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解毒利湿汤

(2024-10-13 04:57:58)
名医名方
解毒利湿汤
摘自2024-10-11中国中医药报
朱永康,男,1956年6月生,江苏常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二批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5年,擅长治疗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等疾病,以及外科疑难疾病及危急重症。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5部,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等。

组成:金银花10克,紫花地丁15克,粉萆薢10克,黄柏6克,生薏苡仁15克,泽泻10克,川牛膝10克,牡丹皮10克,马鞭草15克,茯苓10克,滑石10克,盐车前子10克。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发生于人体下部(小腹、会阴、臀部、下肢等处)的阳证疮疡类疾病,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皮肤湿疹或足癣感染等证属湿毒蕴结或湿热下注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温服。亦可待煎剂温度适宜(40~50度)时将其湿敷于患处,每日3~4次。

禁忌:肝肾阴虚或脾胃阳虚者慎用。

方解:生于人体下部(小腹、会阴、臀部、下肢等处)的疮疡,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湿毒之邪或素体湿盛,湿热邪毒内蕴或湿热下注,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热肿胀、疼痛瘙痒,滋水淋漓,小便色赤或混浊不清,病初或伴有全身怕冷发热,口渴欲饮,大便干结等症。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湿性下趋、重浊黏腻,宜化宜利;湿热邪毒蕴结,又需清解热毒。故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法。

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为君药;萆薢、黄柏、生薏苡仁、泽泻利湿消肿为臣药;川牛膝、牡丹皮、茯苓、马鞭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佐药;滑石、车前子利湿消肿、引药下行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对抗细菌毒素,减少炎性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微循环和增强免疫功能。

加减:急性期有全身发热者加石膏20克、知母10克、半枝莲15克;口渴欲饮者加天花粉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芒硝15克;疼痛明显者加乳香6克、没药10克、地龙15克。

防治痛风按揉七穴

 (2024-10-25 04:41:06)[编辑][删除]
防治痛风 按揉七穴
摘自2024-10-24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痛不欲生,来去如风”是很多痛风患者的形象写照。此病常反反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和生活。尿酸是人体嘌呤核苷酸的最终代谢产物,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都会导致人体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成为痛风发生的最主要诱因。日常生活中,除了控制饮食外,还可以对太白、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照海、脾俞、血海等穴位进行按揉刺激,调整人体气血运行,预防、减少痛风的发作。

痛风的病因及表现

痛风好发于中年男性,近年来因年轻人饮食结构的变化,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可与遗传因素相关,继发性痛风则多由肾脏疾病导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某些药物抑制尿酸排泄等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所致。痛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泌尿系结石及痛风性肾病。

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痛风”等病症的范畴,早在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就可见痛风病名,“(独活)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中医认为,本病以脾肾两虚为主,湿热毒瘀为标,证属正虚邪实。平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脾肾功能失调,外感或内生湿热毒邪流窜经络,攻注骨节,着于经脉,终致湿热毒瘀交互为患。痛风自然病程可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本文重点介绍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和发作间歇期,如何利用穴位按揉预防痛风发作和减轻疼痛症状。

痛风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好发于下肢,以第一跖趾关节或拇指关节最为常见。痛风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此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发作期,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由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间歇发作期是采取穴位按揉调理的适宜阶段,按揉得当能减少发作频次及发作时间。肢体、关节疼痛因风而呈游走性疼痛,因寒而疼痛剧烈、痛处不移,因湿而重着肿痛、肌肤麻木、阴雨天时加重。痛风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补益肝肾、通络活血、宣痹止痛,同时要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以提高生活质量。

腧穴调理

太白

太白,足太阴脾经腧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脾主运化,位居中焦,是水液运化调节的枢纽,脾失健运,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太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和胃的功效。且太白为五腧穴中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说明输穴可以治疗关节疼痛和时而严重、时而缓解的疾病,契合痛风发作间歇期的疾病特点。太白穴又为脾经原穴,可调整脾脏及脾经虚实,增强脾的运化能力,且穴居痛风常侵犯的第1跖趾关节后方,“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可有效调理、预防痛风发作。

太冲

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大也;冲,冲盛之义。肝主藏血,冲为血海,太冲为原穴,位于肝与冲脉相应合气脉盛大之处,可调整肝及肝经虚实,通达三焦原气,具有疏肝养血、健脾化湿的功效。太冲亦为五腧穴中的输穴,与太白临近,可发挥腧穴近治作用,有效疏通第1跖趾关节附近的气血。痛风疼痛剧烈,容易引起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太冲有很强的疏肝解郁效果,可缓解紧张心情,减轻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三阴交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精血同源,三阴交为脾经、肝经和肾经的交会穴,能通调三经气血,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调经、调补肝肾的功效。按揉三阴交能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有效减少痛风发作频次、缩短发作时间,起到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的作用。

足三里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胃经经脉病候“是主血所生病者”,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和胃的下合穴,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的功效。按揉足三里可调补气血、强身健体,起到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减轻尿酸盐沉积、预防痛风发作的作用。

照海

照海,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光照之义,海,水归聚之处。照海穴位居阴跷脉所生、肾经脉气归聚之处,足少阴脉气在此明显如海宽阔一般,具有调阴宁神、吸热生气的功效。阴跷脉主肢体运动,特别与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故按揉照海穴可益肾养心、滋阴养血,有效预防痛风疼痛发作、缓解痛风疼痛带来的下肢运动不便。

脾俞

脾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近脾脏,为脾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主治脾的疾患,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功效。脾俞与胃俞、肝俞等穴临近,按揉时可用双拳扩大按揉范围,以起健脾除湿、祛瘀化痰、活血通络之效,达到防治痛风发作的作用。

血海

血海,足太阴脾经腧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脾主统血,温养五脏,血海穴为调理血证的要穴,具有健脾化湿、调经通血的功效。按揉血海穴可行血活血,又寓“血行风自灭”之义,还可祛风通络,既缓解痛风因风邪所致的游窜疼痛,又可祛瘀活血、舒筋通络,以延缓痛风发作。

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痛风的关键。饮食要遵循“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和低脂肪”的原则,戒酒,多吃新鲜果蔬,多喝水,无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异常者应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注意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常活动手指、脚趾、肘部、膝部等;注意防风、防寒、防潮,改善生活环境。

天冷更易诱发痛风

  (2024-10-18 04:20:55)[编辑][删除]
天冷更易诱发痛风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痛风只是吃出来的,与饮食不当有关,其实,寒冷刺激亦是此病背后不可忽视的“祸端”之一。

痛风为啥与天冷有关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血尿酸增高,进而造成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组织内,引起剧烈炎症反应,受累关节剧痛如阵风袭来,故名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中医认为痛风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位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此病本虚标实,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以致脾失运化,湿热浊毒内生,肝失疏泄,肾失分泌清浊之功;外因为感受风、寒、湿之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日久水液停滞而为湿,血液淤滞而成瘀,瘀血、水湿不化而生痰浊。瘀血、水湿、痰浊痹阻经络,滞留关节,则关节酸楚疼痛,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由于患者体质不同以及感受风、寒、湿邪偏邪偏盛各异,而又表现为行痹、痛痹、着痹等不同类型,若外邪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阳气较盛,从阳化热,可转化为热痹。

西医认为,四肢末端(如手腕、足踝)关节周围皮下脂肪肌肉含量少,易受外界温度影响。由于下肢保暖不够,膝及足踝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尿酸溶解度下降,导致尿酸盐沉积,而且局部温度越低越容易沉积,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沉积在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一遇身体受到寒冷、过度劳累等刺激,就可能被激活,引发剧烈疼痛和炎症。关节软组织受到寒冷刺激,敏感度会增加,疼痛阈值会下降,从而使人疼痛感加重。此外,天冷时运动量较少,吃火锅、吃肉类、饮酒较多等因素,易造成体重增加,从而影响身体代谢。

中医调理4妙招

秋冬季寒邪易入侵,正是痛风高发季,如何预防尿酸飙升、痛风急性发作?在此提醒,除了穿衣防寒保暖(尤其手足膝踝关节)、饮食忌口高嘌呤食物(尤其是火锅、啤酒),还要多喝水、少熬夜、适度运动、控体重。此外,不妨试试以下调理小招,可起到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作用。

食疗养护

适量食用山药、莲子、扁豆、芡实、冬瓜、藕片等,有利于调理脾胃、祛湿排酸。这里推荐3款食疗方。

薏仁山药粥

材料:薏苡仁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薏苡仁浸泡12小时,山药去皮、切块,加入粳米与水一起煮粥。分2次食用,每日1剂。

功效: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山药补脾益胃,补肾涩精;粳米补气健脾,养阴生津。三物合用具有健脾补肾、益气祛湿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

芹菜胡萝卜汤

材料:芹菜150克,胡萝卜200克。

做法:将芹菜切段,胡萝卜切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半小时。每日2次服食,每日1剂。

功效:芹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胡萝卜利湿散瘀,健胃生津。二物合用具有益肝健脾、清热利尿之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

茯苓玉米须代茶饮

材料:茯苓3~5克、干玉米须5~10克。

做法:将茯苓、玉米须洗净后控干,放入保温杯或玻璃杯中,每次倒入开水200~300毫升,泡10~15分钟,亦可煮水,代茶饮。

功效:茯苓能益脾和胃,渗湿利水;玉米须能利尿消肿,平肝利胆。二者合用具有利水消肿、清热除湿功效,适合痛风慢性期、高尿酸血症的辅助调治。

中药外敷

用法:双柏散为一经典验方,出自《中医伤科学讲义》。取侧柏叶35克、大黄35克、黄柏18克、薄荷18克、泽兰18克、醋延胡索9克,将上药共制细末,用热开水加蜂蜜调成膏状,涂在塑料膜上,厚度1~2cm,包裹关节肿痛处。每日1~2次,每次2~3小时,5次为1疗程。

功效:方中侧柏叶、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药。泽兰活血消肿,薄荷疏风散热,延胡索活血止痛。上药合用具起到活血逐瘀、消肿止痛功效,适合痛风急性期。

穴位按揉

做法:取穴足三里(小腿外侧,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方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庭(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涌泉穴(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前1/3凹陷处)等穴,给予指揉法。按揉时约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亦可用艾条灸疗上述穴位。

功效:按揉穴位可起到清热利湿、化痰通络、补益肝肾之效,适合高尿酸血症、痛风慢性期的辅助调治。

艾叶泡脚

做法:取艾叶10~15克,加水1000~15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倒入水盆,待水温约40度左右时泡脚。每次时间20~30分钟。

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味苦、微温,可温中逐冷除湿。俗语说“寒从足底生”,艾叶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温阳散寒、舒筋通络、祛风除湿等功效,适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慢性期,急性期禁用。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尿道淸【草根一生】

 (2014-10-28 18:44:51)[编辑][删除]


      老年尿道炎:  鱼腥草,车前草各2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

遗尿、下淋灵验方【草根一生】

  (2014-10-18 05:45:34)[编辑][删除]

      遗尿、下淋:用陈年的葵花杆瓤子二尺,水煎一碗喝下,五次即愈。

止遗灵  【草根一生】

   遗尿、下淋灵验方【草根一生】 (2014-10-05 20:25:23)[编辑][删除]

  蜂房焙干研成细末,每次口服3克,一天3次。蜂房散治疗遗尿,连用10天即可。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