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吃红薯好处多

(2024-11-29 08:54:38)
冬吃红薯好处多
摘自2024-11-27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冬日的大街小巷常有小贩售卖香飘百里的烤红薯。手捧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红薯,一口咬下去,口感软糯,滋味如蜜。
药食兼优价值高
红薯,又称番薯、地瓜、甘薯、山芋,不仅营养丰富,亦可入药。中医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肠经,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本草求真》言其“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淤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现代研究表明,红薯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等,这些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红薯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和大肠癌等。红薯有红心、黄心、白心甚至紫心,红薯“心”不同,口感不同,营养也各异。红心和黄心红薯尝起来软黏甘甜,蒸煮或烤后软黏度更高。红心红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可保护视力。黄心红薯则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白心红薯水分较少,口感更绵密,其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并预防便秘。紫心红薯中硒元素、花青素含量较高,能抗癌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养生膳食益处多
冬季来一碗热腾腾的红薯粥暖胃又暖心。以新鲜红薯250克,洗净去皮切为薄片,加水与大米100克,同煮为稀粥,待熟时,可加入少许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红薯粥。此粥具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少气乏力、烦热口渴、大便秘结、产后缺乳、湿热黄疸、维生素A缺乏症等。
红薯叶也颇受大众喜爱,日常素炒一碟,清香可口。中医认为,红薯叶具有健脾胃、益肺肾等功效,还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科学食用效果佳
红薯虽好,但是要使它发挥最佳的保健功效,必须科学合理地食用。下面是食用红薯的注意事项。
1.红薯里含有大量的淀粉,若没经过高温烹饪则不易消化,容易产生胃胀、腹胀、嗳气等不适。
2.由于红薯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慎食。
3.红薯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对于脾胃虚弱、易腹泻者来说,过多摄入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胃酸过多,不利于消化甚至加重病情。

从白苋紫茄说起

 (2024-11-29 05:07:45)[编辑][删除]
从白苋紫茄说起
摘自2024-11-2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成语“白苋紫茄”,白色的苋菜、紫色的茄子,都是普通的蔬菜,比喻生活俭朴。‌“紫茄白苋以为珍,守任清真转更贫。”‌晚唐诗人‌孙元晏对梁朝吴兴太守蔡撙极尽推崇,蔡撙将紫茄子和白苋菜当作珍贵的食物,满足于朴素的生活,且为官清正,让人钦佩敬仰。
茄子是常见蔬菜之一,蒸熟后直接放上料汁,便是一道美味。更不用说下饭的鱼香茄子,去皮或不去皮,过油或不过油,各有风味。早在公元六世纪,农书《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茄的详细栽培技术。
茄子可食可药,《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等历代本草均记载其药用功效。崔禹锡《食经》便有言,其“主充皮肤,益气力,脚气”。茄栽培品种白茄的成熟果实入药为“白茄子”,《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等有收载。其性凉味甘,归脾、胃、大肠经。有清热、活血、止痛、消肿的功效。
茄一身是宝,其根入药为“茄根”。多地方习用,《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等有收载,来源于茄或大圆茄。《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等收载为“白茄根”。味甘、辛,性寒,有散热、消肿、止血的功效。《开宝本草》记载其“主冻疮,可煮作汤,渍之良”。《本草纲目》言“散血消肿”。现代临床用于治疗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等症。中成药风湿酒、豹骨木瓜酒、祛风舒筋丸,皆有用茄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茄根具有镇静抗炎、抑制平滑肌等作用。
茄的宿萼入药为“茄蒂”,《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便有收载。其味甘性凉,归肝、大肠、胃经,有祛风止血、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言“烧灰,治口齿疮。生切,擦癜风”。《履巉岩本草》有用其治肠风下血不止的记载。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肠风下血、牙龈肿痛、疮疡肿痛等症。
“本草名传是落苏,个中滋味胜膻腴。”与明代曹义吃同一种茄子,共享难得的美味。

黄鱼美味又养人
摘自2024-11-28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冬补时节,鲜黄鱼又亮相在家乡温州的水产摊位上,尽管价格不菲,但人们还是乐意买条黄鱼回家,好让家人尝鲜。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温州人喜欢吃海鲜,对海鲜之中的黄鱼更是情有独钟。在我家乡有个习俗,每逢家中摆婚宴或寿宴,以及孩子百日宴、乔迁宴等,总喜欢用黄鱼招待亲朋好友,以尽主人之谊,真可谓“无黄鱼不成席”。至于每年家中的年夜饭,黄鱼往往作为压轴菜上桌,以体现对年夜饭的重视,图个年年有余(“鱼”与“余”谐音),讨个好彩头。
黄鱼是海鲜中的佳品,有大黄鱼、小黄鱼之分。在我家乡宴席上所采用的黄鱼大多为大黄鱼,鲜的大黄鱼背侧、脊鳍、尾鳍灰黄色,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大黄鱼有野生和养殖之分,宴席上的大黄鱼以野生的为佳,尤其以来自舟山群岛海域者为上品,其肉质十分鲜美。一些产自深海养殖的大黄鱼,其肉质与野生的大黄鱼有一定的差距。而日常家中食用,大多选用小黄鱼,因其价格较便宜,味质亦佳,而受到人们青睐。
在温州,人们日常烹调黄鱼时,常将其切成段、块、片等,但在宴席上尤其是年夜饭,讲究采用整条黄鱼来烹调,以讨个吉利。黄鱼的烹调方式有多种,如清蒸、清炖、红烧、油炸、氽汤等,由于黄鱼肉质细嫩,呈蒜瓣状,味道清香,无论采用上述何种烹调方式,烹调出来的黄鱼总是那么美味,如清蒸黄鱼,清香细嫩;清炖黄鱼,味浓可口;油炸黄鱼,外脆肉嫩;红烧黄鱼,肥美味鲜;氽汤黄鱼,汤汁浓白。我在家中做黄鱼菜肴时,习惯采用清蒸的方式,将黄鱼去掉内脏之后,佐以姜、料酒、盐、葱等食材,置于蒸锅中蒸6分钟即可,这样烹制出来的黄鱼最能体现黄鱼肉嫩、原汁原味的特点。若是在冬天,我还喜欢将黄鱼制作成黄鱼冻,食之入口而化,齿颊留香。
人们不仅喜爱黄鱼肉佳味美,还看重其营养及药用价值。黄鱼富含营养,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中医学认为,黄鱼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填精、开胃益气的功效,对虚劳不足、食欲不振、便溏等症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我家乡有一个习惯,凡妇女产后坐月子,家人总喜欢用黄鱼为其补身,还说妇女产后吃些黄鱼,可增加乳汁。
提起黄鱼的营养价值,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年要买些鲜黄鱼,将其晒成黄鱼鲞,以作家中营养品来储存。遇到家人劳累了,就拿出黄鱼鲞用于烹制黄鱼鲞泡饭、黄鱼鲞烧面条等,让家人补补身。虽然现在母亲不健在了,但吾辈传承了这一做法,还不时将其用上。
黄鱼美味又营养,令人回味不已。 (浙江省温州市 缪士毅)

高普谈药膳(转)【草根一生】

 冬吃红薯好处多 (2015-01-23 05:03:0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08_6329.jpg

西苑医院老的病科教授(高普)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06_7334.jpg

北京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刘征堂)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另民知所避就",后来人们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为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所以中国的传统医学才有了药膳。

 

  中医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中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药膳有它规范的特点,不是说什么都搁多多益善的。

 

  1、注重整体,辨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辨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给予适当的药膳辅助治疗。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管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专家推荐了一道甲鱼乌鸡养生汤。甲鱼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抗肿瘤,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乌鸡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等作用。食用乌鸡,可提高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强筋健骨、对防治骨质疏松、佝偻病、妇女缺铁性贫血症等有明显功效。乌鸡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很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被人们称为"黑了心的宝贝"。乌鸡和鳖甲也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药材之一。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0_1990.jpg

微博网友提问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0_491.jpg

嘉宾介绍各类谷物的作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2_4339.jpg

分析药膳的特点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3_7423.jpg

甲鱼中含有大一的胶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3_6231.jpg

《本草新编》中对甲鱼的介绍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4_3889.jpg

鳖甲的作用和功效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5_6624.jpg

丹参、当归都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2/121230160118_3575.jpg

萝卜最识冬之味

 冬吃红薯好处多 (2024-11-28 03:20:17)[编辑][删除]
萝卜最识冬之味
摘自2024-11-27中国中医药报
人们对萝卜的喜爱溢于言表,“十月萝卜赛人参”“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上街买菜,看到一大爷正在售卖红萝卜。那红萝卜很是诱人,绿色的缨子很新鲜,上面的泥土也还是潮湿的,我判定是早上刚从土里拔出来的。我果断买下几斤,顿时也想起了那首民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回想当年吟唱这首民谣时,那心里真是甜蜜的,也是急切的,恨不得马上能吃上萝卜,更恨不得年关马上就到。虽然眼下离过年还有一段时日,萝卜也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但这萝卜的滋味确实撩拨着我了。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萝卜是家常俗物,朴素、普通,随处可种,而且价格便宜。萝卜虽然不是名贵的食品,但历来受到喜爱,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普通百姓都对萝卜不离不弃。也许是因为萝卜去了皮之后莹白如玉,就有人赐其美名曰“琼瑶一片”。清代吴其浚在其《植物名实考》中描述:“冬飚撼壁,围炉永夜,煤焰烛窗,口鼻炱黑。忽闻门外有萝卜赛梨者,无论贫富髦雅,奔走购之,唯恐其越街过巷也。”

在我的印象里,萝卜似乎哪里都能种,肥田、瘦土、田坎边、林荫地,只要你勤快,萝卜就会回报你。家在农村时,老家房前屋后有不少零碎地,但不论种胡豆还是豌豆,栽青菜还是小白菜,都会被家里的鸡啄得只剩下桩。母亲说,种萝卜吧。于是我们适时撒下萝卜籽,然后用竹篱笆把地的四周围起来,几个月后就有了或大或小的萝卜,拔回来堆放在屋里可以搁置好几个月。

我最喜欢萝卜收获的季节,每次在野外看到萝卜,总有久别重逢之感。尤其看到大片大片的萝卜地,心里就特别兴奋。这萝卜表面上看,总是其貌不扬,只有从地里拔出来时才会看到其真容,是大是小、是好是差,一目了然。拔萝卜是很幸福的事情。揪住长长的萝卜缨子,用力一拔,胖胖的白萝卜、细长的胡萝卜黏着一层潮湿的泥土“脱颖而出”。很快,地里规则有序铺满萝卜,一派丰收图景。看着它们安静地躺在地里,就像钢琴的琴键,让人好生欢喜。而拔掉萝卜的窝子,或深或浅,浓缩下萝卜成长的足迹,也记录下农人耕耘的足迹。

萝卜虽然普通,但可以变着花样做出许多美味菜肴:凉拌、清炖、红烧、煮汤、包饺子包子,还可以晒干做成萝卜干……烹制萝卜,不需要刻意配料,也不需要添加过多佐料,保持原汁原味,就能让人百吃不厌,齿颊生香。

“琼瑶一片,嚼如冷雪,齿鸣未已,从热俱平。”萝卜,不论是作为主菜还是配菜,其身影始终清清白白,其味道始终清淡浅香。这种滋味,浸渍着生活的味道,也恰是人生的真味。萝卜,应该最知冬之味了。岁月也如这萝卜,其实也是知味的,宁静的日子里总是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平淡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美好。(四川南充 周汉兵) [luó bo] 
冬吃红薯好处多
摘自2024-11-27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冬日的大街小巷常有小贩售卖香飘百里的烤红薯。手捧刚出炉热气腾腾的红薯,一口咬下去,口感软糯,滋味如蜜。
药食兼优价值高
红薯,又称番薯、地瓜、甘薯、山芋,不仅营养丰富,亦可入药。中医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肠经,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本草求真》言其“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淤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现代研究表明,红薯富含钾、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等,这些成分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红薯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和大肠癌等。红薯有红心、黄心、白心甚至紫心,红薯“心”不同,口感不同,营养也各异。红心和黄心红薯尝起来软黏甘甜,蒸煮或烤后软黏度更高。红心红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可保护视力。黄心红薯则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白心红薯水分较少,口感更绵密,其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促进胃肠蠕动并预防便秘。紫心红薯中硒元素、花青素含量较高,能抗癌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养生膳食益处多
冬季来一碗热腾腾的红薯粥暖胃又暖心。以新鲜红薯250克,洗净去皮切为薄片,加水与大米100克,同煮为稀粥,待熟时,可加入少许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红薯粥。此粥具有补益脾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少气乏力、烦热口渴、大便秘结、产后缺乳、湿热黄疸、维生素A缺乏症等。
红薯叶也颇受大众喜爱,日常素炒一碟,清香可口。中医认为,红薯叶具有健脾胃、益肺肾等功效,还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科学食用效果佳
红薯虽好,但是要使它发挥最佳的保健功效,必须科学合理地食用。下面是食用红薯的注意事项。
1.红薯里含有大量的淀粉,若没经过高温烹饪则不易消化,容易产生胃胀、腹胀、嗳气等不适。
2.由于红薯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慎食。
3.红薯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对于脾胃虚弱、易腹泻者来说,过多摄入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胃酸过多,不利于消化甚至加重病情。

白萝卜: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

  萝卜最识冬之味 (2024-12-05 04:15:41)[编辑][删除]
白萝卜:清化痰热 消积导滞 下气宽中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各种补品或火锅以御寒取暖,高热量的肉类、海鲜摄入较多,积聚在胃肠就容易产生食积,积滞日久还会化热。这时候可以吃些白萝卜,有助于消食化积、清解里热。

中医认为,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食积腹胀、呕吐反酸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白萝卜有这样的描述:“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现代研究表明,白萝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常吃白萝卜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白萝卜功效

白萝卜生吃、熟吃功效各不同。《随息居饮食谱》介绍白萝卜“生者辛、甘、凉,润肺化痰,祛风涤热”。中医认为,生萝卜性凉,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等功效。肺热咳嗽、咯黄痰者可以饮生白萝卜汁,以祛风热、清痰热、润肺燥。

《随息居饮食谱》载:“(白萝卜)熟者甘温,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肥健人……四季有之,可充粮食。”白萝卜煮熟后,其辛味就几乎没有了,性也不凉了,反而偏温,能和中补脾,又因其能顺气而能助运化故补而不滞,且其性润能生津液。

药膳方推荐

白萝卜牛骨汤

材料:牛骨1000克,白萝卜300克,生姜3片,葱花、食盐、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萝卜切块,牛骨焯水,捞起冲掉血沫。胡椒粉连同牛骨、生姜一起放入汤煲中,加适量清水煲1小时,再放入白萝卜煮半个小时,加入食盐调味,撒上葱花即可。

功效:祛风散寒,化痰消滞。

白萝卜干贝粥

材料:白萝卜500克,干贝50克,大米200克,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白萝卜削皮、洗净、擦丝。干贝放进微波炉,用中火加热20秒,取出趁热拆丝。白萝卜、干贝连同洗净的大米一同置于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约煮1小时成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脾益肺,开胃消食,润肺化痰。

白萝卜烧肉

材料:猪五花肉500克,白萝卜1根,香葱、姜、酱油、冰糖、料酒各适量。

做法:五花肉切块、焯水后洗净浮沫,萝卜去皮切滚刀块,香葱挽结,姜拍松。锅内热油,六成热时,放入五花肉、姜块煸炒,依次调入料酒、酱油,等肉吸足了酱汁完全上色后,再倒入开水,没过肉。大火烧开后,撇尽浮沫,放入葱结,改小火炖1个半小时。放入萝卜,放冰糖调味,再炖30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滋阴,润肺止咳。

冬食白萝卜有禁忌

俗话说“冬食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冬季虽适合多食白萝卜,但也要注意以下3点禁忌。

1.生白萝卜性寒凉,体质偏寒或脾胃虚寒、大便稀溏的人不宜多吃。

2.白萝卜富含膳食纤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后可能刺激胃肠,故不宜多食。

3.服用冬令膏方期间不宜食白萝卜。膏方中多含有人参等补益之品,因白萝卜下气,与人参的补气作用正好相反,故人参等不宜与白萝卜同服。
这些厨房里“边角料” 其实是宝贵中药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张佳军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我国中药资源数量高达18817种,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中药。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在厨房里很常见又不起眼的中药。
鱼泡 鱼泡是鱼的鱼鳔,也叫花胶、鱼胶,是滋补名品,与鱼翅、燕窝齐名,又称“海洋人参”。花胶性平、味甘,能补肾益精、滋养筋脉。现代研究发现,花胶富含大量胶原蛋白,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美容养颜,还能提高免疫力、改善疲劳乏力。
鸡内金 鸡胗上面有一层金黄色的薄膜,把它撕下来、洗干净,烘干或者砂锅炒干,就是最常用的消食药——鸡内金。鸡内金性平、味甘,擅消食健胃,可以消一切食积,包括米面食、肉食等。食积时可用鸡内金单味研末冲服,每次1.5~3克。
凤凰衣 凤凰衣即鸡蛋里的白色膜衣。凤凰衣味甘、淡,性平,归脾、胃、肺经,有养阴清肺、敛疮、清翳等功效,可养胃阴肺阴,用于治疗气阴两虚之久咳、口舌生疮、白内障等,还可促进伤口恢复,用途十分广泛。
玉米须 玉米须味甘、性平,归肝经、胆经、膀胱经,功效能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如有水饮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时,可以用玉米须煎水喝,也可以配合泽泻、赤小豆、冬瓜皮等一起利水消肿。黄疸以湿热为主者,可用玉米须配合郁金、茵陈、金钱草等效果更好。另外,玉米须能辅助治疗“三高”,煮水每日用量15~30克,鲜品加倍

中药诗赏析(转)【草根一生】

   白萝卜: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 (2015-03-05 16:14:55)[编辑][删除]


砀山谷内喜家居,若问鸦衔草是今。烟气熏来黄郎变,绡衣染就紫偏余。

疮疡有毒须臾解,痘疹无光顷刻舒。寒苦最能凉血热,误投滑利枉欷歔。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紫草味苦寒无毒,入心包络肝二经。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禀天地阴寒清和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可升可降,阴也,乃凉血之圣药。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与大力子同用,善快痘疮未发。与淫羊藿同用,能起痘疮已快。攻血泡,佐以红花。消水泡,并以茯苓。同川芎赤芍入青葙子,能医眼目之赤障。用翘连荆防兼皂荚刺,善消痈疽之红肿。大都血家药也,无问麻痘症,无论痈疽病,无问男女杂症,但见血紫血热,及热毒深者,俱用。

趣品中药诗(转)【草根一生】

    中药诗赏析(转)【草根一生】 (2015-03-10 20:35:26)[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趣品中药诗(转)【草根一生】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与“中药”有关的诗颇多。它们有的写“中药”的产地;有的写“中药”的味道功效;有的借“中药”喻人,抒发内心的情感,生动传神……这些“中药”诗耐人寻味,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丰富多彩的内涵,令人拍案叫绝。

    唐代的刘禹锡在《答开州常使君寄车前子》中写道:“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服,三千余里寄闲人”。该诗不仅写了车前子的产地、收获季节,还形象地写出了它清热褪湿、化痰利尿之功效。

    “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若叫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是唐代朱庆余《商州于中丞留吃枳壳》中的诗句。枳壳是中药,味酸苦,陕西商州的枳壳极佳。《宋史·地理志》云:“赵宋时,商州贡物有二,一是麝香,二是枳壳。”《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商州每年进贡枳壳三十斤。枳壳是理气药,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体虚者及孕妇慎服。

    唐代的王维患病,外出买药,见药店里执药的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便写了一首中药诗让她抓药:“宴罢客何去?出征行万里。难见熟人面,酸甜苦辣咸。百年紫貂裘,黑夜途不迷。青藤缠古树,艳阳牡丹妹。八月花吐蕊,蝴蝶穿花飞。”姑娘很快抓好了十味中药:当归、远志、生地、五味子、陈皮、熟地、寄生、芍药、桂枝、香附。王维遇到了知音,欣喜万分。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该诗是北宋礼部尚书洪皓《集药名次韵》中的诗句,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白头翁等六味中药入诗。洪皓出使金时被扣,九年了,洪皓多么思念祖国和家中的亲人啊!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写了中药诗:“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这首诗通过二十多味中药名,歌颂了人间美好的爱情。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读了该诗,大受启发,创作了不朽之作《牡丹亭》。

    “花容婥约产维阳,相谑尤堪赠女娘。肺部气虚还自敛,肝经血热悉皆凉。除蒸堪使经无阻,止痛须知痢不伤。赤泻更能行恶血,通将小便利膀胱。”此诗出自清代的赵瑾叔《本草诗 芍药》。芍药味苦微寒,有养血滋阴、止痛护肝的作用,它还可以调节女人的内分泌和月经,改变面部的黄褐斑;上班族经常用眼,多喝芍药茶可以有效消除眼痛或疲劳。此外,芍药还有美容的功效。

    南宋的辛弃疾写了一首中药诗《满庭芳 静夜思》给妻子:“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诗中巧妙地嵌入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中药名,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明代李时珍写的中药诗:“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该诗中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都是中药,表达了李时珍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刘广荣)

 

古人以中药名串起的诗,读来饶有趣味。

妇人给夫: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今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夫回妇人:
红娘子一别,柱香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始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日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


辛弃疾大约在南宋淳熙十五年时,他用药名写了一首《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另有网友提供的药诗,不知出处:

三七半夏,威灵仙使君子,驾紫河车,当归熟地。
百部车前子,熏沉香,佩琥珀,唱神曲,舞大戟
教厚朴白头翁,如何首乌?送大腹皮贝母,磁石两面针。
只为寻,西河柳畔一点红,去年附子的阿胶。

中药煎法【草根一生】

   白萝卜: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 (2015-03-05 20:00:25)[编辑][删除]

                                                              中药煎法【草根一生】


       煎药用具:以砂锅为佳,搪瓷罐次之,不锈钢锅亦可,忌用钢、铁、铝等器皿,因其性质不稳定,影响疗效。

    煎药用水:现多用自来水或井水,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煎煮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又称慢火;武火,又称急火。药物煎煮的火候与时间,需根据其性能而定。一般来说,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分钟。

    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60分钟,加水量以高出药面2厘米为度。一般中药需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与药平齐。两次煎取的药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喝三次。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冲服、泡服、煎汤代水等,详述如下: 

    (1)先煎: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或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此外,如附子、乌头等药力较强,毒副作用也较强的药物,宜先煎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缓和其药力,降低其毒性,更利于安全用药。 

    (2)后下: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的话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从而降低药效,所以须在其他药物煎沸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亦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须后下。

    (3)包煎:一些黏性强、呈粉末状或带有绒毛的药物,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沉于锅底引起焦化或刺激咽喉等,如蛤粉、滑石、青黛、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炖:贵重药材,为了煎出其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炖2小时,煎液可以另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5)烊化:胶类或黏性的药物,避免入煎后黏锅,可单用水或黄酒将其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 

    (6)冲服:贵重药物,为防止散失或浪费,研细末用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粉、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为提高药效,也研面冲服,如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全蝎、蜈蚣、僵蚕、地龙、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高温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姜汁、藕汁、竹沥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7)泡服:溶于水或久煎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放入其他药物煎液中趁热浸泡,加盖闷润,以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8)煎汤代水:防止煎液混浊,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质地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时间:汤药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分2~3次服用,两次间隔6小时。用药时,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二剂;慢性病、寒性病可二日一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则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藏府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等须煎汤代茶饮者,可不定时服。

    服药方法: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稀粥一碗,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以帮助药力祛寒;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止格拒于外;真热假寒者,须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须热药冷服;此外,危重病人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浓煎药汁,少量频服;神志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时,可采用鼻饲给药法。另外,在服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须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得泻、热降后即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正气。


我们都知道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它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若煎煮器皿选择不当、加水量过少、火力过猛、煎煮时间过长或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把药熬糊。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煎煮中药以及煎煮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确保您能正确煎药,保证疗效。

正确选择煎药器皿

煎煮中药以砂锅、瓦罐为好,可以用陶器、不锈钢器皿、玻璃器皿。忌用铁锅、铜锅、铝锅、铅或有害塑料制品,以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最好选择受热均匀的砂锅,这样可以防止锅底温度过高导致质地较重的饮片烧糊烧焦。同时,保证锅底干净。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的残留药渣和油垢。

煎煮过程中保证水量

首先浸泡中药饮片应使用凉水,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浸泡时间需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叶、茎类药材为主的组方,可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化石、贝壳类为主的组方,可浸泡60分钟。总体来说,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分解及变质。

说到浸泡中药,很多患者都会问,这个药是不是需要洗一洗,把泡过药的水倒掉,煎煮的时候再接新的凉水?中药饮片不需要清洗。饮片上市前已经经过了净制,饮片清洗会导致易溶于水的中药饮片及饮片表面辅料的流失。煎药前清洗饮片会减弱或改变汤剂的原有药效,影响药效的发挥和疾病的治疗。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也就是把浸泡好的中药饮片武火(大火)煮沸后,再改文火(小火)煮20~25分钟,趁热滤出第一煎的药液。开始操作第二煎,往煎药容器中再加凉水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煎15~20分钟,再次趁热滤出药液。将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次约200毫升,儿童注意减半或遵医嘱。

正确掌握火候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大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小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继续煎煮30~60分钟。

把握中药的特殊煎法

如果药袋内有布袋包装的饮片,此类药为包煎药。包煎的药物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用布包装好,再与群药同时煎煮,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六一散、青黛、蒲黄、车前子、辛夷、旋覆花等。

除了包煎,饮片常见的特殊煎煮方法还包括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冲服等。

先煎药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后下药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香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另煎药是指一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宜单独煎煮,如贵重药材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等。另煎药在煎煮前也应该浸泡,煎出的药液可以另服,也可以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一般煎煮时间为2~3小时。

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等。

冲服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粉、羚羊粉、松花粉等。

另外,煎药时需要加盖,保证药液温度,适时搅拌、翻动。掌握了以上这些煎药原则,煎煮中药就会得心应手。

   “煎药方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本篇文章我们重点梳理了除常规煎煮流程和操作方法外,居家煎煮中药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关键细节,并整理了特色煎药操作方法,确保患者居家煎煮中药的药效发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谨防清洗过度

 

一般中药煎煮前不建议清洗,清洗后不仅会造成药材中水溶性成分及部份炮制辅料的损耗,也可能冲掉部份粉类、细小种子类药材,影响组方药效。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100

如药材确实需要清洗,切忌浸泡、浸润,应选择适宜强度流动水快速冲洗或轻轻淘洗药材表面,并用纱布或滤网等滤材过滤清洗液,避免药材与水接触时间过长或小颗粒药材的流失。

 

正确选择用水

 

古代医家对煎药用水非常重视,历代方书中记载了多种煎药用水,如长流水、急流水、甘澜水等。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现代人对于煎药用水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琳琅满目、各种价位的水也着实让患者在选择煎药用水时较为纠结。

 

其实,质地清洁透明,符合引用标准的水都可作为煎药用。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97

但需要特别提醒,不建议选择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矿物质水和完全不含金属离子的蒸馏水,因个别高浓度金属离子会与中药中所含的苷类、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的发挥,完全不含金属离子的蒸馏水也不利于中药成份的煎出。

 

煎煮适当搅拌

 

煎煮过程中,溶液浓度与溶质逐渐达到平衡状态,且在药材表面会形成一厚层气膜,适当的搅拌,可使药材上下受热均匀,既可促進药液浓度平衡,防止局部浓度过大,降低溶出效率,又可克服气膜的影响,促進有效成份的浸出,另可防止药物糊锅,一般建议5分钟左右搅拌一次为宜,搅拌太少不利于药材成份溶出,过频则易造成热量及挥发油类成份的散失。

 

过滤勿忘压榨

 

一般情况下,煎药机煎煮中药后能够实现压榨过滤,但在家庭煎煮过程中,压榨药液的环节往往易被忽略,造成药液成份的损失。药材煎煮后组织不断膨胀,细胞间隙充满浸出的溶媒,正确的操作方法应为:煎煮完毕后立即趁热过滤,同时应采取适宜的器具对药渣進行完全压榨,以使药液最大限度的滤出,避免浪费。

 

二煎当加热水

 

家庭煎煮汤剂应至少煎煮两次。第一煎药液滤出后,药材表面温度较高,组织较为膨胀,加入冷水会导致高温的药材表面与冷水骤然接触,蛋白质凝固形成凝固膜,影响有效成份的持续溶出,因此第二煎加水时应当以加入不低于药材表面温度的热水为宜。

 

煎药看似小事,实则学问颇深,居家煎煮中药,除依照常规的煎煮流程和方法外,上述细节同样不容忽视,否则药效将大打折扣。在此,还要提醒大家,中医用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切忌自己随意组方用药,尤其是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更应谨慎,用药前应先找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士進行咨询,同时,除服用中药以外,大家还应注重从日常生活入手、调节情志、营养膳食、适当锻炼、按时作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积极、平和的心态,从点滴做起。——摘自 胃愈灵微粉weiyuling108 的微信公众号

补肾安胎诸“寄生”
摘自2025-4-24中国中医药
邓 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寄生,李时珍言“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为上品,言“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的带叶茎枝,药典收载的“寄生”有2种,即桑寄生和槲寄生,其他“寄生”则多地方习用。以下细说诸“寄生”。
药典两“寄生”
由于桑寄生与槲寄生功效相似及用药习惯的沿袭,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二者一直是混用的,直至近代。郑樵《通志》有言:“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白茑,小者曰女萝。”“大者”似桑寄生,“小者”则似槲寄生。
二者归经、功效主治皆相同,入肝、肾经,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现代临床皆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等症。
不过二者性味、临床应用不尽相同。1977年版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分别列为两种中药,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要注意区别。桑寄生味苦甘、性平,补肝肾、强筋骨、固冲任力胜,常用于治疗崩漏经多、胎漏下血及高血压症,中成药人参再造丸、孕康颗粒、参茸保胎丸等有用桑寄生组方入药。槲寄生味苦、性平,以祛风湿之功见长,故风湿痹痛多用,中成药祛风止痛片、强力天麻杜仲丸、寄生追风酒等有用槲寄生组方入药。
二者主要鉴别要点有:从药材性状看,桑寄生药材气微,味涩;槲寄生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植物来源不同,中药桑寄生来源于植物桑寄生,桑寄生科植物的花较大,约5mm;中药槲寄生来源于植物槲寄生的,槲寄生科植物花较小,约2mm,且桑寄生花的颜色较槲寄生鲜艳。
寄生品种多混乱
古代所用的桑寄生,实则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槲寄生属植物外,尚有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植物。不过现代药典所载桑寄生、槲寄生,仅一个植物来源,其他“寄生”多入地方标准,地方习用。市场可见多来源“寄生”。
如《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2006年)》将植物毛叶桑寄生入药的枝叶为“杂寄生”。《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将植物四川寄生、灰毛寄生、毛叶寄生(毛叶钝果寄生《中华本草》)的带叶茎枝入药为“寄生”。《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则将植物四川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或西南寄生入药为“贵州桑寄生”。
《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将植物阔叶槲寄生、枫香槲寄生或绿茎槲寄生的茎枝入药为“黔槲寄生”。《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则将植物扁枝槲寄生或枫香槲寄生入药称“扁枝槲寄生”。



黄精:仙风道骨异凡尘

 (2025-05-03 03:40:26)[编辑][删除]

 

黄精:仙风道骨异凡尘
摘自2025-4-30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黄精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也是一味家常用的食材。道教是发祥于中国的宗教,包括儒、释、道在内的理念都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之下,道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草纲目》体现出李时珍正是这样一位融入天地之间的大学者。
坤土之精粹
中医认为,土者乃五行之主,坤之体也。土是五行的中心,黄是其代表颜色。由此亦想到,黄土地、黄龙、黄河、黄皮肤的中国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精为服食要药,所以《名医别录》把黄精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道家的修炼故事里总少不了黄精。《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黄精“久服成仙”的传说。宋代神怪小说《稽神录》中有一篇关于黄精的故事。在临川(现江西省抚州市)有个小丫鬟,不堪主人的虐待,只身逃到了深山老林中。当她饥饿难忍的时候,找到一种很高的植物,把这植物肥大的地下根茎挖出来,吃了之后,解饥又解渴,就以它为食生活在山里。一天夜里,她为了躲避猛兽上树休息,当她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好似插上翅膀一般。她就这样在山里待了几年,家人上山偶然发现了她,却发现她身轻如燕,行走如飞,根本赶不上她。后来村里人都一同追她,追到断崖边,她竟然能腾空而起,飞到另外一座山顶。人们都以为这个女孩子沾上仙气,成了仙姑。后来这个女子说出了真相,并把所吃的植物指给人们看,原来那就是黄精。
这段传说寄托了一种朴素的愿望,也止步于传说。
道家养生
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与神农有关的神农架也在湖北。李时珍生前多次到武当山、神农架等地寻觅草药,《本草纲目》中可见他的寻药记录。
我在武当山上采集过黄精,黄精也是湖北武当山的特产。
那次,从小在武当山长大的杨光义教授为我当向导。我那时体能也充沛,但都跟不上杨教授爬山的速度。途中我留意到,在路边草药摊卖得最多的就是黄精了。我顺便收集了很多黄精与道教的故事。
道教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药学产生了影响。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李时珍本身也是道家中人。他在《本草纲目》里引用《五符经》的记载,黄精别名为戊己芝。“戊己”是天干,属中央,于五行中属土,“戊己”是土的代称,“芝”意为灵芝。戊己芝的名字体现了黄精得到了土之精粹。
修道之人服食黄精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充满了神话色彩。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里面写到,一个汉末的道士张礼正服用黄精,一直活到北魏时期,仍然“颜色丁壮”,面色如同小伙子一样。
黄精入药,从《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了,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有120种,上品可久服,下气,轻身,耐老。久服,意味着它可以长期服用,相对安全。下气,则指气以降为顺。轻身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耐老是目的。
黄精的功效是润肺滋阴、补脾益气,偏于养阴,所以滋阴方面临床运用相对比较多。民间也有用黄精泡酒的。《本草纲目》言黄精美容养颜、驻颜有术。
黄精被列入了食药物质名单,服用相对比较安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在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近年市场上可以见到很多与黄精相关的药食两用产品。
其实不只根茎,黄精的果实、叶、花皆可入药,唐代《食疗本草》就有此记载。葛洪《抱朴子》写道:“服其花胜其食,其食胜其根。”黄精花的效果比果实好,果实比根茎好。不过黄精的花太难得,道家中人主要服食其果实,但生食容易刺激咽喉,所以要九蒸九晒后再食用。也有打成粉末做散剂或做成药丸服用的,还有蒸熟直接服用的。
鸡头黄精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种植黄精的先例了。《中国药典》收载的黄精基原植物有三种,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鸡头黄精采挖出新鲜的根茎呈圆柱状,一端粗一端渐细,而且根茎上一个个圆圆的茎残基和鸡头上的眼睛十分相似,鸡头黄精由此而得名。
黄精反复蒸制以后就会变成黑色,外形有一点像熟地黄。在药材鉴别考试的时候,我经常拿炮制后的黄精和熟地黄来考学生。如果一眼看不出来,放到嘴里尝一下也就知道谁是谁了。与黄精相比,熟地黄比较黏牙,闻起来有甜香气。
越南黄精
我在越南考察时也见过很大的黄精。
1989年,我参与承担世界卫生组织药用植物系列丛书英文版的工作。当时,中越双方专家相互校勘,也是我第一次与越南传统医药专家合作。黄精是一味在中越两国都常用的药材。
20年后,我到越南河内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工作会议时,访问了河内的药物研究院。研究院的院长专门找了些当地的特色药材来展示,我见到了一株2米多高的野生黄精,从品种来源上讲是滇黄精。
越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熟悉的邻国。越南的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国、韩国情况相似,差不多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在越南传统医药领域有几个里程碑式的标志:1957年越南传统医学医院成立,1961年越南国家药物研究院成立,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第22个世界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越南建立。
越南传统医药称为东医、东药,与西药相对应,与现代医学并行。在传统药物中,来自中国的药都叫“北药”,本地生长的药都叫“南药”。
中医药在对外传播时与当地文化结合、生根、开花,硕果累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