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青出于蓝胜于蓝
(2024-11-15 07:59:00)
青黛:青出于蓝胜于蓝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老树发新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从青黛中发现了靛玉红(Indirubin),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我国首创的抗白血病药物,现在已能人工合成。
青出于蓝
坊间有一种说法:“一香二茶三药。”在此之后再加一项的话,我觉得可以加上“四染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从蓝草当中提取出的靛蓝比蓝草更蓝。青黛除了可以染布以外,在古代还是女子用于描眉之物。李时珍说:“黛,眉色也。”早在东汉刘熙的训诂专著《释名》中就载:“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白居易也有云:“六宫粉黛无颜色。”黛与女性、美丽的容颜挂钩。北京市海淀区有个地方,名叫蓝靛厂,离颐和园不远,挨着火器营。那里曾经是一大片低洼地,是明清时期出产蓝色染料的地方。
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古代各种“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包括靛蓝和青黛的制作方法。制取时需要将蓝草的茎叶加入石灰水中长时间浸泡并充分搅拌,产生一浮一沉两种产物。水面上会产生浮沫,捞起浮沫,晒干,碾碎,形成质轻、极细的青黛粉末,也即记载中的靛花,画眉可以此代之,常用来入药。
青黛闻起来微有草腥气,口尝有一点酸。以蓝色均匀,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维持时间比较长者为佳。制取出来沉淀在水下的就是靛蓝,捞出晒干并研磨后也可入药,具有一点药性,不过一般不作药用,主要用作染料。
药用功效
在我国最早记录青黛入药的是宋代的《开宝本草》。其中写道:“青黛自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说明青黛的来源,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青黛被收录在《本草纲目》第16卷,李时珍详细介绍了青黛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描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凉血定惊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抽搐、斑疹、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
说来有趣的是,假如在需要青黛入药时,手边没有这种药怎么办?李时珍因陋就简提供了一招:“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将靛蓝染的布煮水,用此水代替青黛入药。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更好、更方便的治病方法,无须效仿浸青布。
一物三药
《中国药典》规定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青黛的来源,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即青黛。
其中,常用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也是另外两种中药的来源,它的根为板蓝根,叶为大青叶,特别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板蓝根多冲锋在前。板蓝根和大青叶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发热伴随咽喉肿痛,确诊为风热型的感冒时,可以用到板蓝根和大青叶“两兄弟”。
青黛一般用于热病比较重的阶段,不像板蓝根和大青叶那样常用。其实青黛是外科的常用良药,用途很广。比如,用鸡蛋清调青黛粉外敷,可以治疗湿疹和小儿的腮腺炎。用芝麻油调青黛粉,可以治疗轻度烫伤。
在染色方面,蜡染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以贵州的蜡染最为出名。
我在蜡染工厂参观过传统的制作工序。方法是先在布料上点绘蜡花,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染色,最后浸在沸水中把蜡化掉,布面上就出现了蓝白相间的花样。眼见池水中的靛蓝色中显现出斑驳图案,确实像变魔术一样。
中国的蓝染技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在日本也有传承。如今日本德岛的蓝染就很出名,当地叫“阿波蓝”。最初,因为染布成本较高,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用得起,直到17世纪,蓝染工艺在民间才开始普及。日本传统的温泉酒店里,招牌布帘子都是蓝染的,而且再配上用靛蓝浸染过的麻布和服浴衣,显得古朴、自然,还有抗菌、防蚊虫的特点。
靛蓝与Indigo
世界上拥有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第一是巴西,第二是印度尼西亚,第三是印度,第四是中国。
靛蓝与孟加拉国、印度有深厚的渊源,这两个国家至今在风土人情方面依然非常相似。
2018年初我走访孟加拉国,去考察那里的天然植物资源。孟加拉国天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染料与香料的原料。
我去了首都达卡郊外的国家植物园,该园覆盖面积超过200英亩收集植物超过5万种,既有水生又有旱生,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
多姿多彩的染料植物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红色的有苏木、茜草根、红花;蓝色的有甘蓝、菘蓝、木蓝;橙黄色的有栀子、姜黄;棕色的有咖啡、茶叶、青柿根等。还有一种说出名字就知用途的植物——胭脂树Bixaorellana L.。
别看孟加拉国目前处于贫困状态,但丝毫不掩街头的五彩缤纷。男子人力车夫穿的套裙都是不同的颜色,植物园栽培草药的园丁,也以胡子染色为美。
我在达卡的博物馆中看到有这样的历史记录:早在古罗马时代,印度就是欧洲靛蓝的主要供应国。印度也是较早的靛蓝原料种植与加工的主要中心之一。在整个中世纪,罗马人将靛蓝用于绘画、医药和美容。
靛蓝英文Indigo来源于拉丁语Indicum,意思是“印度的”,可见印度与靛蓝密不可分。
靛蓝曾经是欧洲稀有的商品,有“蓝金”之称。拥有靛蓝染色的小布衫,是富有的象征。靛蓝也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国家谋利的一种奢侈品。
从靛蓝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染料与医药的融合,看到先民的智慧,看到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老树发新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从青黛中发现了靛玉红(Indirubin),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我国首创的抗白血病药物,现在已能人工合成。
青出于蓝
坊间有一种说法:“一香二茶三药。”在此之后再加一项的话,我觉得可以加上“四染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从蓝草当中提取出的靛蓝比蓝草更蓝。青黛除了可以染布以外,在古代还是女子用于描眉之物。李时珍说:“黛,眉色也。”早在东汉刘熙的训诂专著《释名》中就载:“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白居易也有云:“六宫粉黛无颜色。”黛与女性、美丽的容颜挂钩。北京市海淀区有个地方,名叫蓝靛厂,离颐和园不远,挨着火器营。那里曾经是一大片低洼地,是明清时期出产蓝色染料的地方。
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古代各种“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包括靛蓝和青黛的制作方法。制取时需要将蓝草的茎叶加入石灰水中长时间浸泡并充分搅拌,产生一浮一沉两种产物。水面上会产生浮沫,捞起浮沫,晒干,碾碎,形成质轻、极细的青黛粉末,也即记载中的靛花,画眉可以此代之,常用来入药。
青黛闻起来微有草腥气,口尝有一点酸。以蓝色均匀,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维持时间比较长者为佳。制取出来沉淀在水下的就是靛蓝,捞出晒干并研磨后也可入药,具有一点药性,不过一般不作药用,主要用作染料。
药用功效
在我国最早记录青黛入药的是宋代的《开宝本草》。其中写道:“青黛自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说明青黛的来源,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青黛被收录在《本草纲目》第16卷,李时珍详细介绍了青黛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描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凉血定惊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抽搐、斑疹、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
说来有趣的是,假如在需要青黛入药时,手边没有这种药怎么办?李时珍因陋就简提供了一招:“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将靛蓝染的布煮水,用此水代替青黛入药。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更好、更方便的治病方法,无须效仿浸青布。
一物三药
《中国药典》规定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青黛的来源,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即青黛。
其中,常用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也是另外两种中药的来源,它的根为板蓝根,叶为大青叶,特别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板蓝根多冲锋在前。板蓝根和大青叶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发热伴随咽喉肿痛,确诊为风热型的感冒时,可以用到板蓝根和大青叶“两兄弟”。
青黛一般用于热病比较重的阶段,不像板蓝根和大青叶那样常用。其实青黛是外科的常用良药,用途很广。比如,用鸡蛋清调青黛粉外敷,可以治疗湿疹和小儿的腮腺炎。用芝麻油调青黛粉,可以治疗轻度烫伤。
在染色方面,蜡染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以贵州的蜡染最为出名。
我在蜡染工厂参观过传统的制作工序。方法是先在布料上点绘蜡花,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染色,最后浸在沸水中把蜡化掉,布面上就出现了蓝白相间的花样。眼见池水中的靛蓝色中显现出斑驳图案,确实像变魔术一样。
中国的蓝染技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在日本也有传承。如今日本德岛的蓝染就很出名,当地叫“阿波蓝”。最初,因为染布成本较高,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用得起,直到17世纪,蓝染工艺在民间才开始普及。日本传统的温泉酒店里,招牌布帘子都是蓝染的,而且再配上用靛蓝浸染过的麻布和服浴衣,显得古朴、自然,还有抗菌、防蚊虫的特点。
靛蓝与Indigo
世界上拥有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第一是巴西,第二是印度尼西亚,第三是印度,第四是中国。
靛蓝与孟加拉国、印度有深厚的渊源,这两个国家至今在风土人情方面依然非常相似。
2018年初我走访孟加拉国,去考察那里的天然植物资源。孟加拉国天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染料与香料的原料。
我去了首都达卡郊外的国家植物园,该园覆盖面积超过200英亩收集植物超过5万种,既有水生又有旱生,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
多姿多彩的染料植物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红色的有苏木、茜草根、红花;蓝色的有甘蓝、菘蓝、木蓝;橙黄色的有栀子、姜黄;棕色的有咖啡、茶叶、青柿根等。还有一种说出名字就知用途的植物——胭脂树Bixaorellana L.。
别看孟加拉国目前处于贫困状态,但丝毫不掩街头的五彩缤纷。男子人力车夫穿的套裙都是不同的颜色,植物园栽培草药的园丁,也以胡子染色为美。
我在达卡的博物馆中看到有这样的历史记录:早在古罗马时代,印度就是欧洲靛蓝的主要供应国。印度也是较早的靛蓝原料种植与加工的主要中心之一。在整个中世纪,罗马人将靛蓝用于绘画、医药和美容。
靛蓝英文Indigo来源于拉丁语Indicum,意思是“印度的”,可见印度与靛蓝密不可分。
靛蓝曾经是欧洲稀有的商品,有“蓝金”之称。拥有靛蓝染色的小布衫,是富有的象征。靛蓝也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国家谋利的一种奢侈品。
从靛蓝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染料与医药的融合,看到先民的智慧,看到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