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名著品中医之《聊斋志异》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2024-12-14 04:08:36)
读名著品中医之《聊斋志异》
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篇《牛癀》,是劝人向善的。故事的大概情节是:有位以养牛为业的农民陈华封,偶遇一奇人,二人相见恨晚,把酒言欢。陈华封发现对方脑后异状,窥见其耳后有巨穴,内藏似小牛之物(牛癀,牛马等家畜的炭疽病,即牛瘟疫)。陈华封好奇心作怪,趁酒醉放出了牛癀。这位奇人实为六畜瘟神,酒醒后瘟神大惊失色,言“适所纵者牛癀,恐百里内牛无种矣”。陈华封闻之大恐,“拜求术解”。瘟神传授其以“苦参散”救治,但嘱其“广传此方,勿存私念”。不久,牛果病,瘟疫大作,陈华封“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仅仅传给了他的弟弟,结果药方失效,其40头牛“倒毙殆尽”……

这篇小说中提到的“苦参散”,是一种以苦参为君药的方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止痛、防腐消肿等功效。《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惠》《普济方》等古代医籍中,收录了众多不同配方、治疗不同病症的苦参散方剂,均以苦参为君药,可见苦参应用广泛,人畜皆可用之。

苦参为豆科槐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原产于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苦参喜温暖燥热气候,耐寒耐高温,耐瘠薄,即使在盐碱沙质土壤中也能茁壮生长。《本草纲目》中称其“叶极似槐叶,花黄色,子作荚,根味至苦恶”。苦参的茎皮纤维韧性强,农人常于秋后采其剥皮编袋织绳,其种子还可研磨兑水作农药。

苦参以根入药,据《神
农本草经》记载,苦参味苦性寒,可治疗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痈肿,可补中明目止泪。《本草纲目》中进一步阐述:“渍酒饮,治疥杀虫;治恶虫、胫酸;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含苦参碱,对多种皮肤真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蒲松龄博学多才,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创作了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聊斋志异》;在中医药文化方面,他也有着深厚的造诣,著有《药崇书》《伤寒药性赋》等医学著作。正因如此,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涉及中医药的有关篇章,能够把握准确,应用到位。 (刘琪瑞)

南北二沙参【草根一生】

 读名著品中医之《聊斋志异》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2015-03-08 08:52:2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南北二沙参【草根一生】


                           南沙参,北沙参。虽同名沙参,但南、北沙参不属同科植物,功效有所差异。

    南沙参又名沙参、泡参性凉,味甘微苦,入肺、肝经。据测定,根中含有三萜皂苷和淀粉等成分,具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等症。《本草纲目》载:“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补阴而制阳。”南沙参煎液的祛痰,浸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抑制皮肤真菌。

    北沙参:又名莱阳参、辽沙参,其性凉,味甘苦淡,入肺、脾经,含有生物碱及丰富的淀粉等成分,具有养阴清肺、养胃生津的功效。《本草从新》记载,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有降温及镇痛作用;水浸液低浓度可加强心脏收缩,浓度增高则出现抑制心脏跳动。

    综上可以看出,南、北沙参,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功效也近似,但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科属、不同的植物,所含成分、归入经络不同,虽都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可南沙参侧重祛痰止咳,而北沙参还有养胃生津的作用。《本草求真》记载:“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临床有区别,要辨证用药。

制马钱子简识【草根一生】

 读名著品中医之《聊斋志异》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2015-01-20 05:57:4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1. 马钱子常用炮制方法

  2. 1、甘草制:取甘草煎液稀释,然后投入马钱子,煮4小时,捞出稍晾,切成1.5毫米的薄片,80以下烘干。
  3. 2、油炸:取市售麻油置铁锅内加热,待油沸腾,投入马钱子,炸至老黄色为度,取出沥尽油,晾冷即得。
  4. 3、醋泡:取净马钱子,用清水浸2天,润半天,切成1.5毫米薄片,用5%醋酸泡5天,取出后水漂,3天后捞出,晾干,80以下烘干。
  5. 4、砂烫:将净砂子用武火炒热,投入马钱子,不断翻动。炒烫鼓起,成棕褐色或深棕色,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6. 5、醋炙:取净马钱子,用醋拌均匀湿润,待醋被吸尽后,炒干,取出放凉。

          马钱子含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倍加注意。用量一般不超过0.6克,以0.3克~0.5克为宜(儿童酌减)。张锡纯说:“马钱子即番木鳖,其毒甚烈,而其毛与皮尤毒。然制之有法,则有毒者可至无毒。而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与他药也。”笔者治疗顽麻痹痛,肌肉萎缩每收良效。应用时除了精细计算其用量外,还要在制成丸药后自己先尝,并加量服之。服后无有不适,才给患者服用。马钱子轻度中毒,服用者只感到头晕而已,多喝一些白开水(或甘草水)以解之。中毒严重,若出现抽搐,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 ,则需要送医院抢救。                                             制马钱子确为用途广泛之良药,《山东省药品标准》载有马钱子散(马钱子、地龙)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臂痛、腰痛、周身疼痛及肢体萎缩。安徽名医吴香山祖传经验方宝寿丸:制马钱子100克,地龙粉160克,血竭粉70克,炼蜜500克。马钱子油炸研粉,地龙砂烫研粉,血竭研粉,按比例混合,四君子汤粉起模,制成蜜丸,每丸重5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粒,儿童酌减。治疗癫痫、骨瘘、脱疽、痹证、骨节痛、瘫痪、四肢麻木等,均有效验。 

      林某,女,12岁。面黄肌瘦,畏寒喜温,舌苔淡白,脉象细弱,双膝肿痛,有如鹤膝,步履蹒跚,行走困难,病程已2年。其母经常背着孩子四处求医,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整天打针吃药,但收效甚微。余诊之为顽痹,用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法治之。

    方药:制马钱子,天麻、杜仲、牛膝各30克,木香10克,土鳖虫,制乳香、制没药、防风、麻黄、羌活、独活、桑寄生、鸡血藤、僵蚕各30克,全蝎、甘草各10克。

    用法:共研细粉,炼蜜为丸,5克重,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

    服用半月,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服用至1个月,疼痛大减,肿胀明显消退。服用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患处已不肿胀,走路恢复正常。服用半年,患儿恢复正常。停药观察,未再复发。

    体会:方中用制马钱子,通络止痛之力颇强,治风湿顽痹当为首选之君。仿《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之意用独活、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用防风、麻黄,疏散风寒,利水消肿;用天麻利关节,通经络;用全蝎、土鳖虫、僵蚕搜风止痛;用乳香、没药、鸡血藤散瘀消肿,活血定痛;用木香疏通气机,行气止痛,用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诸药合用,相辅相成,医治顽痹,颇为中的。

贺mao,二十年前得一怪病,周身血管旁边长了很多毒疮,小的有黄豆大小,大的有花生米大小。疮内包有屈曲的毛状物质,痒痛难忍,生马钱子一粒煲黄豆一抓(约2两),煲2小时,连汤渣约3碗,每日三餐饭后服下。贺照此人说法服用一个月后,身上的疮大半脱落结疤,将马钱子粉放到跌打药贴的中心部,紧贴患处,七天后扯下药贴,同时带出了毒疮。贺的病服用三个月后痊愈。

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为马钱科马钱子属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味苦,性寒;归肝、脾经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咽喉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主治

 语音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痈疽疮毒,多作外用,单用即效。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
4、西医诊为软组织损伤、癌症疼痛、重症肌无力、外伤性截瘫、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属瘀血阻滞证者。 

用法用量

 
内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马钱子苦、寒,有剧毒,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其倍加推崇,称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远胜于他药也”。现代药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炎、抗免疫及镇痛作用。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大部分医生仍见之色变,而魏江磊教授却对其追捧至极,用于治疗诸多疑难杂症,如运动神经元病、克罗恩病、重症肌无力等免疫性疾病,收效甚佳。对于痹证,魏江磊教授认为其是止痹痛最优之品,对于病程较久,疼痛明显,一般药物效果欠佳者,必加之才能有效通达血脉,散结止痛,但因性毒,魏江磊教授多年临床发现每日用量不大于0.5g时较为安全,可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合诸药煎服。临床需谨慎使用,如服药过程中发现肌肉有轻微颤动应高度重视,立即减量或停药观察。临床药物加减经验如下。

(1)行痹者选用僵蚕、全虫、蝉蜕为佳。

(2)着痹者选用蜈蚣、地龙为佳。

(3)痛痹者常有气滞血瘀,选用白花蛇、全蝎、蜈蚣为佳。

(4)热痹者加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效佳。

以上治疗未奏效时,加用炙马钱子1g或生马钱子不超过0.5g,煎服或胶囊包裹吞服,每日1次,效甚佳。偏上肢者通络药合用姜黄、羌活;偏下肢者通络药合用宣木瓜、独活;疼痛明显者,对症加用徐长卿、青木香细辛、桂枝。

---《魏江磊学术集萃》P45

生姜传奇【草根一生】

  制马钱子简识【草根一生】 (2015-01-20 20:14:21)[编辑][删除]

 

  生姜传奇【草根一生】

    “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东坡居士的这首生姜诗,道出了生姜的养生价值!

   “生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中另立生姜和干姜分开来用。《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等。生姜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止咳,解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常吃生姜,不怕风霜。”

    相传,我国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献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喝一次即药到病除。生姜不但治好了帝王的瘟疫,也救过许多平民百姓。

    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行端来到长安,拜见了名医刘韬。刘韬经察颜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便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将此药煎服,三五日内定能药到病除。”时过两日,行端连服三剂姜汤,胸中郁积渐解,咽喉轻松爽利。又连服了三剂,竞能开口说话了,寺中众僧都惊讶不止。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自然药到病除。”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

生姜贴脐有妙用
摘自2022-1-27中国中医药报
王清贤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生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其实它不仅可以食用,也是一味中药。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及解毒的作用。除了内服,把生姜贴在肚脐上也有很多妙用。
肚脐是神阙穴所在之处,此穴属任脉,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加之神阙穴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所以该穴还能健脾胃、理肠止泻,常用于治疗腹泻、腹痛、脱肛等症。预防保健时可仅以姜片贴敷,简便易行。
改善晕车不适
很多人有晕车的苦恼,如果想要减轻晕车症状,不妨把生姜贴在肚脐上。
因为生姜含有姜酮、姜稀酮等成分,可以有效地起到镇定和止吐的作用,是一种不错的止吐好方法。
改善肠道功能
经常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容易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等症状。用生姜对肚脐进行贴敷能够有效地缓解腹部不适。
此外,小儿感冒、腹泻时,如服药不配合,也可在医师指导下用生姜配合其他药物贴敷脐部。
改善虚寒体质
在冬季,阳虚体质人群常常觉得手足冰冷,尤其是有些女性朋友还常伴有痛经等症状。《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可见生姜具有良好的驱寒效果,用生姜贴敷肚脐对缓解虚寒症状有较好作用。也可用生姜煮水泡脚,有利于改善脚部血液循环。
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不好的人群可在晚上睡觉前把生姜片直接贴在肚脐,对放松身体、缓解疲劳有较好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睡眠,改善睡眠质量。


古代传说故事中的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吕氏春秋》载,姜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生姜在我国不但是饮食常用的调味佳品,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生姜治疗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苏轼与中药“姜制法”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个关于生姜的故事。一天,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饮茶闲谈,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还是指坐中一物为药名吧。”苏轼以赞同的口气连声说:“好!好!”志之沉思片刻说:“君为药名。”苏轼不解其意。志之笑曰:“苏子嘛!”苏轼随即说道:“你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志之茫然无知,问其缘故。苏轼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那“姜”与“制之”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在中药的制法上有净选、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确保用药安全。姜制法就是诸多炮制方法之一。

刘邦饮姜汤暖胃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请了许多当时的名医进行治疗都没有明显的疗效。由于久治不愈,慢慢刘邦已经几乎粒米不进,而且自觉胃中一片冰冷,时时想吐。当地一位老翁,听说了刘邦生病的表现,就献出自己珍藏的一个秘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顿觉胃中温暖,也不想吐了,病情大减。于是继续服用此方,不日就药到病除。刘邦病好之后,立即率兵打了个大胜仗,歼灭了楚兵的主力部队。

孔子重视生姜养生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东坡杂记》中记述了一则常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趣闻:钱塘(现今浙江杭州市)净慈寺里有一位僧人,虽年逾八旬,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苏东坡问他有何益寿妙方,僧人告之,每天连皮嫩姜温水送服,坚持40余载。其实,生姜可延年益寿,并不是这位老僧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认识到食用生姜有抗衰防老的功效。他认为,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虽然孔子对生姜神奇功效的解释不尽正确,然而在那个年代,孔子饱尝战祸却活了73岁,这可能与他一生中重视食用生姜有密切的关系。

名医用生姜解半夏毒

生姜不但治了帝王的瘟疫,也救过许多平民百姓。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有的说这是让山上的妖魔给迷住了;也有的说是怕他讲出山上的真情将他弄哑了。这样一传,吓得众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香积寺的方丈急忙带领众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可是无济于事,行端仍不能说话。这时有个略懂医术的僧人德始提议让行端前去求医于长安城里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刘韬。德始陪着行端来到长安,拜见了名医刘韬并详述了得病的缘由。刘韬经察颜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便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尊师放心,请那沙弥速将此药煎服,三五日内定能药到病除。”方丈虽让人将生姜给行端煎服,但心中总是怀疑,于是就有意挽留刘韬在寺中多住几日,以观疗效。且说时过两日,行端连服三剂姜汤,胸中郁积渐解,咽喉轻松爽利。又连服了三剂,竟能开口说话了,寺中众僧都惊讶不止。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药到病除,并非什么妖魔所害。”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

生姜能解鱼鳖中毒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最初均是来源于民间,而又在为老百姓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如中医使用生姜解鱼鳖中毒引起的腹痛、呕吐、下痢等的办法,就是从民间经验总结来的。

相传有一天,铁拐李来到浙江临平乡下,见到一老农手里摆着一只锅盖大的青鳖,乐呵呵地走着。铁拐李一见即知是毒鳖,忙上前拦住老农,说此鳖不能吃,毒蛇化鳖缩两脚,这鳖后面两只脚没伸出来,吃了会中毒的。老农笑笑不予理睬。晚上,铁拐李又来到老农家,准备救治吃鳖中毒的人,谁知老农全家一点事都没有。铁拐李十分不解,向老农请教。这老农说:“我知道这鳖有毒,可生姜能解百毒。我就是用生姜烧煮鳖的,鳖毒都被姜化解了,怎么会中毒呢?”铁拐李听了,才知道“人间自有灵丹药,不劳神仙下凡来”。于是将背上药葫芦塞子拔出,把药倒掉,自己化作一缕青烟,重返天界。

生姜名称的由来

还有一个关于生姜解毒的故事。传说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山产在茶陵坑、碣石带。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都有“生姜治百病”之说。生姜的营养保健价值非常高,因而在民间广泛应用。中医认为,生姜具

趣解《红楼梦》之四从王熙凤看体阴而用阳

 (2018-03-31 16:08:35)[编辑][删除]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在管理上展现出超凡的天赋才能。她不仅才华出众,还颜值极高,“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身打扮也是流光溢彩,不啻天妃下凡。与大观园中一众沉静贤淑的女眷相比,王熙凤爱笑爱打扮,时不时还能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生命力相当地充沛。但她跟我们前面写的所有女孩子一样,最后也患了重病,为什么呢?

“肝体阴而用阳”,“女子以肝为先天”,这说明女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与肝的疏泄、藏血作用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一下。在《红楼梦》最初的章节中,结合王熙凤杀伐果断的做事风格、爱笑爱闹的性格、一刻不停的生命状态,我们初步认为她可能是阳盛体质。

身体壮盛,胆子自然也比别人大些,王熙凤在送秦可卿出殡时便在铁槛寺顺手做了一笔“生意”,赚得三千两银子,还不忘放出一句豪言壮语:“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我们都说胆主决断,也许在今天有人如此说上两句并不稀奇,而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讲究“三从四德”,王熙凤依然敢假借贾琏之名摆平官司赚外快,还在寺庙里发表无神论观点,绝对称得上胆气十足。但如果我们单凭这一段,就简单地认为王熙凤的肝主疏泄作用没什么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王熙凤这一朵娇艳的向日葵恰在最美的年纪,又喜好卖弄才干,好胜心不会太少,所以她面对的烦心事也不少。管家的工作对她而言的确不难,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女强人最在意的其实是家庭。然而王熙凤的丈夫贾琏的风流韵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院总是失火。王熙凤还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偶然听见丈夫贾琏和小情人讨论“这个母夜叉什么时候死”,被撞破后,贾琏竟然还拿剑要杀了王熙凤!这岂止让人肝气郁滞,简直是五内郁结。

在古代摊上这么个老公,疏泄作用想要正常基本不太可能了,再来看看王熙凤的肝藏血功能如何。王熙凤第一次生病透着浓浓的女强人风范:“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以致小产,其实小产好好保养倒也能无恙;但王熙凤“因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再加上尤二姐一事又气又恼,更添了漏下之证,这一病便是调养了半年方止。小产加上漏下半年有余,血也没藏好,最后一块阵地失守。

 

品读至此,出现一个小小的疑问,王熙凤可能不是阳盛体质,或者说她的体质早已由阳盛发生了转变。开始可能仅仅是气郁,毕竟丈夫品行不端、操持诸事又难免时有不顺,日久化火便易恼怒,于是身边的平儿就被莫名其妙打了一顿;日子再久一点,郁火熏蒸加之思虑劳累使得阴血更亏,日渐显出阴虚的征象来。阴虚的火苗支撑着她,也透支了她——仍旧杀伐果断、言谈爽利,然而总透露着一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管家理财上卓越的才华与魄力、不甘人后的好强心与自尊心,最终耗垮了她,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未尝领悟,说的是“枉费心机,挣了一辈子的强,如今落在人后头”。 (山西 吴佳莹)

黄庭坚与《苦笋帖》

  (2018-03-27 17:27:36)[编辑][删除]

 


碑帖是一种集历史文化內涵、艺术品位和加工工艺于一身的艺术珍品。“碑”主要指汉、魏、唐代的碑刻如墓碑、庙碑、造像、摩崖石刻等,“帖”指名人的书札以及书法家写在绢帛或刻在木板、石片上,再经过拓片、装裱而成的作品。

中医药与碑帖之间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关联,其实两者同属国粹又彼此影响。书家知医,医家善书,历代互见,文脉同源。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肚痛帖》、苏东坡的《覆盆子帖》、黄庭坚的《方药墨跡》《苦笋帖》、徐渭的《水斋药方》、东晋葛洪书的“天台之观”以及收入《三希堂法帖》的明代医家王肯堂书帖等等,无一不显示出碑帖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黄庭坚《苦笋赋》亦是集碑帖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代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素喜食苦笋,亦了解苦笋,曾诗曰:“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唯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他嗜食苦笋,曾引起不少亲朋好友们担心,恐其多食“动痼疾,使人萎而瘠”。黄庭坚对此一面婉言称谢,一面将自己多年吃苦笋的体会和苦笋的食疗价值作《苦笋赋》,以解其误。赋曰:“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棘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愜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流涎……。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余亦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镬。’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黄庭坚《苦笋赋》书写工整、隽秀,成为传世名帖,称为《苦笋帖》。《苦笋帖》不仅是书法瑰宝,也为后世研究苦笋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珍贵资料。唐代书法家怀素也有草书真迹《苦笋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帖仅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有二王书风。

苦笋入药早,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载:“苦笋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食医心镜》载:“理心烦闷,益气力,利水道,下气化痰,理风热脚气,并蒸煮食之。”《本草纲目》谓:“苦笋,味苦甘,寒,无毒。四川叙州、宜宾、长宁所产苦笋,彼人重之。”

从上述文献来看,苦笋早为人们所重视,不仅可作为“益气力”的补益食品,亦可治疗肝、胆、肾病等。由此可知,黄庭坚喜食苦笋并作《苦笋赋》,是有其理论根据和实践经验的。(单健民)

有温胃降逆、和胃止吐作用,用于各种呕吐均有良好疗效。如生姜可抑制妊娠呕吐反应,改善食欲等作用,有研究显示,生姜可有效地抑制怀孕最初3个月的呕吐,这也是我国一些地区孕妇保持喝姜汤习惯的缘故。(周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