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惠民:当代齐鲁名家的杰出代表

(2024-08-31 04:35:01)
刘惠民:当代齐鲁名家的杰出代表
摘自2024-8-30中国中医药报
崔国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刘宇 济南市中医医院

刘惠民(1898-1977),名承恩,字德惠,号惠民。山东沂水人。现代中医药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山东中医学院院长。
立志学医 享誉一方
出生于医学世家。1898年,刘惠民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黄山乡胡家庄,1916年,他拜当地中医李步鳌为师。1920年,他又远赴奉天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院学习进修。后来,刘惠民还参加了名医丁福保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医专门函授学校,利用两年时间,学到了很多现代医学知识。
1925年,学成归来的刘惠民在家乡创办协济学堂药铺,再次悬壶乡里。被患者尊称为“活菩萨”。
1955年起,刘惠民被任命为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负责全省中医药事业恢复和发展工作。
钻研数千病种 锤炼“警惕之心”

传岐黄薪火启万里鹏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院66周年记

 (2024-08-30 03:46:54)[编辑][删除]
传岐黄薪火 启万里鹏程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建院66周年记
摘自2024-8-28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王爽
宾饯日月,弹指光阴。回望前路,漫漫征尘。
1958年8月,松辽腹地,北国春城,一个不起眼儿的中医门诊部挂牌接诊。工作人员29人,病床30张。
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焚膏继晷,朝乾夕惕。征途踏上几代人,创业历经多少事。
一代代中医人的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终换来沧桑巨变,春华秋实。从最初简陋的门诊部,到如今形成红旗、经开、农安三大院区,总面积15万平方米,床位2003张,年门诊量270万人次,职工2420人。
如今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业已成为吉林省规模最大,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形成了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结构布局科学、专业覆盖广的中医专科集群,开创出“三个院区、两大中心,辐射吉林白山、甘肃定西”的发展新格局。如今的长中附院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居高声远。
名家云集,英才辈出,岐黄薪火赓续不息
已故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被誉为中医泰斗,于2004年获“白求恩奖章”。他在中医治疗脑病、心病、肾病及疑难杂症上卓有建树,创立急性缺血性、出血性中风和真心痛的独特病机理论及治则,主编《中医急诊学》,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创制出醒脑健神胶囊和扶正除疫颗粒等。其塑像屹立在长中附院一楼大厅,是矢志岐黄、胸怀家国、精技乐业、济世救人的杰出代表,是长中附院“大医德广,博施济众”院训精神的代言人。
已故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刘柏龄,曾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他擅长运用中医药及手法治疗骨科疾病,独创“两步十法”“一针一牵三扳法”“理筋八法”等。他创制的骨质增生丸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了《刘柏龄治疗脊柱病经验撷要》《中医骨伤学》等著作20余部。
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烈被誉为“小儿王”。他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哮咳”“鼻性哮喘”理论和“闻声辨咳一指诊法”,运用“三个理论、五方、 十四法、五种新药、六个制剂”诊治。其学术思想被纳入国家规划教材,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在全国推广应用。著有婴童系列丛书《婴童医论》《婴童肺论》等20余部。
第四届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南征,提出“消渴肾病”中医新病名、“毒损肾络”新病机学说,采用“一则八法”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他提出消渴病位在散膏,并综合运用“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法治疗消渴。他还首次发掘长白山植物榛子雄花,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被纳入《吉林省中药材标准》。研制出消渴安胶囊、麝香抗栓胶囊、复方榛花舒肝胶囊等多种新药。
博士生导师黄永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学术带头人。他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病、顽固性心衰等内科疑难杂症。
博士生导师赵文海,是长中附院骨伤科重点学科、专科带头人,他擅长运用天池伤科特色手法治疗骨坏死、骨关节病、骨质疏松、颈腰椎病、骨折等骨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
、长中附院肺病•肿瘤血液中心主任王檀,他擅长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疾病。
66载薪火相传,名家荟萃英才辈出。长中附院拥有国医大师4人、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岐黄学者3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长白山领军人才2人、长白山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市名中医65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导师267名、高级职称432人。
名师引领,众志成城,学科专科建设结硕果
66载追逐梦想的征途上,有国医大师、名医名家胸怀家国,以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榜样引领,有精业乐教、勤学不怠的名师高徒薪火相传,有普通医务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也有历届院领导的精心谋划和挺膺担当。每一次的改变和提升,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长中附院脑病科、内分泌科、儿科、推拿科、骨伤科、心血管科、肺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急诊科、临床药学、护理学等12个科室位列其中,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三位、东北地区第一位。
多年来,人才强院,质量兴院”战略,秉承国医大师、双聘院士学术思想,不断推进特色优势专科发展,脑病、心病、代谢性疾病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医药治疗中风、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小儿哮喘、紫癜、肺炎闻名全国,颈肩腰腿痛、脊柱畸形等骨伤科疾病有中医独特疗法,肺病科在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彰显了中医药优势作用。同时,在中医药治疗肺病、肾病、肝脾胃病、肛肠疾病、妇科疾病、老年病、风湿病、肿瘤血液病、皮肤病、五官科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推拿、针灸等一系列中医特色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科队伍不断壮大,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提高。
国家中医中风临床研究基地,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单位。脑病学学科的发展以传承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学术思想为主体,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为两翼,完善和发展了“脑髓学说”;针对中风病、疑难病等重点病种,开展了系列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牵头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重症肌无力》《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干预指南》《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综合干预规范》等指南及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位列榜单第四名的中医儿科学学科,在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现为吉林省中医儿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医儿科质量控制中心,参与《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本科教材编写。
中医推拿科团队以“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建设为纲,先后制定了针对代谢类疾病、情志类疾病、消化类疾病的手法处方与干预策略,相关技术入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及规划教材。
内分泌科人才济济,除了第四届国医大师南征,还有双聘院士仝小林、吉林省名中医王秀阁等内分泌代谢学科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缘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已经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网络协同的现代化中医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优势,提升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能力。
骨伤学科致力于脊柱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其中“二步十法”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病种治疗手段之一,“脊柱畸形矫正方法及手术指征选择创新研究”通过系统挖掘与传承国医大师刘柏龄学术思想。
中医肺病学科在王檀教授带领下,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临床诊疗方案等2023年成立肺痹(间质性肺疾病)研究中心,2024年获评国家级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中心。
中医心血管病学科是国家中医冠心病临床研究基地、在黄永生的指导下,“启古纳今”“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中西医并重发展”,在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及处理心血管病急危重症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未来,长中附院将继续立足临床,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
顺应时代,顺势而为,道路顺事业顺人心顺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医院高质量发展依靠三大法宝——名医引领‘强筋壮骨’,传统文化‘固本培元’,人文精神‘激浊扬清’。”党委书记聂海洋高度概括医院66年的发展经验,并对医院发展作出展望:
66岁是重要的生命里程碑,走过66载风雨历程的长中附院,始终倾力践行“大医德广,博施济众”的院训,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口碑,开辟出一条越走越顺的正道坦途!
六六华诞,韶华未既。鹏程万里,未来可期。

“三到”之人焦树德(转)【草根一生】

 (2015-04-16 20:23:2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三到”之人焦树德
卢祥之 中国科学院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的这句话,出于《训学斋规》,引来说焦树德先生,亦切当矣。

    善于学习的模范

    焦树德先生就是“三到”的人。他说过:“中医是医学艺术而非医学技术。”“有一些人觉得中医玄,很难理解,有点神秘。这部分人习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医。如西医认为,升血压的药只能升血压,降血压的药只能降血压。而我们中医则认为,同一味药,我要它升就升,我要它降就降,只是情形不同、配伍有别罢了。”“为什么中医能够几千年长盛不衰?因为中医属于一种文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能传宗接代,绵延不绝。没有理论,那是手艺,大家都容易学。严格地说,中医是医学艺术,而非医学技术,艺术的东西,需要人们去体验、去领悟,所以,每个人所达到的境界和程度也就千差万别。学中医就是这样,同样一个疾病,这个大夫治得好,那个大夫却治不好。每个医生开的方剂、药味、药量都各不相同,所以效果也就不同。中医文化很深奥,你学了十年、八年,都只学到了一小部分,都还不一定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格呢。所以,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实践中医,一定要从文化的层面上入手,才能深刻理解,才能把握精髓,才能领悟真谛。”

    焦树德先生早年向外祖父学医,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千金》《外台》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涉猎研读,还参加天津国医学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1941年在原籍设济生堂开业行医,医绩显赫。早年曾亲聆了蒲辅周、黄竹斋、杨树千、秦伯未、余无言等国内几十位中医名家的教诲,获益颇多。

    笔者与焦公相交甚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焦树德先生来往甚多。相约一起到中医局老局长吕炳奎先生的后海小宅中数次,相谈甚洽。焦树德先生逝世前数月,曾托人给笔者捎来一盒非常精致的钢笔,云:“留个念想”。记得有一次,吕局长约焦公给家乡来京的亲友看病,笔者与焦公相携而往,待病人治愈后,吕公家宴相谢,又是焦公与笔者相赴,席间云云,家宴简朴,虽五吹埙听篪,然抵掌而谈,乳水之契,在吕局长的小院中平房,良宴雅集,欢悦难以具陈。二公之音容笑貌,至今思之,犹犹在目!

    治痹名方广为流传

    焦树德先生擅治内科疑难重病,其自拟的三合汤、四合汤,治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胃脘痛)疗效很好,对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痹),颇有良效。焦树德先生治中风(急性及血管病),应用中风三法;对再障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肾凉血、降气抑火而生血止血。对高热不退疾病,“见热莫攻热”,活用疏、滋、降、和,辨证治本,效如桴鼓。焦树德先生在学术上强调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特别重视辨证论治,主张用整体观和动变制化思想去分析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合并、转归的规律。要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尤其强调治未病,认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焦树德先生临床有一治痹名方补肾祛寒治尫汤,曾广为流传。笔者在日本东京大学交流时,几位日本的汉医学家都提及此方。斯方以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虎骨散加减而成。立足于寒湿之邪深侵肾,方药特点也是突出了补肾祛寒治本之法。虽也用了温热散寒、疏风化湿,但用熟地、白芍、知母滋肾养血,“疏风勿燥血”;又用知母、赤芍、地鳖虫清热,“祛寒勿助火”。药多不乱,主辅分明,治本为主,兼顾其标,整体而辨,非一般祛风湿药所可比拟。对咳嗽的辨治,反对脱离辨证论治一味地镇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温、补、润、收治咳七法。常谓七法犹如音乐中的七个音阶音符,相互搭配,变化无穷。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圆机活法,存乎其人。提出了著名的“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其自创的麻杏二三汤,麻杏苏茶汤等六个治喘效方,在临床上得到反复验证,被广泛运用。

    中医的生命,就在疗效。取得疗效的重要武器,是方剂。中医要发展,方剂自然要创新,这在实践中必然被提出。而焦树德先生,正是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并有所成就的人。从焦树德先生的治学轨迹上,我们可以看出,治疗内科杂病,必须思路开阔,善于复合立法和用方,在确立病机的基础上,以法统方。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神形一体,具有原创的思维及原创的成就。不仅蕴藏有丰厚的哲学、史学、逻辑、心理内容,体现出中医科学与文化,如水乳之交融,其科学的人文奠基与人文的科学导向,二者互补互动,和而不同而又相辅相成。

    今藉清明,长条攀折,杏舞絮轻,焦公已逝七载,真是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水皱成纹。清明又到又省公,泪眼滢滢一忆君。拜祈焦公在天之灵,安息安宁!

    焦树德(1922年~2008年)河北省辛集市人。生前系著名中医学家,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学位审授委员会委员等职。治学广涉古今医学名著,早年精心学习药物炮制,临床用药经验十分丰富,著有《焦树德用药经验十讲》等著作,名闻遐迩。

地域性医学不可盲目冠以“流派”

 刘惠民:当代齐鲁名家的杰出代表 (2024-11-02 03:42:24)[编辑][删除]

 

地域性医学不可盲目冠以“流派”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姜东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中医的流派建设强调学术属性,流派的存在以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独特学术思想为基本前提。地域性医学往往以地域为界。地域性医学的建设,不宜以地方之名与“流派”盲目拼接,而应专注于流派的学术传承与传播。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通知指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该项目强调了“学术性”这一内核,且以该流派超越某地域在更大范围(多是全国性)的学术性影响为前提的,远远超越了地域性医学的范畴,仅仅在某一特定地域流传的地域性医学一般是不列入国家级学术流派的。

地域性医学也是医学研究与传承发展需要研究的一个方面,不同地域的风土、物产、历史、文化对当地医学的学术特点会有一定关联,从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性的医学思想。但列入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其学术影响和传承一般都超越了地域,所以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协调管理。各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的管理虽然落实到了具体省市,但要求每个流派要在外省建不少于5个推广工作站,体现了国家级学术流派不同于地域性流派的精神。但有些地方只强调要做好工作室建在本地流派的传承,不重视国家级其他学术流派在本地的推广工作,甚而对非本地流派在本地的推广采取抵制态度。

国家设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来,各地纷纷提出以地域命名的地方性医学流派。但学术流派之所以成立,是以其具有独特学术思想为基本前提,而区域性医学则以地域为界,凡是属于该地域范围内的医家均可列入。直接把地域性医学与“流派”一词拼接在一起并不严谨,不符合“流派”一词的逻辑本义。因此,笔者认为,对以地域命名的各区域性医学称“某某医学”不称流派更为贴切,如岭南医学、新安医学、淅派医学等。在区域性医学的医家群体内,因为学术思想不同反而可能出现多个学术流派林立的现象,如新安医学中就有“郑氏喉科”“王氏内科”等不同学术流派,并可以以家族链传承为主形成众多家门化世医流派,如“黄氏妇科”“程氏伤科”等。

一个学术流派常以该流派创始人的所在地来命名,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等,但作为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派,其传承人必然超越地域范围,如河间学派之马宗素(山西临汾人)、易水学派之李杲(河北正定人)、王好古(河北赵县人)等。同理,即使某医家身处某地域范围,但其学术思想与该学术流派明显不同,也不宜纳入该学术流派,如河间府近代名医张锡纯,尽管是河间人(张锡纯是河北盐山县人,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属于河间地域),但张锡纯并不会因此就被列入河间学派医家,只因其学术思想大不同于河间学派,就不会因其是河间人就划入河间学派。

国家级的学术流派因其学术影响的广泛性早已超越发源的地域,因而在立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时并不都建立在其发源地,例如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邛州的郑钦安,但其传承工作室设立在了广西,原因无他,只因该流派在广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医学流派之所以存在,首先源于学术的特异性和创新性,但如果这些原本“特异”的学术思想已被业界学者广泛接纳、应用和传播,流派本身就已然失去存在的前提,流派对于地域的依附性和局限性就更不会存在。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先生曾多次说过,希望龙砂医派能成为第一个消失的医学流派。医学流派的建设工作,亟须回归到学术的初心与本义上来,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医药的复兴与发展。、
 [转载]30位“国医大师”简介

 

   1. 方和谦 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 王玉川 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3. 王绵之 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 邓铁涛 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 任继学  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6. 朱良春 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7. 何任 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8. 吴咸中 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 张灿玾  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0. 张学文  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 年 5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1. 张琪 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12. 张镜人 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3. 李玉奇  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 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4. 李济仁 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5. 李振华 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6. 李辅仁 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7. 苏荣扎布 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18. 陆广莘 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 周仲瑛 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20. 贺普仁 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1. 唐由之 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2. 徐景藩 男,汉族,1928年1月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3. 班秀文 男,壮族,1920年1月出生,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4. 郭子光 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5. 程莘农 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6. 裘沛然 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27. 强巴赤列 男,藏族,1929出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藏医。

  28. 路志正 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9. 颜正华 男,汉族,1920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0. 颜德馨 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