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勤:以中医智慧为生育力保驾护航
(2025-02-14 04:28:57)
章勤:以中医智慧为生育力保驾护航
摘自2025-2-1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摘自2025-2-1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主任中医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妇科”第五代代表性传人章勤坚守中医妇科临床一线,用中医智慧破解生育难题。
多项院内制剂实现成果转化
章勤认为,中医妇科若要有所突破,要“融汇中西,兼收并蓄”,既要学有渊源,亦需博采众长,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前沿;其次需“立法灵活,知常达变”,这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章勤率团队围绕妇科优势病种,选用“何氏妇科”的经验方深入开展科研创新。在不孕症诊治方面,提出“养阳在滋阴之上”调经助孕新论,强调温补肾阳贯穿经期四期调治,创制育麟方治疗不孕症,温肾涤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制院内制剂“健脾安胎颗粒”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打破“胎前宜凉”的固有思路,将“有无损亦无损”理论运用于难治性先兆流产的治疗,提出“温肾安胎”“活血安胎”等治疗方法,大幅度提升保胎成功率。
针对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章勤融合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肾——子宫轴”理论与何氏经验,研制院内制剂“养巢颗粒”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病症,实现浙江省妇科领域中药复方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在复发性流产诊治上,章勤制订滑胎的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提出孕前、试孕月、孕后的三步法,并被纳入全国胎动不安的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章勤和团队开发止吐贴(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三型)、安胎贴(肾虚、脾肾不足、阴虚血热、肾虚血瘀四型)、暖宫贴(寒凝血瘀、阳虚内寒二型)等,分别治疗妊娠剧吐、先兆流产及痛经,惠及众多临床患者。
学术科研、团队建设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章勤深耕临床38年,尤其擅长治疗不孕症、盆腔炎、复发性流产及妇科内分泌疾病。在诊疗中,章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诊治。她不论患者地位高低,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因患者口碑相传而慕名求诊者众多。
章勤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
作为流派传承工作室带头人之一,章勤主持建立了梯次合理的传承团队及6个海内外流派二级工作站,在浙江省6家医院设立“章勤名医工作站”,促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以新兴技术促进学科建设向智能化发展
“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传承和创新。”融合现代科技深化不孕症等病种的治疗策略,创新发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诊疗理论。持续推动院内制剂的产业化,加快“养巢颗粒”等特色制剂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将目光着眼于多学科交叉领域,进一步深化科研创新。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交叉学科技术,解析复发性流产、生殖衰老等的生物分子机制,开拓新研究与干预策略,不断扩大中医妇科的学术边界与临床价值。”
多项院内制剂实现成果转化
章勤认为,中医妇科若要有所突破,要“融汇中西,兼收并蓄”,既要学有渊源,亦需博采众长,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前沿;其次需“立法灵活,知常达变”,这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章勤率团队围绕妇科优势病种,选用“何氏妇科”的经验方深入开展科研创新。在不孕症诊治方面,提出“养阳在滋阴之上”调经助孕新论,强调温补肾阳贯穿经期四期调治,创制育麟方治疗不孕症,温肾涤痰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制院内制剂“健脾安胎颗粒”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打破“胎前宜凉”的固有思路,将“有无损亦无损”理论运用于难治性先兆流产的治疗,提出“温肾安胎”“活血安胎”等治疗方法,大幅度提升保胎成功率。
针对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章勤融合国医大师夏桂成“心——肾——子宫轴”理论与何氏经验,研制院内制剂“养巢颗粒”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病症,实现浙江省妇科领域中药复方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在复发性流产诊治上,章勤制订滑胎的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提出孕前、试孕月、孕后的三步法,并被纳入全国胎动不安的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章勤和团队开发止吐贴(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三型)、安胎贴(肾虚、脾肾不足、阴虚血热、肾虚血瘀四型)、暖宫贴(寒凝血瘀、阳虚内寒二型)等,分别治疗妊娠剧吐、先兆流产及痛经,惠及众多临床患者。
学术科研、团队建设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章勤深耕临床38年,尤其擅长治疗不孕症、盆腔炎、复发性流产及妇科内分泌疾病。在诊疗中,章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诊治。她不论患者地位高低,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因患者口碑相传而慕名求诊者众多。
章勤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
作为流派传承工作室带头人之一,章勤主持建立了梯次合理的传承团队及6个海内外流派二级工作站,在浙江省6家医院设立“章勤名医工作站”,促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以新兴技术促进学科建设向智能化发展
“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传承和创新。”融合现代科技深化不孕症等病种的治疗策略,创新发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诊疗理论。持续推动院内制剂的产业化,加快“养巢颗粒”等特色制剂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将目光着眼于多学科交叉领域,进一步深化科研创新。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交叉学科技术,解析复发性流产、生殖衰老等的生物分子机制,开拓新研究与干预策略,不断扩大中医妇科的学术边界与临床价值。”
柔肠润腑——中医多维调护产后便秘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陈玉珍 陈笑银 广东省中医院
产后便秘是困扰产妇的常见问题,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妇人大全良方》指出:“产卧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涩不通也。”现代医学认为,分娩后身体虚弱、肠道功能失调、活动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便秘。
产后便秘的调护,本质是帮助身体重建“气血充盈、肠道润泽”的平衡状态。正如《景岳全书》所言:“用通于补,其效更彰。”摒弃“急攻猛下”的粗暴方式,以“润肠不伤正,补虚兼行气”为核心,从饮食、情志、运动、外治多维度入手,温和化解难题。
饮食调养
人参黄芪饮
材料:人参片3克(或人参须5克),黄芪10克,清水800毫升。
做法:人参、黄芪洗净,冷水浸泡。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益肺,补气固表。
麻仁苏子粥
材料:火麻仁15克,紫苏子10克,粳米 100克,清水1000~1200毫升。
做法:火麻仁、紫苏子捣碎(或用破壁机打粉),装入纱布袋扎紧(防药渣影响口感)。粳米淘洗后浸泡20分钟更易煮烂。纱布药包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40分钟,至粥稠米烂即可。
功效:润燥滑肠,降气通便。
山药小米粥
材料:山药100克,小米50克,清水800~1000毫升。
做法:山药去皮切小块浸泡盐水备用。小米冷水入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加入山药块继续煮20分钟至粥黏稠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补气养血。
外治六法
正念冥想
每日清晨或睡前静坐10分钟,闭眼深呼吸,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如呼吸节奏、身体放松),接纳负面情绪,避免肝郁气滞加重便秘。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法:平躺或坐姿,一手放腹部,缓慢用鼻吸气(腹部鼓起),停3秒后缩唇缓慢呼气(腹部凹陷)。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可促进膈肌运动,间接按摩肠道。
六字诀“嘘”字功:站立放松,吸气后缓缓吐气发“嘘(x)”音,同时瞪目,想象排出肝郁之气。重复6次,早晚练习。
音乐疗法
中医五音中角调(对应肝脏)音乐可疏肝解郁,如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草木青青》。聆听方式:哺乳或休息时播放,音量轻柔,配合闭目养神,每次15~20分钟。
适度运动
产后七日:产妇取坐位或平卧位,吸气时收提肛门,持续10秒,呼气时慢慢放松,停留10秒,再收提肛门,反复进行,3~5分钟/次,至少2次/天,增强盆底肌力。
产后两周后: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凝神调息,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舌抵上颚,气沉丹田,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按,手指向前,形成下按式站桩姿势。接着,两手同时向前向内划弧,顺势翻掌,使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形成提抱式站桩姿势。吸气时,翻掌使掌心向下,左手从左前方缓缓上举至头顶,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两手形成对抗力。稍停片刻,呼气时,左手从左上方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向上,双手翻掌,掌心向上,在小腹前相接,然后左右交换动作。
穴位按摩
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用拇指指腹按压,顺时针揉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每日2次(晨起、睡前)。可疏肝理气解郁。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重复5分钟。可宁心安神。
药浴足疗
材料:艾叶干品20~30克(鲜品50克),生姜切片5~8片(厚度2~3毫米,约15~20克),2000~2500毫升。
方法:艾叶洗净,生姜切片(保留皮以增强散寒力)。将艾叶和生姜放入锅中,加冷水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煮10~15分钟,使药性充分释放。滤出药液,倒入泡脚桶备用。药渣可晾干重复使用1次。药液自然冷却至40~45(手背试温,感觉温热即可),兑入适量冷水调节。水位应没过脚踝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若条件允许,可至小腿中部,效果更佳。每天睡前1小时泡脚15~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摘自2025-4-16中国中医药报
陈玉珍 陈笑银 广东省中医院
产后便秘是困扰产妇的常见问题,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妇人大全良方》指出:“产卧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涩不通也。”现代医学认为,分娩后身体虚弱、肠道功能失调、活动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便秘。
产后便秘的调护,本质是帮助身体重建“气血充盈、肠道润泽”的平衡状态。正如《景岳全书》所言:“用通于补,其效更彰。”摒弃“急攻猛下”的粗暴方式,以“润肠不伤正,补虚兼行气”为核心,从饮食、情志、运动、外治多维度入手,温和化解难题。
饮食调养
人参黄芪饮
材料:人参片3克(或人参须5克),黄芪10克,清水800毫升。
做法:人参、黄芪洗净,冷水浸泡。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益肺,补气固表。
麻仁苏子粥
材料:火麻仁15克,紫苏子10克,粳米 100克,清水1000~1200毫升。
做法:火麻仁、紫苏子捣碎(或用破壁机打粉),装入纱布袋扎紧(防药渣影响口感)。粳米淘洗后浸泡20分钟更易煮烂。纱布药包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40分钟,至粥稠米烂即可。
功效:润燥滑肠,降气通便。
山药小米粥
材料:山药100克,小米50克,清水800~1000毫升。
做法:山药去皮切小块浸泡盐水备用。小米冷水入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加入山药块继续煮20分钟至粥黏稠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补气养血。
外治六法
正念冥想
每日清晨或睡前静坐10分钟,闭眼深呼吸,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如呼吸节奏、身体放松),接纳负面情绪,避免肝郁气滞加重便秘。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法:平躺或坐姿,一手放腹部,缓慢用鼻吸气(腹部鼓起),停3秒后缩唇缓慢呼气(腹部凹陷)。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可促进膈肌运动,间接按摩肠道。
六字诀“嘘”字功:站立放松,吸气后缓缓吐气发“嘘(x)”音,同时瞪目,想象排出肝郁之气。重复6次,早晚练习。
音乐疗法
中医五音中角调(对应肝脏)音乐可疏肝解郁,如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草木青青》。聆听方式:哺乳或休息时播放,音量轻柔,配合闭目养神,每次15~20分钟。
适度运动
产后七日:产妇取坐位或平卧位,吸气时收提肛门,持续10秒,呼气时慢慢放松,停留10秒,再收提肛门,反复进行,3~5分钟/次,至少2次/天,增强盆底肌力。
产后两周后: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凝神调息,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舌抵上颚,气沉丹田,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按,手指向前,形成下按式站桩姿势。接着,两手同时向前向内划弧,顺势翻掌,使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形成提抱式站桩姿势。吸气时,翻掌使掌心向下,左手从左前方缓缓上举至头顶,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两手形成对抗力。稍停片刻,呼气时,左手从左上方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向上,双手翻掌,掌心向上,在小腹前相接,然后左右交换动作。
穴位按摩
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用拇指指腹按压,顺时针揉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每日2次(晨起、睡前)。可疏肝理气解郁。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重复5分钟。可宁心安神。
药浴足疗
材料:艾叶干品20~30克(鲜品50克),生姜切片5~8片(厚度2~3毫米,约15~20克),2000~2500毫升。
方法:艾叶洗净,生姜切片(保留皮以增强散寒力)。将艾叶和生姜放入锅中,加冷水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煮10~15分钟,使药性充分释放。滤出药液,倒入泡脚桶备用。药渣可晾干重复使用1次。药液自然冷却至40~45(手背试温,感觉温热即可),兑入适量冷水调节。水位应没过脚踝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若条件允许,可至小腿中部,效果更佳。每天睡前1小时泡脚15~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前一篇:眩晕怎么办形意功法来帮忙
后一篇:在整体观指导下认识和治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