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品中医之《聊斋志异》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漫话《聊斋志异》中的苦参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篇《牛癀》,是劝人向善的。故事的大概情节是:有位以养牛为业的农民陈华封,偶遇一奇人,二人相见恨晚,把酒言欢。陈华封发现对方脑后异状,窥见其耳后有巨穴,内藏似小牛之物(牛癀,牛马等家畜的炭疽病,即牛瘟疫)。陈华封好奇心作怪,趁酒醉放出了牛癀。这位奇人实为六畜瘟神,酒醒后瘟神大惊失色,言“适所纵者牛癀,恐百里内牛无种矣”。陈华封闻之大恐,“拜求术解”。瘟神传授其以“苦参散”救治,但嘱其“广传此方,勿存私念”。不久,牛果病,瘟疫大作,陈华封“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仅仅传给了他的弟弟,结果药方失效,其40头牛“倒毙殆尽”……
这篇小说中提到的“苦参散”,是一种以苦参为君药的方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解毒止痛、防腐消肿等功效。《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惠》《普济方》等古代医籍中,收录了众多不同配方、治疗不同病症的苦参散方剂,均以苦参为君药,可见苦参应用广泛,人畜皆可用之。
苦参为豆科槐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原产于我国,除青海、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苦参喜温暖燥热气候,耐寒耐高温,耐瘠薄,即使在盐碱沙质土壤中也能茁壮生长。《本草纲目》中称其“叶极似槐叶,花黄色,子作荚,根味至苦恶”。苦参的茎皮纤维韧性强,农人常于秋后采其剥皮编袋织绳,其种子还可研磨兑水作农药。
苦参以根入药,据《神
蒲松龄博学多才,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创作了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聊斋志异》;在中医药文化方面,他也有着深厚的造诣,著有《药崇书》《伤寒药性赋》等医学著作。正因如此,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涉及中医药的有关篇章,能够把握准确,应用到位。 (刘琪瑞)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贺mao,二十年前得一怪病,周身血管旁边长了很多毒疮,小的有黄豆大小,大的有花生米大小。疮内包有屈曲的毛状物质,痒痛难忍,生马钱子一粒煲黄豆一抓(约2两),煲2小时,连汤渣约3碗,每日三餐饭后服下。贺照此人说法服用一个月后,身上的疮大半脱落结疤,将马钱子粉放到跌打药贴的中心部,紧贴患处,七天后扯下药贴,同时带出了毒疮。贺的病服用三个月后痊愈。 马钱子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为马钱科马钱子属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味苦,性寒;归肝、脾经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咽喉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 主治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痈疽疮毒,多作外用,单用即效。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
内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马钱子苦、寒,有剧毒,具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其倍加推崇,称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远胜于他药也”。现代药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炎、抗免疫及镇痛作用。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大部分医生仍见之色变,而魏江磊教授却对其追捧至极,用于治疗诸多疑难杂症,如运动神经元病、克罗恩病、重症肌无力等免疫性疾病,收效甚佳。对于痹证,魏江磊教授认为其是止痹痛最优之品,对于病程较久,疼痛明显,一般药物效果欠佳者,必加之才能有效通达血脉,散结止痛,但因性毒,魏江磊教授多年临床发现每日用量不大于0.5g时较为安全,可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合诸药煎服。临床需谨慎使用,如服药过程中发现肌肉有轻微颤动应高度重视,立即减量或停药观察。临床药物加减经验如下。 (1)行痹者选用僵蚕、全虫、蝉蜕为佳。 (2)着痹者选用蜈蚣、地龙为佳。 (3)痛痹者常有气滞血瘀,选用白花蛇、全蝎、蜈蚣为佳。 (4)热痹者加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效佳。 以上治疗未奏效时,加用炙马钱子1g或生马钱子不超过0.5g,煎服或胶囊包裹吞服,每日1次,效甚佳。偏上肢者通络药合用姜黄、羌活;偏下肢者通络药合用宣木瓜、独活;疼痛明显者,对症加用徐长卿、青木香细辛、桂枝。 ---《魏江磊学术集萃》P45
生姜贴脐有妙用
古代传说故事中的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吕氏春秋》载,姜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生姜在我国不但是饮食常用的调味佳品,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生姜治疗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苏轼与中药“姜制法”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个关于生姜的故事。一天,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饮茶闲谈,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还是指坐中一物为药名吧。”苏轼以赞同的口气连声说:“好!好!”志之沉思片刻说:“君为药名。”苏轼不解其意。志之笑曰:“苏子嘛!”苏轼随即说道:“你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志之茫然无知,问其缘故。苏轼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那“姜”与“制之”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在中药的制法上有净选、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确保用药安全。姜制法就是诸多炮制方法之一。 刘邦饮姜汤暖胃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请了许多当时的名医进行治疗都没有明显的疗效。由于久治不愈,慢慢刘邦已经几乎粒米不进,而且自觉胃中一片冰冷,时时想吐。当地一位老翁,听说了刘邦生病的表现,就献出自己珍藏的一个秘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顿觉胃中温暖,也不想吐了,病情大减。于是继续服用此方,不日就药到病除。刘邦病好之后,立即率兵打了个大胜仗,歼灭了楚兵的主力部队。 孔子重视生姜养生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东坡杂记》中记述了一则常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趣闻:钱塘(现今浙江杭州市)净慈寺里有一位僧人,虽年逾八旬,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苏东坡问他有何益寿妙方,僧人告之,每天连皮嫩姜温水送服,坚持40余载。其实,生姜可延年益寿,并不是这位老僧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认识到食用生姜有抗衰防老的功效。他认为,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虽然孔子对生姜神奇功效的解释不尽正确,然而在那个年代,孔子饱尝战祸却活了73岁,这可能与他一生中重视食用生姜有密切的关系。 名医用生姜解半夏毒 生姜不但治了帝王的瘟疫,也救过许多平民百姓。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有的说这是让山上的妖魔给迷住了;也有的说是怕他讲出山上的真情将他弄哑了。这样一传,吓得众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香积寺的方丈急忙带领众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可是无济于事,行端仍不能说话。这时有个略懂医术的僧人德始提议让行端前去求医于长安城里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刘韬。德始陪着行端来到长安,拜见了名医刘韬并详述了得病的缘由。刘韬经察颜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便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尊师放心,请那沙弥速将此药煎服,三五日内定能药到病除。”方丈虽让人将生姜给行端煎服,但心中总是怀疑,于是就有意挽留刘韬在寺中多住几日,以观疗效。且说时过两日,行端连服三剂姜汤,胸中郁积渐解,咽喉轻松爽利。又连服了三剂,竟能开口说话了,寺中众僧都惊讶不止。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药到病除,并非什么妖魔所害。”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 生姜能解鱼鳖中毒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最初均是来源于民间,而又在为老百姓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如中医使用生姜解鱼鳖中毒引起的腹痛、呕吐、下痢等的办法,就是从民间经验总结来的。 相传有一天,铁拐李来到浙江临平乡下,见到一老农手里摆着一只锅盖大的青鳖,乐呵呵地走着。铁拐李一见即知是毒鳖,忙上前拦住老农,说此鳖不能吃,毒蛇化鳖缩两脚,这鳖后面两只脚没伸出来,吃了会中毒的。老农笑笑不予理睬。晚上,铁拐李又来到老农家,准备救治吃鳖中毒的人,谁知老农全家一点事都没有。铁拐李十分不解,向老农请教。这老农说:“我知道这鳖有毒,可生姜能解百毒。我就是用生姜烧煮鳖的,鳖毒都被姜化解了,怎么会中毒呢?”铁拐李听了,才知道“人间自有灵丹药,不劳神仙下凡来”。于是将背上药葫芦塞子拔出,把药倒掉,自己化作一缕青烟,重返天界。 生姜名称的由来 还有一个关于生姜解毒的故事。传说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山产在茶陵坑、碣石带。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都有“生姜治百病”之说。生姜的营养保健价值非常高,因而在民间广泛应用。中医认为,生姜具 趣解《红楼梦》之四从王熙凤看体阴而用阳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在管理上展现出超凡的天赋才能。她不仅才华出众,还颜值极高,“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身打扮也是流光溢彩,不啻天妃下凡。与大观园中一众沉静贤淑的女眷相比,王熙凤爱笑爱打扮,时不时还能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生命力相当地充沛。但她跟我们前面写的所有女孩子一样,最后也患了重病,为什么呢? “肝体阴而用阳”,“女子以肝为先天”,这说明女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与肝的疏泄、藏血作用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一下。在《红楼梦》最初的章节中,结合王熙凤杀伐果断的做事风格、爱笑爱闹的性格、一刻不停的生命状态,我们初步认为她可能是阳盛体质。 身体壮盛,胆子自然也比别人大些,王熙凤在送秦可卿出殡时便在铁槛寺顺手做了一笔“生意”,赚得三千两银子,还不忘放出一句豪言壮语:“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我们都说胆主决断,也许在今天有人如此说上两句并不稀奇,而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讲究“三从四德”,王熙凤依然敢假借贾琏之名摆平官司赚外快,还在寺庙里发表无神论观点,绝对称得上胆气十足。但如果我们单凭这一段,就简单地认为王熙凤的肝主疏泄作用没什么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王熙凤这一朵娇艳的向日葵恰在最美的年纪,又喜好卖弄才干,好胜心不会太少,所以她面对的烦心事也不少。管家的工作对她而言的确不难,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女强人最在意的其实是家庭。然而王熙凤的丈夫贾琏的风流韵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院总是失火。王熙凤还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偶然听见丈夫贾琏和小情人讨论“这个母夜叉什么时候死”,被撞破后,贾琏竟然还拿剑要杀了王熙凤!这岂止让人肝气郁滞,简直是五内郁结。 在古代摊上这么个老公,疏泄作用想要正常基本不太可能了,再来看看王熙凤的肝藏血功能如何。王熙凤第一次生病透着浓浓的女强人风范:“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以致小产,其实小产好好保养倒也能无恙;但王熙凤“因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再加上尤二姐一事又气又恼,更添了漏下之证,这一病便是调养了半年方止。小产加上漏下半年有余,血也没藏好,最后一块阵地失守。
品读至此,出现一个小小的疑问,王熙凤可能不是阳盛体质,或者说她的体质早已由阳盛发生了转变。开始可能仅仅是气郁,毕竟丈夫品行不端、操持诸事又难免时有不顺,日久化火便易恼怒,于是身边的平儿就被莫名其妙打了一顿;日子再久一点,郁火熏蒸加之思虑劳累使得阴血更亏,日渐显出阴虚的征象来。阴虚的火苗支撑着她,也透支了她——仍旧杀伐果断、言谈爽利,然而总透露着一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管家理财上卓越的才华与魄力、不甘人后的好强心与自尊心,最终耗垮了她,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未尝领悟,说的是“枉费心机,挣了一辈子的强,如今落在人后头”。 (山西 吴佳莹)
有温胃降逆、和胃止吐作用,用于各种呕吐均有良好疗效。如生姜可抑制妊娠呕吐反应,改善食欲等作用,有研究显示,生姜可有效地抑制怀孕最初3个月的呕吐,这也是我国一些地区孕妇保持喝姜汤习惯的缘故。(周滔)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