼。增强膝盖周围肌肉力量,可采用直腿抬高法:坐位,伸直下肢,勾脚,尽量抬高一侧下肢,持续5~6秒后交替锻炼另一侧。每日早中晚各进行3次,每次20~25组动作。
热水泡脚。足部有膝关节反射区(跟骨前外侧缘与骰骨的凹陷处),也是足三阳经络的起始处,且经络走行经过膝部。睡前用不超过45的热水泡脚半小时,并按摩足部,可起到舒筋活血、散寒温肾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加入艾叶、川芎、桂枝等祛风散寒、活血行气的中药。
按揉三穴防治颈椎病
摘自2025-8-22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的“项强”“项筋急”“颈肩痛”“眩晕”“痹证”等范畴,发病多因伏案久坐,耗伤精气,劳损筋肉;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扭挫损伤,外邪侵袭,气血瘀滞,导致颈项经脉痹阻,气血不通。本病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关系密切。颈椎病发病一般缓慢,症状以头枕、颈项、肩背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病情轻者多为头晕、头痛、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和恶心,严重者可致瘫痪,甚则危及生命。现代医学根据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等6型。推荐按揉以下穴位,缓解颈椎病。
风池
风池,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本穴主治风邪为患,为搜风的要穴,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表、清头明目的功效。日常生活不当姿势,可使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长期受压,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和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按揉本穴,能起到疏通颈项经脉气血、濡养筋骨的功效,同时还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受压的颈椎间盘,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项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同时按揉风池穴可疏散内风和外风,又能对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头晕起到很好的调理效果。
天柱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项部,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即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天,指上部,人体头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体之颈项。该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颈椎骨)上端,支撑头颅,意为擎天之柱,具有疏风通络、息风宁神的功效。故选取天柱穴按揉,亦为局部取穴,能疏筋养骨、通经活络,对颈项部气血起到疏导作用,改善颈椎病因颈项气血不通导致的痛和麻木等症状。
后溪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在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为半握拳,掌远侧横纹头(尺侧)赤白肉际处。后与前相对,本穴与前谷穴位置相对;溪,有沟、陷之意,后溪穴所处位置形如沟渠,具有清心解郁、清热截疟、散风舒筋的功效。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过肩循颈,选取后溪穴,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疏畅太阳经气血;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故按揉后溪穴能同时疏调太阳经和督脉经气,对颈椎病引起的颈项、肩胛部气血不通起到疏导作用,进而缓解颈椎病。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膝关节病青睐中老年女性
膝关节病,又称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人到中年是体质变化的“分水岭”,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水平分泌减少,导致骨代谢紊乱、骨稳态失衡,骨密度下降。软骨组织逐渐老化,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也随之减退,出现退行性改变。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肾气衰退、气血亏虚、筋骨失养的时间比男性稍早(约5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中年之后,肝肾渐亏,肝主筋、肾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素问•宣明五气》还指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如果健步走运动过度或不当,不仅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和筋膜受损疼痛,还可能使关节内软骨修复能力无法应对磨损速度,从而引发软骨缺血、脆弱、剥脱,形成骨质增生,最终导致膝关节病。
健步走易伤膝关节
健步走一般要求行走4公里,这种运动对膝关节具有冲击性。在健步走过程中,膝关节承受的垂直挤压力或冲击力较大,很容易导致膝关节内半月板的慢性损伤,甚至使股骨和胫骨关节面软骨发生机械性磨损。
如果中老年女性出现膝关节隐隐作痛、打软腿、下蹲起立费力、嘎吱作响,或出现肿胀、滑膜炎等症状,可能是早期膝关节软骨退化或膝关节病的信号,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X光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调护。
避免陷入“越痛越走”的误区
如何科学健步走,同时保护膝关节呢?首先,健步走时最好选择有缓冲气垫的跑鞋,并在空气新鲜的塑胶跑道或健身步道上进行。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其次,在自然行走的基础上,以中速行走为宜,或中速与快速交替进行。再次,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控制运动量,每次行走距离以2~3公里为宜,避免过度运动或“越痛越走”,以免加重病情。
对于已经患有膝关节病的中老年人,是否还能继续健步走呢?如果关节疼痛较轻,诊断为轻度膝关节病,则可选择慢节奏的健步走,适当减缓速度、缩短距离,每周进行3~4次,每次约半小时。如果单侧或双侧膝关节疼痛较重,经检查属于中重度膝关节病,则不建议进行健步走,以免病情加剧。此时可选择散步、骑行、游泳、八段锦等轻松、非对抗性的运动。
膝关节的日常养护
温暖护膝。中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要注意保护膝盖,避免裸露膝盖。外出时可佩戴护膝保暖防寒,也可用热水袋、暖宝宝或热盐包外敷关节,以改善血液循环。
改变生活方式。膝盖也是“消耗品”,应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久坐、久蹲或跪坐,尽量减少爬楼次数,控制体重,适度进行户外运动,防止膝关节受伤。
功能锻炼。增强膝盖周围肌肉力量,可采用直腿抬高法:坐位,伸直下肢,勾脚,尽量抬高一侧下肢,持续5~6秒后交替锻炼另一侧。每日早中晚各进行3次,每次20~25组动作。
热水泡脚。足部有膝关节反射区(跟骨前外侧缘与骰骨的凹陷处),也是足三阳经络的起始处,且经络走行经过膝部。睡前用不超过45的热水泡脚半小时,并按摩足部,可起到舒筋活血、散寒温肾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加入艾叶、川芎、桂枝等祛风散寒、活血行气的中药。
40年来,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在几代人,创新了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出了“体脏合痹”理论,并主张以“和正调衡”为总体治疗原则,指导风湿免疫病的个体化、系统化防治——
体脏同治 攻坚“不死癌症”
摘自2025-4-14中国中医药
本报记者 徐 婧
风湿免疫病,是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该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伤”。
广安门医院”)看到。晨僵、皮疹、关节肿痛、肾脏受损……这些多器官受累的症状。
创新性地提出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中医原创理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中心主任姜泉,她表示,风湿免疫病多呈现肢体与脏腑同病的复杂特性,体脏分治的单一辨治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姜泉团队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学说。
传承精华
引领中医风湿病治疗
20世纪80年代,时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的赵金铎提出,中医临床研究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在赵金铎、路志正、谢海洲、刘志明几位老中医的主导下,成立了内科研究室,主攻痹症和心病。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
1983年,初入广安门医院内科的姜泉,路志正和谢海洲对我影响深远。”姜泉说,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了痹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谢海洲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的学术思想,强调祛湿健脾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治痹从“辛温”转向“辛凉”
作为风湿免疫病家族中的一大类,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为“尪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以《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最早论述,以“五体痹”“五脏痹”为早期分类。
但姜泉并没有因循守旧,她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与地理、气候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和社会意识的改变,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机与分型也与早期有所不同,风、寒、湿病机已不能全面概括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点。”
她以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终点结局——骨破坏的干预为突破点,于国内率先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伴炎症指标上升时的表现与传统的风、寒、湿痹有所不同,多属于湿热证范畴,运用清热利湿活血类方药投之即效。故而,团队证实湿热瘀阻证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常见证候。风寒湿邪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但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直接病邪却不仅是风寒湿之气,湿热夹杂瘀血既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又是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关键病理机制。因此,姜泉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入侵机体,郁久化热,湿热毒邪久恋,血凝痹阻经络,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腐蚀筋骨气血,致关节肿痛僵硬,甚则导致骨破坏。在治法上,强调清热活血法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重要治法,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
“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是中医治痹病的理论突破。临床疗效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理论创新,才能永葆中医生命力。”姜泉说。
创新理论
聚焦痹病多系统损害
“风湿病临床表现常是上下同病、表里同病、脏腑同病,因此辨治疾病不能仅限于局部病灶生病之脏,还应着眼于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脏腑。”老师路志正的学术思想给了姜泉很大的启发。
姜泉表示,风湿免疫病具有多系统、多脏腑受累的特点,其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症状时,均可按脏痹论治。脏痹雏形始见于《素问•痹论》所论“五脏皆有合……内舍于其合也”之五脏痹。随着国内外对风湿免疫病认知的逐步深入,发现风湿免疫病几乎可以攻击人体的任何器官系统,且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故而五脏痹已无法完全概括脏痹的范畴,脏痹的概念需扩展外延。
在传承前人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姜泉以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立足“五体痹”“五脏痹”传变与风湿免疫病的发展和转归,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理论。
姜泉介绍,体脏合痹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而立论。其拓展了“体”“脏”的内涵与外延,将五体、九窍、玄府、十二节均归属于“体”,五脏、六腑、髓海、心包等皆归属于“脏”。体、脏由血脉、经络相连,表里相合,相互影响,融为一体。
姜泉认为,过于拘泥于五行视角,难以解读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所表现的体脏间复杂联系,如肌痹不独碍脾、脉痹亦可引发肾痹、皮痹可与肌痹同病、肺痹可与肾痹共存。因此,认识体脏关系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体脏视为一个互为统属、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的精密网络,充分认识到任意一点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受到影响。其次,经络系统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对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络学说是体脏合痹认识的科学依据,在风湿免疫病的诊疗中也应重视经络的作用。另外,气血津液在脏体间循环流动,其生成转化是脏体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媒介和动力。最后,情志失调亦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内生五邪、六郁,引发风湿免疫病。
“体与脏紧密联系,表里相合,互为统属,相互依存,通过五行的体脏系统、经络的循环沟通、气血津液的濡养、脑髓的意识活动,构成了关系密切的系统网络,‘体脏合痹’的多元疾病演变过程契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损害的复杂特性。”姜泉说。
形成治则
“体脏同治”提高临床疗效
患者10余年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正气愈亏,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精不足,首诊选方以当归补血汤及六味地黄丸化裁,二诊患者热象较甚,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三诊遣方思路仍续首诊补益为主,四诊继续加强补虚之力,后患者症状改善,病情平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中姜泉逐渐认识到风湿免疫病发病根本在于正邪失衡,需要通过调整正邪关系恢复机体免疫稳态。因此她提出“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
“和正调衡”即以和正祛邪为法,通过药物和/或非药物疗法对相关风湿免疫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多靶点起效,对多种具有生物拮抗关系的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形成针对性的平衡调节,从而恢复免疫稳态,即所谓“多靶调衡”。因此,“和正调衡”非独“和法”,其重在“衡”。中医药治疗不单纯是扶正或者祛邪,而是强调恢复免疫状态的再平衡以达到缓解疾病之目的。
在“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下,形成了以“体脏同治”为核心的治疗理念。
姜泉介绍,“体脏同治”是指根据体脏合痹的特点,把握多系统损伤规律及防治时间节点,通过施治以断病因、定病位、逆病性、截病势,从而祛邪安正、和正调衡,达到控制疾病活动、防治多系统损伤、避免病情进展与重叠转化、延长生存期的诊治目的。她举例阐述了“体脏同治”的治疗理念。如雷诺现象常因紧张或寒冷等因素诱发,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常见于硬皮病等疾病,多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通畅气机。如干燥综合征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使脾气健运,津液输布,孔窍得养。
从动态、时空多角度实现中医理论创新,以疾病为小切口、以临床疗效为基石,完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人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体脏合痹”原创理论和“体脏同治”治疗理念的形成,正是姜泉团队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写照。
体脏同治 攻坚“不死癌症”
摘自2025-4-14中国中医药
本报记者 徐 婧
风湿免疫病,是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该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伤”。
广安门医院”)看到。晨僵、皮疹、关节肿痛、肾脏受损……这些多器官受累的症状。
创新性地提出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中医原创理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中心主任姜泉,她表示,风湿免疫病多呈现肢体与脏腑同病的复杂特性,体脏分治的单一辨治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姜泉团队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学说。
传承精华
引领中医风湿病治疗
20世纪80年代,时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的赵金铎提出,中医临床研究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在赵金铎、路志正、谢海洲、刘志明几位老中医的主导下,成立了内科研究室,主攻痹症和心病。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
1983年,初入广安门医院内科的姜泉,路志正和谢海洲对我影响深远。”姜泉说,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了痹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谢海洲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的学术思想,强调祛湿健脾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治痹从“辛温”转向“辛凉”
作为风湿免疫病家族中的一大类,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为“尪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以《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最早论述,以“五体痹”“五脏痹”为早期分类。
但姜泉并没有因循守旧,她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与地理、气候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和社会意识的改变,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机与分型也与早期有所不同,风、寒、湿病机已不能全面概括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点。”
她以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终点结局——骨破坏的干预为突破点,于国内率先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伴炎症指标上升时的表现与传统的风、寒、湿痹有所不同,多属于湿热证范畴,运用清热利湿活血类方药投之即效。故而,团队证实湿热瘀阻证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常见证候。风寒湿邪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但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直接病邪却不仅是风寒湿之气,湿热夹杂瘀血既是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又是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关键病理机制。因此,姜泉提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入侵机体,郁久化热,湿热毒邪久恋,血凝痹阻经络,病邪深入骨骱,胶着不去,腐蚀筋骨气血,致关节肿痛僵硬,甚则导致骨破坏。在治法上,强调清热活血法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重要治法,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
“治痹从‘辛温’向‘辛凉’转变,是中医治痹病的理论突破。临床疗效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理论创新,才能永葆中医生命力。”姜泉说。
创新理论
聚焦痹病多系统损害
“风湿病临床表现常是上下同病、表里同病、脏腑同病,因此辨治疾病不能仅限于局部病灶生病之脏,还应着眼于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脏腑。”老师路志正的学术思想给了姜泉很大的启发。
姜泉表示,风湿免疫病具有多系统、多脏腑受累的特点,其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症状时,均可按脏痹论治。脏痹雏形始见于《素问•痹论》所论“五脏皆有合……内舍于其合也”之五脏痹。随着国内外对风湿免疫病认知的逐步深入,发现风湿免疫病几乎可以攻击人体的任何器官系统,且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故而五脏痹已无法完全概括脏痹的范畴,脏痹的概念需扩展外延。
在传承前人思想精粹的基础上,姜泉以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立足“五体痹”“五脏痹”传变与风湿免疫病的发展和转归,创新性提出“体脏合痹”理论。
姜泉介绍,体脏合痹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而立论。其拓展了“体”“脏”的内涵与外延,将五体、九窍、玄府、十二节均归属于“体”,五脏、六腑、髓海、心包等皆归属于“脏”。体、脏由血脉、经络相连,表里相合,相互影响,融为一体。
姜泉认为,过于拘泥于五行视角,难以解读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所表现的体脏间复杂联系,如肌痹不独碍脾、脉痹亦可引发肾痹、皮痹可与肌痹同病、肺痹可与肾痹共存。因此,认识体脏关系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体脏视为一个互为统属、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的精密网络,充分认识到任意一点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受到影响。其次,经络系统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对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络学说是体脏合痹认识的科学依据,在风湿免疫病的诊疗中也应重视经络的作用。另外,气血津液在脏体间循环流动,其生成转化是脏体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媒介和动力。最后,情志失调亦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内生五邪、六郁,引发风湿免疫病。
“体与脏紧密联系,表里相合,互为统属,相互依存,通过五行的体脏系统、经络的循环沟通、气血津液的濡养、脑髓的意识活动,构成了关系密切的系统网络,‘体脏合痹’的多元疾病演变过程契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损害的复杂特性。”姜泉说。
形成治则
“体脏同治”提高临床疗效
患者10余年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正气愈亏,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精不足,首诊选方以当归补血汤及六味地黄丸化裁,二诊患者热象较甚,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三诊遣方思路仍续首诊补益为主,四诊继续加强补虚之力,后患者症状改善,病情平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中姜泉逐渐认识到风湿免疫病发病根本在于正邪失衡,需要通过调整正邪关系恢复机体免疫稳态。因此她提出“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
“和正调衡”即以和正祛邪为法,通过药物和/或非药物疗法对相关风湿免疫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多靶点起效,对多种具有生物拮抗关系的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形成针对性的平衡调节,从而恢复免疫稳态,即所谓“多靶调衡”。因此,“和正调衡”非独“和法”,其重在“衡”。中医药治疗不单纯是扶正或者祛邪,而是强调恢复免疫状态的再平衡以达到缓解疾病之目的。
在“和正调衡”的治疗原则下,形成了以“体脏同治”为核心的治疗理念。
姜泉介绍,“体脏同治”是指根据体脏合痹的特点,把握多系统损伤规律及防治时间节点,通过施治以断病因、定病位、逆病性、截病势,从而祛邪安正、和正调衡,达到控制疾病活动、防治多系统损伤、避免病情进展与重叠转化、延长生存期的诊治目的。她举例阐述了“体脏同治”的治疗理念。如雷诺现象常因紧张或寒冷等因素诱发,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常见于硬皮病等疾病,多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通畅气机。如干燥综合征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使脾气健运,津液输布,孔窍得养。
从动态、时空多角度实现中医理论创新,以疾病为小切口、以临床疗效为基石,完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人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体脏合痹”原创理论和“体脏同治”治疗理念的形成,正是姜泉团队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写照。
按揉三穴防治颈椎病
摘自2025-8-22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的“项强”“项筋急”“颈肩痛”“眩晕”“痹证”等范畴,发病多因伏案久坐,耗伤精气,劳损筋肉;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扭挫损伤,外邪侵袭,气血瘀滞,导致颈项经脉痹阻,气血不通。本病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关系密切。颈椎病发病一般缓慢,症状以头枕、颈项、肩背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病情轻者多为头晕、头痛、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和恶心,严重者可致瘫痪,甚则危及生命。现代医学根据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等6型。推荐按揉以下穴位,缓解颈椎病。
风池
风池,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本穴主治风邪为患,为搜风的要穴,具有平肝熄风、清热解表、清头明目的功效。日常生活不当姿势,可使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长期受压,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和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按揉本穴,能起到疏通颈项经脉气血、濡养筋骨的功效,同时还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受压的颈椎间盘,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项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同时按揉风池穴可疏散内风和外风,又能对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头晕起到很好的调理效果。
天柱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项部,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即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天,指上部,人体头部;柱,楹意,指支柱,喻人体之颈项。该穴位于项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颈椎骨)上端,支撑头颅,意为擎天之柱,具有疏风通络、息风宁神的功效。故选取天柱穴按揉,亦为局部取穴,能疏筋养骨、通经活络,对颈项部气血起到疏导作用,改善颈椎病因颈项气血不通导致的痛和麻木等症状。
后溪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在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为半握拳,掌远侧横纹头(尺侧)赤白肉际处。后与前相对,本穴与前谷穴位置相对;溪,有沟、陷之意,后溪穴所处位置形如沟渠,具有清心解郁、清热截疟、散风舒筋的功效。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过肩循颈,选取后溪穴,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疏畅太阳经气血;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故按揉后溪穴能同时疏调太阳经和督脉经气,对颈椎病引起的颈项、肩胛部气血不通起到疏导作用,进而缓解颈椎病。
前一篇:在饮食中解春困、疏情志、防外感
后一篇:飞蚊症,按揉四穴去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