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葛仙汤

(2025-01-10 08:03:30)
名医名方
葛仙汤
摘自2025-1-9中国中医药报
王明怀,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陕西省首届名中医,从事骨科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髓炎及骨关节疾病等治疗有丰富经验。
组成:仙鹤草30g,葛根30g,羌活20g,川芎20g,旋覆花12g,黄芪20g,天麻12g,钩藤12g。
功能:益气活血,通经活络,调和气机。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加减变化也可治疗其他类型的颈椎病。
方解:方中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可用于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与补气药合用,可调补气血,有助于体力恢复。葛根为辛凉之剂,归脾、胃经,具有解肌、生津、升阳之功效。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是由于痰、瘀等阻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不能滋养清窍,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发。葛根能够携清气上行头目,以其辛散升清之性带气血上行以滋养髓海。大多辛散药物易耗伤阴液,导致津液不足,而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有甘凉之性,于升阳之中,还能鼓舞胃气上升,并能引导方中其他药物作用于脑,直达病所。以上二药为方中君药。
川芎、羌活共为臣药。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中药学将其归入活血止痛药,载其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经脉闭塞,气血不畅,脑失所养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川芎能活血行气,辛温升散,上行头目,可以使闭塞之经脉畅通,清窍得以濡养。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善治风寒湿邪袭表,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羌活配合川芎升散,行气止痛,并兼以除湿,善散头项脊背风邪,为足太阳经引经
药,升太阳经和督脉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和督脉直接入颅络脑,经气旺盛,眩晕、头痛则可消除。
天麻、钩藤、旋覆花为佐药。《珍珠囊》言天麻“治风虚眩晕头痛”,《用药法象》言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言语不遂。《本草纲目》言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本草汇言》言旋覆花是“消痰逐水,利水下气之药也”。三药佐君药治疗眩晕。
黄芪为使药。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活血药中常配黄芪以补气活血,气血足、精气旺,眩晕、头痛则可消除。
综观全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调和气机的功能,用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升清阳,祛瘀血、除痹痛、治眩晕。
加减:伴有颈项疼痛明显,肩背痛者,加桂枝10g、白芍20g、片姜黄15g、骨碎补15g、僵蚕10g。伴心烦失眠,心神不宁,多梦易惊者,加酸枣仁30g、远志9g、龙齿20g、紫石英15g。外伤致颈肩背痛,瘀血明显者,加山螃蟹15g、骨碎补15g、土元8g、泽兰12g、狗脊15g。老年人肝肾亏虚,督脉瘀阻者,加入鹿角霜15g、石见穿12g、鬼箭羽15g、狗脊15g、地龙12g。血厥、郁冒,因汗出过多,阴虚血少,对血管抑制性眩晕,气塞不行,可加白薇汤(白薇、人参、当归、甘草),以增强治眩晕之效。对于体胖,痰湿症显著者,加指迷茯苓丸(白芥子、半夏、茯苓、枳壳)。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骨科 刘东钱 林强整理)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治不寐

 名医名方葛仙汤 (2024-05-17 20:54:41)[编辑][删除]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治不寐
摘自2024-5-13中国中医药报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药物组成为黄连6~10g,生地黄15~30g,当归10~15g,丹参15~30g,栀子6~10g,淡豆豉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功效:清心泻火,滋阴安神。适用于心火亢盛导致的心烦不寐、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头昏脑胀。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笔者用此方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的不寐,效果满意,兹选录验案三则分享如下,供同道参考。
案一
刘某,女,56岁,2022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不寐加重20余天。服阿普唑仑片、枣仁安神胶囊等效果不佳。刻下:烦躁不寐,入睡困难,头昏沉。舌红,苔薄黄,脉细弦,左寸浮。
诊断:不寐(心火亢盛,心血虚)。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加减:黄连6g,生地黄30g,当归15g,栀子10g,淡豆豉15g,龙骨30g,牡蛎30g,五味子10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丹参30g,赤芍15g,半夏10g,茯苓15g,甘草6g。5剂,水煎服。
12月1日二诊:服药后睡眠较好,烦躁、头昏沉消除,仍多梦。脉象转和缓,苔转薄白。守初诊方5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
贾某,女,62岁,2023年6月13日初诊。主诉:不寐加重5个月余。服天王补心丸等效果不佳,有情志不畅诱因。刻下: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每晚睡3个小时左右,头昏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不寐(肝火扰心)。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加减:黄连6g,生地黄15g,当归15g,龙胆草6g,黄芩15g,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白术15g,茯苓15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丹参30g,五味子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6月16日二诊:睡眠好转,能安睡整晚,仍多梦,舌红,苔薄白,脉转和缓。
6月20日三诊:睡眠较好,舌脉同前。继予初诊方3剂。
后分别于6月23日、6月26日、6月29日复诊,均予初诊方3剂。后随访睡眠较好,未再反复。
案三
高某,男,30岁,2023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不寐反复发作数年。刻下: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头昏沉,性情急躁易怒,胃脘灼热,大便黏腻。舌紫,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不寐(心火亢盛,肝胆湿热)。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加减:黄连6g,生地黄30g,当归15g,栀子10g,淡豆豉15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远志10g,炒枣仁15g,龙胆草6g,黄芩15g,丹参15g,甘草6g。3剂,水煎服。
11月15日二诊:睡眠稍有改善,舌脉同前。守初诊方加白芍15g、竹叶6g。3剂,水煎服。
11月19日三诊:睡眠明显改善,舌红,苔薄白,脉滑。予二诊方3剂。
11月25日四诊:睡眠较好,继予二诊方6剂以巩固。
按 心主神明,若心火亢盛,不得潜藏,则心烦不安,难以入睡,睡眠不足,脑失所养,则头昏脑胀。本方取法于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善治心火亢盛、阴血亏虚导致的心中烦,不得卧。因阿胶较昂贵,鸡子黄使用不便,故根据方义创制此方,临床使用效果满意。方中黄连清心火;生地黄滋阴清热,代原方中的鸡子黄;当归滋养阴血,代原方中的阿胶,三药合用,共奏清心泻火、滋阴潜阳之功,使心火得清,心神潜藏,不致浮越于上,自能安寐;丹参活血凉血,清心安神;栀子、淡豆豉为栀子豉汤,功能清热除烦,善治热扰心神,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为黄连之佐助;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亦可随证加减,如肝火旺盛,扰动心神,可合用龙胆泻肝汤;心肾不交,不寐较重者,加远志、合欢皮、夜交藤交通心肾;心脾两虚、心悸不安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龙眼肉等养心安神;心悸易惊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镇惊安神。
滋水清肝饮治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案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张虹 深圳市中医院
李某,女,48岁,2023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阵发性烘热汗出伴睡眠障碍3个月。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周期正常,1年前开始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前后无定期,半年前月经停闭,至今未再次来潮。3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发作时似乎有一股暖流刺激全身,时发时消,起初尚且能够忍受,后自觉发作时强度增大,且频率增多,伴面色少华,睡眠不佳,以入睡困难为主,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失眠。中医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不寐。
辨证:肝肾亏虚,郁热内扰,心神不安。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疏肝,养心安神。
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炒栀子10g,当归15g,白芍18g,北柴胡12g,生地黄15g,山萸肉30g,山药18g,茯苓15g,泽泻12g,牡丹皮10g,醋延胡索30g,百合30g,炒酸枣仁18g,合欢皮24g,合欢花12g,玫瑰花12g。5剂,颗粒剂,每日1剂,分3次水冲服,午饭后、晚饭前、夜休前各一次。
2024年1月10日二诊:患者就诊时诉“服药后效果非常好,5剂药后症状即消失近90%,确实出乎意外!”现伴有轻微烦乱,舌脉同前。考虑到基本病机并无改变,故守前方去延胡索、合欢皮,加淡豆豉18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午饭后、晚饭前、夜休前各一次。
3月13日患者介绍朋友前来调理身体。询问得知前后服药12剂,诸症均消失,且停药后未出现症状反复。告愈。
按 患者年近七七之年,以阵发性烘热汗出伴睡眠障碍为主诉就诊。《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年近七七,肾精、肾气渐衰,冲脉亏虚,肝血不足,则引发诸症。《灵枢•本神》载:“肝藏血,血舍魂。”肾阴、肝血不足,水不涵木,肝体阴而用阳,肝气失于疏泄而发生郁滞,阴虚阳亢,虚阳浮越则全身烘热、出汗。《灵枢•营卫生会》载:“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可见人体阴阳的升降平衡与寤寐关系密切。若阴虚不能敛阳,或阳亢而不入阴,阴阳的升降、制约失衡,则发为失眠、汗出等。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亏虚,郁热内扰,治以滋补肝肾,清热疏肝,养心安神,以滋水清肝饮为主治疗。
滋水清肝饮最早载于《医宗己任编》(清代杨乘六辑),是清代浙江名医高斗魁的临床验方,最初被称为“滋肾清肝饮”。《医宗己任编•二十五方主证》载:“疏肝益肾汤,凡胃脘痛,大便秘结者,肝血虚也,此方主之,逍遥散所不能愈者,此方妙。柴胡、白芍、熟地、山药、萸肉、丹皮、茯苓、泽泻,上方加归身、枣仁、山栀,名滋肾清肝饮。”并言高氏“熟于赵氏之论而独悟其微”,意指高斗魁立方滋肾清肝饮为传承赵养葵、薛己对六味地黄汤养肾滋阴学说之精微。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改名为“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饮由熟地黄、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牡丹皮、泽泻十一味药组成。此方由六味地黄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为“三补”,牡丹皮、茯苓、泽泻为“三泻”,“三补三泻”可达滋肾水、清相火之效;柴胡疏肝解郁,牡丹皮、栀子清泻肝火,当归、白芍养阴柔肝,茯苓、枣仁安神窍。全方肝肾同调,使肾阴充足,相火得平,肝气得疏,肝火得清,而致阴阳平和。
因栀子苦寒,易于败胃,故炒用去味存性;又因熟地黄偏于补血疗损,生地黄偏于凉血滋阴,故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加强清热滋阴之力。因伴有失眠,故借鉴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效科经验方“三三安神合剂”,该方由延胡索、山萸肉、百合(或者用炒酸枣仁代替)组成。方中延胡索活血行气,百合滋阴清心安神,山茱萸敛精安神。三药合用调整阴阳,引阴入阳而助眠。肝血不足,血不荣于面,故面色少华。选用合欢皮、合欢花、玫瑰花疏肝养血、安神荣颜。
全方组方紧扣病机,标本同调,故仅用5剂而获佳效。复诊时伴有轻微烦乱,故于前方去延胡索、合欢皮,加淡豆豉以取栀子豉汤之意来清热除烦。

运用黄煌“方-病-人”思维模式治不寐

  (2024-08-30 04:23:31)[编辑][删除]
运用黄煌“方-病-人”思维模式治不寐
摘自2024-8-29中国中医药报
陈丽娟 余杨桦 余舒文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
失眠,中医称不寐,在《黄帝内经》中又有“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等称呼,临床上多以不易入寐、寐后即醒、醒后难以入寐、多梦易醒,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35%的人群存在失眠问题,其中10%~15%为中至重度失眠,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黄煌系全国名中医、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其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提出“方-病-人”思维模式。方,指中药的特定组合,主要指经方与该方所代表的人群症候群。病,就是疾病,是一种在一定原因作用下的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人,指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或体质特征,具有遗传性或家族聚集现象,更具有可见性。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笔者运用“方-病-人”思维模式治疗不寐的经验整理分享如下。
着眼患病的人
中医临床强调四诊合参,望诊为四诊之首,注重望诊常是临床取效的关键。在望诊时要尤其注重患者的体貌特征,包括心理素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说话的语速以及表达逻辑等细节,以治疗患者的体质状态为目标,不必拘泥于西医的病名,而应着眼于患病的“人”。
案1 王某,女,56岁,2020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焦虑、失眠伴便秘多年。失眠多年,每夜需服半颗安定片。便秘,焦虑,晨起口苦口干,左少腹时有不适。形体消瘦,小腿肤白细腻,手干开裂多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5g,党参10g,麦冬20g,半夏10g,川芎10,白芍10g,当归10g,牡丹皮10g,桂枝10g,阿胶珠10g,甘草10g,大枣15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0月28日复诊: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左少腹不适减轻,手较前滋润,守前方巩固治疗。
1个月后再诊,诉睡眠明显改善,特别是人的精神、气色好多了,皮肤也细腻许多。嘱以3/2服法(服药3天,停药2天)巩固疗效。
按 本案关键点在于重视患病的“人”。从经方体质角度来看,患者体瘦,小腿肤白,手干开裂,怕风怕冷,还经常出汗,此类人被称为“桂枝人”,为干枯的桂枝人体质。进入更年期的枯瘦女性通常存在衰老速度加快、整体体质下降等问题,这类女性的疾病可以考虑用温经汤调理。
案2 沈某,女,14岁,2022年10月就诊。主诉:入睡困难4月余。患者一般10点上床,12点才能入睡,睡眠浅,梦多,胃口欠佳,近2天反胃,恶心无呕吐,进食后好转。大便1天1次,成形。查体:毛发浓密,颜面有散在痤疮,腹直肌紧张,脐跳明显。舌淡红,舌尖芒刺,脉滑。
方用葛根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葛根45g,麻黄6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10g,干姜10g,大枣12g,姜半夏10g,茯苓40g,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5g,黄芩10g。7剂,水煎服。服药第3天反馈精神好转,睡眠转佳,巩固1个月,睡眠显著改善。
按 该患者毛发浓密,颜面有散在痤疮,是典型的“麻黄人”,一般体型偏壮、肤色偏黑,被称为“麻黄人”。本案用葛根汤是让其白天精神更加饱满兴奋,从而晚上更易入睡;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茯苓也是为解决其睡眠问题。之后合用黄芩半夏生姜汤主要解决其“呕”的问题。多方配合得当,临床疗效颇佳。临床看病时着眼于患病的人,从调理体质入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强调“方证相应”
经方医学是实证医学,其强调的方证,不是症状,也不是病机,而是由客观指征组成的具有特异性的临床应用证据和指征。笔者临床运用经方,严格按照黄煌经方“方-病-人”思维模式,始终坚持“方证相应”的原则,“有是证,用是方”,正如宋代林亿评价经方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案3 黄某,女,32岁,二胎妈妈,2023年3月26日就诊。主诉:失眠3个月,情绪低落、对事情缺乏兴趣1个月。2022年12月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严重失眠,基本上彻夜难眠,四处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具体治疗细节不详),近1个月来出现情绪低落,对食物缺乏兴趣,全身乏力,甚为苦恼,遂来诊。刻下:失眠,彻夜难眠,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严重不想与人交流,整天躺床上睡觉。全身乏力,怕热汗出,晨起口苦,口干,全身疼痛,大便1天2~3次,偏溏。体质偏胖,面容憔悴,没有精神。舌质淡,苔薄,脉沉。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麻黄10g,附子10g(先煎半小时),细辛10g,柴胡24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0g,黄芩10g,煅牡蛎(先煎)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分服。
4月2日二诊:诉服药第3天起感到有力气,情绪低落明显好转。现在愿意跟家人交流。守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
4月9日三诊:晨起无口苦,口干也基本好转,现在喜欢与家人交流,愿意下楼散步,大便1天1次,成形。守方治疗2月,继续观察,目前睡眠能达5~6小时,患者表示满意。
按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本案患者情绪低落,失眠,证属少阴病范畴。体质偏胖,面容憔悴,没有精神,舌质淡,苔薄,脉沉,符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患者全身乏力,怕热汗出,晨起口苦,口干,全身疼痛,大便一天2~3次,偏溏,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症。《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本案两方合用,收效颇丰。
重视腹诊
黄煌常言“腹诊是最后一块方证路标”,认为腹诊最具客观性,在方证确定与鉴别上起到决定作用。临床诊察需要注意不同方证的反映区域、腹部外形的对比观察、腹力腹温的诊察以及腹部在快速冲击下的反应。临床医生应该在经典条文中挖掘腹诊证据,充分发挥腹诊实用、客观的优势并应用于临床诊疗。
案4 杨某,男,35岁,2022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失眠、咽喉不适感3年。阳痿早泄,心悸,轻微活动后即出现心跳快速,感染新冠病毒后消瘦,体重下降约10kg。手多汗,手脚冰凉,手麻抖动,体瘦,肤白,瓜子脸,腹肌紧张,胃内振水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用外台茯苓饮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茯苓40g,党参10g,麸白术15g,枳壳15g,陈皮15g,干姜5g,桂枝10g,甘草5g,白芍10g,龙骨15g先煎,煅牡蛎(先煎)15g,大枣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10月27日复诊:睡眠明显好转,喉中异物感亦减轻。
按 患者体型偏瘦、皮肤白皙细腻,具有典型“桂枝人”特征。诉阳痿早泄,心跳快,笔者立刻想到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手汗多,手脚凉,更贴近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特征。体瘦,瓜子脸,胃内震水音,脉细弱,符合外台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消痰气,令能食”(《金匮要略》)。1周即奏效,可见腹诊的重要性。
案5 陈某,女,28岁,2022年9月28日就诊。主诉:失眠3年,要求备孕,希望中医调理。体胖,脸圆,咽红,上腹部充实,按之无压痛,酒后起疹,后背黑棘皮,扁桃体肿大,皮肤痒疹。大便不成形,偏稀,黏滞。脉搏86次/分。舌质淡,苔黄腻,脉数。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麻黄(先煎)10g,生石膏(先煎)20g,生大黄10g,芒硝5g,荆芥10g,防风10g,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5g,薄荷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桔根15g ,滑石20,甘草10g,干姜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间断服中药4月余,反馈睡眠明显改善,体重减轻约3kg,成功怀孕。
按 本案患者体胖,脸圆,第一印象属大柴胡汤体质,然而腹诊表现为上腹部充实,按之无压痛,可以排除大柴胡汤。并结合皮肤痒疹及体貌特征选用防风通圣散治之。可见腹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顽固性失眠治验【草根一生】

  自拟黄连生地当归汤治不寐 (2015-05-11 04:24:4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顽固性失眠治验【草根一生】

   失眠一证,正虚者虽多,然由邪而致者不在少数,同时,邪气大多相兼相杂,故准确辨析和把握并非易事。刘方柏认为,多种邪气纠集,以痰火纠集为最常见,是诸症兼呈的重要原因。痰火纠集,与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饮食习惯不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竞争恼怒伤肝,肝气郁结则化火,肝火戕土则脾胃伤;竞争焦虑,劳碌奔波,暴食狂饮,皆伤脾,脾失健运而酿湿生痰,痰湿郁久可蕴热成火。痰火互结,火炽痰郁,扰乱心神是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病机。邪之不去,神焉能安,神不安则进一步加重卫气独行其外而不得入于阴,阴阳由病初之失调到各自独行其道之淆乱,此多数顽固失眠之由也。 

   解某,女,66岁,2014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舒乐安定片,一夜仅能睡3个小时左右,亦曾服用过温胆汤、酸枣仁汤、丹栀逍遥丸等乏效,近半月余症状加重,舒乐安定片每晚自服2~3片仍仅能睡不到3小时,苦不堪言。刻诊:神情困顿,心烦意乱,急躁易怒,头重胸闷,口苦便干,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痰火不寐。

    治法:清化痰热,养血安神。

    主方:三黄安神汤。生地50克,天竺黄12克,姜黄10克,防己10克,桂枝10克,炙僵蚕10克,远志12克,半夏30克,高粱30克,夜交藤3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炒枣仁30克。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服。

    服后心烦易怒、口苦等症状减轻,睡眠明显好转,能睡5~7个小时,心情较前开朗。续方5剂巩固。

    按: 该汤由《灵枢》半夏秫米汤、《金匮要略》之防己地黄汤和验方僵蚕二黄汤(炙僵蚕、姜黄、天竺黄、远志、夜交藤)三方加味而成。其中,半夏秫米汤祛痰和胃,化浊宁神,通壅塞以畅经络,生地养血熄风,血足风自灭;“肝为风木之脏”,故用少量防风以散肝经郁热;防己苦寒泄降,利水清热,味辛能散,兼可祛风;桂枝行血和营,并能“通其关窍”,甘草和胃补中,调和地黄、桂枝寒热之性。僵蚕二黄汤则直祛痰热。三方合用,加酸枣仁、首乌藤、茯神以助养心安神,多年来,反映服药当晚即获得“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安睡”者每有人在。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剂量甚为重要,一般情况下,生地当用40~60克,若心悸内热,便结口干,烦躁不宁者,可用60~120克;至于半夏,秫米(即高粱,可用苡仁代)以50克为常用量。

                                http://www.100yangsheng.com/uploads/allimg/140324/1-1403241T641611.jpg
                               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共成方, 
                            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失眠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

    内服中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实证见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减。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

早醒,入睡困难。夜晚3点以前早醒,是年龄偏大、肝肾阴不足、阴不敛阳造成。3点以后早醒,是火旺造成的。人老,脚踝内侧偏下一点,照海穴处,有血丝,有红色的,有紫色的,就是老出来的,按摩照海穴,早上3点前就不早醒了。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转载]老年性失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


贾跃进从肝郁辨治失眠
摘自2025-4-25中国中医药报
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失眠,中医又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等多种称谓,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失眠调治上经验丰富,成效卓越。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从肝郁辨治失眠三种常见证型的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肝郁痰热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易醒伴身热,胸闷善太息,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痰黄稠,舌红苔黄腻,大便干,小便黄,脉弦数等。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化痰。
常用方剂:柴芩温胆汤。
验案
刘某,男,59岁,2024年1月9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30余年,加重1年余。自服舒乐安定2.5片效差。刻下:入睡困难,睡前烦躁、身热伴汗出,汗后不冷。22点上床,1~2小时后方可入睡。易醒2~4次,醒后难再眠。每夜可睡3~4小时,多梦,次日头蒙、眼干涩,纳可,可凉饮无不适,急躁易怒,全天神疲乏力,易受风感冒,打呼噜,二便调,苔黄厚腻,脉弦数。既往有颈动脉轻度硬化、颈椎退行性病变、甲状腺结节双侧多发、糖尿病。
诊断:失眠(肝郁痰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夏枯草20g,浙贝母15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20g,知母15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月16日二诊:睡前心烦好转,失眠好转,曾服2.5片舒乐安定亦不眠,现减为1片后每夜可睡3~4小时。仍入睡困难,睡前身热,纳可,或伴头蒙,打呼噜,大便不畅,小便正常,苔黄厚腻,脉弦数。守上方加炒莱菔子18g、胆南星6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7日三诊:药后失眠好转,可眠5小时左右,夜12点~5点。睡前身热好转,但仍入睡困难。纳可,时心烦,或头蒙,打呼噜,二便正常,苔厚黄腻,脉弦数。守上方减炒莱菔子,加礞石(先煎)15g、石菖蒲10g。7剂,煎服法同上。
4月25日四诊:药后效佳,眠约6小时,23点~5点,偶服西药1片。纳可,二便正常,苔黄厚腻,脉细弦。守上方加佩兰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为肝郁痰热型失眠,患者主诉失眠伴有烦躁、身热汗出、多梦、头蒙、眼干、急躁易怒、苔黄厚腻、脉弦数等症状,辨其主要证候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可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扰心,同时,痰热交阻、气机不畅,故出现失眠诸症。此种证型常见,《景岳全书》亦提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该患者虽以实证为主,但病程日久,已是花甲之年,气阴双亏,邪实未去而正虚渐显,故区别于肝火扰心的实热证,如《景岳全书》所曰:“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治疗时紧扣疏肝清热、化痰安神,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柴胡、黄芩疏肝清热,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夏枯草、浙贝母清热散结,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二诊时大便不畅,故加入炒莱菔子通畅腑气。患者有头蒙、苔黄厚腻、打呼噜等症状,为痰热遏阻清阳,故后续加用胆南星、礞石下气涤痰,石菖蒲芳香开窍,佩兰醒脾化湿。通过抓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治疗后,四诊时患者失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6小时,西药用量也明显减少,效果显著,说明肝郁得疏、痰热得消、阴阳得调。
肝郁化火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身热汗出,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女性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降火。
常用方剂:丹栀逍遥散。
验案
唐某,女,34岁,2023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10年余,加重1月。10年前生育后因家庭矛盾出现失眠,近日生气后失眠加重,未服催眠药。刻下:入睡困难,23点上床,睡前多虑,1小时后才可入睡,眠浅,多梦,6点半起床。次日时头晕、精神差,素急躁易怒,纳可,可凉饮。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少,经期3天、第1天腰困。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调,舌尖红,脉弦细。血压正常,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失眠(肝郁化热)。
处方:牡丹皮15g,百合20g,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香附10g,茯神15g,炒酸枣仁20g,合欢皮20g,炒枳实15g,制远志10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4日二诊:药后失眠、乏力好转,但仍入睡困难。纳可,近咽干痒,时打嗝,大便2~3日一行,不畅,小便正常,舌尖红,脉弦。守上方百合加为30g,另加炒莱菔子18g、芦根3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31日三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自觉腹有胀气。纳可,晨口干,喉中略有黄痰,大便2日一行,舌红,脉弦。守上方加火麻仁30g、瓜蒌15g。7剂,煎服法同上。
9月7日四诊:近眠可,多梦减少,23点上床,20~30分钟入睡,6点半起床。纳可,喉中有少量黄痰。大便日一行。舌尖红,脉细弦。守上方减炒酸枣仁,加柏子仁15g。
按 本案为肝郁化火型失眠。肝为起病之源,患者产后精血亏虚,复因情志拂郁,致肝失条达,郁而化火,如孙一奎《医旨绪余》载:“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火热上扰心神,故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肝郁日久,易出现木郁克土,《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患者已现打嗝、腹胀,乃肝病犯脾之象。同时,大便不畅,为肠道传导失司,存在气机不畅,加重心神不安。患者失眠10余年,久病必虚,阴精暗耗,为虚实夹杂之候,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滋阴降火,同时,用枳实、炒莱菔子、火麻仁等通腑泄热、调畅气机,用茯神、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因栀子苦寒,易伤脾胃,对胃肠虚弱者,贾跃进常用百合代替栀子来滋阴清热,且百合也有安神的作用。全方疏肝清热配伍柔肝养心之品,通腑降浊兼顾滋阴润燥之法,达“疏泄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碍邪”之效。
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失眠焦虑,烦躁易怒,食少纳呆,胃满腹胀,嗳气吞酸,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稀,舌胖有齿痕,脉沉弦。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补脾益气。
常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验案
杨某,女,34岁,2023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8年,未服催眠药。刻下:入睡困难,23点上床,约1小时入睡,睡前多虑,3~4点易醒,醒后可再眠至6点。夜流涎,纳可,不可凉饮,凉饮易泻,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易紧张;冬天手怕冷,夏天烦热;月经周期正常,量少,偶痛经;大便时稀,小便调;舌胖有齿痕,苔腻,脉细弦。
诊断:失眠(肝郁脾虚)。
处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30g,陈皮10g,当归12g,白芍18g,炒酸枣仁20g,合欢皮20g,制远志10g,炒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8日二诊:药后多虑好转,失眠明显好转,深睡眠增多。手冷,纳可,二便正常,齿痕减轻,脉细弦。守上方加桑枝30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5日三诊:近眠佳,手冷好转。纳可,偶乏力,二便正常;昨月经至,有血块,但未腹痛;舌胖齿痕,苔腻明显好,脉细弦。守上方加丹参15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肝郁脾虚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日渐加大,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肆意饮食、酒肉无常日趋普遍,日久极易损伤脾胃,所以失眠患者中肝郁脾虚型比较多见。肝脾是人体的两大枢纽。肝藏血、主疏泄,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百病生于气,治病先调气,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保障,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提:“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统血、主运化,是气血生化输布的枢纽。脾胃健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作为饮食代谢的中心环节,被誉为后天之本。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出现气机不畅,可导致失眠;脾虚运化失常,气滞中焦,出现腹胀、纳呆等脾胃不适,“胃不和卧不安”,叠加肝郁加重失眠。用香砂六君子来疏肝健脾,并将《古今名医方论》中原方的木香换为香附,从而增强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的功效。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配合香附行气解郁、丹参活血调经,暗合王清任“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的气血观点,尤适女性经量偏少及痛经的体质。因其手冷,加桑枝来畅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酸枣仁、合欢皮、远志等养血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状况。主症用主方,兼症加减,诸药并用,效果显著,失眠状况明显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