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房繄恭老师
什么是冬病?
——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在冬季病情比较重,或者容易反复发作。到了夏天病情比较平稳,或者处于缓解期。
——受凉是诱发因素,常常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发作。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
春夏的时候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冬病夏治的临床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还有一个冬病冬防的治疗措施。冬病冬防和冬病夏治所治疗的疾病一般是相同的,都是所说的冬病。
夏天用穴位贴敷的方法,可以刺激或者补充你的阳气
振奋你的阳气。到了冬天你这种病就会由于阳气的充足就不会再发作了。
冬病冬防措施
冬病冬防有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艾灸 拔罐
穴位按摩几类,都具有类似的作用。
穴位贴敷法:
——三九贴北方一般选一九 二九 三九这三个数九天气。南方一般选二九
三九四九这三个数九天气。
——三九贴和三伏贴基本原理和选用的穴位是类似的,但是也有所不同。《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所以夏季的三伏贴以养阳为主,冬季冬病冬防是以养阴为主。通过阴阳的双补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抵抗力。
—— 临床上常用的白芥子麝香这类的药在冬病冬防三九贴里是要采用的,但是其他的药物会多侧重于一些养阴扶助人体正气的药物。这和夏季的三伏贴是有所不同的。
—— 由于冬季天气比较严寒,患者身体不易过多暴露,所以在穴位的选择上和夏季的三伏贴也有所区别。
贴敷方法
——找准穴位
风门穴 肺俞穴 脾俞穴 肾俞穴——药物贴敷
在临床上实际是双侧穴位同时采用。就是在背部八个穴位。
——贴敷的时间越长,贴敷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这其实是个误区。一般的药效有一定持续时间。
贴敷时间过长,药物已经失去了药力,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了。
——用药越多疗效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每个穴位要求的药量一般在3-5克左右,足够保证临床的疗效。药物量过大,药物没有渗透到选定的穴位之上。
复感儿三九贴(转)【草根一生】
(2015-02-07
19:49:00)[编辑][删除]
反复呼吸道感染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一些少年儿童经常会出现反复的感冒发热,医学上称之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为复感儿。
它的主要表现:稍微一受凉,或者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很容易出现感冒发热这一类症状。
冬病冬防三九贴,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儿童贴敷一般在1-2小时。药物的组成方面也会进行适当调整。
三九贴的穴位
肺俞穴:因为肺系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是治疗肺系疾病非常重要的穴位。
风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脾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肾俞穴: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肺的疾病主要与肺 脾 肾 这三脏有密切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经过三伏贴和三九贴治疗之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是不能随便停掉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或者减少药量。三伏贴和三九贴主要是起到一个预防作用,通过加强人体的抵抗力,减轻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减轻疾病发作时的症状。
穴位按摩
我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的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
常用的穴位:
——太溪穴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是肾的原穴,对于补肾纳气有非常好的效果。
可以采用魁星笔来进行按压,会有非常明显的酸胀感觉。
——三阴交穴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它是肝 脾 肾三阴经的交汇穴。简易取穴法: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可以采用金刚杵来进行治疗。因为它的部位比较深。
食疗辅助治疗
——银杏(白果)
白果仁有敛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含有微量的氢氰酸,高温加工后就基本破坏掉了。每次吃20-30粒就可以,不能多吃。一定要吃熟制的。
白果壳也有一定的药物作用,它具有温肺定喘的作用。使偏于虚冷的肺得到一定的改善。而且可以缓解白果仁一定的毒性。
作为止咳喘来讲,如果连壳带仁一起打碎了用。
——茶饮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是从生脉饮处方转化过来的。人参偏热,用党参代替人参。用银杏代替麦冬。主要治疗虚喘,一活动就出汗,一动一身汗气短自汗。处于肺气亏虚的虚喘。银杏连壳带仁打碎后一起煮20-30分钟。
这个方子可以治疗哮喘或者慢阻肺。久咳久喘患者比较适合这个方子,比较平和。该方在急性期一般不用,主要是在夏天哮喘缓解期来用。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
缓解气虚的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冬季治疗,推荐蛤蚧
![[转载]穴位贴敷(2) [转载]穴位贴敷(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把蛤蚧打成粉末,用开水冲服,每次用量一般以3-5克为宜。
也可以泡成药酒:蛤蚧一对切成小块,黄酒一斤,密封一个月。每次饮用量一般以30毫升为宜。
穴贴皮肤病机理 【草根一生】
(2015-02-07
19:18:37)[编辑][删除]
穴位敷贴的机理运用到皮肤病的治疗当中,治疗慢性荨麻疹、银屑病、慢性湿疹等先天禀赋不足的皮肤疾患。
穴位敷贴主要选取背腧穴,肺俞、脾俞、肾俞、大椎等穴位配合选用,协同作用,以利三焦相通,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其中,背腧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润泽,不易罹患疾病,现代研究证实敷贴肺俞穴可以提高肺通气功能,改善肺组织炎性渗出;脾俞、肾俞是脾肾两脏的背俞穴,脾俞培土生金、肾俞纳气固本,这对脾虚湿蕴、先天禀赋不足的皮肤病有治本的作用;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具有振奋人体一身阳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病、风疹等外感病证。
雾霾清代茶饮【草根一生】
(2016-02-09
10:45:30)[编辑][删除]
雾霾属湿浊之邪,湿浊侵入人体日久,可郁而化热,可以通过滋阴润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来消散侵入人体之外邪。推荐代茶饮如下:
芦根、罗汉果、生地、金银花各10克、黄芪、薏苡仁各15克、白豆蔻6 克。先取薏苡仁、白豆蔻,水开后调至小火煮5分钟即可。
气虚乏力者加西洋参或生晒参6克;芦根清肺热滋阴,罗汉果清肺热止咳,且味道甘甜,尤其适合儿童代茶饮。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2023-05-25
03:44:26)[编辑][删除]
摘自2023-5-24中国中医药报
杜常浩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的含义,南北各不同。在南方地区,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此时南方地区雨水渐盛,江河至此小得盈满,正是蓄水种植水稻的好时机。在北方地区,“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离成熟尚有一段时间,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时节,沐浴着阳光、雨露和暖风,万物进入生长旺季,田野间枇杷、樱桃、杨梅等瓜果渐熟,天地间生机勃发,人们喜笑颜开。枇杷是小满时节的时令水果,与大部分果树不同,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是“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果甘酸、性凉,可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和胃降逆,《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利肺气,止吐逆,清上焦热,润五脏”。杨梅也是五月成熟的水果,味道鲜美甘甜。一口下去,汁水四溢。果肉柔软,汁液丰盈,初尝觉甜,余味含酸。
小满节气的三候为“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小满初候时,苦菜开始枝叶繁茂,二候时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时麦子开始成熟。作为“苦菜秀”的真实写照,此时采食苦菜等野菜也是小满的风俗之一。另外,小满时节雨水开始增多、湿气渐长。为了祛湿,可以多吃一些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如薏苡仁、白茯苓等。
杨梅:酸甘可生津 酸涩能止痢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潘晓星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梅雨时节,酸甜可口的杨梅大量上市。“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绕齿柘为浆”,诗人杨万里将杨梅的色、味、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杨梅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杨梅性温、味甘酸涩,具有生津止渴、和中消食、解酒、涩肠、止血等多种功效,常用于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骨折、烫火伤。《随息居饮食谱》言其“醒酲止渴,活血消痰”。《证类本草》言其“和五脏腹胃,除烦愦恶气,去痰实”。
杨梅除了可以作为水果直接食用外,还有盐藏、蜜渍或者糖收等食用方式,此三种方式制作出来的杨梅口味皆佳。《开宝本草》:“杨梅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本草纲目》:“杨梅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
此外,杨梅核仁即食用杨梅果实时留下的核仁,新鲜或经晒干后可入药。杨梅核仁性微温,味辛、苦,具有利水消肿、敛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脚气、牙疳。
食用杨梅宜忌
杨梅在食用前最好先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可以降低杨梅的温性,还有助于去除果子中虫子。
糜烂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宜食用杨梅,因为杨梅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杨梅虽好,但不宜多食,以免上火。服食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以免损坏牙齿。《本经逢原》言其“血热火旺之人不可多食,恐动经络之血而致衄也”,故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食用。
杨梅粥饮做法推荐
杨梅冰糖水
材料:杨梅100克,冰糖20克。
做法:先将杨梅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将杨梅和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煮20分钟左右即可,期间可以用勺子将杨梅碾碎会更入味,放凉后饮用。
功效:生津解渴、消食开胃。适合于口渴口干、食欲不振等夏季暑热伤津者。
杨梅汁粥
材料:鲜杨梅汁、大米各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鲜杨梅择洗干净,榨汁备用。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杨梅汁、白糖等,煮至粥熟服食。
功效:清热生津、和胃消食、利尿通淋。适用于热病后及酒后烦渴口干,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淋沥涩痛,湿热黄疸等。
杨梅酒
材料:杨梅350克、陈酒500克、冰糖100克。
做法:将杨梅用盐水浸泡1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并放置在晾架上自然晾干。将杨梅和冰糖以层层交叠的方式,即一层杨梅,一层冰糖,放入瓶中,最后再倒入所有的酒,让酒漫过杨梅。把盖子拧紧密封保存,阴凉、避光、室温下15~25天即可。杨梅酒开封后,要迅速分离果肉和酒,每次可服杨梅酒50~100毫升,每日两次。
功效:消食解暑、生津止渴、收敛止泻。适用于消化不良、中暑、痢疾、肠胃炎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