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汤治心衰“吐利”案
(2025-02-08 10:54:38)
茱萸汤治心衰“吐利”案
摘自2025-2-7中国中医药报
曾祥珲 广东省中医院 文芳婷 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
心力衰竭患者,多以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以及灌注不足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心力衰竭并见反复呕吐、下利,是临床中的重症。正如《伤寒论》少阴病所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此类患者气促、四肢冷,加之呕吐、下利,病机多为阴盛阳衰,格阳于外,故病情较危重。此病机,一方面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另一方面,也可因外邪直中少阴而引起。笔者观察,出现呕吐、下利的患者很多存在进食困难,饮水、服药均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如何论治此类病机,笔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分享一例用茱萸汤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吐利不解的医案。
黄某,男,76岁,2024年7月5日入院。主诉:反复胸闷、气促2年余,加重2周,伴呕吐、下利3天。患者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日常活动耐力下降,休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曾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利尿、护胃等治疗。2周前受凉后出现胸闷、气促加重,逐渐出现静息状态下均胸闷、气促,3天前开始出现腹胀、嗳气,日解稀烂便7~8次,伴恶心、呕吐,胃纳差,不能进食,予收入院。刻下:神清,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胸闷、气促,动则明显加重,咳嗽,咳少许白痰,腹胀、嗳气,肢体乏力,怕冷,四肢冷,口干口渴,欲饮水,无肢肿,纳眠差,尿少,大便稀烂,日7~8次,每次量不多。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濡细滑。
四诊合参考虑少阴虚寒,水饮内停,阴寒内盛,格阳于外。7月5日至7日先后予通脉四逆汤(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00g),破格救心汤(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00g、红参30g、生山萸肉120g、龙骨30g、牡蛎30g)鼻饲管喂服,但无论是通过饮食还是中药喂入,患者均会呕吐。期间配合静脉注射使用利尿剂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但患者自觉使用无创呼吸通气时胸闷尤甚,故停用。经上述处理,胸闷、气促、呕吐、下利症状仍未改善,口干口渴同前,并见口苦,纳、眠差。舌暗红,苔黄燥,左脉沉弦滑偏无力,右脉沉滑。查体:上腹部硬满,手足冷。
7月8日上午查房时考虑存在中焦燥实内结,予大柴胡汤加附子(柴胡25g、黄芩15g、大黄10g、枳壳30g、赤芍15g、法半夏20g、大枣20g、生姜25g、淡附片15g),喂入后患者仍恶心欲吐,上腹部按之仍硬满,气促胸闷。
思之良久,考虑患者少阴、太阴两本虚寒,寒饮内生为本,中焦燥热为标,现出现中焦寒饮阻隔,阴阳格拒,故尝试予温通散寒、开散化饮,兼以清热为法,予茱萸汤(吴茱萸15g、黄芩20g、生晒参20g、生半夏60g、肉桂30g、白芍30g、生姜60g、红枣40g、炙甘草20g)喂服,喂入后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次日患者饮食后均无恶心欲呕,胸闷、气促缓解,上腹部硬满较前缓解。守方3剂,患者诸症好转,改方真武汤加减(熟附子60g、白术30g、茯苓30g、白芍30g、生姜30g、桂枝10g、生晒参15g、炙甘草15g、石膏30g、赤小豆60g、当归10g、干姜15g)口服,温少阴、化水饮、清里热。
至7月17日,患者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查体:腹软,手足触之不凉。心衰指标明显下降,予守方7剂出院。随访2周均无明显胸闷、气促,进食可,日常活动耐力尚可。
按 茱萸汤来源于《千金翼方•卷十九•杂病•寒冷第六》,其云:“茱萸汤:主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痛,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此皆五脏虚方。”其为柴胡桂枝汤去柴胡加吴茱萸而成,实为《伤寒论》吴茱萸汤的变方,方中以吴茱萸为君药,其味辛、苦,性温,能温中降逆,散寒化饮,方中尚有小半夏汤、桂枝汤、黄芩汤、生姜甘草汤,全方可温中阳而化水饮,健脾胃而清里热,能开散饮结、升清阳而断泄利。笔者在后续临床中遇见多例类似情况,考虑病机均大致相同,用此方后疗效均比较理想。
摘自2025-2-7中国中医药报
曾祥珲 广东省中医院 文芳婷 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
心力衰竭患者,多以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以及灌注不足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心力衰竭并见反复呕吐、下利,是临床中的重症。正如《伤寒论》少阴病所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此类患者气促、四肢冷,加之呕吐、下利,病机多为阴盛阳衰,格阳于外,故病情较危重。此病机,一方面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另一方面,也可因外邪直中少阴而引起。笔者观察,出现呕吐、下利的患者很多存在进食困难,饮水、服药均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如何论治此类病机,笔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分享一例用茱萸汤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吐利不解的医案。
黄某,男,76岁,2024年7月5日入院。主诉:反复胸闷、气促2年余,加重2周,伴呕吐、下利3天。患者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日常活动耐力下降,休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曾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利尿、护胃等治疗。2周前受凉后出现胸闷、气促加重,逐渐出现静息状态下均胸闷、气促,3天前开始出现腹胀、嗳气,日解稀烂便7~8次,伴恶心、呕吐,胃纳差,不能进食,予收入院。刻下:神清,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胸闷、气促,动则明显加重,咳嗽,咳少许白痰,腹胀、嗳气,肢体乏力,怕冷,四肢冷,口干口渴,欲饮水,无肢肿,纳眠差,尿少,大便稀烂,日7~8次,每次量不多。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濡细滑。
四诊合参考虑少阴虚寒,水饮内停,阴寒内盛,格阳于外。7月5日至7日先后予通脉四逆汤(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00g),破格救心汤(熟附子120g、干姜120g、炙甘草100g、红参30g、生山萸肉120g、龙骨30g、牡蛎30g)鼻饲管喂服,但无论是通过饮食还是中药喂入,患者均会呕吐。期间配合静脉注射使用利尿剂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但患者自觉使用无创呼吸通气时胸闷尤甚,故停用。经上述处理,胸闷、气促、呕吐、下利症状仍未改善,口干口渴同前,并见口苦,纳、眠差。舌暗红,苔黄燥,左脉沉弦滑偏无力,右脉沉滑。查体:上腹部硬满,手足冷。
7月8日上午查房时考虑存在中焦燥实内结,予大柴胡汤加附子(柴胡25g、黄芩15g、大黄10g、枳壳30g、赤芍15g、法半夏20g、大枣20g、生姜25g、淡附片15g),喂入后患者仍恶心欲吐,上腹部按之仍硬满,气促胸闷。
思之良久,考虑患者少阴、太阴两本虚寒,寒饮内生为本,中焦燥热为标,现出现中焦寒饮阻隔,阴阳格拒,故尝试予温通散寒、开散化饮,兼以清热为法,予茱萸汤(吴茱萸15g、黄芩20g、生晒参20g、生半夏60g、肉桂30g、白芍30g、生姜60g、红枣40g、炙甘草20g)喂服,喂入后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次日患者饮食后均无恶心欲呕,胸闷、气促缓解,上腹部硬满较前缓解。守方3剂,患者诸症好转,改方真武汤加减(熟附子60g、白术30g、茯苓30g、白芍30g、生姜30g、桂枝10g、生晒参15g、炙甘草15g、石膏30g、赤小豆60g、当归10g、干姜15g)口服,温少阴、化水饮、清里热。
至7月17日,患者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查体:腹软,手足触之不凉。心衰指标明显下降,予守方7剂出院。随访2周均无明显胸闷、气促,进食可,日常活动耐力尚可。
按 茱萸汤来源于《千金翼方•卷十九•杂病•寒冷第六》,其云:“茱萸汤:主男子虚热,寒冷,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痛,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此皆五脏虚方。”其为柴胡桂枝汤去柴胡加吴茱萸而成,实为《伤寒论》吴茱萸汤的变方,方中以吴茱萸为君药,其味辛、苦,性温,能温中降逆,散寒化饮,方中尚有小半夏汤、桂枝汤、黄芩汤、生姜甘草汤,全方可温中阳而化水饮,健脾胃而清里热,能开散饮结、升清阳而断泄利。笔者在后续临床中遇见多例类似情况,考虑病机均大致相同,用此方后疗效均比较理想。
前一篇:苓术汤合升明汤加减治疗耳鸣耳聋
后一篇:四诊、辨证与遣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