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黛:青出于蓝胜于蓝

(2024-11-15 07:59:00)
青黛:青出于蓝胜于蓝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老树发新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从青黛中发现了靛玉红(Indirubin),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是我国首创的抗白血病药物,现在已能人工合成。

青出于蓝

坊间有一种说法:“一香二茶三药。”在此之后再加一项的话,我觉得可以加上“四染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从蓝草当中提取出的靛蓝比蓝草更蓝。青黛除了可以染布以外,在古代还是女子用于描眉之物。李时珍说:“黛,眉色也。”早在东汉刘熙的训诂专著《释名》中就载:“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白居易也有云:“六宫粉黛无颜色。”黛与女性、美丽的容颜挂钩。北京市海淀区有个地方,名叫蓝靛厂,离颐和园不远,挨着火器营。那里曾经是一大片低洼地,是明清时期出产蓝色染料的地方。

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古代各种“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包括靛蓝和青黛的制作方法。制取时需要将蓝草的茎叶加入石灰水中长时间浸泡并充分搅拌,产生一浮一沉两种产物。水面上会产生浮沫,捞起浮沫,晒干,碾碎,形成质轻、极细的青黛粉末,也即记载中的靛花,画眉可以此代之,常用来入药。

青黛闻起来微有草腥气,口尝有一点酸。以蓝色均匀,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维持时间比较长者为佳。制取出来沉淀在水下的就是靛蓝,捞出晒干并研磨后也可入药,具有一点药性,不过一般不作药用,主要用作染料。

药用功效

在我国最早记录青黛入药的是宋代的《开宝本草》。其中写道:“青黛自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说明青黛的来源,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青黛被收录在《本草纲目》第16卷,李时珍详细介绍了青黛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描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凉血定惊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抽搐、斑疹、疮疡肿毒、蛇虫咬伤等。

说来有趣的是,假如在需要青黛入药时,手边没有这种药怎么办?李时珍因陋就简提供了一招:“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将靛蓝染的布煮水,用此水代替青黛入药。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更好、更方便的治病方法,无须效仿浸青布。

一物三药

《中国药典》规定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青黛的来源,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即青黛。

其中,常用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也是另外两种中药的来源,它的根为板蓝根,叶为大青叶,特别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板蓝根多冲锋在前。板蓝根和大青叶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果发热伴随咽喉肿痛,确诊为风热型的感冒时,可以用到板蓝根和大青叶“两兄弟”。

青黛一般用于热病比较重的阶段,不像板蓝根和大青叶那样常用。其实青黛是外科的常用良药,用途很广。比如,用鸡蛋清调青黛粉外敷,可以治疗湿疹和小儿的腮腺炎。用芝麻油调青黛粉,可以治疗轻度烫伤。

在染色方面,蜡染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以贵州的蜡染最为出名。

我在蜡染工厂参观过传统的制作工序。方法是先在布料上点绘蜡花,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染色,最后浸在沸水中把蜡化掉,布面上就出现了蓝白相间的花样。眼见池水中的靛蓝色中显现出斑驳图案,确实像变魔术一样。

中国的蓝染技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在日本也有传承。如今日本德岛的蓝染就很出名,当地叫“阿波蓝”。最初,因为染布成本较高,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用得起,直到17世纪,蓝染工艺在民间才开始普及。日本传统的温泉酒店里,招牌布帘子都是蓝染的,而且再配上用靛蓝浸染过的麻布和服浴衣,显得古朴、自然,还有抗菌、防蚊虫的特点。

靛蓝与Indigo

世界上拥有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第一是巴西,第二是印度尼西亚,第三是印度,第四是中国。

靛蓝与孟加拉国、印度有深厚的渊源,这两个国家至今在风土人情方面依然非常相似。

2018年初我走访孟加拉国,去考察那里的天然植物资源。孟加拉国天然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染料与香料的原料。

我去了首都达卡郊外的国家植物园,该园覆盖面积超过200英亩收集植物超过5万种,既有水生又有旱生,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

多姿多彩的染料植物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红色的有苏木、茜草根、红花;蓝色的有甘蓝、菘蓝、木蓝;橙黄色的有栀子、姜黄;棕色的有咖啡、茶叶、青柿根等。还有一种说出名字就知用途的植物——胭脂树Bixaorellana L.。

别看孟加拉国目前处于贫困状态,但丝毫不掩街头的五彩缤纷。男子人力车夫穿的套裙都是不同的颜色,植物园栽培草药的园丁,也以胡子染色为美。

我在达卡的博物馆中看到有这样的历史记录:早在古罗马时代,印度就是欧洲靛蓝的主要供应国。印度也是较早的靛蓝原料种植与加工的主要中心之一。在整个中世纪,罗马人将靛蓝用于绘画、医药和美容。

靛蓝英文Indigo来源于拉丁语Indicum,意思是“印度的”,可见印度与靛蓝密不可分。

靛蓝曾经是欧洲稀有的商品,有“蓝金”之称。拥有靛蓝染色的小布衫,是富有的象征。靛蓝也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国家谋利的一种奢侈品。

从靛蓝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染料与医药的融合,看到先民的智慧,看到东西方文化与技术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功用不同两“党参”

 (2024-11-09 09:47:46)[编辑][删除]
功用不同两“党参”
摘自2024-11-8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党参,多数人熟知。另有“明党参”也是药典品种,却鲜为人知。二者基源不同,前者为桔梗科植物,后者为伞形科植物。二者加工方法不同,前者洗净晒干即可,后者需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取出刮去外皮,漂洗干燥。二者功效主治也有差异,前者药食两用,以补中益气为主,后者甘寒清润,清肺下行,临床和应用开发时不可混用。以下细说二者。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根。党参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言“唯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因其与防风相似,而称“防风党参”,其明显特征是“狮子盘头”。党参呈长圆柱形,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性,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党参根据产地,分为东党、潞党。东党为野生品,主产于东北三省。潞党主产于山西、河南等地,因主产于古时潞州(上党)一带而得名,为著名道地药材,现多为栽培品。素花党参主产于甘肃、陕西及四川西北部,又叫西党、纹党、晶党。川党参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称条党、单枝党、板桥党。
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本草从新》谓其“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因党参功似人参而力弱,性质平和,不燥不腻。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症。著名中成药十全大补丸、小柴胡颗粒、妇科千金片等皆有用党参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按“中药十八反”,党参不宜与藜芦同用。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不宜用。

党参药食两用,百姓常用。如党参粥,用党参先煎取汁,与大米共煮稠粥,有补气健脾的功效。不过湿热、痰湿体质人群忌食或少食。

党参含多糖类、甾体类、生物碱类、三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有调节血糖血脂、延缓衰老、保肝、抗肿瘤、抗辐射、抗突变等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入药“党参”。《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有“土党参”,来源于桔梗科植物土党参(大花金钱豹)或金钱豹的根,有异名“桂党参”。其性味归经同党参,有健脾补肺的功效,用于体倦乏力,肺虚咳嗽,腹泻,乳汁稀少。中成药清火养元胶囊有用土党参组方入药。《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的“贵州党参”,来源于桔梗科植物管花党参的根,又称白党、叙党。秋季采挖3年以上的根,洗净干燥。其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收载的“新疆党参”,来源于桔梗科新疆党参的根,用于虚弱无力、心力不足、神经衰弱等症的治疗。《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2010年版)》收载的“藏党参”,区别于其他“党参”根入药,乃全草入药,来源于桔梗科植物长花党参或灰毛党参,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疮疖痈肿、麻风病等。

明党参

明党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明党参的根。明党参原称“土人参”(《证治准绳》),本草文献始见于《本草从新》。有异名粉沙参(《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红党参(《本草从新》)、明沙参(《中药志》)等。其经汤煮者,似党参而呈半透明状,故称“明党参”。未经汤煮者,药材断面粉性而似沙参,故名“粉沙参”(商品名)。明党参呈细长圆柱形、长纺锤形或不规则条块,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明党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脾、肝经,有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解毒的功效。《饮片新参》言其“温脾,化痰湿,平肝风。治头晕泛恶,中风昏仆”。明党参在民间常作滋补强壮药用,如与仙鹤草、红枣等煨汤,治贫血引起的头晕无力。现代临床用于肺热咳嗽、呕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晕、疔毒疮疡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参苓精口服液等皆有用明党参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脾虚泄泻、梦遗滑精者以及孕妇禁服。

玉米须方择汇【草根一生】

  (2015-04-06 05:29:56)[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1, 肝胆湿热型胆石症。

玉米须30克,白茅根30克,红枣8个。用冷水浸泡以上三味1小时后,文火煎煮40分钟,分两次吃枣喝汤。

2 , 癃闭

石斛10克,芦根15克,玉米须20克。上药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可养阴清热利尿。适宜少尿无尿伴口干欲饮,皮肤干皱,目眶塌陷症状的癃闭。


3 , 前列腺增生

玉米须100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皮,复煮片刻,吃蛋喝汤。具有平肝清热、利尿祛湿之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型前列腺增生患者。 

4、特发性水肿:取玉米须50克,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天1剂,连续服1月。

5、妊娠水肿:玉米须30克,冬瓜皮6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300亳升,分两次服,连服5天。

6、心血管疾病:取玉米须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常饮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大有裨益。

7、慢性前列腺炎:取玉米须6克,马齿苋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2剂。

8、消暑热:在炎热的夏天,用玉米须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以消暑清热。

9、减肥:取玉米须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10 ,  湿热壅聚型结节性红斑患者。

薏苡仁50克,大米50克,鲜玉米须15克,白茅根15克。先煮白茅根、玉米须,20分钟后去渣,加入薏苡仁、大米煮成粥食用。可清热除湿,利尿退肿。

11.治急性肾炎:玉米须60g,西瓜皮30g,蝼蛄7个,生地黄15g,肉桂1.5g。水煎服,隔日1剂,连服4~5剂,症状消退后,服济生肾气丸,每日2次,每日6~9g。(《全国中草药汇编》)  

12.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玉米须30~60g,冬瓜子15g,赤豆30g。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食物中药与便方》)  

13.治尿道感染:玉米须15g,金钱草45g,萆薢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14.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15.治尿血:玉米须30g,荠菜花15g,白茅根18g。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6.治高血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黄栀子9g。水煎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6.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眼。有黄疸者加茵陈同煮服;慢性者加锦鸡儿根(或虎杖根)30g同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17.治胆石症(肝胆管及总胆管泥沙状结石,或胆道较小的结石在静止期者):玉米须、芦根各30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18.治糖尿病  玉米须60g,薏苡、绿豆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玉米须30g,黄芪30g,山药30g,木根皮12g,天花粉15g,麦冬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19.治慢性副鼻窦炎:玉米须晒干、切丝,与当归尾干粉混合,入烟斗燃点吸烟,每日5~7次,每次1~2烟斗。(《全国中草药汇编》)     

20,60g,西瓜皮30g,蝼蛄7个,生地黄15g,肉桂1.5g。水煎服,隔日1剂,连服4~5剂,症状消退后,服济生肾气丸,每日2次,每日6~9g。(《全国中草药汇编》)   

妙用玉米须【草根一生】

   (2015-03-29 08:03:43)[编辑][删除]

 

   1  预防习惯性流产:在怀孕以后,每日取1个玉米的玉米须煎汤代饮,至上次流产的怀孕月份,加倍用量,服至足月时为止。

2  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

香料亦药料【草根一生】

    妙用玉米须【草根一生】 (2015-03-30 07:31:0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750_2211.jpg                                          肉桂和丁香用途非常广泛的,不仅能入药,还是调味料和香料。现代研究表明,它们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它的性味甘、辛、有大热。因此,容易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有痔疮、小便黄、便秘等等偏热上火的人,就不能吃。相反虚寒的人可以食用。如果身体寒凉、怕冷、腰疼、四肢冰凉。就可以用桂皮来自我调节。肉桂4克、附子6克、干姜3克、川椒6克、丁香6克,泡水代茶饮。


   肉桂比较厚,而桂皮比较薄。当然肉桂除了能吃以外还有其它的用法,它能祛寒止痛、散瘀消肿。平时有关节疼痛,用肉桂粉、姜汁和蜂蜜调成糊状,涂在关节疼痛的位置20分钟左右。蜂蜜能补中润燥、止疼、解毒。祛寒止痛的效果会非常好。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747_9996.jpg


  丁香:味辛,温,入胃、脾、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能治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现代医学研究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芳香健胃剂。丁香和肉桂配合起来还能治疗小儿腹泻,丁香1.5 肉桂3克,共研细末水调成糊状,贴于肚脐上。

  丁香还分公丁香和母丁香,两个药性相同,母丁香要比公丁香药性弱一些。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804_4864.jpg

桂附汤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808_1886.jpg

专家健康提示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811_228.jpg

桂酒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1/08/110824173814_746.jpg

观赏丁香与药用丁香的区另

亦蔬亦药亦香苏【草根一生】

     (2015-03-23 10:34:38)[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紫苏有特异芳香,所以又称香苏。药用其嫩枝叶(苏叶)、根(苏头)、茎(苏梗)、果实(苏子)等,一草上下都是药。在古代还常把苏叶当茶制成饮料,长期服用,苏叶茶可以解毒健胃。宋仁宗时曾被翰林医官院定为“汤饮第一”。

    紫苏叶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一书,李时珍说:“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叶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紫苏味能发表散寒、理气等,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还可以解鱼、蟹等食物中毒。紫苏子则具下气消痰、润肺宽肠功效,主治咳喘、气滞、便秘等。苏梗以理气舒肝、止痛、安胎为主要功效。  

  紫苏能起到止血、抑菌、止痒的作用,还能促进肾小球膜细胞的增殖。紫苏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腹泻、呕吐、寻常疣、子宫出血、鞘膜积液等疾病。 

    食用苏叶的历史也很悠久。古人常将苏叶同其他食物制成既可口,又防病的食品。将鲜苏叶洗净,用开水烫后挤去水分,沾豆酱吃;把嫩苏叶切成丝加入冬瓜汤里,食之祛暑开胃;炖鱼或煮蟹时放些苏叶,可镇咳解毒;若与土豆丝凉拌食用,清凉去火;将嫩苏叶切细放上盐和米饭相伴,亦可与面条相拌,蒸馒头或豆包时,在屉上铺一层苏叶,蒸的馍,别有风味,香气四溢。

 芳香疗法【草根一生】

    中国香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紫“,“香”、“鬯”(芳香酒)等字的记载。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到了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麝香、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隋唐时盛行于皇宫,杨贵妃以鲜花沐浴,到了清代官府大家多习惯于香疗,《红楼梦》中的冷香丸、玫瑰清露就是香疗方。

   草本药物的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这个理论也得到了西医研究的证实: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中医的芳香疗法可分为嗅香法、佩香法、燃香法、浴香法、熏香法、饮香法、枕香法等。

    佩香防病

   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香囊是端午习俗,因为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病毒和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驱邪避瘟、预防感冒的作用。这种香囊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

   饮除湿热

 湿热体质调理茶:金银花10克,大青叶12克,茵陈10克,甘草3克。金银花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茵陈清湿热,退黄疸。这个香香的茶疗法有助于辅助治疗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

    吃香爽神

    明朝中医药学家李中立在所著的《本草原始合雷公炮制》(又名《本草原始》)中对梅花的功效这样记载:“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现代医药研究也证实,梅花花蕾含挥发油,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具有一定的健胃作用,同时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为药食佳品。因为梅花花质轻气芳香,易挥发,所以当梅花入粥或者炖汤时,都不宜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功效。

    枕香防困

    药枕疗法属中医“闻香治病”的外治法范畴,保健原理是:人睡眠时的头颈部温度可以使效成分缓慢的散发出香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脑部血液的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闻香治病的效果,达到安神入眠的目的。药枕疗法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等。

   浴香润肤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理气解郁、活血散瘀和调经止痛。此外,玫瑰花的药性温和,能够温养血脉,舒发郁气,镇静安抚、抗抑郁的功效。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常会烦躁,可以玫瑰花泡脚。玫瑰花茶对于抑郁症、焦虑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而且常泡玫瑰花浴还有助于减肥、美白祛斑,是滋养肌肤的好方法。

理气宽中诸“枳壳”
摘自2025-3-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枳壳,一个经常被读错的中药,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宋代以前所用之枳实,并不是后世以幼果入药的枳实,而是今之枳壳。《梦溪笔谈•补笔谈》有言“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故古方开发和应用时,应引起注意。除药典所载品种外,尚有绿衣枳壳、衢枳壳、柚果等地方习用品作枳壳用。以下细说诸“枳壳”。
药典载枳壳
中药枳壳来源于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四川产者称川枳壳,江西产者称江枳壳,湖南产者称湘枳壳。江苏、浙江产者品质与湘枳壳类似,称苏枳壳。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栽培变种同枳实,主要有黄皮酸橙、代代、朱栾、塘橙。
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开宝本草》言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中成药小儿百部止咳糖浆、木香顺气丸、止咳宝片等皆有用枳壳组方入药。孕妇慎用。
其他枳壳
植物香圆的未成熟果实入药称绿衣枳壳。植物常山胡柚的未成熟果实入药为衢枳壳,《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有收载。植物柚及其变种的未成熟的果实入药为柚果,《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有收载。常见的变种有化州柚、文旦柚、沙田柚、坪山柚、四季抛、大红抛等。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双面美人”芍药

 

东汉名士韩康卖药故事的启示
摘自2025-3-3中国中医药报
昝金娜 冷伟 杨钊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据南朝范晔《后汉书•韩康传》记载: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
韩康,这位东汉时期的名士,以其独特的卖药方式和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他出身名门望族,却无意于仕途,而是选择了隐姓埋名,浪迹江湖,以采药卖药为生。韩康经常到各名山采集中草药并自己制作,以尽普济群生之愿。他在长安市行医卖药数十年,足迹遍布大街小巷,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货真价实的药材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韩康卖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口不二价”。他制作的药物均明码标价,从不虚抬价格,也不允许买家讨价还价。如果买药人讨价还价,他就不卖。这种坚定的原则,让他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有一次,一位女子向韩康买药,纠缠了大半天,韩康分毫不肯相让。女子发火道:“难道你就是韩康?只有韩康才口不二价!”韩康因此感叹自己本想逃避现实,隐姓埋名,但如今连女子都知道他韩伯休,于是他收拾行囊,逃入霸陵山中隐居去了。
韩康的“口不二价”并非出于吝啬,而是源于他的诚信原则。他不会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而虚抬价格,也不会因为买家的讨价还价而降低品质。他坚守的是对人对己的诚信,是坦诚谦逊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也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后来,朝廷得知韩康的才学和人品,多次派人进山寻访,征召他出来做官。但韩康无论如何也不肯出山。汉桓帝甚至亲自准备了一份厚礼,派专员驾着驷马高车去聘请他。然而,韩康还是想办法逃入了深山老林,最终以高寿无疾而终。
韩康卖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它向人们展示了诚信经营、坚守原则的重要性。韩康的“口不二价”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诚信经营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有坚守诚信原则,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这种诚信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各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韩康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隐逸高洁情操的文化传统。
韩康卖药的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人们诚信经营、坚守原则的重要性。让我们铭记这个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和精神。

杏子:润肺止咳生津通便

 (2025-06-05 04:39:07)[编辑][删除]
杏子:润肺止咳 生津通便
摘自2025-6-4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六月正值杏子成熟时节,其金黄饱满的果实不仅味美,更具较高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杏实,甘酸温,润肺定喘,生津止渴。”中医理论认为,杏归肺、大肠经,具有生津润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适用于肺燥咳嗽、津伤口渴及肠燥便秘等症。
杏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其不同部位各有独特功效。果肉性温味甘酸,功擅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但需注意生杏仁含苦杏仁苷,须经专业炮制去毒后方可药用;杏皮可晒干泡水,能辅助缓解肺燥咳嗽、口干咽燥;杏叶则多作药用,具有理气止痛、散寒消肿之功。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合理选择。以下推荐以杏为食材的中医药膳。
药膳推荐
姜杏茶
材料:杏仁25克,生姜10克,甘草5克,食盐3克。
做法:将杏仁泡洗,去皮尖,捣碎备用。甘草研成粗末后炒一下。生姜去皮后,加盐一起捣碎备用。将以上材料拌匀,放入壶中,以800毫升沸水冲泡,闷泡5分钟。倒出茶汤,滤渣后即可品饮。
功效:祛寒止咳,润肺化痰。
无花南杏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250克,无花果3~5个,南杏仁15克。
做法:瘦肉、无花果、南杏仁洗净后放入锅内,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煮开后小火煮1小时,用盐调味即可。
功效:开胃健脾,通便润肺,化痰止咳。
注意事项
体质偏热者宜少量食用,以免助热生火;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杏制品的摄入量;杏仁必须经过专业炮制,不可自行采集食用;建议每日鲜杏食用量控制在200克以内。

黄连:且品山中一味连

时间:2025-08-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中振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论述特点是“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其中黄连的记载有这样一句:“治目及痢为要药。”“目”指眼睛,“痢”是痢疾。黄连治疗眼病和痢疾立竿见影。

良药苦口

关于“苦”的谚语俗语有不少都带着黄连。“苦不过黄连。”“黄连苦胆味难分。”

黄连与苦胆,我小时候都吃过。有一次,我患了百日咳,这是一种突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程长,咳起来昼夜不安。有个民间验方是吃鸡的苦胆。但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鸡很难找,我父亲想办法,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几个猪的苦胆。鸡苦胆如杏核大小,可以一口吞下去。但猪苦胆可就大多了,一个胆的胆汁足足有150毫升,倒出来有大半碗,又腥又苦,要喝下肚真不容易。别说,还真管用,不到一周就见效了。有了这段经历后,我再也没有什么苦药咽不下去了。

中医理论认为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黄连药用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关于黄连的临床应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几个方子,有香连丸、姜连散、变通丸等。

香连丸用黄连、木香,治疗痢疾腹泻。姜连散用干姜、黄连,治疗脾虚腹泻。变通丸用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这个方和《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类似。

这几个方子的组成都是一寒一热。李时珍认为用药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这就是告诉用药之人,黄连是大苦大寒之药,配伍温热性药以制其偏性。

寒药有时也可叠加使用。黄连解毒汤就是一组寒性药,黄芩、黄连、黄柏除上中下三焦热,再加上泻火利水的栀子,是泻火解毒的代表方。但用此方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苦寒容易伤脾胃。

峨眉采黄连

我还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第一个认识的就是黄连。现在,我给学生上课时让大家品尝的第一味药也是黄连。因为品尝黄连会给同学们留下“苦”的印象,当然小尝一点干净的黄连也很安全。

去过峨眉山的人估计都对那里的猴子印象很深,我对峨眉山印象最深的是黄连。峨眉山位于四川的西南部,海拔3000余米,处于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气候垂直差异比较大。

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大约下降6。峨眉山有3000米的落差,山上山下温度能差20。所以说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眉山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有1600多种,黄连就是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之一。

我的大师兄邬家林教授曾在四川省中药学校(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当校长。1983年,我上峨眉山采药,他问我要不要陪同,我想自己锻炼一下,就一个人上去了。可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回到半山腰时,赶上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下不来了。那时没有移动通信,在山上一困就是3天。因缘际会,我恰巧住在了海拔900米处的中峰寺,那里有个四川省中药学校的中药栽培基地,地里种植了黄连等药材。被困山上的几天里,我以黄连为伴,仔仔细细地把原植物的形态观察了个遍。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并不高,也就20多厘米,叶子深裂,像鸟的羽毛一样,开着黄绿色的小花,一般生长到5年后才能采收。

记得我当时在四川吃辣导致肠胃有些不舒服,加上喝生水,闹了肚子,我就地挖了几棵黄连,服后腹泻立刻止住了,渡过了难关。

从那之后,我外出考察必带黄连素片。如果外出采药不小心外伤出血,还可将黄连素片碾成粉末敷在伤口上,防止伤口感染。

峨眉山有一种峨眉野连,又被称作凤尾黄连。叶是三全裂,中央裂片较长,状如凤尾,这是个濒危品种,现在已经禁止采集了。黄连药材的来源还有三角叶黄连,称为雅连,以及云南的云连。

除了上述两种来源外,现在人工栽培的黄连主流品种为黄连,商品名为味连。李时珍形容这种黄连状似鹰爪,商品上也称为鸡爪黄连,形似鸡爪煮熟后攥拳的样子。黄连根的断面非常黄,类似荧光黄的颜色,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主产区之一。

鸡爪黄连是商品中最好的,在海内外都很有影响。一家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博物馆,藏有一棵大黄连,状如鹰爪,足足有7~8厘米长。

日本也有黄连,和中国的黄连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但功效相同。市场上还有一种外来的药材胡黄连。虽名称相似,却是不同的中药。黄连是毛茛科的植物,而胡黄连是来自玄参科的植物。玄有黑色的意思,玄参科的玄参、地黄干了之后都是黑色的,同科的胡黄连也偏黑色。胡黄连与黄连虽然都是苦寒、清热燥湿之品,治泻痢的良药,但胡黄连擅长退虚热,黄连擅长清心火、泻胃火。

黄连炮制及黄连素

黄连大苦、大寒,除了配伍温热性的药以制其偏性,还有一个方法可改变其药性,那就是炮制。

黄连历史悠久,临床上经常使用,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种也特别多。宋代已有酒炒、姜炒、蜜制、米泔水制、麸炒、炒焦等炮制的黄连。元代增加了土炒、酒蒸等制法。明清时期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汁制、胆汁制、制炭、酒萸制等制法。历史上黄连的炮制品种曾有27种之多,炮制工艺十分精细讲究。

从古到今,黄连的炮制经历了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现在《中国药典》收载了黄连的3种炮制品,包括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酒制引药上行,酒黄连善于清上焦之火,常用于目赤、口疮的治疗。姜黄连用生姜汁炮制,善于清胃,和胃止呕。药性辛热的吴茱萸可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萸黄连善治肝胃不和。

由于黄连药效广泛,现今在全世界许多地方均作药用。有一种从黄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生物碱类成分——小檗碱,更通俗的名称是黄连素。腹泻的时候,吃点黄连素片,一般就可以缓解。因为黄连生长缓慢,价格比较高,现我国主要用另一种植物“三颗针”作为提取小檗碱的原料。

黄连除根茎外,其须根、叶均含生物碱,可用于制取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从黄连中还可分离出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天然色素。

黄连素与黄连有关,但不等同于黄连。有人服用黄连素的次数多了,或导致药效不明显。但中华民族用了上千年的中药材黄连,到现在仍然在用,证明其确实安全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