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观指导下认识和治疗癌
(2025-02-14 04:38:15)
在整体观指导下认识和治疗癌
摘自2025-2-12中国中医药报
张玉龙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和研究早有文献记载,可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及至历代名家,均涉及不少肿瘤(癌症)的诊治。如公元7世纪《晋书》记载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即为今之肿瘤切除术。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载“癥瘕”、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论“瘿瘤”均为肿瘤之病。公元1171年宋代《卫济宝书》首次提到“癌”病。在此之前的隋代《巢氏病源》、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方秘要》等书均有类似癌症的记载。不过当时称之为“岩”,谓其坚硬如石,故谓之岩。“其色不变”“皮核相亲”“不作脓”“至牢有根”或作“石痈”。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中亦有“乳癌”之病,故在宋、元、明、清不少医著中,对乳癌、肾癌、舌癌(舌菌)、唇癌(茧唇)、失荣(颈淋巴癌)等症均有许多相关论述及有效方药的介绍。
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
癌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局部病变问题,而是与机体内部许多不良因素,如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病理改变有关,这才是“本”,癌只是“标”。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无临床症状的老年癌症患者,在未查出之前仍“健康”地生活着。中医学认为发生肿瘤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气、血、阴、阳亏损并导致机体的防御、调控、稳定、修复能力减弱;邪是指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致使痰血浊毒瘀阻、闭塞络道,凝结积聚,渐生肿块。中医学认为肿瘤(癌)的发病总是与全身的状况紧相联系,只有在整体观念等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去认识肿瘤(癌)的病理过程,才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治则以维持阴平阳秘为要务
对肿瘤(癌)的治疗,中医虽也注重局部的病变,但更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和生命的延续。其治疗原则总是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祛邪(痰、浊、湿、瘀、毒)消癥,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稳定和生命的最佳状态(阴平阳秘)为要务。所以中医治疗肿瘤(癌)的基本原则是:内外兼治,重在调内;病证结合,重在辨证;标本兼治,重在固本;扶正祛邪,重在平衡,延续生命。
施治须先审阴阳
对肿瘤(癌)患者的辨证,主要是全身辨证(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及局部辨证(辨别病变组织的寒热、肿痛、坚软、缓急、逆顺等)。特别是辨明阴阳属性最为紧要。
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辨证施治外科中的肿瘤、痈疽患者时,亦当首别阴阳。正如《疡医大全》所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所以对肿瘤(癌)的治疗,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施以适当的方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验案举隅
案一 非霍奇金淋巴瘤
冯某,男,57岁,2021年2月3日初诊。2月前因反复发热、消瘦、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曾到本市某西医医院住院检查。CT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腹内胰周及腹膜后大血管旁多发性淋巴结长大,考虑淋巴瘤。右侧颈部淋巴结切除术后病检,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在转省城上级医院诊治前,先行中医治疗,故来诊。
刻下:面色白,神疲乏力,发热(38)身痛,全身多处(颈旁、腋下、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有糖尿病史,现仍在服用二甲双胍与格列本脲,大便逼坠。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气阴两虚,脾虚湿热瘀阻。
方用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黄芪30g,生晒参15g,麦冬30g,北五味15g,当归15g,葛根30g,升麻10g,白术10g,苍术10g,黄柏10g,神曲15g,蒲公英30g,山药30g,黄连10g,浙贝母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水煎服,2日1剂,5剂。另予西黄丸,20盒,每次服3g,1日2次。
2月22日二诊:未再发热,大便正常,余症同前。守前方加三棱10g、莪术10g、白芍20g。5剂,煎服法同前。另予西黄丸,20盒,早晚服3g。
3月15日三诊:患者于3月11日至12日曾到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作相关辅助检查,并行颈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病理会诊后,作免疫表型检测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结果支持非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淋巴瘤,骨髓ALP(碱性磷酸酶)形态改变。患者及家属决定暂不考虑化疗,遂出院返回巴中,继续中医药治疗。刻下:形体消瘦,潮热多汗,但体表淋巴结较前减小减少。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此肾阴亏虚,相火燔灼。予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30g,山萸肉20g,牡丹皮20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0g,黄柏10g,知母10g,制鳖甲30g,醋龟板30g,山甲珠(研服)1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重楼10g。10剂,水煎服,2日1剂。仍予西黄丸30盒,服法同前。
4月10日四诊:病情好转,面容渐华,饮食渐增,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显著减小。续用原方10剂,煎服法同前。另服西黄丸20盒,1日3g。
5月26日五诊:精神渐佳,体表可触淋巴结明显减少减小。时有胸腹满闷,大便溏薄。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此脾虚湿热蕴阻之候。续用二诊时所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另作中药丸剂同服,丸药处方如下:生地黄150g,山萸肉80g,牡丹皮60g,蒸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盐黄柏60g,知母60g,制鳖甲100g,醋龟板100g,山甲珠50g,煅牡蛎100g,浙贝母80g,法半夏60g,陈皮60g,制黄芪150g,生晒参100g,紫河车100g,枸杞80g,半枝莲100g,白花蛇舌草100g,重楼50g,炙甘草50g。水泛为丸,每袋5g,塑封,每次1袋,1日3次。此中药丸剂一直服用至年底。
10月15日六诊:病情显著好转,面色红润,体重较前增加约3公斤。续用前方丸药服之。
2022年3月7日七诊:患者于原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查,作增强CT、彩超、生化等多项检查,并与2021年3~7月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颈、腋窝、锁骨上、纵隔及肺门、腹腔内等处的淋巴结明显减少、减小或消失;血细胞分类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肝功、肾功及肝、胆、胰、脾、肾CT扫描均正常。
随访4年多,未再复发。
按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根据其病理特征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复杂,临床上病位较多,不但可以出现在头、颈、腋下、腹股沟,还可出现在纵隔、胸膜、腹膜、胃肠道等较广泛的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较大。本病不经治疗的自然生存期为6~18个月。是严重威胁着群众健康的现代难治性疾病。本病属于中医岩(癌)证、失荣、瘰癧、瘿瘤等病范畴,大多为肾阴亏虚、真元耗损、忧思恚怒、瘀血流注与痰火凝结所致。中医认为发生肿瘤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其治疗原则总是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平衡阴阳,延续生命。
本例患者首诊时见面色白,神疲消瘦,行走乏力,身体疼痛,体表多处可扪及淋巴结肿大,大便逼坠,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气阴两虚,脾虚湿热蕴阻之候。故予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补脾益气,养阴清热,兼化痰浊。兼服中成药西黄丸,本方为《外科全生集》所载,由犀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组成,功能解毒消痈、活血行瘀,对肿瘤之属于阳热邪实者甚宜。
二诊时病稍减,未再发热,夜间多汗,时腹自痛,大便黏滞不爽,辨证同前。故仍用前方,加白芍,柔肝缓急,三棱、莪术活血消积,行气止痛。续服西黄丸活血消癥。三诊时,体表淋巴结较前减少减小,故患者婉绝了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化疗意见。仍坚持中医治疗,此时见患者病虽有所减轻,但形消体瘦,咽干多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反映出阴虚内热之候未已,痰血瘀阻之癥难消。故用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佐三甲(鳖甲、龟甲、穿山甲)软坚散结,滋阴潜阳,活血消癥,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清热解毒消肿,连服20余剂,并同时加服西黄丸治疗2个月后,病情大有好转。
后仍以此方加入紫河车、人参、黄芪大补元气,佐茯苓、渐贝母、法半夏、陈皮化痰散结,水泛为丸,缓缓图之,共奏滋阴补肾、益气培元之功,清热解毒、消瘰化癥之力。
治疗半年多后,患者病情显著好转,神清语朗,形体渐丰,并多次到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相关检查,与以往检查结果比照,发现体表及胸、腹腔内淋巴结逐渐减少减小,在2021年12月底的检查中,各相关部位的淋巴结已大部消散,且全身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未见损害,这一治疗结果,令医界同仁称奇,赢得了他们对中医药的赞许和尊重。
案二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
薛某,女,77岁,因颈部肿块半年多,于2014年6月6日来诊。患者1年前颈部发现包块,并逐渐长大,在当地治疗无效,曾在四川省广元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针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切除后拒绝化疗,返回当地调治。半年前左侧甲状腺区又出现肿块,生长迅速,渐至声音嘶哑,遂来中医治疗。
刻下:左侧颈部喉结旁有一约3cm×5cm之肿块,质硬,表面不平,皮色不变,触之不痛,随吞咽时上下移动度小。左侧颈部有2个0.5cm×0.8cm之淋巴结肿大。颜面潮红,时有头痛,心悸不宁,声嘶不扬,喉间痰黏,吞吐不利,呼吸不畅,胸胁满闷。饮食量少,小便灼热,大便时溏。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阴虚肝郁,痰瘀凝滞。
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洗)20g,海带(洗)15g,玄参20g,浙贝母20g,陈皮10g,连翘20g,姜半夏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20g,茯苓10g,黄柏10g,黄药子15g,夏枯草20g,香附10g,煅牡蛎30g。10剂,水煎服。另予小金胶囊10盒(四川省天基药业公司生产。规格:0.3g/粒×8粒/板×2板/盒),每次8粒,1日2次。
摘自2025-2-12中国中医药报
张玉龙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和研究早有文献记载,可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及至历代名家,均涉及不少肿瘤(癌症)的诊治。如公元7世纪《晋书》记载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即为今之肿瘤切除术。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载“癥瘕”、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论“瘿瘤”均为肿瘤之病。公元1171年宋代《卫济宝书》首次提到“癌”病。在此之前的隋代《巢氏病源》、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方秘要》等书均有类似癌症的记载。不过当时称之为“岩”,谓其坚硬如石,故谓之岩。“其色不变”“皮核相亲”“不作脓”“至牢有根”或作“石痈”。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中亦有“乳癌”之病,故在宋、元、明、清不少医著中,对乳癌、肾癌、舌癌(舌菌)、唇癌(茧唇)、失荣(颈淋巴癌)等症均有许多相关论述及有效方药的介绍。
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
癌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局部病变问题,而是与机体内部许多不良因素,如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病理改变有关,这才是“本”,癌只是“标”。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无临床症状的老年癌症患者,在未查出之前仍“健康”地生活着。中医学认为发生肿瘤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气、血、阴、阳亏损并导致机体的防御、调控、稳定、修复能力减弱;邪是指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致使痰血浊毒瘀阻、闭塞络道,凝结积聚,渐生肿块。中医学认为肿瘤(癌)的发病总是与全身的状况紧相联系,只有在整体观念等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去认识肿瘤(癌)的病理过程,才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治则以维持阴平阳秘为要务
对肿瘤(癌)的治疗,中医虽也注重局部的病变,但更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和生命的延续。其治疗原则总是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祛邪(痰、浊、湿、瘀、毒)消癥,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稳定和生命的最佳状态(阴平阳秘)为要务。所以中医治疗肿瘤(癌)的基本原则是:内外兼治,重在调内;病证结合,重在辨证;标本兼治,重在固本;扶正祛邪,重在平衡,延续生命。
施治须先审阴阳
对肿瘤(癌)患者的辨证,主要是全身辨证(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及局部辨证(辨别病变组织的寒热、肿痛、坚软、缓急、逆顺等)。特别是辨明阴阳属性最为紧要。
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辨证施治外科中的肿瘤、痈疽患者时,亦当首别阴阳。正如《疡医大全》所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所以对肿瘤(癌)的治疗,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施以适当的方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验案举隅
案一 非霍奇金淋巴瘤
冯某,男,57岁,2021年2月3日初诊。2月前因反复发热、消瘦、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曾到本市某西医医院住院检查。CT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腹内胰周及腹膜后大血管旁多发性淋巴结长大,考虑淋巴瘤。右侧颈部淋巴结切除术后病检,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在转省城上级医院诊治前,先行中医治疗,故来诊。
刻下:面色白,神疲乏力,发热(38)身痛,全身多处(颈旁、腋下、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有糖尿病史,现仍在服用二甲双胍与格列本脲,大便逼坠。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气阴两虚,脾虚湿热瘀阻。
方用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黄芪30g,生晒参15g,麦冬30g,北五味15g,当归15g,葛根30g,升麻10g,白术10g,苍术10g,黄柏10g,神曲15g,蒲公英30g,山药30g,黄连10g,浙贝母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水煎服,2日1剂,5剂。另予西黄丸,20盒,每次服3g,1日2次。
2月22日二诊:未再发热,大便正常,余症同前。守前方加三棱10g、莪术10g、白芍20g。5剂,煎服法同前。另予西黄丸,20盒,早晚服3g。
3月15日三诊:患者于3月11日至12日曾到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作相关辅助检查,并行颈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病理会诊后,作免疫表型检测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结果支持非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淋巴瘤,骨髓ALP(碱性磷酸酶)形态改变。患者及家属决定暂不考虑化疗,遂出院返回巴中,继续中医药治疗。刻下:形体消瘦,潮热多汗,但体表淋巴结较前减小减少。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此肾阴亏虚,相火燔灼。予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30g,山萸肉20g,牡丹皮20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0g,黄柏10g,知母10g,制鳖甲30g,醋龟板30g,山甲珠(研服)1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重楼10g。10剂,水煎服,2日1剂。仍予西黄丸30盒,服法同前。
4月10日四诊:病情好转,面容渐华,饮食渐增,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显著减小。续用原方10剂,煎服法同前。另服西黄丸20盒,1日3g。
5月26日五诊:精神渐佳,体表可触淋巴结明显减少减小。时有胸腹满闷,大便溏薄。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此脾虚湿热蕴阻之候。续用二诊时所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另作中药丸剂同服,丸药处方如下:生地黄150g,山萸肉80g,牡丹皮60g,蒸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盐黄柏60g,知母60g,制鳖甲100g,醋龟板100g,山甲珠50g,煅牡蛎100g,浙贝母80g,法半夏60g,陈皮60g,制黄芪150g,生晒参100g,紫河车100g,枸杞80g,半枝莲100g,白花蛇舌草100g,重楼50g,炙甘草50g。水泛为丸,每袋5g,塑封,每次1袋,1日3次。此中药丸剂一直服用至年底。
10月15日六诊:病情显著好转,面色红润,体重较前增加约3公斤。续用前方丸药服之。
2022年3月7日七诊:患者于原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查,作增强CT、彩超、生化等多项检查,并与2021年3~7月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颈、腋窝、锁骨上、纵隔及肺门、腹腔内等处的淋巴结明显减少、减小或消失;血细胞分类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肝功、肾功及肝、胆、胰、脾、肾CT扫描均正常。
随访4年多,未再复发。
按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根据其病理特征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复杂,临床上病位较多,不但可以出现在头、颈、腋下、腹股沟,还可出现在纵隔、胸膜、腹膜、胃肠道等较广泛的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较大。本病不经治疗的自然生存期为6~18个月。是严重威胁着群众健康的现代难治性疾病。本病属于中医岩(癌)证、失荣、瘰癧、瘿瘤等病范畴,大多为肾阴亏虚、真元耗损、忧思恚怒、瘀血流注与痰火凝结所致。中医认为发生肿瘤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其治疗原则总是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平衡阴阳,延续生命。
本例患者首诊时见面色白,神疲消瘦,行走乏力,身体疼痛,体表多处可扪及淋巴结肿大,大便逼坠,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气阴两虚,脾虚湿热蕴阻之候。故予东垣黄芪人参汤加减,补脾益气,养阴清热,兼化痰浊。兼服中成药西黄丸,本方为《外科全生集》所载,由犀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组成,功能解毒消痈、活血行瘀,对肿瘤之属于阳热邪实者甚宜。
二诊时病稍减,未再发热,夜间多汗,时腹自痛,大便黏滞不爽,辨证同前。故仍用前方,加白芍,柔肝缓急,三棱、莪术活血消积,行气止痛。续服西黄丸活血消癥。三诊时,体表淋巴结较前减少减小,故患者婉绝了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化疗意见。仍坚持中医治疗,此时见患者病虽有所减轻,但形消体瘦,咽干多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反映出阴虚内热之候未已,痰血瘀阻之癥难消。故用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佐三甲(鳖甲、龟甲、穿山甲)软坚散结,滋阴潜阳,活血消癥,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清热解毒消肿,连服20余剂,并同时加服西黄丸治疗2个月后,病情大有好转。
后仍以此方加入紫河车、人参、黄芪大补元气,佐茯苓、渐贝母、法半夏、陈皮化痰散结,水泛为丸,缓缓图之,共奏滋阴补肾、益气培元之功,清热解毒、消瘰化癥之力。
治疗半年多后,患者病情显著好转,神清语朗,形体渐丰,并多次到成都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相关检查,与以往检查结果比照,发现体表及胸、腹腔内淋巴结逐渐减少减小,在2021年12月底的检查中,各相关部位的淋巴结已大部消散,且全身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未见损害,这一治疗结果,令医界同仁称奇,赢得了他们对中医药的赞许和尊重。
案二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
薛某,女,77岁,因颈部肿块半年多,于2014年6月6日来诊。患者1年前颈部发现包块,并逐渐长大,在当地治疗无效,曾在四川省广元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行针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切除后拒绝化疗,返回当地调治。半年前左侧甲状腺区又出现肿块,生长迅速,渐至声音嘶哑,遂来中医治疗。
刻下:左侧颈部喉结旁有一约3cm×5cm之肿块,质硬,表面不平,皮色不变,触之不痛,随吞咽时上下移动度小。左侧颈部有2个0.5cm×0.8cm之淋巴结肿大。颜面潮红,时有头痛,心悸不宁,声嘶不扬,喉间痰黏,吞吐不利,呼吸不畅,胸胁满闷。饮食量少,小便灼热,大便时溏。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阴虚肝郁,痰瘀凝滞。
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洗)20g,海带(洗)15g,玄参20g,浙贝母20g,陈皮10g,连翘20g,姜半夏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20g,茯苓10g,黄柏10g,黄药子15g,夏枯草20g,香附10g,煅牡蛎30g。10剂,水煎服。另予小金胶囊10盒(四川省天基药业公司生产。规格:0.3g/粒×8粒/板×2板/盒),每次8粒,1日2次。
7月4日二诊:颈部肿块如前,胸胁满闷不舒,大便溏薄未减。夜间多梦易醒,右下肢发麻,尿少灼热,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仍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治。予《外科正宗》清肝解郁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10g,陈皮10g,茯苓10g,茯神10g,姜半夏10g,浙贝母15g,桔梗10g,青皮6g,香附6g,夏枯草15g,远志6g,栀子6g,木通6g,甘草6g,黄药子10g,苏叶6g。10剂,水煎服。另予小金胶囊10盒,每次服8粒,1日2次。
8月6日三诊:颈部肿块缩小,约2cm×3cm。睡眠渐佳,口苦咽干,舌脉同前。此阴虚肝郁,痰浊瘀凝,留滞络道。治见初效,仍当笃守养阴疏肝、化痰散结之法,予滋水清肝饮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牡丹皮10g,栀子6g,茯苓10g,浙贝母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泽泻10g,半夏10g,陈皮10g,夏枯草15g,香附6g,黄药子10g,甘草6g,全蝎10g。10剂,水煎服。另予小金胶囊10盒,每次8粒,每日2次。
8月22日四诊: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约1cm×2cm,触之不痛,颈淋巴结消散。面泽有神,语声畅扬。续用前方加减,小金丹胶囊改为每日1次,每次8粒。
10月5日五诊:颈部肿块更见缩小,约1cm×1cm,日前曾在医院复查全血及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均未见异常,血降钙素(CT)<14.3Pmol/L,自觉疲软乏力,口苦咽干,时有便溏,苔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此气血不足,痰瘀未尽,虚多邪少。治宜缓调,予《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人参100g,白术(炒)80g,茯苓80g,熟地200g(熬膏),当归80g,川芎60g,白芍(酒炒)80g,陈皮60g,香附60g,玄参60g,浙贝80g,桔梗60g,紫河车150g,三棱(醋炒)60g,莪术(醋炒)60g,全蝎60g,煅牡蛎100g,炙甘草50g。混合后研末,炼蜜为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3次,停用小金丹胶囊。
2个月后,患者家人来告,颈部肿块消失,不能扪及,已停药。随访4年,颈部肿块未再复发,身无其他不适,能做家务劳动。
按 甲状腺髓样癌实际上并非甲状腺癌,它来源于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这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甲状腺滤泡细胞无关,其发病、诊断和治疗都独具特点。1959年,由Hazand等人首先提出将甲状腺髓样癌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RET原癌基因突变。RET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家族中成员,近年来发现RET原癌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甲状腺髓样癌就是RET原癌基因突变所致,其恶性程度中等,在临床上分为散发型和遗传型两类,以散发型多见,占甲状腺髓样癌的75%~80%,多为中老年人。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非对称性),并逐渐出现心悸、颜面潮红、腹泻、消瘦,甚则发生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手足抽搐等症。手术切除是西医对甲状腺髓样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他如放疗、化疗、介入、药物及生物免疫治疗等,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很难避免癌肿的转移与复发。
本病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石瘿”“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产生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痰、浊、虚、瘀,为精血亏损、气滞血瘀、痰凝浊聚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本例患者半年前已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并行手术切除。术后不久癌肿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肿生长迅速并出现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来我处就诊时,证系阴虚肝郁、痰瘀凝滞,故予《医宗金鉴》海藻玉壶汤加减。是方原为主治石瘿之用,旨在化痰软坚、行气活血、消瘿散结,加生地黄、玄参滋阴凉血,香附疏肝理气,黄药子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兼服小金胶囊,此药为清代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所载小金丹的现代制剂。功能化痰散结、祛瘀通络。凡寒湿痰瘀、郁阻经络而成痰核流注、瘰疬、乳岩、横痃等病者皆可用之。病减后,继用《外科正宗》清肝解郁汤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后用清代杨乘六《医宗己任编》之滋水清肝饮加减,滋阴补肾、疏肝清肝。诸方之用,皆随病情变化,因证而施。所用诸方悉皆加入黄药子、夏枯草,是病证结合,以利清肝解毒、散结消瘿。在中药治疗中,其所用小金丹甚为重要,共服小金胶囊40余盒,历时半年,这是一种治疗瘿瘤较为有效的古方制剂。功能攻坚散结、化瘀消瘿。与辨证施治诸方结合使用,其效相得益彰,故服之瘿瘤渐消。后以《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缓调,以益气培元、养血调营为主,兼散未尽之痰瘀,扶正祛邪,以资巩固。半年后停药,颈部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身体安和,能做家务。
(作者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8月6日三诊:颈部肿块缩小,约2cm×3cm。睡眠渐佳,口苦咽干,舌脉同前。此阴虚肝郁,痰浊瘀凝,留滞络道。治见初效,仍当笃守养阴疏肝、化痰散结之法,予滋水清肝饮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牡丹皮10g,栀子6g,茯苓10g,浙贝母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泽泻10g,半夏10g,陈皮10g,夏枯草15g,香附6g,黄药子10g,甘草6g,全蝎10g。10剂,水煎服。另予小金胶囊10盒,每次8粒,每日2次。
8月22日四诊: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约1cm×2cm,触之不痛,颈淋巴结消散。面泽有神,语声畅扬。续用前方加减,小金丹胶囊改为每日1次,每次8粒。
10月5日五诊:颈部肿块更见缩小,约1cm×1cm,日前曾在医院复查全血及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均未见异常,血降钙素(CT)<14.3Pmol/L,自觉疲软乏力,口苦咽干,时有便溏,苔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此气血不足,痰瘀未尽,虚多邪少。治宜缓调,予《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人参100g,白术(炒)80g,茯苓80g,熟地200g(熬膏),当归80g,川芎60g,白芍(酒炒)80g,陈皮60g,香附60g,玄参60g,浙贝80g,桔梗60g,紫河车150g,三棱(醋炒)60g,莪术(醋炒)60g,全蝎60g,煅牡蛎100g,炙甘草50g。混合后研末,炼蜜为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3次,停用小金丹胶囊。
2个月后,患者家人来告,颈部肿块消失,不能扪及,已停药。随访4年,颈部肿块未再复发,身无其他不适,能做家务劳动。
按 甲状腺髓样癌实际上并非甲状腺癌,它来源于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这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甲状腺滤泡细胞无关,其发病、诊断和治疗都独具特点。1959年,由Hazand等人首先提出将甲状腺髓样癌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RET原癌基因突变。RET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家族中成员,近年来发现RET原癌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甲状腺髓样癌就是RET原癌基因突变所致,其恶性程度中等,在临床上分为散发型和遗传型两类,以散发型多见,占甲状腺髓样癌的75%~80%,多为中老年人。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非对称性),并逐渐出现心悸、颜面潮红、腹泻、消瘦,甚则发生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手足抽搐等症。手术切除是西医对甲状腺髓样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他如放疗、化疗、介入、药物及生物免疫治疗等,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很难避免癌肿的转移与复发。
本病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石瘿”“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产生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痰、浊、虚、瘀,为精血亏损、气滞血瘀、痰凝浊聚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本例患者半年前已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并行手术切除。术后不久癌肿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肿生长迅速并出现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来我处就诊时,证系阴虚肝郁、痰瘀凝滞,故予《医宗金鉴》海藻玉壶汤加减。是方原为主治石瘿之用,旨在化痰软坚、行气活血、消瘿散结,加生地黄、玄参滋阴凉血,香附疏肝理气,黄药子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兼服小金胶囊,此药为清代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所载小金丹的现代制剂。功能化痰散结、祛瘀通络。凡寒湿痰瘀、郁阻经络而成痰核流注、瘰疬、乳岩、横痃等病者皆可用之。病减后,继用《外科正宗》清肝解郁汤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后用清代杨乘六《医宗己任编》之滋水清肝饮加减,滋阴补肾、疏肝清肝。诸方之用,皆随病情变化,因证而施。所用诸方悉皆加入黄药子、夏枯草,是病证结合,以利清肝解毒、散结消瘿。在中药治疗中,其所用小金丹甚为重要,共服小金胶囊40余盒,历时半年,这是一种治疗瘿瘤较为有效的古方制剂。功能攻坚散结、化瘀消瘿。与辨证施治诸方结合使用,其效相得益彰,故服之瘿瘤渐消。后以《医宗金鉴》香贝养营汤加减,作丸缓调,以益气培元、养血调营为主,兼散未尽之痰瘀,扶正祛邪,以资巩固。半年后停药,颈部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身体安和,能做家务。
(作者系四川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前一篇:眩晕怎么办形意功法来帮忙
后一篇:从肺胃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