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杰用四妙勇安汤治下肢臁疮

(2024-12-10 05:13:01)
张杰用四妙勇安汤治下肢臁疮
摘自2024-12-9中国中医药报
周敬文 季阳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四妙勇安汤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汉代谯县华佗元化撰,唐代华原孙思邈编集,彭静山点校,本书不见于历代书目和前人引录,故有人认为是伪书。但书中有一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不在少数。例如内有华佗治脱骨疽神方“此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极大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连服十剂当愈”。此段文字还见于《华佗神医秘方》一书,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
此方被清代医家鲍相璈收录于《验方新编》一书。该方是治疗湿热毒盛脱骨疽的代表方,临床疗效显著。20世纪50年代,河北沧州名医释迦宝山用此方治疗脱疽,大大降低了该病的截肢率。后来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在成为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专方专药,已成为行业共识。由于疗效确切,被收录在中医教科书《方剂学》中,“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方名四妙勇安是言其药仅4味,但量大力专,勇猛迅速,祛除病邪,保体平安之谓。
中医治病,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治法,只要病机相同,虽然疾病不同,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张杰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现将张杰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右下肢臁疮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谢某,女,58岁,2023年7月22日初诊。刻下:右下肢踝骨上臁疮溃烂,局部发红发黑、疼痛,劳累即肿腿。B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多发性陈旧性血栓,右下肢股静脉返流时间延长。
辨证:血脉瘀阻,血分瘀热。
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生甘草30g,当归30g,金银花30g,黑玄参30g,牡丹皮15g,丹参30g,水蛭10g,焦大黄10g,连翘20g,蒲公英30g,地丁30g,龙葵30g,川牛膝15g,生地黄20g,赤芍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8月5日二诊:药中病机,病灶红肿疼痛已消,伴高血压。守前方加天麻15g、黄芩15g、土茯苓30g。14剂,煎服法同上。
8月21日三诊:药中病机,伴高血压,睡眠不安,舌红,苔薄黄,此邪热已退。守前方加泽泻15g、决明子20g。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11日四诊:20多年的臁疮腿溃烂、红肿皆消,刻下患处颜色仍黑,宜守原方巩固。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25日五诊:药中病机,守原方巩固。14剂,水煎服,1.5日1剂,分早晚2次服。
10月27日六诊:前方效著,守前方加川芎10g。21剂,煎服法同上。
11月27日七诊:药中病机,患处颜色已逐渐变浅,守原方巩固。21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1月1日八诊:右下肢踝关节以上红肿、发黑、溃烂皆愈,2023年12月3日B超提示右侧髂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右侧股静脉及腘静脉内高回声(考虑陈旧性血栓),右侧股静脉及大隐静脉返流时间延长(考虑瓣膜功能不全)。守前方加桃红各10g。21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踝关节以上发红、发黑、溃烂疼痛已20年之久,劳累则腿肿加重,B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多发性陈旧性血栓,右下肢股静脉返流时间延长,辨证为血脉瘀阻、血分瘀热、瘀热毒邪壅滞。方用四妙勇安汤加牡丹皮、丹参、赤芍、牛膝、水蛭活血化瘀通脉,加连翘、蒲公英、地丁、龙葵、焦大黄、生地黄清热凉血解毒,以增四妙勇安汤清解热毒、活血祛瘀、通畅络脉之效,前后调治半年,取得满意疗效。
张杰指出,华佗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长于外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该方量大,金银花、玄参剂量高达90g(三两),很有华佗的用药风格,“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三国志·华佗传》)。

经方治愈脉管炎截肢术后创口久不愈合

静脉炎小贴士【草根一生】

 张杰用四妙勇安汤治下肢臁疮 (2015-03-08 08:21:2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静脉炎小贴士【草根一生】                                                                                       

    将土豆洗净,切成薄片,沿静脉炎,走向贴敷,外加保鲜膜覆盖,薯片干燥后即行更换,连用5天。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土豆又叫马铃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收敛止痛之功效,善治静脉炎。

臁疮辨治【草根一生】

 张杰用四妙勇安汤治下肢臁疮 (2015-03-10 19:31:2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臁疮辨治【草根一生】

       臁疮(“裤口疮”“裙边疮”) 西医称小腿慢性溃疡又称静脉曲张性溃疡、郁积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由于静脉曲张,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损伤,局部循环障碍,小动脉及淋巴管阻塞,以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氧合作用降低,或外伤感染而导致溃疡形成。

   多因长久站立或负重跌扑,以致脉络失畅,局部气血不行,或因下肢皮肤破伤,以及湿疹抓破等,导致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好发于小腿下1/3的踝内侧。

    内治

    湿热下注型:                                                            局部红肿、瘀血、溃疡、渗出,或腐臭流脓,下肢肿胀,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治宜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用化瘀解毒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虎杖15克,败酱草,生地黄各20克,玄参15克,野菊花15克,黄芪20克,伸筋草15克,黄柏,苍术,防己,泽泻,牡丹皮,地龙,土元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气阴亏虚型:                                                           局部暗红,皮肤干燥僵硬、溃疡无脓、暗淡不鲜,伴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舌淡红,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阴生肌活血                                                  方用补气活血汤:党参30克,白术,茯苓,黄精各12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玄参15克,野菊花12克,公英20克,鸡血藤20克,丹参30克,茜草12克,当归12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麻黄10克,肉桂6克,水煎服。

    外治

    急性期有感染现象者,用地榆、黄柏、黄连煎剂做湿敷,然后外涂如意膏。溃疡面干净无脓,可用生肌玉红膏外涂。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tplimg/zoomact.gif

经方治愈脉管炎截肢术后创口久不愈合

 (2024-12-10 05:10:52)[编辑][删除]
经方治愈脉管炎截肢术后创口久不愈合
摘自2024-12-9中国中医药报
温子林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医院
孙某,女,68岁,2014年6月8日初诊。系骨科病房住院患者。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继发脉管炎。左足大拇趾缺血坏死、变黑溃烂,疼痛难忍,夜间不能入睡,呻吟不止,痛不欲生,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做截肢手术,骨科主任行手术截掉左小腿下2/3。术后每日静滴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曲松钠3g,静滴生理盐水100ml加双氢克尿塞80mg。2周过去后,创口还有2cm没有愈合,并有脓样分泌物渗出,从膝关节向下到创口高度浮肿,按之没指,皮温发凉,骨科主任恐生他变,心急如焚,急忙邀笔者会诊。刻下:患者面色灰黯,虚浮状,心悸头晕,气弱。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空腹血糖:15mmol/L(注射胰岛素)。尿常规:尿蛋白(2+)。肾功能:肌酐126umol/L,尿素38mmol/l。
诊断: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期)合并脉管炎截肢术后,中医诊断为水肿(阴水)。
辨证:脾肾阳虚,水液潴留。
治则: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
处方:炮附子(先煎)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6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丹参20g,泽兰20g,益母草2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6月14日二诊:水肿见消,创口也有缩小,感觉倦怠乏力。守原方加黄芪30g、山药20g。5剂,煎服法同前。
6月20日三诊:水肿基本消退,创口还有1cm未愈合,稍感口干,舌质红润。守上方将茯苓和薏苡仁改为各20g,炮附子改为10g,5剂,煎服法同前。从服中药开始,停用头孢曲松钠和双氢克尿塞。服用15剂中药后,水肿全消,创口完全愈合,患者高兴地出院了。
按 此患者阳虚至极,一派阴寒之象,本案治疗采用真武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用于太阳病误汗、阳虚水泛的证治。后世多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恶寒腹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祛除寒邪。正如“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类经图翼》)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则温肾散寒、健脾利水。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药组合乃是《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脓已成。薏苡仁既利水渗湿,又解毒排脓,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败酱草破瘀排脓,有利于创口愈合。《血证论》指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佐用丹参、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泽兰能活血祛瘀,行水消肿;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二诊时水肿见消,患者感觉倦怠乏力,说明正气虚,加黄芪既能补正气,还有利尿和降血糖的作用。山药脾肾双补,又能降血糖。三诊时患者口干,因利尿伤津所致,故薏苡仁、茯苓减量,舌质红润是阴寒渐消,阳气已复,故炮附子量减半。经过温阳利水、健脾渗湿、活血化瘀、解毒排脓的综合治疗,仅用半个月,水肿消退,脓性分泌物减少,创口快速愈合。辨证准确,选方恰当,药证相符,效如浮鼓。

赵炳南组方思路探析(转)【草根一生】

  (2015-03-05 19:02:3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4)
赵炳南组方思路探析
张苍 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大致思路有两套:其一是气血辨证体系,这一思路来自外科;而另一体系就是津液辨证,这是皮肤科的特点。

    确实有很多人在学习赵炳南先生方剂使用经验的时候就是原方照抄,一丝不变,把它当成经验方,这样使用也确实经常取得良好疗效,但也时常疗效不佳。

    对中医理法方药,有不同的关注层次,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关注点。已故中医皮肤专家赵炳南先生用药方面遵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外科证治全生集》,对于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有非常丰富的具有开拓性的经验,对于方剂,赵炳南先生遵循传统制方规矩,又有许多独创之处。

    然而,关于他的方药使用经验常常存在某些误解,一种误解是赵炳南先生喜欢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而不善于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另一种误解就是看不出赵炳南先生组方的君臣佐使。他爱用寒凉药,善用寒凉药,但绝不止于寒凉。初次来到皮肤科的医生可能会看到我们频繁地使用清热除湿汤、凉血活血汤,其中清热除湿汤来源于龙胆泻肝汤,凉血活血汤来源于犀角地黄汤,医生们看到我们在门诊频繁大量地使用这两种方剂,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赵炳南先生临床喜欢使用寒凉性的药物。这种误解认为赵炳南先生的方剂有非常独特的用药体系、非常独特的药物,他既不属于古代的经方体系,也不属于温病的三焦体系、卫气营血体系,同样不属于脏腑体系,而是另有一套,自成家法,但是他这一套的内部规律是怎么样的,并没有讲解过,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赵炳南所使用的方子都是经验方,没有君臣佐使,因而无法学习传承。

    赵氏经验方组方法度森严

    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对赵炳南先生的学术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其组方遵循传统,法度森严。

    理法指导着方药的使用。实际上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大致思路有两套:其一是气血辨证体系,这一思路来自外科;而另一体系就是津液辨证,这是皮肤科的特点。赵炳南先生的经验方剂里又分为许多个系列,包括解毒系列方剂、凉血系列方剂、理血系列方剂等等。我们就凉血系列方中最简单的一个凉血五花汤为例做一简单探讨。凉血五花汤由五味药物组成,均是植物的花朵,其中包括红花、玫瑰花、鸡冠花、凌霄花、野菊花。这首方剂主要治疗发生于人体上部的充血性的、出血性的、红斑性的皮肤病,比如玫瑰痤疮、过敏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觉得凉血五花汤,既然叫凉血,那么药物可能都是寒凉性质的,但是仔细一看,这五味药并不都是寒凉的。其中红花是辛温的,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玫瑰花是甘微苦温的,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的作用。鸡冠花是甘、涩、凉的,有收敛止血止崩带的作用。凌霄花是辛微寒的,有活血凉血祛风的作用。野菊花是苦辛微寒的,有清热解毒作用。虽然名为凉血,但是五味药里竟有两味药是温性的。

    再看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五味药里有活血化瘀药3味,收敛止血药1味,行气药1味,袪风药1味。既有红花、玫瑰花、凌霄花的活血之能,又有鸡冠花的收敛止血之效。此方所治者为发于上部的涉及血分的、热性的病证,但是并没有单纯用寒凉药物,因为单纯寒凉,则药物性能趋向下行,而不能上达面部,所以凉血五花汤应用2味温药佐助3味凉药,以辛甘发散之力佐助凉药上达头面,以辛甘发散力防止邪热郁结闭塞,符合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从对这首方剂的组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人制定方剂并不会单纯只依赖某一原则,比如寒热虚实,前人制方之时都会考虑到人体反应、药物、疾病等许多方面的复杂作用机制。这样的方子怎么能称为单纯的寒凉药物呢?这样的方子怎么能看作单纯的经验方呢?他是完全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组方原则指导下创制的。

    从另一角度来看,五花汤药物具有上升之性,自然适用于人体上部的皮肤病。但还要看到,他还可以用于发于人体下部的红斑性皮肤病,使郁于下焦的血热得以发散,从而治愈疾病。

    赵氏方剂有明确的君臣佐使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首方剂,这就是除湿止痒汤,他有清楚的君臣佐使结构体系。除湿止痒汤是赵炳南先生治疗慢性顽固性、肥厚性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常用经典方剂。它由几种药物组成:包括清热燥湿的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健脾除湿的炒薏苡仁、茯苓皮、白术;理气除湿的陈皮、焦槟榔,凉血的干生地。这首方子里有非常清晰的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构成,但是我们首先为他所用的药物迷惑了,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我们会觉得他们是通治皮肤科的药物,是袪风湿药物,很难把它们个个区别开来进行解析,造成全方都是除湿药这一种感受,似乎此方只是除湿药物的简单堆积。如果把赵炳南先生的方子理解成简单的药物堆积,那么就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即赵炳南先生的方子是验方,而不是经方;他的治疗也就变成了对症处理,而非辨证论治。赵炳南先生的皮肤病学体系,一下子就倒退到《神农本草经》形成之前,到了单方、验方阶段了:是对症治疗而不是辨证论治,就是缓解症状的工具,而不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是验方而不是经方,就没有内部的结构,就无法学习,无法重复。

    确实有很多人在学习赵炳南先生方剂使用经验的时候就是原方照抄,一丝不变,把它当成经验方,这样使用也确实经常取得良好疗效,但也时常疗效不佳。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赵炳南先生经验的传播和使用。

    经典中说主病为君,量大为君,这首方剂主要的功效是除湿止痒,具有如此功效的,有白鲜皮、地肤子、苦参三味药物,白鲜皮用量多,达到30克,所以他是君药。地肤子也用到30克,但是它质地轻清,所以是臣药,苦参15克,是佐药。臣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君药发挥治疗作用,第二个是治疗次要的症状,对于慢性肥厚瘙痒的皮肤病来说,常常存在脾虚的问题,所以必须有健脾的药物存在,因而炒薏米和地肤子,一起成为臣药,而佐助炒薏米的药物有白术、茯苓皮。佐药帮助臣药发挥治疗作用,治疗疾病的继发症状,还有一类是反佐的作用,就是制约君药臣药的副作用。除湿止痒汤的方子里大多数是苦燥的药物,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需要配合生地滋阴养血,凉血润燥。湿气不除,常与气机不利有关,其中有无形的气滞,又有有形的肠道不通,在方剂中加上陈皮、槟榔两味药物起到使药的作用。整首方剂君臣佐使配伍思路清晰,具有非常经典的中医组方思路,是经典方,而不是经验方。

    点评:

    赵炳南先生具有特色的辨证体系是气血津液辨证体系,其中气血辨证体系源自外科。《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津液辨证体系是皮肤科的特色,赵炳南先生说:善治湿者当治皮肤病之半。这也是赵炳南先生的独创之处,是他对中医皮肤学科做出的巨大贡献。

    赵炳南先生出身于外科,自然带有明显的外科学术思想的烙印,即气血辨证的思想。他在皮肤科具有开拓性的创见,其最突出处是认识到津液输布异常是皮肤病区别于外科疾病的主要特点。正是这种对理法体系的定见使他能够按照宏观的体系构建自己的方剂大厦。

    那么赵炳南先生属于时方派还是经方派?很明显他不是按照脏腑经络辨证的,所以不属于时方派。他按照气血津液辨证,其用药组方古朴雄浑,明显具有经方派的特点。《汉书艺文志》有经方十一家之说,赵炳南先生是否属于其中一家的传承,这还有待专家考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