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柴胡汤加减治术后反复腹痛发热案

(2024-09-28 03:37:20)
大柴胡汤加减治术后反复腹痛发热案
摘自2024-9-27中国中医药报
王安军 贵州中医药大学
肝胆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创面损伤,在创面未受到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发热症状,可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若手术涉及胆道重建,改变了胆道的解剖生理功能,则可能因胆肠吻合口狭窄、肠袢功能紊乱、胆道压力增高、胆管积气、肠道菌群移位等原因,造成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恶心或胆管炎症状,此时亦可采用大柴胡汤疏肝利胆、和降通腑。现举验案一则如下,供同道参考。
刘某,男,68岁,2022年11月23日就诊。主诉:肝胆手术后反复腹痛、发热近2年。患者2年前反复出现腹痛、发热症状,半年内先后因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肝囊肿行胆管、胆囊和肝囊肿切除手术,此后每10天左右就会出现腹痛、高热症状,每次均需住院治疗才能好转。严重时1年内因腹痛、高热住院30余次。某次住院(具体时间不详)后,经对其胆汁细菌培养发现,系大肠杆菌造成的逆行胆道感染。患者既往有肝囊肿、胆结石、胆囊炎、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失眠症、便秘等病症。刻下:患者拄拐步入诊室,声音洪亮,发热(体温39),腹痛、腹胀,便秘,大便3天1次。舌红,苔黄燥,脉弦数长而有力。
辨证:少阳阳明并病,大柴胡汤证。
治法: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泻热通腑。
方用大柴胡汤加减:麸炒柴胡12g,黄芩12g,法半夏9g,党参16g,姜厚朴16g,生大黄6g,生白术30g,生白芍16g,木香12g,乌梅12g,蒲公英16g,麸炒枳实16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2月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热退,大便通畅而未见大泻下,服药过程中出现轻微发热症状1次,热势不高,未经住院而好转。舌脉同前,仍治以前法,守上方去乌梅、麸炒枳实,大黄加至9g,加麸炒枳壳16g。14剂,煎服法同上。药后患者大便通畅且无泻下之症,短期内未见腹痛、发热,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随后嘱咐患者长期备药,若出现便秘,则服药1~2次,以始终保持大便通畅,且1日1次为宜。守上方加减服用半年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即使偶有发热,但热势均不高,无需住院治疗即可好转,且发热时间间隔也越来越长。2023年8月随访,患者已有3月未见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但因肝胆手术后,局部解剖生理结构永久性改变,仍需长期备药、服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病情反复。
按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为少阳病兼里实证而设,有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组成。因少阳病未解,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又兼阳明里实,故去人参、炙甘草以免补中碍邪;加芍药和营,缓腹中急痛,加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合为少阳兼里实两解之剂。“腑以通为用”,患者素体阳旺,便秘日久,腑气不通,气机上逆,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而见反复腹痛、发热等症,及至手术切除胆管、胆囊、肝囊肿,其腑气不通之根源仍未解除,故仍见反复腹痛、发热症状,故治疗之关键,不在手术而在通腑,腑气通则诸症可除。患者舌红、苔黄燥、脉弦数长而有力、高热,可知病在少阳、阳明,当用大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泻热通腑,因其年事已高,屡经手术治疗,故加党参、白术以扶助正气,且重用生白术有通便作用,可健脾助运且减少大黄用量;因其热实,故去生姜、大枣,加蒲公英清热、利胆;因腹痛剧烈,加乌梅助芍药止痛;因其腹胀,加木香、厚朴助枳实行气消痞。
患者服药后全然无腹泻症状,病情亦随大便通畅而基本治愈,考虑到患者肝胆局部解剖生理结构永久性改变,极易出现逆行感染,治疗始终难竟全功,故加重大黄用量,同时去乌梅,改枳实为枳壳,便于长期服药以保持大便通畅,最终以减少复发次数、减轻复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
自2022年11月至今,患者经过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再未住院治疗,生活质量较前大大提高。近期复诊,患者精神爽惠、声音洪亮、心态乐观,基本达到治疗目的。

蒋健以乌梅丸为主治凌晨胸腹痛

 (2024-08-05 13:44:50)[编辑][删除]
蒋健以乌梅丸为主治凌晨胸腹痛
摘自2024-8-1中国中医药报
朱蕾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伤寒论》记载:“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医宗金鉴》云:“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蒋健为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尤擅中医脾胃病、郁证及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蒋健临床喜用乌梅丸,将其奉为肠病佳方,而在实际应用则更为灵活,不局限于肠病。笔者有幸跟师十余载,整理跟诊中所见蒋健以乌梅丸治疗夜半疼痛案例二则如下。
案一
尹某,男,60岁,2023年1月6日初诊。主诉:剑突下及脐周疼痛3年,每于凌晨2~3点痛醒,程度中等,坐起可减轻,伴寐差、多梦、易醒,每天仅能睡2~3小时,大便每日1次,松散不成形,肠鸣,矢气多。自述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发现肝脏血管瘤、肝多发囊肿。曾先后寻求多位肝病、消化病专家诊治,以雷贝拉唑等西药及疏肝理气类中药治疗1年有余,无明显改善。又诉之前从事水产工作,每天凌晨2~3点起床,不知是否因此落下病根云云,叙述滔滔不绝,表现出一定的焦虑状态。查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诊断:腹痛(寒凝气滞)。
治则:温脏止痛。
方予乌梅丸合温胆汤加减:乌梅9g,细辛9g,肉桂12g,党参10g,熟附片12g,川椒12g,干姜15g,吴茱萸10g,黄连6g,黄柏9g,当归10g,半夏12g,茯苓10g,枳实9g,竹茹12g,酸枣仁30g,夜交藤3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分温服。
1月13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前剑突下及腹部自发疼痛,服药后但按之痛、不按则不痛,凌晨因剑突下及脐周疼痛而痛醒的情况减少,睡眠改善,可达5~6小时,大便成形,唯饮食不慎易腹痛而泻,肠鸣晨起时甚,矢气后觉舒,小便欠畅。舌脉同前。方予乌梅丸合己椒苈黄丸与苓桂术甘汤加减:乌梅9g,细辛3g,肉桂9g,党参10g,熟附片9g,川椒9g,黄连3g,黄柏9g,干姜9g,防己12g,葶苈子10g,白术炭12g,茯苓10g。14剂,煎服法同上。
1月27日三诊:剑突下及脐周不按不痛,睡眠保持5~6小时,大便成形,现唯腹胀、小腹隐痛,矢气后痛缓,肠鸣音亢进,小便欠畅。舌脉同前。方予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乌梅12g,细辛9g,肉桂12g,党参10g,熟附片15g,川椒12g,黄柏12g,干姜15g,吴茱萸15g,黄连6g,白芍30g,甘草12g,五灵脂12g,延胡索30g。7剂,煎服法同上。
2月3日四诊:已持续3年的凌晨2~3点痛醒之症终告消失,大便日1次,觉腹冷,小便欠畅,舌脉同前。上方去白芍、甘草、延胡索、五灵脂,加车前子30g。14剂,煎服法同上。以兹巩固。
案二
郭某,男,75岁,2023年1月31日就诊。主诉:近1年来常于凌晨2点、4点及早晨7点左右必发左胸上部疼痛。患者于2022年12月30感染新冠病毒,抗原转阴后遗留咽痒咳嗽,夜间咳甚,伴胸闷、心慌、气喘、自汗,神疲乏力。1月2日胸片示双肺下叶少许炎症。1月10日开始求治蒋健门诊,经调治3周后,诸症皆瘥,但每于凌晨至早晨发生左胸上部疼痛之症凸显出来,故转而求治胸痛。查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诊断:胸痛(痰热互结).
治则:宽胸散结。
方予乌梅丸合小陷胸汤加减:乌梅6g,细辛3g,官桂3g,附子3g,川椒3g,干姜3g,黄连3g,黄柏6g,当归9g,生晒参粉3g(吞服),全瓜蒌9g,半夏9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分温服。
2月7日二诊:服药后7剂后,已持续年余之凌晨左胸上部疼痛豁然消失。顷诊夜尿3次。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前列腺增大伴钙化,脂肪肝,肝囊肿,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上段扩张,双肾囊肿,左肾钙化灶可能。方予四妙丸加减:苍术15g,黄柏12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蒲公英30g,丹参15g。10剂,煎服法同上。
按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认为:“欲解时”可以理解为疾病向愈将解的时间,但“欲解时”不是必解时,而是相关时,此时的厥阴病可以“解”,也可以有症状发生或加重;三阴病“欲解时”可在丑时有交集,故“欲解时”的第1个时辰丑时意义最大,在丑时出现的症状往往为厥阴病证。
在六经传变过程中,厥阴是病程演进的最后阶段,是两阴交尽,阴尽阳生,阴阳转化之时,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一天十二时辰来说,亥时为一天之中阴气最盛之时,子时即一阳来复之时,从丑至卯上之时正为阴尽阳生,由阴出阳之际。在此阶段,若阳气由阴而出,则邪气渐退,疾病“欲解”;若阳遭阴遏无以来复,则邪无所胜,疾病为进。蒋健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较之丑时“欲解”,似乎丑时“欲发”厥阴病者更多。
案一,蒋健认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患者3年来每天在凌晨2~3点自剑突下脘腹疼痛,正在丑时发病;二是患者已寻求多位专家治疗,服遍各种药方均告罔效,倘使再按常规辨证论治方法恐难取效,于是转换思路从发病时辰上入手。患者以前从事水产工作需每天丑时起床,长期生活习惯似已形成其丑时经气流注紊乱的“生物钟”,一阳初复之际即遭阴寒遏制,使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有序接续,经气流注“交班”功能紊乱,为此落下病根,丑时“闹钟”按时鸣响而发病,表现为脘腹疼痛、肠鸣、不寐。本案始终以厥阴病主方乌梅丸进行治疗,以其辛开苦降调整气机以恢复阴阳经气顺接。初诊合温胆汤加酸枣仁、夜交藤;二诊合己椒苈黄丸与苓桂术甘汤;三诊合芍药甘草汤加五灵脂、延胡索。朱丹溪曰“怪症必有痰”,肠鸣即为痰饮作祟,是以配合化痰蠲饮。
案二患者常于凌晨2点、4点、7点发作左胸上部疼痛,发生在“从丑至卯上”(凌晨1点到7点),颇类似《伤寒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本案与案一也有类同之处:都是疼痛,案一为剑突下脘腹疼痛,案二为左胸上部疼痛;都是凌晨发病,案一为丑时,案二为丑时至卯时。三阴病“欲解时”,经气流注交集于丑时,但阳进阴退当有一个过程,并非丑时一个时辰可以完成,故《伤寒论》讲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案二发病即为从丑时凌晨1点开始,到卯时早晨7点结束。本案初诊以乌梅丸合小陷胸汤治疗,仅服药7剂,从丑时到卯时左胸上部疼痛即得消除;二诊转以四妙丸加味治疗他症。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第一方,蒋健认为其临床适应症可以非常广泛,现在几乎已见不到“蛔厥”,更不止于“久利”,但见夜间厥阴主时发作或加重的病证均可一用。乌梅丸的精妙之处就是主药和组方。乌梅丸重用乌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经以敛肝柔肝,是全方的灵魂药味。组方有乌梅之酸,连、柏之苦,姜、附、椒之辛,参、归、蜜之甘,可谓集大寒大热、酸苦甘辛于一炉,五味杂陈,温清并补。也有以乌梅丸治疗丑至卯时发作的不寐、胸痛、咳喘等各类病症的报道。抓住发病时间的关键点,不拘病种,均能奏效,这也是伤寒六经辨证的神奇之处。

望梅止渴中的医学道理

  (2022-12-12 13:51:33)[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三国》


时间:2020-12-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严忠浩

  “望梅止渴”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出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在《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也有叙述。一日,曹操请刘备饮酒,曹操说:“刚才看到后园梅树的枝头上,结的梅子青青,忽然想起去年在征张绣时,一路上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忍,我心生一计,以手中马鞭向前虚指道:‘前面有一片梅林’,军士听后立即都口生唾液,于是口渴就缓解了许多。今天又见梅子熟了,不可不赏,又值酿的酒也好了,所以邀请你来小亭一会。”

  从此,“望梅止渴”成语流传千年。现在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或用空想来自我安慰。其实“望梅止渴”并非无稽之谈。“望梅”确实能够“止渴”,这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望梅止渴”还可以治疗疾病。

  据记载,隋炀帝因沉迷酒色而口干舌燥,日渐消瘦。数名太医屡治不验,隋炀帝大为恼怒,太医们束手无策,还面临着被杀头的危险。后来,一位叫莫君锡的郎中,自荐为隋炀帝治疗。他进宫后展纸泼墨,画了“梅林”和“雪景”两幅画,贴于墙上,请隋炀帝观看。隋炀帝每日观赏“梅林”时,见累累梅子挂于枝头,想起那酸甜的滋味,唾液不觉就大量分泌,于是口干舌燥渐消。又见“雪景”画中万树披白,遂觉寒气逼人,心火降消。十天之后,病情大减。

  现代医生也常常利用条件反射来治病。譬如有的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后小便闭住了,尿不出来。医生让患者到厕所,把自来水龙头打开,给患者看水龙头流水,听哗哗的流水声,这样诱导患者产生联想,有利于患者恢复小便功能。

  但是,条件反射有时也会诱发疾病的。如对花粉过敏的哮喘患者,当嗅到花粉后就会发病。但有的患者见到绢花或者塑料花后,虽然没有接触真正的花粉,也会引起一定的气喘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的例子也很多,如从来没有吃过药、打过针的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是不怕的,多次看病后就会把吃药苦、打针痛,和穿白大褂的医生联系起来,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会本能地惧怕和啼哭。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注意到“条件反射”现象,在天气炎热、长途跋涉、口干如焚的困境下,使出“望梅止渴”一计,使将士们的口渴感觉顷刻大减,克服了困难,摆脱了困境。可见远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了这个深奥的医学道理。(严忠浩)


丘墟透照海治原发性肋间神经痛

  (2024-08-05 07:52:33)[编辑][删除]
丘墟透照海治原发性肋间神经痛
摘自2024-8-1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因不同疾病的损害而导致胸腹部肋间出现带状疼痛的综合征。疼痛特点多表现为由背部向前胸部呈半环形分布,并且在一个或者多个肋间神经出现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可因咳嗽、吸气等活动加重。西医将肋间神经痛分为因胸椎损伤、胸椎退行性病变、胸椎结核、胸膜病变、带状疱疹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和由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原发性肋间神经痛。
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属中医学“岔气”“胁痛”“胁肋痛”“腰胁痛”范畴。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影响正常气血运行;或闪挫跌仆致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或寒邪侵袭,阻塞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疼痛。
取穴 丘墟、照海。并发失眠、抑郁、焦虑等症者加水沟。
操作 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将患侧袜子脱去,在足外踝前缘垂直线与足外踝下缘水平线的交点的凹陷处取丘墟,足内踝尖垂线与足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照海,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扶持患者脚部微微内翻,右手持75mm一次性针灸针由丘墟进针向照海方向透刺以针尖抵达照海皮下而不透出皮肤为度(透刺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可以稍微调整一下针尖的方向,但幅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增加透刺难度,并造成患者踝部疼痛,甚至影响正常行走),施以缓慢大幅度捻转手法。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水沟0.5寸,施以快速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按 肋间神经痛发病部位主要为足少阳胆经及足厥阴肝经分野,丘墟为“循胸,过季胁”的足少阳胆经之原穴,照海是循行经过胸骨两侧、其支脉“络心,注胸中”的足少阴肾经之腧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上循胸里,入缺盆”。又肝胆互为表里,肝肾同源,经气互通。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丘墟透照海,一针透二穴,能起到调和气血、疏肝利胆、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对治疗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水沟穴为督脉的要穴,具有极强的镇静安神、通阳散结、醒脑开窍、调理气机之功,为调节大脑、治疗神志病之奇效穴,施以快速重雀啄法利于促进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对失眠、抑郁、焦虑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从局部解剖来看,丘墟和照海两穴分别位于由跟骨沟与距骨沟围成的跗骨窦的外口和内口,当脚部微微内翻时跗骨窦外口可充分暴露,可方便针灸针顺利通过内侧份狭窄的骨性管道。

[转载]整脊治疗“急腹症”

 (2012-08-06 04:45:49)[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针灸推理
原文地址:整脊治疗“急腹症”作者:zhengji

转载《手法整脊——治疗糖尿病资料》,笔者;钟大夫,

   我转载的只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病例,共有37个病例,这个病例比较有代表性,对朋友可能有用,也可以借鉴或讨论。

  病例一

  笔者按:此为一典型的“急腹症”

  患者(女,42岁)上腹剧痛,痛得“呼天叫地”在地上打滚,常规阿托品注射液根本无效,只得使用杜冷丁,后用吗啡,止痛3小时后又疼痛如初;上腹板硬,压痛及右肋缘隆起一鸡蛋大小的痛性“包块”;剧烈呕吐而无法进食,靠输液度日;在某医院住院6日,诸药用尽无效,考虑胆、胃、胰疾患而决定剖腹探查,但需备血,因乡区无血源,只好进城手术,恰遇当年某市医院无B超,该院门诊医生开具B超检查单到我院检查,方遇上笔者这个对“脊障”早有研究的人,才得以为其立即治愈,免去一刀之苦,并救了她一条命。

   试想,如果乡区有血源,则手术已动了;如当年该市有B超,则手术也必动无疑,因为依然“保守治疗无效”。如手术,则属于本书“脊障”与外科手术论述中的“绝对的误诊误治”查无T5、T6、T7较严重的向后及向右为主的错位,整复术不到几分钟,其病已不药而愈,患者之夫,激动得流泪,认为是遇上了“活佛”下午5点为其治疗,当晚共进食“六大碗稀饭,外加一大碗葡萄糖水“足足6天未进食,病愈了,其饥饿之状是不难想见了。

  本病例的发病及治病机理,只要看懂了本书在基本理论方面的论述,就不难理解。

  两年后复发一次,患者心里明白,是“自己干活不小心,又扭错了脊柱”,即直接进城找笔者,果为又错位,整复后即愈,随访至今已10年,未再复发(终生不在错位,终生不复发)

  患者之夫为其乡武装部长,以后又陆续介绍数十人(大都为久治不愈的腹部痛症患者)到笔者就医,皆收到与其爱人一样的治疗效果,可见“脊障”疾患,确实“常见多发”

  我治疗过两例,一例胃痛,另一例胃肠都有问题,整脊后,几分钟见效。

 

 

   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

1、方证研究

1.1、原   源:《伤寒论》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8)

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1.1.1、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

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  

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1.2.2、主  

(四大主症)

往来寒热——邪入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正胜则热,邪胜则寒。

胸胁若满——邪犯少阳之经,经气不利。

喜呕,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气不降。

心烦神情默默——火郁不发,上犯心神。

1.2.3、或  

胸中烦而不呕——热郁胸中,未犯胃腑。

——邪热耗伤津液。

腹中痛——肝胆气郁,横克脾土。

胁下痞硬——少阳经气不利。

心下悸—— 邪入少阳,三焦为之阻滞,水停心下。

小便不利——三焦阻滞,水道不通。

不渴身有微热——里热未盛而太阳表证未解。

——寒饮射肺。

1.4      和解少阳

配伍特点:扶正祛邪、表里同治;寒温共用、升降并调。

  解:

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二者相伍,一散一清,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甘草——调和诸药。

   合之,使正气旺盛,邪气得除,表邪得解,里滞得疏,郁热得清,温邪得化,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而三焦和调。

2、本方加减

2.1、原书随证加减:

半里之热渐盛:心烦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  去半夏,加天花粉。

肝脾不和: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气滞痰郁: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水气凌心:心下悸、小便不利 去黄芩,加茯苓;

表邪仍在:口不渴  ,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

兼有肺寒留饮:兼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2.1.1、原书其它加减

1.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主治本方证兼里实潮热者;

2.去人参、甘草,加枳实、大黄、芍药大柴胡汤,主治少阳并病者;

3.本方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主治伤寒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支结,外证不者;

4.本方去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5.本方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茯苓、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伤寒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2.2、后世加减

1.呕吐明显:去大枣,加竹茹、陈皮,名小柴胡加竹茹汤。(《丹溪心法》)

2.胸胁若满重:去人参、大枣,加伏龙肝,名加减小柴胡汤。(《医略六书》)

3.热重:加栀子、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保婴撮要》)

4.妇科病:热入血室,加桃仁、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女科切要》)

5.疟疾:加常山,名小柴胡加常山汤。(《时方歌诀》)

6.咳嗽: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成方切用》)

3、现代应用

现代已将此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可供借鉴。

3.1、呼吸系统

外感发热、流感、副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

邹氏等用本方加味治疗外感高热425例。结果:显效410例,无效15例,显效率达96.47%。经观察,多数高热患者服用1次即开始出现体温下降,再服用2~3次,则体温降至正常,服完3~4剂,高热不再复发。[1]

泮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外感咳嗽41例。结果:治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谷崎胜郎等用本方治疗类固醇依赖型重症型难治性哮喘28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4例,有效率64.3%。[2]

蔡氏用本方加减治疗108例急性扁桃体炎,痊愈102例,有效率达94%。效程最短2d,绝大多数病人用药2d后热退,咽痛明显减轻。[3]

李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肺炎29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退热时间平均为3d,痰鸣气促消失时间平均为2d~5d,咳嗽消失时间平均为8d,肺部口罗音消失时间平均为4d,肺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8d。[4]

3.2、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胆囊炎、肝硬化腹水……

祝氏用本方加减治疗经胃镜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151例住院病人,结果:痊愈84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5]

孙氏等用本方加味治疗7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结果:痊愈62例,占86.1%;有效10例,有效率100%。其中40例痊愈病人随访2~3年,复发者6例,未复发者34例,可见远期疗效好。[6]

傅氏用本方加味治78例反流性食管炎,结果痊愈6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6.2%。[7]

本方加减治疗肝胆疾病疗效卓著,刘氏等用本方治疗胆囊炎285例,其中急性胆囊炎61例,慢性胆囊炎224例。结果治愈273例,好转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99%。陈氏用本方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排石率达85%。[8]

3.3、循环系统:

发作性心脏期前收缩、心肌炎、心绞痛

王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春季发作性心脏期前收缩16例,其中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9例,交界性早搏4例;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者3例,高血压病史者2例,无明确原发病者11例。结果:痊愈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1.25%。[9]

邵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具有小柴胡汤证的77例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患者,结果:全部病例在服药3剂后心绞痛即获明显改善,15例服药1剂即缓解,30例服药6剂后疼痛完全消失,32例服药10剂疼痛完全消失。全部病例中服药最少者5剂,最多者28剂,随着心绞痛的缓解,各种肝气郁结症状随之改善或消失。[10]

3.4、泌尿系统:

慢性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盂肾炎……

吴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97例,结果痊愈73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8%。[11]

日本正田氏以本方治疗急慢性肾病综合征20例,急性者服药90d,慢性者服药180d,同时配合电针治疗后,检查尿、血、肾组织均有明显改善。[12]

金氏用本方合五苓散治疗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21例,结果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2例,有效2例。[13]

林氏用本方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肾衰34例,结果显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7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达73%。[14]

3.5、传染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疟疾……

袁氏等用本方治疗307例病毒性肝炎,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203例,治愈193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AH)21例,治愈10例,好转8例,无效3例;瘀胆型肝炎20例,治愈18例,好转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4%。其中29例HB-sAg(+)病人转阴23例。[15]

刘氏用本方加减治疗14例疟疾患者,大多数病人服药1~2剂即告痊愈,且对应用抗疟药无效的新久病例效果亦佳。[16]

3.6   免疫系统疾病

HIV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矢数道明报道:日本13家医疗单位用本方或人参汤对感染HIV的56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并停用其它BRM及抗病毒药物。结果表明,有维持或改善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17]

田北雅夫等用本方合半夏厚朴汤治疗3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结果服药前IgE1000IU以下者服药3~4个月明显下降;IgE1000以上者22个月后下降;在住院管理的类固醇依赖性支气管哮喘5例中,2例搞撤停,2例减量。[18]

3.7、其  

肿瘤疾病:原发性肝癌……

妇产科:经前期综合征、痛经……

五官科:慢性鼻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不寐、偏头痛、湿疹、梅核气……

据报道,本方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经观察,不仅累积肝癌发生率下降,而且可提高长期生成率。[19]

刘氏用本方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67例,结果痊愈77例,显效5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达93.41%。刘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57例,总有效率为93.75%。[20]

苏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鼻炎13例,治愈8例,显效5例;治过敏性鼻炎14例,治愈10例,显效4例;治鼻窦炎10例,有效5例,显效2例。[21]

杨氏用本方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1例,均痊愈。[22]

参考文献:  

                                                (注:本文写作于2002年,后略作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