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精膏

(2024-11-30 04:27:54)

补精膏
出处:明代《普济方》。
组成:牛髓、核桃、杏仁各150克,山药300克,蜂蜜600克。
制作方法:先将杏仁、核桃、山药三味一起捣成膏状,再加入蜂蜜(炼去白沫)及牛髓,和匀后用瓷罐装好,然后隔水加热,小火熬煮约一天,慢慢收膏。
服法:每天空腹服用一匙(约5克)。
功效:壮元阳,益精气,助胃润肺。牛髓是血肉有情之品,《本草分经》中记载其有“补中填骨髓”的功效。核桃归肾、肺、大肠经,可补肾温肺。《神农本草经疏》评价核桃“益血脉,补命门之药也”,《本草纲目》亦认可核桃的补益之功,提出“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杏仁归肺、大肠经,可降气止咳平喘,不仅可润肺燥,还可降肺气、通调气机,实为补而不滞之品。《本草通玄》中便有杏仁可“润肺燥,除风热,定咳嗽”的记载,《本草汇言》亦认为杏仁为“温肺顺气,润燥化痰之药也”。山药归脾、肺、肾经,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汤液本草》中有山药可“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的记载,《本草新编》中亦载山药“治诸虚百损,益气力……健脾开胃,止泻生精”。蜂蜜作为膏方最常用的调和药,归肺、脾、大肠经,可补中润燥。《本草征要》认为蜂蜜可“和百药而解诸毒,安五脏而补诸虚”,《本经逢原》中亦给予蜂蜜较高的评价,认为其能“安五脏,补不足,益气补中”。此五味合用,不仅可肺、脾、肾同补,且补而不滞,可谓冬季进补佳品。
龟鹿二仙膏
出处:明代《审视瑶函》。
组成:龟板500克,鹿角1000克,枸杞子200克,人参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鹿角、龟板打碎洗净后水浸三天,然后放入砂锅中慢火熬煮三天,续水时须加入开水,不可用凉水。三天后胶质尽出,将其取出晒干并碾成粉末。再将碾好的粉末、人参、枸杞置于砂锅中,加水熬煮一天,过滤掉残渣,用小火收成膏状即可。
服法:空腹服用为宜,服用时加入黄酒调和。起始剂量为5克,后可逐渐加量至10克。
功效:大补精髓,益气养神。龟板归肝、肾、心经,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之功。《本草求真》中评价其为“禀北方之气而生。乃阴中至阴之物”,《本经逢原》中亦有龟板“能通任脉……以补心、补肾、补血,皆养阴也”的记载。鹿角归肾、肝经,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疏》中称鹿角“能峻补肾家真阳之气”,《本草撮要》进一步阐述了其熬膏后的功效,“熬膏炼霜,则专滋补,益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枸杞子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本草蒙荃》评价其“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兴阳常使阳举”,《本草正》中亦有相似的论述,称其“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人参作为名贵药材,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本草征要》中便有“人参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气足则神安,正旺则邪去。益智者,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也”的论述,《本草通玄》中亦大赞人参为“补益之功独魁群草”。此膏方中龟板与鹿角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一阴一阳,峻补气血,加之人参大补元气,枸杞滋阴助阳,为气血阴阳交补之剂。四者合用,峻补气血且不寒不燥,可适用于各类虚证。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合剂

  (2024-11-30 04:17:59)[编辑][删除]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小建中合剂
摘自2024-11-29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张先生因为胃痛来诊,自述胃痛反复发作多年,经常服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等药物,服药时有效,停药后不久就又复发。曾做过胃镜,提示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笔者询问后发现,张先生每次受凉后就腹痛隐隐,劳累后也会出现胃痛,吃东西后疼痛减轻,平常畏寒,于是考虑其属虚寒性胃痛,予中成药小建中合剂。张先生服药后反馈效果很好,坚持服药两周后很久没再复发。
组成及功效
小建中合剂源于《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记载:“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记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进一步扩大了小建中汤的治疗范围和适应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中成药小建中合剂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6味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
原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现代所用麦芽糖为饴糖的主要成分),可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6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小建中合剂临床可用于以下疾病:
1.胃脘痛。反复发作、隐隐作痛的胃脘痛,常见于西医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其中辨证为中焦阳虚、脾胃虚寒者可用小建中合剂,能起到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标本兼治效果,还可以促进溃疡愈合。
2.慢性肠炎。慢性肠炎病程日久,且不属于湿热等实证者,若表现为腹痛隐隐、遇冷或者饮食生冷则腹痛腹泻、面白神疲、手脚凉,多与脾胃虚寒有关,可以服小建中合剂,以健脾温中、缓急止痛。阳虚严重可以配伍附子理中丸等温脾阳的药物。
3.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此病大多与素体阳虚、过食生冷、感受寒邪有关,容易反复发作。除了对症治疗,还可以用小建中合剂温中焦补脾虚,让患儿脾胃健运,减少复发。
4.体虚易疲劳。对于一些平素易疲劳乏力、肢体酸痛、贫血的人群,也可用小建中合剂调理。正如《金匮要略》里所述的血痹和虚劳人群。
让中药炮制技艺代代相传。“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鳖血如用柴胡加入数匙、而不过表’,“重用柴胡”用于“解热”“小剂量和解、清肝”用于“疏肝”

琴药慧通【草根一生】

  (2015-01-31 05:23:0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中药和古琴同为中华文化精华。药可内服外用,以保命全形;琴音乐,弹奏吟唱,以修身养性。内外兼修,使人身心在世间安立。

    古琴音乐风格是节奏缓慢、旋律舒缓,音色优美,静而不喧。人们用“清、微、淡、远”来概括古琴的音特征。“清”指清晰、清纯、音色净而不浊。“微”指细腻精致。“淡”指恬淡自然。追求带有虚幻、空灵色彩的真空妙有境界。感情色彩少淡泊,具有超脱功利的特征。“远”指意境幽远,象外有象,意外有意。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与琴乐的风格,追求的意境配合。

    在弹奏做到三静。一是环境安静,二是身静,三是心静。心无杂念,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的境界。弹一首古琴曲、或听一首古琴曲,都能起到很好的入静效果。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心神不安、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责之于心。但心主血而为火脏,肾藏精而为水脏,水火相交才能维持心肾的正常功能;再者,心主血面藏神,肝藏血而藏魂,二者为母子之脏,肝血不足则无以灌心,心肝血虚则神无所主。魂无所藏,亦可导致心神不安;三者,脾生血而藏意,其用为思,脾病则化源不足,不能上奉于心,亦为心神不安的一个原因。所以,提升注意力要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再选药上可用养心安神的柏子仁、远志;补益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健脾益气的白术、山药等。例如中成药“归脾丸”就是一种能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良药。

   在琴文化历史长河中,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音乐风格倾向于静态、含蓄、和雅、清淡的美。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是一种恬淡、闲适、虚静、幽远的意境。以最少的声音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琴意得之于弦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琴乐重意,配合人之天然呼吸,体现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动以表达深厚的情感,琴乐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身在斗室而神游天下,曲意与意境相合,弹奏古琴给人以精神享受,起到养心作用。

    中药的命名也富有联想和想象力,如:何首乌有乌须黑发的作用,远志有益智安神的功效;合欢皮能安神解郁,调理情绪;伸筋草能舒筋通络;防风祛风作用。这些中药名能帮助人们理解中药的药性,加强对中药治病养生作用的理解。

    古琴音乐中的“泛音”音色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其音升发外散,类似与中药中的解表药,解表药大多气味芳香,性质轻宣疏散,主要用以发散表邪。例如常见的桂枝、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中药。

    古琴音乐中的“散音”音色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其音厚重扩张,有振奋阳气作用,类似于中药中的补气药,补气药有增加五脏之气的作用,例如常见的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

    古琴曲《酒狂》节拍强、声音欢快跳跃,音色厚重,指法散按结合,在古琴曲里独树一帜,有振奋阳气的作用。功效类似中药黄芪、白术。而古琴曲《梅花三弄》三段泛音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飘舞,生动形象。功效类似中药防风,荆芥。这两首古琴曲相合类似于中成药玉屏风散一方,“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配伍相得益彰”,黄芪,用来补气,固表;白术用来健脾益脾胃之气;防风,祛风,散风,为风中之要药;三味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对于抵抗外邪入侵,预防感冒及过敏性疾病的改善,功效明显。研究表明。玉屏风颗粒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有“中药免疫调节剂”和“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之美称。

   听《就狂》《梅花三弄》能增加人体免疫力,是音乐中的“免疫球蛋白”。

    听一首琴曲,品一杯药茶。内补外调,以安心身,这就是琴和药的妙用。

药作菜时菜亦药祛病养生两相宜

  (2023-01-23 05:20:18)[编辑][删除]

  书中第二部分,作者细心地总结了涉及内、外、妇、儿以及五官科等常见疾病的介绍及如何选用合适的药膳。如果家里的小朋友容易感冒,书中用翔实的大数据告诉读者,“540例易感冒者服用黄芪后,减少了感冒发病次数,缩短了疗程;1281例体质虚弱容易感冒者服用黄芪,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所以,读者只要去书中第一部分中查找黄芪的药膳,就可以通过日常饮食来改变孩子易生病的体质。又如癌症的治疗,“中药配合化疗,能使药物减毒增效,其中制首乌、鹿茸、补骨脂、女贞子能保护骨髓,提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术、陈皮能保护胃肠,减少消化道症状;甘草、猪苓、金樱子、覆盆子能减轻或消除化疗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和尿路刺激症状;人参、黄芪、党参、灵芝、当归、冬虫夏草、龟甲、淫羊藿、巴戟天能改善化疗引起的乏力……”如果你有上述困扰,只要选择相应药物的药膳,就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化疗带来的各种不适。更为可喜的是,如此讲述对于基层医生的中药选用,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清明上河图》里的饮子摊
靳士英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靳朴 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清明上河图》中,脚店对面,虹桥桥头有一饮子摊,上罩两把遮阳大伞,上面吊着“饮子”小招牌,旁边有三位挑担的人,正在买饮子。另一处“久住王员外家”门前有一家或两家“饮子摊”,各撑一把遮阳伞,一个卖“饮子”,一个卖“香饮子”。一小饭铺前,一把遮阳伞下,也似有一“饮子”摊。

    饮子何物?顾名思义,饮子就是饮料。《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卖的饮子中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这种“药木瓜”是一个复方,碾成细末,每用半钱,加盐,沸汤点服,当是热饮。砂糖冰雪凉水,则是冷饮,加“冰雪”更凉;“凉水”则是加新汲井水,其原料多半是用平时预制的膏滋来冲化。

    《局方·诸汤》是饮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中许多方剂是饮子,《诸汤》所载诸方更是,如木香汤,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痰,并皆治之。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黄、麦蘗(炒)各五斤,甘草(炒),盐(炒)各十一斤,蓬术四斤。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薄荷汤,治风壅,化痰涎。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荆芥穗、盐(炒)各三斤,鸡苏叶七斤半,瓜蒌根十一两,缩砂仁三两,甘草(锉,炒)四斤。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后服。

    除上述方剂外《诸汤》中还有桂花汤、破气汤、玉真汤、二宜汤、厚朴汤、五味汤、益智汤、茴香汤,内容相似。

    笔者认为《诸汤》所列诸方,就是宋代所谓的饮子。它的特点是:一是每方药味仅三、五味,均为亦食亦药药物,用之十分安全;二是适应证或为精神不爽,饮食不美的亚健康状态者,或小有不适,脾不健运,感冒、咳嗽;或久服可延年益寿,或可美容使皮肤润泽,总之绝无大病;三用法简单,将药粉放碗中,沸水冲泡饮之即可。“饮子”有类今日之保健中药食品与非处方药,需要者可由自己选用,或由饮子摊贩推荐。

    各种饮子原料散剂,摊贩无能制作,要到太平惠民合剂药局去购买。饮子方中多加有少许食盐,可能用于调味,更可能是为那些终日汗流浃背的纤夫、艄公、脚夫、匠人,市井细民等劳动者提供一点盐分。

    北宋翰林院还定有熟水,谓:“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次之。紫苏下胸膈滞气,炙苏须隔竹纸,不得翻候香,以汤先泡一次,倾却。再泡一次,大能分气,极佳。”

    冷饮是饮水摊位上卖的另一种饮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列出的冷饮有: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在《饮食果子》中又列有:白藕甘蔗漉,党梅、柿膏儿。

    有人研究北宋冷饮有两大类:“浆”是直接制成的冷饮;“渴水”则是先从水果提炼成膏如荔枝膏、党梅膏、柿膏儿等,以少许兑入冰水中饮之。

    宋人已经认识到喝冰水的害处。因为那时用的是藏冰,直接取之于江河的天然冰,冬天凿冰,藏之于冰鑑中,夏天取出备用,其中有不洁的杂质,易致人腹泻。

    《医方考·腹痛门》载:“宋徽庙(宗),常食冰,因致腹痛,国医进药俱不效,乃召泗州杨吉老脉之,吉老曰:宜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不验。吉老曰:所进汤使不同,陛下之病得之食冰,今臣以冰煎药,此欲己其受病之原也。果一服而瘳(chu,病愈)。”南宋皇帝孝宗赵眘(shèn,同慎),为徽宗之侄,亦因喜食冷饮而腹泻,曾与礼部侍郎施师点有一段对话。一日,入对后殿。上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师点曰:自古君无事时,快意所为,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孝宗是太祖七世孙(1127~1194年),在位28年,虽锐志恢复国业,但终无成效,南宋之君,仍醉心饮冰,可见北宋冷饮影响之深。明朝亦有饮冰的习俗。

    饮子摊使用的工具 

    《清明上河图》饮子摊摊主究竟使用一些什么工具,仅露一角,床凳之外,还摆有一些东西,但未见炭炉煮水的工具。据《东京梦华录·卷三》提到“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伊永文先生在他的《东京梦华录笺注》中专门考证了所提之瓶究系何物?引证了《夷坚志》等大量文献,认为所提之瓶是今日暖水瓶的雏形。推断宋代暖水瓶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它与暖水瓶包装外腹壁上近似弧形的铁把手相连,箍在瓶颈口上,似便于开启和提携”。他说彼时暖水瓶的内胆已是双层镀有水银能够防止散热的瓶胆,并附有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斗茶图》一幅为证,图中一人的提篮中似装有这种暖水提瓶。

    笔者推断,饮子摊上当有床凳、暖水提瓶、土造冰鉴、水桶、杯盏之类的工具以及饮子的原材料粉末、膏滋、砂糖、蜂蜜等。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