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驱邪说诸“艾”
防病驱邪说诸“艾”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孟子》有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可内服外灸,很早就广泛用于治病。每逢端午,百姓多有采艾、挂艾以防病驱邪的习俗。田间“艾叶”种类颇多,除药用艾叶外,尚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外用防病混用是无妨的。以下细说诸“艾”。
艾叶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医草(《名医别录》)、蕲艾(《蕲艾传》)、黄草(《埤雅》)、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等。夏季花未开时采摘,晒干即可。药材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可祛湿止痒。艾叶入药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始载于南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言“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汇言》也说:“妇人方中多用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中成药参茸保胎丸、妇科荣养丸、妇科通经丸等皆用艾叶组方入药。
《医学入门》讲“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叶苦燥辛散,生温熟热,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点燃灸患处或穴位,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作用,可用于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艾叶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本草纲目》言“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可见古代艾的品种较多,薪艾对“灸”的效果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有镇咳、平喘、祛痰、利胆、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鸭脚艾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蒿(白苞蒿)的全草入药为“鸭脚艾”,有“广东刘寄奴”之称,另有异名甜艾(《广州植物志》)等。《本草纲目拾遗》称鸡鸭脚艾,其引《百草镜》言“叶细多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故名。搓之作艾香”。民间常用中草药,有活血散瘀、理气消肿的功效。《生草药性备要》言其“消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疳疮血出,汤火伤;治心气痛,水胀;又治大小便血”。现代临床常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成药驳骨水、跌打万花油、鸡骨草肝炎丸皆有用鸭脚艾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鸭脚艾有护肝、平喘等作用。
野艾叶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的“野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野艾蒿的叶。别名细艾叶、水蒿、白蒿、掌叶艾、大叶艾、小叶艾、艾叶(商品名)。在甘肃省等地习惯以“艾叶”为名收购、使用,由于野艾蒿为甘肃习用品,原地方标准以野艾叶为正名收载。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反映野艾叶疗效良好,其植物亲缘关系与正品艾叶相近,挥发油成分相似。
五月艾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有“五月艾”,来源于菊科植物五月艾的地上部分。因采收时月而得名,为民间习用药材,广东等省作“艾叶”用。中成药罗浮山百草油有用五月艾组方入药。
诸“艾”皆富含挥发油,端午时节采艾悬挂于房前窗前,此时艾正茂、效正好。艾叶苦燥杀虫、辛温除湿,煎洗外用有除湿止痒之功。百姓多有用艾叶煎水熏洗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黄水疮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也作艾叶用。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孟子》有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可内服外灸,很早就广泛用于治病。每逢端午,百姓多有采艾、挂艾以防病驱邪的习俗。田间“艾叶”种类颇多,除药用艾叶外,尚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外用防病混用是无妨的。以下细说诸“艾”。
艾叶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医草(《名医别录》)、蕲艾(《蕲艾传》)、黄草(《埤雅》)、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等。夏季花未开时采摘,晒干即可。药材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可祛湿止痒。艾叶入药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始载于南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言“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汇言》也说:“妇人方中多用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中成药参茸保胎丸、妇科荣养丸、妇科通经丸等皆用艾叶组方入药。
《医学入门》讲“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叶苦燥辛散,生温熟热,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点燃灸患处或穴位,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作用,可用于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艾叶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本草纲目》言“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可见古代艾的品种较多,薪艾对“灸”的效果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有镇咳、平喘、祛痰、利胆、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鸭脚艾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蒿(白苞蒿)的全草入药为“鸭脚艾”,有“广东刘寄奴”之称,另有异名甜艾(《广州植物志》)等。《本草纲目拾遗》称鸡鸭脚艾,其引《百草镜》言“叶细多歧,间有阔者,杂之姜蕤,如鸡鸭脚然,故名。搓之作艾香”。民间常用中草药,有活血散瘀、理气消肿的功效。《生草药性备要》言其“消血通经。疗霍乱水泻,止疳疮血出,汤火伤;治心气痛,水胀;又治大小便血”。现代临床常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成药驳骨水、跌打万花油、鸡骨草肝炎丸皆有用鸭脚艾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鸭脚艾有护肝、平喘等作用。
野艾叶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的“野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野艾蒿的叶。别名细艾叶、水蒿、白蒿、掌叶艾、大叶艾、小叶艾、艾叶(商品名)。在甘肃省等地习惯以“艾叶”为名收购、使用,由于野艾蒿为甘肃习用品,原地方标准以野艾叶为正名收载。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反映野艾叶疗效良好,其植物亲缘关系与正品艾叶相近,挥发油成分相似。
五月艾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有“五月艾”,来源于菊科植物五月艾的地上部分。因采收时月而得名,为民间习用药材,广东等省作“艾叶”用。中成药罗浮山百草油有用五月艾组方入药。
诸“艾”皆富含挥发油,端午时节采艾悬挂于房前窗前,此时艾正茂、效正好。艾叶苦燥杀虫、辛温除湿,煎洗外用有除湿止痒之功。百姓多有用艾叶煎水熏洗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黄水疮等,五月艾、野艾叶、鸭脚艾等也作艾叶用。
万绿丛中一点红
——《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赏析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收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李赣先生主编的新书《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以下简称《闻香识本草》),不禁眼前一亮,精美的封面,内文里的美文、美画都让人心动,王文公“万绿丛中一点红”(宋·王安石《石榴》)的诗句一下子涌上心头。可喜可贺,又一朵有品位的科普之花在多彩的中医药百草园中绽放了!
用“有品位”来评价一本书,不是随口一说,笔者有3个理由可以支撑。
高举一面旗,为文化传播而呐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袁行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缘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母文化,岐黄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根文化。将时代的笔锋对准中医药文化的视野奋笔疾书、放声呐喊,是中医人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文化中的崇高使命和担当。《闻香识本草》一书,举的就是这面旗、发的就是这个声,义无反顾地瞄准中医药的大本草开锣了!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馆校课程”项目成果表现形式,《闻香识本草》不仅充分利用了博物馆自身具有的“琳琅满目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还致力于科学普及中医药文化,让本草‘会说话’”,诠释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含义(苏钢强《闻香识本草·序》)。本草是一个边际无垠的大学问,一本小书的容纳量自然无法全面述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代表十分重要。该书定位于“生活里的中医药”,选择了生活中大众比较熟悉而且与日常生活关系致密的18种中草药,让读者用肢体触碰它、用感官察验它、用心脑琢磨它,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刻下文化符号、知识印记的愿望,通过举一反三的锤炼,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步入本草的迷人世界。主编与他带领的团队,精心谋划、探源论道、联古及今、说理明用,活灵活现地编织出一个个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动情故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卷卷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瑰丽画轴,让人观之动容、读之动情、诵之喝彩。可以负责任地说,有了这样的大立意、厚基础、妙手笔,催生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胆子壮的支撑性靠山。
做好两结合,在文图融汇中发力
图文并茂,是人们经常用来形容一部作品中图文俱佳的用词,要真正实现“并”的目标实非易事。一位老画家曾提出“以笔墨丹青为体,将草本植物之美荟萃在一幅幅雅致灵动的画卷中,来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深邃与广大”(陈家冷《闻香识本草·序》),实际上是对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中不能把书画作为“体”位对待的委婉批评。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画,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宠儿,它们根系相连、血脉相通,具有天然的融合点。
《闻香识本草》的作者和编者,对老画家的用意心领神会,把影图从配角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主体地位,以画的特质来表现文中的蕴意,以文的直白说来破解画里的奥秘,用二者的交融和渗透阐释中医药本草的多元美。书中的画,都是他们编纂团队根据文意的原始构思,是图文一体的标配,绝没有胡乱凑合和机械组合的痕迹:那牡丹封面的含蓄大气,把国花作为标识镶嵌在迎宾的大门上,引客入内;那每一味草药的精细图案,是用工笔素描刻画出的惟妙惟肖的脸谱,奉客入席;那栩栩如生的数十幅摄影作品,有呼之欲出的神韵,陪客品味……画是文的孪生姊,文是画的连体儿,它们是难解难分的生命共同体。文字与美图相映生辉,其目录一改常见的每篇文章用一句话表现的传统方式,以提要式的大目录把书中的精华、精彩集于一处、凝于一章,亮点闪烁,开卷便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妙趣横生的诗词、典故,围绕学术丰满塑形、紧扣知识忠实传真,读之若啖蔗饴,不能自已。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有了这样的巧布局、俏搭配、耀眼妆,创作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把握大的关键性基石。
力推三互动,走科普天地的新路
书是供人看的,要想让读者乐意看、看进去,不仅要考验作者和编者的基本功,而且要考验作品的出发点、切入点:能否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到读者心坎里,能否使自己的想法与读者发生共鸣、产生互动,是决定出版物市场占有率高低的重要条件。
《闻香识本草》最大的特色是本草生活化,充分展现本草的生活应用场景:为了让读者主动将本草“请回家”“用起来”,着力点就确定在表现“欣赏和辨认的基础上,介绍野外采集、家庭种植和储存制备,并且将重心放在居家养生的新体验上”。从试图利用作品驾驭读者的单向思维转变为主动服务读者需求、提前邀请读者介入的平行思维,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三股力量形成的合力,为出版物亮相更大的舞台打开一扇敞亮的窗。你想在家里种植艾草吗?它耐寒耐旱,盆栽和地种均可,松土、除草、施肥的技巧易学,一看就懂,当年就有收获;你想把丁香搬上餐桌吗?温阳消食的丁香鸭、化痰滋阴的丁香梨、理气开窍的丁香粥、治呃止呕的丁香茶、暖胃祛邪的丁香酒等,一学就会,立时让你受益;你想把菊花加工成保健用品吗?明目消风的菊花枕头、镇静安眠的菊花眼罩、抑菌消毒的菊花精油熏香等,一用就灵,不失为理智的选择;你想了解古人用紫苏治病的经验吗?《金匮要略》中化痰散结的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中宣肺解表的华盖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行气降浊的鸡鸣散等,用心就能入门,帮你成为本草达人……全书就是这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去实练、教授读者去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样的通人性、接地气、大用场,成就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底气足的决定性元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闻香识本草》“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的珍贵;它还是一种心灵之旅,愿我们在这个旅程中,聆听草木之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健康与和谐的乐章”(陈万生《闻香识本草·序》)。
——《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赏析
摘自2024-10-10中国中医药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收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李赣先生主编的新书《生活里的中医药·闻香识本草》(以下简称《闻香识本草》),不禁眼前一亮,精美的封面,内文里的美文、美画都让人心动,王文公“万绿丛中一点红”(宋·王安石《石榴》)的诗句一下子涌上心头。可喜可贺,又一朵有品位的科普之花在多彩的中医药百草园中绽放了!
用“有品位”来评价一本书,不是随口一说,笔者有3个理由可以支撑。
高举一面旗,为文化传播而呐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袁行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缘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母文化,岐黄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根文化。将时代的笔锋对准中医药文化的视野奋笔疾书、放声呐喊,是中医人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文化中的崇高使命和担当。《闻香识本草》一书,举的就是这面旗、发的就是这个声,义无反顾地瞄准中医药的大本草开锣了!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馆校课程”项目成果表现形式,《闻香识本草》不仅充分利用了博物馆自身具有的“琳琅满目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还致力于科学普及中医药文化,让本草‘会说话’”,诠释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含义(苏钢强《闻香识本草·序》)。本草是一个边际无垠的大学问,一本小书的容纳量自然无法全面述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代表十分重要。该书定位于“生活里的中医药”,选择了生活中大众比较熟悉而且与日常生活关系致密的18种中草药,让读者用肢体触碰它、用感官察验它、用心脑琢磨它,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刻下文化符号、知识印记的愿望,通过举一反三的锤炼,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步入本草的迷人世界。主编与他带领的团队,精心谋划、探源论道、联古及今、说理明用,活灵活现地编织出一个个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动情故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卷卷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瑰丽画轴,让人观之动容、读之动情、诵之喝彩。可以负责任地说,有了这样的大立意、厚基础、妙手笔,催生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胆子壮的支撑性靠山。
做好两结合,在文图融汇中发力
图文并茂,是人们经常用来形容一部作品中图文俱佳的用词,要真正实现“并”的目标实非易事。一位老画家曾提出“以笔墨丹青为体,将草本植物之美荟萃在一幅幅雅致灵动的画卷中,来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深邃与广大”(陈家冷《闻香识本草·序》),实际上是对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中不能把书画作为“体”位对待的委婉批评。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书画,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宠儿,它们根系相连、血脉相通,具有天然的融合点。
《闻香识本草》的作者和编者,对老画家的用意心领神会,把影图从配角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主体地位,以画的特质来表现文中的蕴意,以文的直白说来破解画里的奥秘,用二者的交融和渗透阐释中医药本草的多元美。书中的画,都是他们编纂团队根据文意的原始构思,是图文一体的标配,绝没有胡乱凑合和机械组合的痕迹:那牡丹封面的含蓄大气,把国花作为标识镶嵌在迎宾的大门上,引客入内;那每一味草药的精细图案,是用工笔素描刻画出的惟妙惟肖的脸谱,奉客入席;那栩栩如生的数十幅摄影作品,有呼之欲出的神韵,陪客品味……画是文的孪生姊,文是画的连体儿,它们是难解难分的生命共同体。文字与美图相映生辉,其目录一改常见的每篇文章用一句话表现的传统方式,以提要式的大目录把书中的精华、精彩集于一处、凝于一章,亮点闪烁,开卷便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妙趣横生的诗词、典故,围绕学术丰满塑形、紧扣知识忠实传真,读之若啖蔗饴,不能自已。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有了这样的巧布局、俏搭配、耀眼妆,创作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把握大的关键性基石。
力推三互动,走科普天地的新路
书是供人看的,要想让读者乐意看、看进去,不仅要考验作者和编者的基本功,而且要考验作品的出发点、切入点:能否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到读者心坎里,能否使自己的想法与读者发生共鸣、产生互动,是决定出版物市场占有率高低的重要条件。
《闻香识本草》最大的特色是本草生活化,充分展现本草的生活应用场景:为了让读者主动将本草“请回家”“用起来”,着力点就确定在表现“欣赏和辨认的基础上,介绍野外采集、家庭种植和储存制备,并且将重心放在居家养生的新体验上”。从试图利用作品驾驭读者的单向思维转变为主动服务读者需求、提前邀请读者介入的平行思维,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三股力量形成的合力,为出版物亮相更大的舞台打开一扇敞亮的窗。你想在家里种植艾草吗?它耐寒耐旱,盆栽和地种均可,松土、除草、施肥的技巧易学,一看就懂,当年就有收获;你想把丁香搬上餐桌吗?温阳消食的丁香鸭、化痰滋阴的丁香梨、理气开窍的丁香粥、治呃止呕的丁香茶、暖胃祛邪的丁香酒等,一学就会,立时让你受益;你想把菊花加工成保健用品吗?明目消风的菊花枕头、镇静安眠的菊花眼罩、抑菌消毒的菊花精油熏香等,一用就灵,不失为理智的选择;你想了解古人用紫苏治病的经验吗?《金匮要略》中化痰散结的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中宣肺解表的华盖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行气降浊的鸡鸣散等,用心就能入门,帮你成为本草达人……全书就是这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去实练、教授读者去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样的通人性、接地气、大用场,成就一本有品位的作品,就具备了底气足的决定性元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闻香识本草》“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重新审视中医药文化的珍贵;它还是一种心灵之旅,愿我们在这个旅程中,聆听草木之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共同谱写健康与和谐的乐章”(陈万生《闻香识本草·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