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病驱邪说诸“艾”

(2024-10-11 04:33:32)
防病驱邪说诸“艾”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孟子》有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可内服外灸,很早就广泛用于治病。每逢端午,百姓多有采艾、挂艾以防病驱邪的习俗。田间“艾叶”种类颇多,除药用艾叶外,尚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外用防病混用是无妨的。以下细说诸“艾”。

艾叶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医草(《名医别录》)、蕲艾(《蕲艾传》)、黄草(《埤雅》)、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等。夏季花未开时采摘,晒干即可。药材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可祛湿止痒。艾叶入药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始载于南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言“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汇言》也说:“妇人方中多用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中成药参茸保胎丸、妇科荣养丸、妇科通经丸等皆用艾叶组方入药。

《医学入门》讲“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叶苦燥辛散,生温熟热,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点燃灸患处或穴位,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作用,可用于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艾叶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本草纲目》言“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可见古代艾的品种较多,薪艾对“灸”的效果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有镇咳、平喘、祛痰、利胆、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鸭脚艾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蒿(白苞蒿)的全草入药为“鸭脚艾”,有“广东刘寄奴”之称,另有异名甜艾(《广州植物志》)等。《本草纲目拾遗》称鸡鸭脚艾,其引《百草镜》言“叶细多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故名。搓之作艾香”。民间常用中草药,有活血散瘀、理气消肿的功效。《生草药性备要》言其“消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疳疮血出,汤火伤;治心气痛,水胀;又治大小便血”。现代临床常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成药驳骨水、跌打万花油、鸡骨草肝炎丸皆有用鸭脚艾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鸭脚艾有护肝、平喘等作用。

野艾叶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的“野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野艾蒿的叶。别名细艾叶、水蒿、白蒿、掌叶艾、大叶艾、小叶艾、艾叶(商品名)。在甘肃省等地习惯以“艾叶”为名收购、使用,由于野艾蒿为甘肃习用品,原地方标准以野艾叶为正名收载。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反映野艾叶疗效良好,其植物亲缘关系与正品艾叶相近,挥发油成分相似。

五月艾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有“五月艾”,来源于菊科植物五月艾的地上部分。因采收时月而得名,为民间习用药材,广东等省作“艾叶”用。中成药罗浮山百草油有用五月艾组方入药。

诸“艾”皆富含挥发油,端午时节采艾悬挂于房前窗前,此时艾正茂、效正好。艾叶苦燥杀虫、辛温除湿,煎洗外用有除湿止痒之功。百姓多有用艾叶煎水熏洗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黄水疮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也作艾叶用。
万绿丛中一点红
——《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赏析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收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李赣先生主编的新书《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以下简称《闻香识本草》),不禁眼前一亮,精美的封面,内文里的美文、美画都让人心动,王文公“万绿丛中一点红”(宋·王安石《石榴》)的诗句一下子涌上心头。可喜可贺,又一朵有品位的科普之花在多彩的中医药百草园中绽放了!

用“有品位”来评价一本书,不是随口一说,笔者有3个理由可以支撑。

高举一面旗,为文化传播而呐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袁行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缘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母文化,岐黄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根文化。将时代的笔锋对准中医药文化的视野奋笔疾书、放声呐喊,是中医人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文化中的崇高使命和担当。《闻香识本草》一书,举的就是这面旗、发的就是这个声,义无反顾地瞄准中医药的大本草开锣了!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馆校课程”项目成果表现形式,《闻香识本草》不仅充分利用了博物馆自身具有的“琳琅满目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还致力于科学普及中医药文化,让本草‘会说话’”,诠释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含义(苏钢强《闻香识本草·序》)。本草是一个边际无垠的大学问,一本小书的容纳量自然无法全面述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代表十分重要。该书定位于“生活里的中医药”,选择了生活中大众比较熟悉而且与日常生活关系致密的18种中草药,让读者用肢体触碰它、用感官察验它、用心脑琢磨它,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刻下文化符号、知识印记的愿望,通过举一反三的锤炼,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步入本草的迷人世界。主编与他带领的团队,精心谋划、探源论道、联古及今、说理明用,活灵活现地编织出一个个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动情故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卷卷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瑰丽画轴,让人观之动容、读之动情、诵之喝彩。可以负责任地说,有了这样的大立意、厚基础、妙手笔,催生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胆子壮的支撑性靠山。

做好两结合,在文图融汇中发力

图文并茂,是人们经常用来形容一部作品中图文俱佳的用词,要真正实现“并”的目标实非易事。一位老画家曾提出“以笔墨丹青为体,将草本植物之美荟萃在一幅幅雅致灵动的画卷中,来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深邃与广大”(陈家冷《闻香识本草·序》),实际上是对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中不能把书画作为“体”位对待的委婉批评。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画,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宠儿,它们根系相连、血脉相通,具有天然的融合点。

《闻香识本草》的作者和编者,对老画家的用意心领神会,把影图从配角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主体地位,以画的特质来表现文中的蕴意,以文的直白说来破解画里的奥秘,用二者的交融和渗透阐释中医药本草的多元美。书中的画,都是他们编纂团队根据文意的原始构思,是图文一体的标配,绝没有胡乱凑合和机械组合的痕迹:那牡丹封面的含蓄大气,把国花作为标识镶嵌在迎宾的大门上,引客入内;那每一味草药的精细图案,是用工笔素描刻画出的惟妙惟肖的脸谱,奉客入席;那栩栩如生的数十幅摄影作品,有呼之欲出的神韵,陪客品味……画是文的孪生姊,文是画的连体儿,它们是难解难分的生命共同体。文字与美图相映生辉,其目录一改常见的每篇文章用一句话表现的传统方式,以提要式的大目录把书中的精华、精彩集于一处、凝于一章,亮点闪烁,开卷便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妙趣横生的诗词、典故,围绕学术丰满塑形、紧扣知识忠实传真,读之若啖蔗饴,不能自已。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有了这样的巧布局、俏搭配、耀眼妆,创作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把握大的关键性基石。

力推三互动,走科普天地的新路

书是供人看的,要想让读者乐意看、看进去,不仅要考验作者和编者的基本功,而且要考验作品的出发点、切入点:能否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到读者心坎里,能否使自己的想法与读者发生共鸣、产生互动,是决定出版物市场占有率高低的重要条件。

《闻香识本草》最大的特色是本草生活化,充分展现本草的生活应用场景:为了让读者主动将本草“请回家”“用起来”,着力点就确定在表现“欣赏和辨认的基础上,介绍野外采集、家庭种植和储存制备,并且将重心放在居家养生的新体验上”。从试图利用作品驾驭读者的单向思维转变为主动服务读者需求、提前邀请读者介入的平行思维,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三股力量形成的合力,为出版物亮相更大的舞台打开一扇敞亮的窗。你想在家里种植艾草吗?它耐寒耐旱,盆栽和地种均可,松土、除草、施肥的技巧易学,一看就懂,当年就有收获;你想把丁香搬上餐桌吗?温阳消食的丁香鸭、化痰滋阴的丁香梨、理气开窍的丁香粥、治呃止呕的丁香茶、暖胃祛邪的丁香酒等,一学就会,立时让你受益;你想把菊花加工成保健用品吗?明目消风的菊花枕头、镇静安眠的菊花眼罩、抑菌消毒的菊花精油熏香等,一用就灵,不失为理智的选择;你想了解古人用紫苏治病的经验吗?《金匮要略》中化痰散结的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中宣肺解表的华盖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行气降浊的鸡鸣散等,用心就能入门,帮你成为本草达人……全书就是这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去实练、教授读者去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样的通人性、接地气、大用场,成就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底气足的决定性元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闻香识本草》“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的珍贵;它还是一种心灵之旅,愿我们在这个旅程中,聆听草木之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健康与和谐的乐章”(陈万生《闻香识本草·序》)。

盐也是一味重要中药

 (2024-10-31 04:56:57)[编辑][删除]
盐也是一味重要中药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蓉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盐这一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我国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是一味具有独特药用价值的中药。

盐在我国的使用历史

早在甲骨文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盐的记载。到了周代,盐不仅被视为生活必需品,更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医疗功能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天官冢宰》中提到“以咸养脉”,这是人们对盐医疗功用的较早认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肯定了盐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指出饮食中若短时间缺少辛、酸、甘、苦四种滋味,对身体健康并无太大影响,但唯独缺了盐,人就会倦怠无力。至今,盐仍有“五味之首”“百味之首”的称号,现代医学也十分认可盐对人体新陈代谢的价值。

盐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经典著作中,盐被赋予了多种药用功效。《神农本草经》将盐列为“中品”,认为其性味“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还有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风、清热渗湿之效。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则记载盐能除风邪、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大青盐”被收录,并记载其咸寒,归心、肾、膀胱经,有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等。

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

盐水漱口治牙痛

盐性寒凉,可以治疗热证,其味咸,咸走血,对于风热牙痛或热邪所致的牙龈出血、咽喉肿痛都有很好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治齿龈宣露时可“每旦噙盐,热水含百遍,五日后齿即牢”。出现热性牙痛、咽痛时,可于清晨用1100的淡盐水漱口,但不要咽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盐水泡脚防感冒

平日热水泡脚时,适当加把盐,有助于补肾、安眠。这是因为盐味咸、入肾经,通过泡脚亦可发挥一定作用。热盐水泡脚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睡眠。感冒时可适当提高水温,泡至微微发汗。

盐蒸橙子止热咳

如果咽喉发炎、有黄痰、咽喉红肿发痛、口干、口苦,可试试盐蒸橙子。此外,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平日食欲不振、胸腹胀痛者。橙子有清热、理气、化痰、润肺的功效,且善清肺胸之热,而淡盐水也可以清热祛痰,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炒盐热敷止疼痛

对于因受寒或血瘀引起的痛经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可用粗盐炒后热敷,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作用。将大粒粗盐放入干净的锅中炒热,装入棉布袋中,热敷在疼痛部位。注意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容易烫伤皮肤。

盐水洗鼻防过敏

通过使用冲鼻器和盐水冲洗局部鼻腔,可将鼻腔黏膜上附着的过敏原排出,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过敏性症状。

[转载]谈谈几味驱寒药(1)

 (2012-07-14 15:58:49)[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原文地址:谈谈几味驱寒药(1)作者:神农氏

这是敝人接触六节真学前的五行观旧药论,是为了纪念成长历程而留着,经验可供借鉴,然而只有六节真学才是正道,诸位须识此。

附子

  附子一药居温阳药之首,温阳、散寒、救逆每每用之,彻内彻外,屡建殊功,可以说是中药的栋梁之一。

  《神农本草经》云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岐伯、雷公云“甘”。生附子现在已经很难求得,下面谈谈在临床中运用的黑顺片(普通制附片)。余感觉黑顺片辛散走窜之性稍显不足,常须佐以细辛以助其彻上彻下、走经入络、散寒除冷。似是因为附子兼有甘味,味非纯辛,故在走窜燥散方面不如纯辛之细辛。病寒湿而湿重甚者,用附子时当配以细辛,且细辛量可重于附子。附子兼甘味,阴阳两虚而见浮火燔盛者,用药当佐以附子,以助摄虚阳。李可老中医言附子之性润不燥,诚不诬也。

  以下具体谈三点。

  中下焦寒证而脉紧有神者,用附子一钱左右,或许比大量用还有效。因为寒邪虽盛,但正气亦不甚虚。少量附子无劲急之弊,而能为正气之向导,引领正气战邪外出。而且,寒邪包裹下焦,少量附子更能潜入,从内生发命门火,驱出寒邪。脉紧而硬,触如铁管,按之绝无者,此为真阳空虚,邪气满盛之逆象,当以二两以上附子,峻补元阳,撼动寒邪,否则病重药轻而无功。

  阴血亏虚者,于养阴补血剂中加入附子,一能温阳以助三焦气化以输布周身,二能温健脾阳以助运化。一般情况附子用小量,脾虚便如羊屎或溏薄者,附子用量可高于补阴药。

  湿盛有寒者,于诸燥湿药中加入附子,能助燥化湿邪,且阳气得健而能防复感。

  此外,余对生附子作一定设想:生附子未受寒凉之物炮制,生猛刚烈,热性当殊胜于黑顺片,且当更善走窜;沉寒痼冷,顽症大疾,或许用生附子更效。

  总之,附子秉纯阳之性,入太阴少阴,功专温阳补火,用法用量上掌握好了,当奏捷校。

  

注:上所涉单位为清代单位制。

玫瑰花与月季花
摘自2025-2-1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百姓多有泡花茶者。不过月季花与玫瑰花,总是让人傻傻分不清。玫瑰常被用作切花,尤其在表达爱意时应用颇多。然而,人们赠送的“玫瑰”真的是玫瑰吗?实际上,无论是从植物形态还是花的形态来看,都很容易区分二者。
从植物形态而言,月季叶有光泽,而玫瑰叶褶皱;玫瑰茎上密生针刺、绒毛,而月季茎上刺少稀疏且无毛,“带刺的玫瑰”不外如是。从花的形态来看,玫瑰的花托呈球形,而月季的花托则呈高脚杯状。此外,二者皆可入药,为药典品种,被称作玫瑰花与月季花;二者皆入肝经,能行肝气,不过月季花长于活血调经,而玫瑰花还入脾经,长于行气活血、疏肝解郁。以下细说二者。
玫瑰花
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蕾入药为玫瑰花,又名徘徊花(《群芳谱》)、笔头花、湖花(《浙江中药手册》)、刺玫花(《河北药材》)等。玫瑰花的药用历史有数百年,始载于明末姚可成《食物本草》,言其“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釆摘,及时低温干燥。药材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本草再新》言其“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本草纲目拾遗》有用玫瑰花茶治肝胃气痛的记载。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等症。中成药灵莲花颗粒、乳癖散结胶囊、避瘟散等皆有用玫瑰花组方入药。
从古至今,玫瑰花皆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是爱、美、和平等的象征。玫瑰花更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富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等。玫瑰花应用颇多,如制作玫瑰花茶、玫瑰花酒、玫瑰酱,或提取玫瑰精油应用于食品、日化用品等。《群芳谱》早有记载,玫瑰“有香有色,堪入茶入酒入蜜”。玫瑰花的蒸馏液称“玫瑰露”,《随息居饮食谱》言“蒸落熏茶,糖收作馅,浸油泽发,烘粉悦颜”。
除挥发油外,玫瑰花尚含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玫瑰花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有苦水玫瑰花,来源于灌木紫花重瓣玫瑰的花蕾,产地习惯称为玫瑰花,商品常以苦水玫瑰为名。其作为药用资源使用历史已久,主产于兰州市永登县,以苦水镇量大质优。
除玫瑰花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将突厥蔷薇的花瓣也入药为玫瑰花瓣、鲜玫瑰花瓣。突厥蔷薇也称大马士革蔷薇或大马士革玫瑰、保加利亚玫瑰等。
月季花
蔷薇科矮小直立灌木月季的花入药为月季花。月季花入本草文献,始于《本草纲目》草部,云“逐月开花,不结子也”。月季花因其花四季常开得名,另有异名四季花《益部方物略记》、月月红《本草纲目》等。全年均可采收,花微开时釆摘,阴干或低温干燥。药材气清香,味淡、微苦。
月季花味甘,性温,归肝经,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活血消肿,敷毒”。古代对月季花的药用价值认识较晚,应用也少,至现代临床才开始广泛使用,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等症。中成药玉液金丸有用月季花组方入药。民间有用鲜月季花开水泡服,治月经不调者(《泉州本草》),或治高血压者(《福建药物志》)。值得注意的是,内服可能引起便溏腹泻,故脾虚便溏者慎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月季花含挥发油,其成分与玫瑰油相似,大部分为萜醇类化合物。另含没食子酸、槲皮苷、鞣质等化学成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金丝桃苷(C21H20O12)和异槲皮苷(C21H20O12)的总量作为月季花的检测指标,要求不得少于0.3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月季花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抗氧化、利尿等作用。


龙蛇混杂辨三七【草根一生】

 防病驱邪说诸“艾” (2014-10-20 19:46:17)[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龙蛇混杂辨三七【草根一生】

          三七名的药材涉及11科21种植物,这些品种比较混乱,尽管有的药材部分功效与三七的某些功效相近,但其植物来源和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即使有几种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但其主要成分的皂苷也不相同,因此不能作为三七药材使用。常见伪品如下:
    1.竹鞭三七:根茎呈竹鞭状,扁圆柱形,稍弯曲,长5~22cm,直径0.8~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绿色,粗糙,节密集,节间长0.8~2cm,每节上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黄色,有多个淡黄色维管束点痕,排列成环,气微香,味苦,微甜。
    2.大叶三七:根茎圆锥形,类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菱角形,直径0.5~2.5cm,一端或两端残留有细的节间,也有呈串珠状的,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中部略有环列的疣状突起及细根痕,有的可见略凹陷的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白色,粉性,有黄色点状树脂道。气微,味苦,嚼之刺喉。 
    3.藤三七:藤三七来源于落葵科植物的干燥瘤块状珠芽。 
    4.血三七:血三七来源于蓼科植物的干燥根茎。 
龙蛇混杂辨三七【草根一生】

   常见三七伪品与三七的差异 
   1.同科同属的伪品,一般都有皂苷反应,显微特征相仿,但形状不完全相似,不完全具备乳包、钉头、铜皮铁心、菊花心等特征。
    2.不同科属但名字相近的伪品,形状、显微、理化鉴别均有不同之处,如:菊三七,为拳形或类圆形块状,气无,味淡微苦,显微鉴别无淀粉粒,无树脂道,有菊糖,理化鉴别无皂苷反应。藤三七质硬脆,易折断,嚼之有粘性,显微鉴别无树脂道,有粘液细胞。
    3.另有以其他植物仿造冒充三七的伪品,这些伪品多为莪术、高良姜、姜黄等等,应注意区别。

                                                             三七赞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三七粉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瘀血、胃出血、尿血等各种内、外出血症;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纤维化等肝病以及失血、产后、久病等原因导致的体虚证。
三七注射液治疗久治不愈的血瘀型慢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转氨酶全部恢复正常。
三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三七可增强机体的抗辐射能力,减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三七制剂治疗子宫脱垂、输卵管阻塞已获良效。
三七甲醇提取物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疗效明显。
三七皂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三七赞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三七:止血 定痛 散瘀

金月茹 河北省安国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是云南白药的重要组成成分。《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病”。现代临床研究发现,三七在软化血管、降压降脂,祛斑淡斑方面有很好作用,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及亚健康人群的增加,三七粉越发受到中老年患者、亚健康人群和美容女士的重视。
三七的功效
三七是名贵中药,也是常用的保健养生食材。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就有三七。三七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以下2点。
外用止血,效果奇佳 三七最重要的功效是止血、定痛、散瘀。《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古时三七是以治疗外伤出血为主,鼻出血,大便带血以及咳血等疾病也可服用三七粉。
内服分生熟,作用各不同 三七生用:三七增强人体抗氧化能力、保护心脑血管,既能活血化瘀,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加心脑血管的柔韧性,防止血管衰老,降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预防血栓发生。可用于中老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脑血管病;妇科方面,血瘀导致的女子月经量少,色暗,夹杂血块者,服用三七也可以得到改善。对于气滞血瘀导致脂肪瘤,三七也有不错的效果。现在很多品牌面膜都含有三七成分,是因为用三七粉敷脸,可以美白淡斑,正常女性月经期、孕期不宜服用,因为生三七月经期服用会造成月经量增多,孕期服用会导致胎动不安。外伤出血时可把三七粉敷于患处,内服养生保健美肤等,则用水或牛奶等饮品冲服。服用三七粉最佳时间为早饭前和晚饭后半小时。三七熟用:三七经过加热熟化后成为熟三七,作用为补益气血,现代研究人员从三七中分离得到一百多种成分,包括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受热发生变化,导致在药理功效方面和生品有了差异。中医认为熟化的三七减弱了活血功能,凸显了“补”的功效,体现在补血生血、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人们在出现贫血和气血亏损时,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时均可服用熟三七粉。把三七加工成熟三七片,就是把生三七用清水浸泡,放入蒸笼,开水上汽后蒸大约20分钟,蒸到三七透心,取出稍晾,切薄片,晾干,这样加工的熟三七片可以保存起来,炖汤炖鸡炖排骨时把加工好的熟三七片放入锅中即可。如果家中没有提前加工好的熟三七片,可以把生三七粉蒸鸡蛋羹服用。
正确服用三七粉
三七粉的颜色为灰黄色,气微,味苦微甜。用不够三年的小三七或者用须根作原料打成的三七粉,成品和30头、45头、60头三七粉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建议亲眼看着选购三七,现场打粉,尽量不要购买现成的三七粉。鉴别三七的优劣时,可以把三七粉放入杯中,加10倍水,加盖用力震荡三分钟,观察泡沫,泡沫量多、静止时间一小时泡沫不消失,泡沫洁白均匀者为优;泡沫少,且短时间消失的为劣。因为三七含有三七皂苷,加水震荡产生持久泡沫即皂苷的正常反应。
三七花和三七作用不同
三七花是养生人士常选的茶饮原料,为生长二年以上的三七尚未开放的花蕾。现代研究表明:三七花是三七全株中含三七皂苷最高的部位,具备三七的部分功效。但三七性温,三七花性凉,三七花清热,平肝、养颜,不具有补血功效,风寒感冒时不宜饮用三七花茶,但可用生三七粉,风热感冒则应停用三七粉。
保存三七注意事项
储存前要保证三七足干,取少量中药细辛,包在透气的纱布袋,和三七共同存放,并密封,可以防止虫蛀。如果是三七粉,可以小包装密封,内置干燥剂(食品用小袋干燥剂即可)不要大包装,因为每天开包装容易让空气中的湿气和霉菌进入,不利于三七保质。(金月茹)

温肾赞仙茅【草根一生】

  龙蛇混杂辨三七【草根一生】 (2014-10-22 20:20:00)[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温肾赞仙茅【草根一生】


  仙茅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肾、脾经;辛香温散,降而有升; 具有温肾壮阳,散寒除湿;

 

  主治阳痿精冷,遗精滑泄,小便失禁,脘腹冷痛,腰膝酸痛,筋骨软弱,挛痹不行。

 

  1. 凡男子肾阳不足,阳痿精冷得,可与淫羊藿、熟地黄,山茱萸等同用,以滋阴益精,补火助阳。

 

  2. 凡肾阳亏虚,寒湿内侵,症见腰膝酸痛,关节不利者,可单用本品浸酒饮;或与威灵仙、羌活、苍术等配伍。

 

  3. 仙茅勿犯铁。

 温肾赞仙茅【草根一生】

补肾佳品肉苁蓉  【草根一生】

   温肾赞仙茅【草根一生】 (2014-11-08 06:46:1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肉苁蓉别名又叫大芸、金笋。 肉苁蓉性温,味甘,酸,咸,具有补肾气、益精血、润肠燥、通大便等功效。

     体虚便秘、产后便秘、病后便秘及老年便秘者适宜食用;患有男子遗精、早泄、阳痿、精子稀少不育等病症者适宜食用;妇女带下、不孕症、四肢不温、月经不调、腰膝酸痛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高血压患者也适宜食用。

    经常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此外,性功能亢进者更不宜食用。

【文献参考】
    《本草经疏》:“泄泻禁用,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益肾肝补精血之功效也。”
    《药品化义》:“相火旺,胃肠弱者忌用。”
    《本草蒙荃》:“忌经铁器。”
    《得配本草》:“火盛便秘,心虚气胀,皆禁用。”
    《本草图经》:“西人多作食品啖之,薄切,合山芋,羊肉作羹,极美好,益人,食之胜服补药。”
    《本草逢原》:“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
http://static.caipiaogu.com/images/news/2013/03/311.jpg 【草根一生】" />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