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恩师任继学逝世15周年缅怀
(2025-02-08 08:55:10)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恩师任继学逝世15周年缅怀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南征
2月4日,是恩师任继学教授逝世15周年的日子。静坐书屋,掩卷覃思,从创建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到创新中医药学术理论;从“深究医理,循序渐进”的治学思想,到从“因势利导,启发教学”的教学经验,回顾恩师的一生,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可谓皓首穷经。先生之风,何其山高水长。现辑恩师学术思想五则,以示缅怀。
任继学(1926.1.9一2010.2.4),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脑病学科创始人,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之一。主编我国中医急症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著作。
学术思想之——论募原
“募原”这个名词,源于《内经》。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
关于“募原”二字,金元起以“募作膜”,故后人多从金元起而写作“膜原”。因而募原与膜原通用,明代吴又可对温病的病理学说、治则治法,无不本诸膜原,兹就其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临摹分析。
募原部位结构
募原这种分布于机体各部的组织,在机体各部是有形可验、有质可查的。如张志聪云:“募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亦气分之腠理。”又说:“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联脏腑之膜原。”亦如薛生白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连胃腑,即三焦之门户。”
可见中医所谓募原,相当于肌肉组织中的筋膜和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胸膜,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进一步细究前贤所言指孙络、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募原亦包括了淋巴系统组织。
募原生理功能
募原的生理功能有二:一为机体内气体与体液循环之重要辅助器官。如《素问》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张志聪释曰:“膜为募原也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体仁汇编》亦说:“募原之间,皆有络脉,以其升降津液也。”这说明人体内的气化功能与体液循环,除三焦主宰施化以外,募原也确系一条主要的渠干,并可视为三焦系统的辅助系统。由此论断“募原就似乎具有淋巴系统输送淋巴液的作用”。二是募原对机体还起着保卫作用。张志聪说:“膜原者,皆三焦通会元真处……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这就指出募原在机体内不但有气化与体液循环的功能,更主要的是还具备了防御病邪之功能,这种防御功能,近似“淋巴结”“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的功能。
募原病理变化
募原御邪功能,是在人体阴阳平衡、营卫和谐的基础上构成的。如果受到某些条件的影响或不良因素刺激,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营卫不和,则正气紊乱、腠理不密,而募原御邪之机亦随之失灵。因此,六淫或天行时疫之邪侵入人体时,往往内潜于募原,久伏不出,则募原便发生病理变化。就其病变来说,是随着病因的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之邪的性质不同,而在机体上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任继学认为“疫疠之邪,污染了饮食和空气而侵入机体,乘机体御邪之能失灵,造成疫疠下趋募原,募原为邪所扰,则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温热病的病理反应”。吴又可说:“病疫之由……邪自口鼻入,舍于伏膂之内,即针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又说:“温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灵,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附,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因温邪侵袭机体,直中肠胃,内伏募原,致使募原气结不宣,中阳不布,湿郁化热,外渍肌肉,内痹中州,则升降之机失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蒙清阳,热灼津液,湿热相搏,则卫气不达,故症见:始则恶寒,后但热不寒,胸闷,舌白,口渴不欲饮,或有便溏,小便短赤。”故薛生白说:“湿热病……邪由上,直趋中道,故病多归募原”而生湿热之疾。任老旁征博引,医理明晰,治学严谨,堪为楷模。
由此可见,募原是集组织结构和功能为一体的论断,是防治疫戾之病的关键靶点,是疫戾之邪侵袭机体的所在,待营卫受伤,诸症渐显,则病已成,影响脏腑之功能,败坏形体,变化为危症。
学术思想之——论散膏
《难经•四十二难》言“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散膏,即今之胰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而三焦有形有体有用,为六腑之一。《中藏经》所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是言其用,“中清之腑”是言其形,即脘。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故三焦为行水精、气液、津血之通道。
消渴,是因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尤其是酗酒蓄毒等,又年老体衰,生理退化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化燥,燥又分热燥、寒燥。热燥耗精损液,寒燥凝精害液,使液不散、津不布,瘀滞而生内毒,损伤散膏,侵蚀三焦,进而募原受伤、藏真受损,由损生逆,由逆致变,变则为病。另三焦为气化水津之通道,三焦受损,气化随之受阻,以致气不化精,精不化液,水津代谢失常,气血循环瘀阻,痰浊内生,毒自内泛,体液暗耗而成病。临床表现为气血津精代谢失常,如体倦、身痒、汗出、口干、喜饮多尿、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
总之,消渴之病机,核心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散膏损伤进而侵蚀三焦,其功能失司为消渴病机之本。辨治消渴,一方面针对其虚损之病性,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而予血肉有情滋润粘腻之品,如《仁斋直指方》缫丝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等;另一方面针对其燥热而投生津润燥之白虎人参汤及二冬汤、玉液煎之类,扶正祛邪为一法,较单纯降糖疗法更具有优势。
学术思想之——破血止血
急证中风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经络不畅所致。轻则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癖,血癖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弃塞,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急证治疗
病发72小时以内者,必先投三化汤加味方。厚朴、大黄、枳实、生蒲黄、桃仁、煨皂角,水煎服,得利停服。同时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选而用之,静脉滴注,一天2次,疗程28天。同时口服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神昏病人鼻饲或肛门高位灌肠。除汤剂外,亦可用醒脑健神胶丸,每次4~6粒,6小时1次,疗程为14天。病至15天汤剂改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苏木、土鳖虫、豨莶草水煎服,8小时1次,亦可选用中风脑得平每次7~8粒,8小时1次,疗程14天。
随证加减
本症在急救过程中,症见神志不清,重则昏迷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8小时1次。
症见烦躁不安,加服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牛黄至宝丹1丸,6小时1次。
症见风头旋者(血压高)于汤剂加羚羊角、玳瑁、莱菔子;再用吴茱萸、附子、怀牛膝、茺蔚子(益母草子)为面,蜂蜜调和,敷足心涌泉穴24小时。
症见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死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2次,汤剂加服四妙勇安汤治之。药用金银花、当归、玄参、生甘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神昏不省人事者,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2次,汤剂用宣窍醒神汤,药用水牛角、羚羊角、玳瑁、石菖蒲、郁金、细芽茶、白薇、栀子仁、清夏,水煎服,同时送服醒脑散,药用牛黄、麝香、龙涎香、安息香、冰片、西红花、猴枣、石菖蒲、莲子心、胆星、煨皂角共为细面,每次2~3g,6小时1次。再用此散纱布包好放入两耳孔中12小时取出。
学术思想之——伏邪论
伏邪发病,溯《黄帝内经》之渊源,考历代医家之宏论,思近、现代外感、杂病之辨证,探伏邪之奥义,切中肯綮。今择其精文引述如下:
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伏邪,如清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可引发他病。或者某些内伤疾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或者某些患者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发等等。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通天篇》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灵枢•岁露篇》又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天地之内有五行化五气,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所以天有五气化五行,人有五行化五脏,从而形成了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天有阴阳水火,人有阴阳表里,水是生命之源,火是生命之本,所以人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必须与外在环境之平衡相协调。所谓协调,人体必和自然界之生长化收藏相应。如何“相应”呢?人体内必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生长化收藏相一致,才能保证人体的正气、营气、卫气三维防御系统的抗病能力,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为无病之人。与此相反,如人不知养生,不能保持正气存于内,营气存于脉,卫气存于外,则邪能为害。人体养生失常,五脏失调,经络气血阻滞,阴阳表里失调,造成: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泻;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又言感之不即病者,乃藏于经脉脏腑之间,而为伏气之病也。春伤于风者,阳邪也,留连日久,乃下为洞泻之阴病;秋伤于湿之阴邪,乃为上逆而咳之阳病,甚则必成痿厥;夏伤于暑热之阳邪,至秋发为咳疟之阴病;冬伤于寒之阴邪,至春必为温热之阳病,是阴阳上下之相乘。然伏气之因,不仅乎此,经文简奥,特示人以四时之机,互根之理。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羊毛瘟论》:“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
学术思想之——活用达原饮巧治“非典”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魔侵袭全球,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研究探索“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和诊疗规律,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任继学教授投入这场战斗。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路志正教授和陆广莘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等电话商讨治则,并邀请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研究出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任继学教授提出以升降散合达原饮为基础方,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奇效。邓铁涛教授所在的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中,只有7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22天。该院急诊科主任林琳认为,中医药主要发挥了早期干预作用,阻断病程;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和西药的不良反应。邓铁涛教授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中医虽然没有病毒学说,但这些病原体已经被概括在中医的“戾气”之中,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任继学教授在重大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体现了中医人的担当。随着“非典”疫情的蔓延,吉林省也出现了病例,他赶紧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向省领导反映,坚决要求中医走向一线,参与救治。他亲自24小时值守,随时接听一线医生的电话,指挥中医药参与治疗。他认为“非典”不过是“时行瘟疫”,古人不仅认识这类疾病,还有成熟的办法能够应对。他预测“非典”疫情入夏即会消退,真实的结果是同年5月22日最后一例“非典”患者治愈出院,非常准确。任老根据本地病例特点,带领相关专家制定了吉林省“非典”防治方案,吉林省的“非典”患者获益良多。结合该病特点,创制了扶正除疫方,9万人服用,无一例感染,后来制成院内制剂,即扶正除疫颗粒,取得良好疗效。
悼任老
任老逝世十五年,学生悲怀难自禁。
先生驾鹤归西去,晚辈洒泪祭先贤。
大医任老似神仙,妙手回春除病真。
救死扶伤仁心术,悬壶漫录照乾坤。
乙巳立春
学生南征于北战书屋
——恩师任继学逝世15周年缅怀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南征
2月4日,是恩师任继学教授逝世15周年的日子。静坐书屋,掩卷覃思,从创建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到创新中医药学术理论;从“深究医理,循序渐进”的治学思想,到从“因势利导,启发教学”的教学经验,回顾恩师的一生,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可谓皓首穷经。先生之风,何其山高水长。现辑恩师学术思想五则,以示缅怀。
任继学(1926.1.9一2010.2.4),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脑病学科创始人,中国中医急诊学学科体系创建者之一。主编我国中医急症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著作。
学术思想之——论募原
“募原”这个名词,源于《内经》。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
关于“募原”二字,金元起以“募作膜”,故后人多从金元起而写作“膜原”。因而募原与膜原通用,明代吴又可对温病的病理学说、治则治法,无不本诸膜原,兹就其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临摹分析。
募原部位结构
募原这种分布于机体各部的组织,在机体各部是有形可验、有质可查的。如张志聪云:“募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亦气分之腠理。”又说:“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联脏腑之膜原。”亦如薛生白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连胃腑,即三焦之门户。”
可见中医所谓募原,相当于肌肉组织中的筋膜和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胸膜,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进一步细究前贤所言指孙络、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募原亦包括了淋巴系统组织。
募原生理功能
募原的生理功能有二:一为机体内气体与体液循环之重要辅助器官。如《素问》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张志聪释曰:“膜为募原也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体仁汇编》亦说:“募原之间,皆有络脉,以其升降津液也。”这说明人体内的气化功能与体液循环,除三焦主宰施化以外,募原也确系一条主要的渠干,并可视为三焦系统的辅助系统。由此论断“募原就似乎具有淋巴系统输送淋巴液的作用”。二是募原对机体还起着保卫作用。张志聪说:“膜原者,皆三焦通会元真处……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这就指出募原在机体内不但有气化与体液循环的功能,更主要的是还具备了防御病邪之功能,这种防御功能,近似“淋巴结”“网状内皮系统”等组织的功能。
募原病理变化
募原御邪功能,是在人体阴阳平衡、营卫和谐的基础上构成的。如果受到某些条件的影响或不良因素刺激,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营卫不和,则正气紊乱、腠理不密,而募原御邪之机亦随之失灵。因此,六淫或天行时疫之邪侵入人体时,往往内潜于募原,久伏不出,则募原便发生病理变化。就其病变来说,是随着病因的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之邪的性质不同,而在机体上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任继学认为“疫疠之邪,污染了饮食和空气而侵入机体,乘机体御邪之能失灵,造成疫疠下趋募原,募原为邪所扰,则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温热病的病理反应”。吴又可说:“病疫之由……邪自口鼻入,舍于伏膂之内,即针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又说:“温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灵,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附,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因温邪侵袭机体,直中肠胃,内伏募原,致使募原气结不宣,中阳不布,湿郁化热,外渍肌肉,内痹中州,则升降之机失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蒙清阳,热灼津液,湿热相搏,则卫气不达,故症见:始则恶寒,后但热不寒,胸闷,舌白,口渴不欲饮,或有便溏,小便短赤。”故薛生白说:“湿热病……邪由上,直趋中道,故病多归募原”而生湿热之疾。任老旁征博引,医理明晰,治学严谨,堪为楷模。
由此可见,募原是集组织结构和功能为一体的论断,是防治疫戾之病的关键靶点,是疫戾之邪侵袭机体的所在,待营卫受伤,诸症渐显,则病已成,影响脏腑之功能,败坏形体,变化为危症。
学术思想之——论散膏
《难经•四十二难》言“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散膏,即今之胰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而三焦有形有体有用,为六腑之一。《中藏经》所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是言其用,“中清之腑”是言其形,即脘。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故三焦为行水精、气液、津血之通道。
消渴,是因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尤其是酗酒蓄毒等,又年老体衰,生理退化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化燥,燥又分热燥、寒燥。热燥耗精损液,寒燥凝精害液,使液不散、津不布,瘀滞而生内毒,损伤散膏,侵蚀三焦,进而募原受伤、藏真受损,由损生逆,由逆致变,变则为病。另三焦为气化水津之通道,三焦受损,气化随之受阻,以致气不化精,精不化液,水津代谢失常,气血循环瘀阻,痰浊内生,毒自内泛,体液暗耗而成病。临床表现为气血津精代谢失常,如体倦、身痒、汗出、口干、喜饮多尿、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等。
总之,消渴之病机,核心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散膏损伤进而侵蚀三焦,其功能失司为消渴病机之本。辨治消渴,一方面针对其虚损之病性,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而予血肉有情滋润粘腻之品,如《仁斋直指方》缫丝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等;另一方面针对其燥热而投生津润燥之白虎人参汤及二冬汤、玉液煎之类,扶正祛邪为一法,较单纯降糖疗法更具有优势。
学术思想之——破血止血
急证中风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经络不畅所致。轻则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癖,血癖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弃塞,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急证治疗
病发72小时以内者,必先投三化汤加味方。厚朴、大黄、枳实、生蒲黄、桃仁、煨皂角,水煎服,得利停服。同时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选而用之,静脉滴注,一天2次,疗程28天。同时口服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神昏病人鼻饲或肛门高位灌肠。除汤剂外,亦可用醒脑健神胶丸,每次4~6粒,6小时1次,疗程为14天。病至15天汤剂改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苏木、土鳖虫、豨莶草水煎服,8小时1次,亦可选用中风脑得平每次7~8粒,8小时1次,疗程14天。
随证加减
本症在急救过程中,症见神志不清,重则昏迷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8小时1次。
症见烦躁不安,加服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牛黄至宝丹1丸,6小时1次。
症见风头旋者(血压高)于汤剂加羚羊角、玳瑁、莱菔子;再用吴茱萸、附子、怀牛膝、茺蔚子(益母草子)为面,蜂蜜调和,敷足心涌泉穴24小时。
症见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死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2次,汤剂加服四妙勇安汤治之。药用金银花、当归、玄参、生甘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神昏不省人事者,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2次,汤剂用宣窍醒神汤,药用水牛角、羚羊角、玳瑁、石菖蒲、郁金、细芽茶、白薇、栀子仁、清夏,水煎服,同时送服醒脑散,药用牛黄、麝香、龙涎香、安息香、冰片、西红花、猴枣、石菖蒲、莲子心、胆星、煨皂角共为细面,每次2~3g,6小时1次。再用此散纱布包好放入两耳孔中12小时取出。
学术思想之——伏邪论
伏邪发病,溯《黄帝内经》之渊源,考历代医家之宏论,思近、现代外感、杂病之辨证,探伏邪之奥义,切中肯綮。今择其精文引述如下:
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伏邪,如清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还包括内伤杂病所致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病情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可引发他病。或者某些内伤疾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下来,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或者某些患者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再者由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发等等。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通天篇》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灵枢•岁露篇》又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天地之内有五行化五气,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所以天有五气化五行,人有五行化五脏,从而形成了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天有阴阳水火,人有阴阳表里,水是生命之源,火是生命之本,所以人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必须与外在环境之平衡相协调。所谓协调,人体必和自然界之生长化收藏相应。如何“相应”呢?人体内必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生长化收藏相一致,才能保证人体的正气、营气、卫气三维防御系统的抗病能力,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为无病之人。与此相反,如人不知养生,不能保持正气存于内,营气存于脉,卫气存于外,则邪能为害。人体养生失常,五脏失调,经络气血阻滞,阴阳表里失调,造成: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泻;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又言感之不即病者,乃藏于经脉脏腑之间,而为伏气之病也。春伤于风者,阳邪也,留连日久,乃下为洞泻之阴病;秋伤于湿之阴邪,乃为上逆而咳之阳病,甚则必成痿厥;夏伤于暑热之阳邪,至秋发为咳疟之阴病;冬伤于寒之阴邪,至春必为温热之阳病,是阴阳上下之相乘。然伏气之因,不仅乎此,经文简奥,特示人以四时之机,互根之理。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羊毛瘟论》:“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
学术思想之——活用达原饮巧治“非典”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魔侵袭全球,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研究探索“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和诊疗规律,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任继学教授投入这场战斗。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路志正教授和陆广莘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等电话商讨治则,并邀请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研究出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任继学教授提出以升降散合达原饮为基础方,结合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奇效。邓铁涛教授所在的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中,只有7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22天。该院急诊科主任林琳认为,中医药主要发挥了早期干预作用,阻断病程;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和西药的不良反应。邓铁涛教授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中医虽然没有病毒学说,但这些病原体已经被概括在中医的“戾气”之中,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任继学教授在重大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体现了中医人的担当。随着“非典”疫情的蔓延,吉林省也出现了病例,他赶紧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向省领导反映,坚决要求中医走向一线,参与救治。他亲自24小时值守,随时接听一线医生的电话,指挥中医药参与治疗。他认为“非典”不过是“时行瘟疫”,古人不仅认识这类疾病,还有成熟的办法能够应对。他预测“非典”疫情入夏即会消退,真实的结果是同年5月22日最后一例“非典”患者治愈出院,非常准确。任老根据本地病例特点,带领相关专家制定了吉林省“非典”防治方案,吉林省的“非典”患者获益良多。结合该病特点,创制了扶正除疫方,9万人服用,无一例感染,后来制成院内制剂,即扶正除疫颗粒,取得良好疗效。
悼任老
任老逝世十五年,学生悲怀难自禁。
先生驾鹤归西去,晚辈洒泪祭先贤。
大医任老似神仙,妙手回春除病真。
救死扶伤仁心术,悬壶漫录照乾坤。
乙巳立春
学生南征于北战书屋
前一篇:谈谈“一药多味”与“一药二气”
后一篇:蛇年说蛇药药膳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