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用四妙勇安汤治下肢臁疮

摘自2024-12-9中国中医药报
周敬文 季阳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四妙勇安汤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例如内有华佗治脱骨疽神方“此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极大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连服十剂当愈”。
此方被清代医家鲍相璈收录于《验方新编》一书。该方是治疗湿热毒盛脱骨疽的代表方,临床疗效显著。20世纪50年代,河北沧州名医释迦宝山用此方治疗脱疽,大大降低了该病的截肢率。后来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在成为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专方专药,已成为行业共识。由于疗效确切,被收录在中医教科书《方剂学》中,“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方名四妙勇安是言其药仅4味,但量大力专,勇猛迅速,祛除病邪,保体平安之谓。
中医治病,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治法,只要病机相同,虽然疾病不同,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张杰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现将张杰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右下肢臁疮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谢某,女,58岁,2023年7月22日初诊。刻下:右下肢踝骨上臁疮溃烂,局部发红发黑、疼痛,劳累即肿腿。B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多发性陈旧性血栓,右下肢股静脉返流时间延长。
辨证:血脉瘀阻,血分瘀热。
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生甘草30g,当归30g,金银花30g,黑玄参30g,牡丹皮15g,丹参30g,水蛭10g,焦大黄10g,连翘20g,蒲公英30g,地丁30g,龙葵30g,川牛膝15g,生地黄20g,赤芍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8月5日二诊:药中病机,病灶红肿疼痛已消,伴高血压。守前方加天麻15g、黄芩15g、土茯苓30g。14剂,煎服法同上。
8月21日三诊:药中病机,伴高血压,睡眠不安,舌红,苔薄黄,此邪热已退。守前方加泽泻15g、决明子20g。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11日四诊:20多年的臁疮腿溃烂、红肿皆消,刻下患处颜色仍黑,宜守原方巩固。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25日五诊:药中病机,守原方巩固。14剂,水煎服,1.5日1剂,分早晚2次服。
10月27日六诊:前方效著,守前方加川芎10g。21剂,煎服法同上。
11月27日七诊:药中病机,患处颜色已逐渐变浅,守原方巩固。21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1月1日八诊:右下肢踝关节以上红肿、发黑、溃烂皆愈,2023年12月3日B超提示右侧髂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右侧股静脉及腘静脉内高回声(考虑陈旧性血栓),右侧股静脉及大隐静脉返流时间延长(考虑瓣膜功能不全)。守前方加桃红各10g。21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踝关节以上发红、发黑、溃烂疼痛已20年之久,劳累则腿肿加重,B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多发性陈旧性血栓,右下肢股静脉返流时间延长,辨证为血脉瘀阻、血分瘀热、瘀热毒邪壅滞。方用四妙勇安汤加牡丹皮、丹参、赤芍、牛膝、水蛭活血化瘀通脉,加连翘、蒲公英、地丁、龙葵、焦大黄、生地黄清热凉血解毒,以增四妙勇安汤清解热毒、活血祛瘀、通畅络脉之效,前后调治半年,取得满意疗效。
该方量大,金银花、玄参剂量高达90g(三两),很有华佗的用药风格,“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三国志·华佗传》)。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
||
|
摘自2024-12-9中国中医药报
温子林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医院
孙某,女,68岁,2014年6月8日初诊。系骨科病房住院患者。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继发脉管炎。左足大拇趾缺血坏死、变黑溃烂,疼痛难忍,夜间不能入睡,呻吟不止,痛不欲生,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做截肢手术,骨科主任行手术截掉左小腿下2/3。术后每日静滴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曲松钠3g,静滴生理盐水100ml加双氢克尿塞80mg。2周过去后,创口还有2cm没有愈合,并有脓样分泌物渗出,从膝关节向下到创口高度浮肿,按之没指,皮温发凉,骨科主任恐生他变,心急如焚,急忙邀笔者会诊。刻下:患者面色灰黯,虚浮状,心悸头晕,气弱。舌体胖大、有齿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空腹血糖:15mmol/L(注射胰岛素)。尿常规:尿蛋白(2+)。肾功能:肌酐126umol/L,尿素38mmol/l。
诊断: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期)合并脉管炎截肢术后,中医诊断为水肿(阴水)。
辨证:脾肾阳虚,水液潴留。
治则: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
处方:炮附子(先煎)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6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丹参20g,泽兰20g,益母草2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6月14日二诊:水肿见消,创口也有缩小,感觉倦怠乏力。守原方加黄芪30g、山药20g。5剂,煎服法同前。
6月20日三诊:水肿基本消退,创口还有1cm未愈合,稍感口干,舌质红润。守上方将茯苓和薏苡仁改为各20g,炮附子改为10g,5剂,煎服法同前。从服中药开始,停用头孢曲松钠和双氢克尿塞。服用15剂中药后,水肿全消,创口完全愈合,患者高兴地出院了。
按 此患者阳虚至极,一派阴寒之象,本案治疗采用真武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用于太阳病误汗、阳虚水泛的证治。后世多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恶寒腹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祛除寒邪。正如“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类经图翼》)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则温肾散寒、健脾利水。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药组合乃是《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脓已成。薏苡仁既利水渗湿,又解毒排脓,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败酱草破瘀排脓,有利于创口愈合。《血证论》指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佐用丹参、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泽兰能活血祛瘀,行水消肿;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二诊时水肿见消,患者感觉倦怠乏力,说明正气虚,加黄芪既能补正气,还有利尿和降血糖的作用。山药脾肾双补,又能降血糖。三诊时患者口干,因利尿伤津所致,故薏苡仁、茯苓减量,舌质红润是阴寒渐消,阳气已复,故炮附子量减半。经过温阳利水、健脾渗湿、活血化瘀、解毒排脓的综合治疗,仅用半个月,水肿消退,脓性分泌物减少,创口快速愈合。辨证准确,选方恰当,药证相符,效如浮鼓。
标签: 健康 |
|
||||
|
中药绝大部分来自生药,安全剂量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用药剂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药量过大,则易损伤正气,引起人体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中药的治疗剂量确定必须慎之又慎,但对于治疗某些特殊病证或疑难杂症时,仅用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观察需增大药物剂量甚至超大剂量才能取得良效,特举例如下。
患者,女,86岁,诉“双膝关节及双小腿红肿胀痛不适2月余”,一直以为是高血压加上久坐的缘故,特意加强了休息,可双膝关节及小腿部肿胀的症状反而逐渐加重,而且小腿上的皮肤发红、足背发热,胀痛也更加明显,走路也会感到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自感病情逐渐加重。患者7年前做过子宫内膜癌手术。经检查诊断为“双小腿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在普外科抗生素治疗是首选方法,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1个多月,患者小腿肿胀痛的情况未见明显缓解,血沉120mm/h和抗O为650U。中医给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患者病情未见明显缓解。邀请余会诊,患者舌质暗红,前无苔,苔根腻,脉弦有力,形体胖,余思考此案应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患者内因正虚湿热瘀滞经络,外为毒邪侵袭血分郁热,热毒与湿邪相搏于肌肉腠理,致使气血经络瘀滞不得外泄而发病。患者既然常规方法无效,必用重剂量治疮毒良药山栀子,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山栀子60克,黄柏、苍术、姜黄各10克,桑枝60克,白茅根30克,薏苡仁30克,石楠藤、牛膝、夜交藤、海桐皮、白芍、威灵仙各15克,桂枝2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2周左右,患者双膝关节及小腿肿胀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缓解,血沉和抗O降至大致正常,减山栀子至10克,加服用大活络丸,患者服用30余剂后膝关节、双小腿及足背水肿完全消失,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也消失了,血沉与抗O也恢复正常。
按:患者痹症日久,酿热化燥,津液耗伤,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朱丹溪善用栀子,在《丹溪心法》曰:“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大凡心隔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栀子清三焦之火,故重用栀子、桑枝及少量桂枝清热通络利关节治热毒痹痛;黄柏、苍术、薏苡仁清热利湿通络治风湿热痹;姜黄、海桐皮能通经络直入痛处而治疗顽痹;白茅根同白芍活血消瘀血,敛阴清热止痛;威灵仙能通十二经,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全方苦寒坚阴以清热,辛凉养阴以祛风,佐以少量辛温,资其宣导,舒筋活络,良效卓著。
笔者认为,临证药物超大剂量时,必须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但不能畏手畏脚,贻误了治疗最佳时机。所谓胆大心细,对于超大剂量药物运用辨证准,适应症准,严格遵守药物炮制方法,了解药物的毒性及解救措施,药物剂量要循序渐进增加并及时发现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一旦在药物剂量增加过程发现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可以立即停药或者减少药物剂量,使临床疗效达到最佳。
栀子花开入馔来
摘自2022-5-16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时入夏天,乡村山间的栀子花纷纷绽放,那似霜如雪的花朵,不仅为夏天平添几分美丽,也为人们献上了一道难得的花馔美味。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在我国不少地方皆有栽培,尤以华东、西南和中南栽植为盛,其叶色碧翠油亮,花冠高脚碟状,一般呈六瓣,色白素雅,芳香浓烈。栀子品种较多,常见的如大叶栀子、中叶栀子、小叶栀子、雀叶栀子、黄栀子等等。
栀子花叶片肥厚,洁白如玉,醇香浓郁,为难得的食材。其口感颇有植物纤维的韧性,吃在口里有一种韧劲,同时令人齿颊留香。
栀子花烹调方法较多,可凉拌吃、炒着吃、煲汤吃等等,如凉拌栀子花,爽口解腻,清热解毒;栀子花蛋汤,清爽鲜香,吊人胃口;栀子花炒韭菜,黄白衬绿,质嫩可口;栀子花炒肉,荤素搭配,诱人食欲。此外,还有栀子花烧豆腐、栀子花炒猪肝等等,这些菜肴佐酒下饭甚佳,让人常啖不厌。
烹调栀子花菜肴有一定的学问。在烹调之前,将新鲜的栀子花去掉杂质,再放入清水中洗净,捞出备用。烹调时,需将栀子花在沸水中焯煮一会儿,以去除涩味。但焯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花瓣口感。此外,栀子花有些微苦,在烹调时可以加一点白糖,味道更佳。
栀子花性寒、味苦,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疗肺热咳嗽和鼻衄。《本草征要》记载其可“泻火消痰,清热除烦。急症关下喉痹,配伍牡丹射干。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解热郁,行结气。《滇南本草》谓栀子花泻肺家实痰实火。与牡丹花瓣同行,解急症关下喉痹之危,有显效。”
现介绍两道简单易做的栀子花菜谱,以供选用。
凉拌栀子花
材料:鲜栀子花300g,食盐、米醋、白糖、味精、葱各适量。
制法:新鲜的栀子花在清水中洗干净,将其倒入锅里沸水中焯煮一会儿,捞出来晾凉,然后加入适量食用盐、米醋、白糖、米精等凉拌,撒上少许葱花,即可食用。
栀子花炒肉片
材料:鲜栀子花200g,猪五花肉100g,食盐、食用油、白糖、味精、葱各适量。
制法:新鲜的栀子花清洗干净,并在沸水中焯一下备用。将猪五花肉切成片状,锅中加适量食用油,先将肉片倒入锅中翻炒一会儿,待肉片将熟时,倒入焯过的栀子花,与肉片一起再翻炒几下,加入适量盐、白糖、味精,撒上少许葱花,盛入盘中即可。
中药绝大部分来自生药,安全剂量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用药剂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药量过大,则易损伤正气,引起人体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中药的治疗剂量确定必须慎之又慎,但对于治疗某些特殊病证或疑难杂症时,仅用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观察需增大药物剂量甚至超大剂量才能取得良效,特举例如下。
患者,女,86岁,诉“双膝关节及双小腿红肿胀痛不适2月余”,一直以为是高血压加上久坐的缘故,特意加强了休息,可双膝关节及小腿部肿胀的症状反而逐渐加重,而且小腿上的皮肤发红、足背发热,胀痛也更加明显,走路也会感到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自感病情逐渐加重。患者7年前做过子宫内膜癌手术。经检查诊断为“双小腿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在普外科抗生素治疗是首选方法,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1个多月,患者小腿肿胀痛的情况未见明显缓解,血沉120mm/h和抗O为650U。中医给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患者病情未见明显缓解。邀请余会诊,患者舌质暗红,前无苔,苔根腻,脉弦有力,形体胖,余思考此案应属中医学痹症范畴。患者内因正虚湿热瘀滞经络,外为毒邪侵袭血分郁热,热毒与湿邪相搏于肌肉腠理,致使气血经络瘀滞不得外泄而发病。患者既然常规方法无效,必用重剂量治疮毒良药山栀子,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山栀子60克,黄柏、苍术、姜黄各10克,桑枝60克,白茅根30克,薏苡仁30克,石楠藤、牛膝、夜交藤、海桐皮、白芍、威灵仙各15克,桂枝2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服用2周左右,患者双膝关节及小腿肿胀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缓解,血沉和抗O降至大致正常,减山栀子至10克,加服用大活络丸,患者服用30余剂后膝关节、双小腿及足背水肿完全消失,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也消失了,血沉与抗O也恢复正常。
按:患者痹症日久,酿热化燥,津液耗伤,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朱丹溪善用栀子,在《丹溪心法》曰:“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大凡心隔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栀子清三焦之火,故重用栀子、桑枝及少量桂枝清热通络利关节治热毒痹痛;黄柏、苍术、薏苡仁清热利湿通络治风湿热痹;姜黄、海桐皮能通经络直入痛处而治疗顽痹;白茅根同白芍活血消瘀血,敛阴清热止痛;威灵仙能通十二经,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全方苦寒坚阴以清热,辛凉养阴以祛风,佐以少量辛温,资其宣导,舒筋活络,良效卓著。
笔者认为,临证药物超大剂量时,必须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但不能畏手畏脚,贻误了治疗最佳时机。所谓胆大心细,对于超大剂量药物运用辨证准,适应症准,严格遵守药物炮制方法,了解药物的毒性及解救措施,药物剂量要循序渐进增加并及时发现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一旦在药物剂量增加过程发现毒性反应和不良反应,可以立即停药或者减少药物剂量,使临床疗效达到最佳。
栀子花开入馔来
摘自2022-5-16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时入夏天,乡村山间的栀子花纷纷绽放,那似霜如雪的花朵,不仅为夏天平添几分美丽,也为人们献上了一道难得的花馔美味。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在我国不少地方皆有栽培,尤以华东、西南和中南栽植为盛,其叶色碧翠油亮,花冠高脚碟状,一般呈六瓣,色白素雅,芳香浓烈。栀子品种较多,常见的如大叶栀子、中叶栀子、小叶栀子、雀叶栀子、黄栀子等等。
栀子花叶片肥厚,洁白如玉,醇香浓郁,为难得的食材。其口感颇有植物纤维的韧性,吃在口里有一种韧劲,同时令人齿颊留香。
栀子花烹调方法较多,可凉拌吃、炒着吃、煲汤吃等等,如凉拌栀子花,爽口解腻,清热解毒;栀子花蛋汤,清爽鲜香,吊人胃口;栀子花炒韭菜,黄白衬绿,质嫩可口;栀子花炒肉,荤素搭配,诱人食欲。此外,还有栀子花烧豆腐、栀子花炒猪肝等等,这些菜肴佐酒下饭甚佳,让人常啖不厌。
烹调栀子花菜肴有一定的学问。在烹调之前,将新鲜的栀子花去掉杂质,再放入清水中洗净,捞出备用。烹调时,需将栀子花在沸水中焯煮一会儿,以去除涩味。但焯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花瓣口感。此外,栀子花有些微苦,在烹调时可以加一点白糖,味道更佳。
栀子花性寒、味苦,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疗肺热咳嗽和鼻衄。《本草征要》记载其可“泻火消痰,清热除烦。急症关下喉痹,配伍牡丹射干。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解热郁,行结气。《滇南本草》谓栀子花泻肺家实痰实火。与牡丹花瓣同行,解急症关下喉痹之危,有显效。”
现介绍两道简单易做的栀子花菜谱,以供选用。
凉拌栀子花
材料:鲜栀子花300g,食盐、米醋、白糖、味精、葱各适量。
制法:新鲜的栀子花在清水中洗干净,将其倒入锅里沸水中焯煮一会儿,捞出来晾凉,然后加入适量食用盐、米醋、白糖、米精等凉拌,撒上少许葱花,即可食用。
栀子花炒肉片
材料:鲜栀子花200g,猪五花肉100g,食盐、食用油、白糖、味精、葱各适量。
制法:新鲜的栀子花清洗干净,并在沸水中焯一下备用。将猪五花肉切成片状,锅中加适量食用油,先将肉片倒入锅中翻炒一会儿,待肉片将熟时,倒入焯过的栀子花,与肉片一起再翻炒几下,加入适量盐、白糖、味精,撒上少许葱花,盛入盘中即可。
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治急性阑尾炎
摘自2025-9-26中国中医药报
闫玲玲
河北省邯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患者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肠痈瘀热互结,笔者通过经方合用、针药并施、内外同治,成功控制阑尾炎急症。治疗过程中虽见病情反复,但坚持中药频服后热退痛减,后期加以益气补肾收功。全程以纯中医手段实现炎性包块消散、实验室指标复常,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在急腹症中的独特优势与阶段性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顾某,女,68岁,2025年8月29日初诊。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5天,加重伴发热2天。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未予重视,后症状转移至右下腹痛,伴发热,最高体温波动在38.5~39。就诊时,笔者告知患者,阑尾炎病情凶险,可能出现穿孔、休克等急症,建议外科手术。患者表示,已就诊于多家当地医院,但医生均因其对多种抗生素过敏、对蛋白过敏,考虑手术风险大,建议去省级大医院。患者因子女工作繁忙,无人陪伴就医、手术而无法成行。且患者是工作三十多年的老药工,对中医药颇有信心,故签字承诺责任自负,坚持中医治疗。笔者心中忐忑,然难以劝服患者,只好勉力一试。
刻下证:体温38.8,全腹胀痛拒按,伴口干口苦,纳差,眠差,大便3日未排,小便色黄,量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右下腹可触及鸡蛋大肿块,压痛、反跳痛阳性。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100.3mg/L,白细胞9.5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01×109/L。腹部彩超示,右下腹阑尾区炎性改变,少量腹腔积液。
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
中医诊断:肠痈(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通腑泻热,破瘀散结。
方用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柴胡24g,黄芩12g,白芍30g,枳实20g,厚朴4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姜半夏10g,大黄15g(后下),牡丹皮15g,桃仁10g,冬瓜子30g,芒硝粉10g(冲服)。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予针刺治疗,选双侧足三里、阑尾穴、天枢、中脘、水道。右下腹外敷如意金黄散。
8月30日二诊:次日患者诉泻黑色黏液便2次,腹痛腹胀大减,体温37.4,右下腹鸡蛋大肿块缩小2/3。原方继用5剂。
9月2日三诊:诉8月31日下午体温再次升高至38.8,腹痛腹胀,不能行走,就诊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查C反应蛋白72.8mg/L,腹部CT示阑尾炎伴周围渗出性改变,多发稍大淋巴结,白细胞11.26×109/L,因对多种抗生素过敏,医院建议其转至省医院就诊。患者因家中因素无法前往,遂建议回去每2小时服1次中药。当天排便黑色黏液便6次,腹痛腹胀再次减轻,体温降至36.8。原方继服3剂。
9月8日四诊:体温正常,腹痛腹胀大减,右下腹压痛明显减轻,伴神疲乏力、腰痛不适。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17.2mg/L。原方去芒硝,减柴胡为15g,加黄芪4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仙灵脾15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9月15日五诊:患者诉右下腹包块消失,神疲乏力较前明显好转,偶腰痛,小便可,大便不爽。复查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调整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2g,白芍30g,枳实20g,厚朴3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姜半夏10g,牡丹皮15g,桃仁10g,冬瓜子30g,黄芪60g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仙灵脾15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按
本案属中医“肠痈”范畴,为少阳阳明合病。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口苦、脉弦,为少阳枢机不利;腹胀拒按、便秘、苔黄腻,为阳明腑实热结;右下腹肿块、反跳痛,为瘀热互结、肠痈已成。故选大柴胡汤和解攻里,双解少阳阳明;大黄牡丹汤专攻肠痈,泻热破瘀。方证相应,故能初剂即效,畅下热结而热退痛减。另,配合针刺与外敷如意金黄散,内外合治,针药并用,增强泻热、止痛、散结的功效,缩短病程。
二诊时病情反复,原因可能有三:其一,邪痈脓热毒蕴结已深,初剂虽下,邪势暂挫,然未能尽除,故有反复。其二,患者年近古稀,正气本虚,虽邪实为矛盾主要方面,但正气不足以一鼓驱邪外出,导致邪气留恋。其三,给药间隔与剂量因素。初诊时日1剂中药,可能不足以持续压制汹涌之病势,患者坚持频服中药后再度泻下热结,提示阳明腑实需持续攻邪,不可因暂效而止步。对此,笔者采取了“守方易法”的策略,坚守原方(证未变,方亦不变),但改变服药方法,采用每2小时服1次的频服之法。这实为中医“顿服”“频服”以增强药力、持续攻邪的经典战法。患者当日畅下黑黏便数次,终使壅塞之邪热瘀毒有了彻底外泄之通路,体温自此恢复正常。
四诊时患者热退痛减,但见神疲乏力、腰痛,此乃邪去正虚之象,气阴耗伤、肾元亏虚的本质显露。故果断去芒硝之峻下,减柴胡之升散,加入大量黄芪以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并用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以温补肾元、填补精血。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