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洪:全力奉献的基层名中医
(2024-08-17 04:46:57)摘自2024-8-16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谢茜
任胜洪,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他在遵经崇古的基础上灵活变通,诊治中医脑病,重视痰、瘀、虚,灵活组合运用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桃红四物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眩晕病和头痛病。他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眩晕、面神经麻痹、失眠症、冠心病等疾病。芒针断续波交替针刺“腹四穴,骶四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孙瑾)
摘自2024-8-16中国中医药报
陈梦生
大爱无疆责任擎,悬壶济世佑苍生。银针草药神奇事,起死回生存美名。
仲景六经能辨治,扁鹊四诊可厘清。传承国粹中医兴,后学弘扬更至诚。
摘自2024-12-30中国中医药报
王耀献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怎么加强中医思维?从“根”上找答案。一是学好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学好中国古代哲学。必须承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思维主体,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由哲学引入医学,成为中医理论最基本框架。三是学好中医经典。“下笨功夫,练基本功”,背经典,记经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针对解决中医“五化”顽瘴痼疾,送给了青年中医人一把钥匙,为中医守住正、留住根。
在《中医思维•青年专刊》这个舞台上,展现中医思维魅力,挖掘中医思维本真,赋予中医思维新义,产生中医思维成果,培育中医思维达人。
一张地图 网罗中医药科技人才
摘自2024--12-30中国中医药报本报
记者 徐婧
项目将从专业分布、地域分布、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研究成果、人才缺口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的特征和问题;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分析报告,详细解读人才队伍的现状和趋势,提出科技布局政策建议;
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士参加研讨会或座谈会,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集中智慧、凝聚共识,促进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哪个省份的国医大师、岐黄学者最多?哪个科技领域的研究课题最受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关注?哪个地区产出的中医药科技论文数量最多?在中医药人才培养领域,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为准确掌握中医药科技人才数量、分布、类型、结构与需求,从而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积蓄活力和动能,2024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展中医药领域创新资源图谱项目。
“这个项目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绘制首个中医药领域人才地图为抓手,掌握中医药科技人才现状,服务国家相关科技人才库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和人才战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霄潇说。
绘制一张图 摸清中医药科技人才家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对标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然缺乏。
张霄潇认为,若人才分布不明、动向不知,中医药科技人才培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将难以同频共振。准确把握中医药急需什么样的科技人才、急需的科技人才在哪里,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首要课题。
因此,绘制精准全面的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才地图,势在必行。
“绘制精准全面的中医药领域科技人才地图,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中医药科技人才的总体分布、结构变化、群体特点等,绘制人才分布、人才结构、人才缺口等组图,帮助管理部门快速识别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稀缺区,为区域人才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方子寒说。
而要绘制精准全面的地图,必须建立覆盖全国、体现学科特色的中医药科技人才数据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理研究员叶阳介绍,“数据库要确保覆盖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单位不少于50家,包括但不限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研发机构等,确保数据库的覆盖面足够广、机构有代表性。另外,数据库中科技人才的数量不少于1万人。”
叶阳介绍,项目还将从专业分布、地域分布、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研究成果、人才缺口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的特征和问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分析报告,详细解读人才队伍的现状和趋势,提出科技布局政策建议;组织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士参加研讨会或座谈会,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集中智慧、凝聚共识,促进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基于人才数据库数据信息绘制的中医药科技人才地图,最终能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地图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叶阳说。
挖掘“潜力股”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院士、国医大师等高层次人才是如何成长的?他们的科研道路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这些问题是不少中医药青年人才关心关注的话题。
张霄潇介绍,该项目还将选择高层次中医药科技人才,包括院士、国医大师、长江学者、岐黄学者等,从数据库中收集其相关信息,整合高层次人才的论文、专利、项目经历等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高层次人才成功要素和核心素质,为特征分析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基于高层次人才的特征建立潜力人才识别的数据模型,包括建立各项能力指标的评估方法和权重,构建潜力人才识别的标准方法和评估指标。”张霄潇说。
了解人才,最终是为了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中医药人才梯队。
“绘制人才地图,可以通过对取得成果的中医药科技人才的系统剖析,提炼出共性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数据模型,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标准;基于新的标准,构建科学的潜在/重点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对潜力/重点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重点培养,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勇说。
同时,项目通过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工作,选出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总结其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为其他中医药团队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提升。其中,总结提炼并展示不少于10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经验和优秀案例。案例将涵盖不同类型机构(如高校、医院、企业)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功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将基于数据库、人才地图和人才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明确中医药科技人才的缺口领域和具体需求,包括人才数量、专业方向等方面,提出针对缺口领域的政策支持建议,包括设立人才培养和引进补贴政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等。
“通过绘制人才地图,能够预见性地识别未来可能出现的中医药人才缺口,便于有关部门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广泛挖掘并储备优质人才。这种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可以为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方子寒说。
链接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摘自2022年4月8日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
||||
论中医模型化推理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8)刘清泉
时间:2019-11-13
简介:刘清泉,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曾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牵头“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1项,主持“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岐黄学者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项目1项、215人才项目1项、首发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医管局扬帆项目1项,横向课题5项。主编著作有《中医急诊学》《中医急诊临床三十年》《中医急危重症讲稿》。 在历代中医学家构建的中医急诊理论框架上,当代中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笔者从事中医急诊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继承中医前辈中医急诊危重病研究成果,进一步构建完善了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提出“三态论”及“三纲辨证”观点。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善用毒药及细料药扭转急危重症病势;对于久病患者重视元阳,注意补气温阳;对于疑难病,常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加入大量风药,散风除湿,畅通络脉,提高疗效。 构建完善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 急危重症的救治是历代中医学家的研究重点,张仲景六经辨治理念是急危重症的最高临证思维,是治疗急危重症的经典。基于仲景临证思维亦是研究危证的关键,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论治温热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辨治湿温,李东垣从“内伤”理论辨治杂病,补充了中医诊治急危重病的理论。笔者在继承著名中医专家任继学、王永炎、姜良铎、周平安等中医前辈诊治急危重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完善了中医急诊学体系。认为诊治急危重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正气虚于一时,邪气突盛而暴发。病机的演变可以分为气、津、血、精、神五个层面,病在气与津的层面,多为急症,且多为急诊常见的病人;病在血、精的层面,则多为重症,常见于急诊留观的病人;进一步伤精扰神,脏真受损,则进入危症阶段,常见于EICU、ICU病人。治疗时,急症当祛邪为先,重症祛邪不可伤正,危证则以救逆为本。技术的发展可以维持生命体征,但缺乏对治疗规律的研究,西医不缺乏技术,中医具有广阔的思维理念,将中医理论与西医技术结合在临床中运用是医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提出“三态论”及“三纲辨证” 急危重症变化迅速,如果只从虛、实或寒、热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认识疾病,很难概括其动态变化过程。故笔者提出“三态论”。三态是虚态、实态、虚实互存态,体现了病机的动态演变。证候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断运动的,准确把握三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三纲辨证是在“三态论”的指导下对八纲辨证的改良,在急危重病状态下,阴阳、表里、寒热不能全面地认识疾病的证候转化,而“虚实”两纲的变化可以涵盖其他六纲的内容,为了适应急危重病的疾病特点,提出了虚、实、虚实互存三纲的辨证体系。虚态是对人体以正气虚弱为突出表现的各种临床疾病的病机概括。虚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实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机概括,实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证候表现;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互存,有虚实互不相关,虚证之体突发实证之病,或实证之体突现虚脱之病。或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在攻补兼施中还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分。 强调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方法,历代医家甚为推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离开了疾病的概念谈辨证便会对疾病的特征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疾病的预后转归缺乏完整的认识。比如同样辨证为气虚下陷证,都使用补中益气汤,对于一般的亚健康患者和呼吸衰竭的患者,用药剂量和预后转归完全不同。亚健康患者的黄芪用量一般为30~60克/天,而呼吸衰竭的则会用至120~200克/天。辨证论治必须要结合疾病的概念,中医诊断强调的是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突出了证候特征。中医病名与西医诊断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应尽可能回归中医病名,病名确立则核心病机及病机演变规律可循。在确立中医病名的前提下,亦可参用专病专方,以提升疗效。 急重症善用毒药及细料药 毒性药因其不良反应突出,细料药因其来源稀少价格昂贵,使得医家在临床使用中有所顾虑。但在急重症患者治疗中,笔者认为如果能充分掌握这些药物的药性,临床应用得当,可在急重症患者中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如人参是益气固脱的要药,适用于各种失血性休克及呼吸机脱机困难的患者,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应该不限剂量,“以知为度”,可使用30~300克/天。羚羊角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破血妄行的急性出血性疾病及皮肤疮痈疼痛的患者,可使用至0.6~1.2克/天。麝香醒脑开窍、止痛,外用治疗癌性疼痛,入丸散内服可应用于急性昏迷患者。附子回阳救逆,适用于风寒湿导致的急性疼痛及顽固心衰患者的咳喘,可使用至15~60克/天。马钱子通络散结止痛,适用于重症肌无力及风湿免疫病表现为络脉不通所致疼痛,可使用至0.3~1.2克/天,但应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毒性药物使用时应注意中病即止。 治疗久病患者关注元阳 久病患者病位已入中下焦,许多重病久病如肺间质病或肿瘤患者舌质紫暗,甚则有明显瘀斑,苔黄厚腻,若辨证为毒热内蕴、痰瘀互结,应用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药物,看似准确却无佳效,甚至症状加重。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湿热、痰热易伤阴精,寒湿、痰湿易伤阳气,久病患者的治疗,其核心应为补气温阳,毒热日久灼伤精血者酌加以填精。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药物应用取效的前提是元阳充足,若元阳不足时,清热解毒伤阳,化痰活血伤气,导致症状不轻反重。久病虚象明显者应分步治疗,首先关注元阳,若元阳充足,则气可达、血可充、脉可畅、瘀可祛、痰可化。这是诸多难治性疾病提升疗效的关键,也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 治疗疑难杂病善用风药 疑难杂病,是指确诊困难、治疗乏效的疾病,就诊者常常经过反复西医院就诊不能明确病因、遍访中医治疗亦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笔者对于此类疾病,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常加入大量风药。风药性味多辛温、香燥,药味辛擅走窜,性味温燥长于除湿,风药除了能与补益中气之品合用升举清阳、与甘温泻火之品合用则发散阴火、与扶正解表之品合用则表里双解,大量应用还具有散风除湿、畅通络脉之效。疑难病患者核心病机有二:一为元阳不足,痰瘀互结;二为邪气阻滞,络脉不通。络脉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阻脉络、痰湿难祛。络脉畅通为邪气去及正气复提供保障,若为元阳亏虚,通络则气阳得补,不致温热药过补生火;若为湿热、血瘀、痰浊积聚,通络则给邪以出路,络脉畅通方可正复邪去,表里安和。风药还可向上升提宣散在表在上之湿邪,芳香化浊除散在里在中之湿浊。风药的应用使疑难病患者风邪尽散、湿浊易去、络脉畅通。(刘清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时间:2019-11-25
“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个体化的医疗理念给精准医学提供了思维上的启迪。医学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为解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处于时代的科技洪流之中,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弥补中医在群体化治疗规律探索上的不足,为中医的精准化发展提供助力。 中医的精准化方向是基于个体化基础上的群体化研究 中医治病主要是通过改变疾病发生的人体环境,利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态来治疗疾病,这种从宏观入手的治疗模式可以归纳为“调态”治疗模式,体现了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种模糊的整体调态治疗模式为病因不明或复杂病因的疾病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治疗思路。但是过分强调辨证论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西医精准化是在群体化基础上,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实现个体化诊疗。中医精准化的发展方向有别于西医的精准化。辨证论治充分强调了个体化的特色,但是辨证论治的调态理念是模糊的、宏观的,对疾病本身规律和本质的认识缺乏精准性。未来中医精准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坚持个体化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和科技成果,寻找疾病本质和规律,进而寻找疾病的通用方和通用剂量,即中医的精准化是在中医个体化基础之上群体化治疗的研究。 中医精准化研究的具体内容 基于现代疾病诊断,提高辨病论治精准性 医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近几十年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了疾病发展的本质,中西医结合的精准医学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例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解剖、病因、病理、诊断等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认知体系。而中医传统的疾病多单纯以主要症状命名,往往无法很好地与现代的疾病相对应。所以我们提倡基于现代疾病诊断的辨病论治,提倡参照西医的疾病框架,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审视疾病的全过程,以“病”为纬,在疾病横向认识上按病分期;以“态”为经,在疾病纵向认识上层层剥离地分析,实现对疾病全方位的、动态的、连续的认识,使治疗有的放矢,能极大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临床可操作性。 针对临床指标,提高微观辨证的精准性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理化指标的变化往往先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出现变化,是疾病诊断和疗效精准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先进的检测技术已经大大地拓展了中医传统四诊的范畴,理化指标已经延伸为微观的症,成为治疗的靶点。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使我们在药物的选择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回归和转化并非易事。 要实现现代药理的临床回归,关键在于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充分借鉴现代中药药理成果,使宏观调态与微观定靶有机结合,实现药理研究的现代回归是实现中医精准性的重要途径。 基于临床症状,提高对症治疗的精准性 中医治病最早是从缓解症状入手,《金匮要略》《千金方》等著作也是以主症为辨治要点进行方药选择的,而历代本草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很大部分也是对症状的缓解,所以中药对缓解症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种对症靶药的选择仍然需要符合态靶结合的原则。所以寻找总结对抗症状的靶药,是临床重要的需求。 基于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实现方量、药量的精准化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以中医精准化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方药剂量的准确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始终停留在传统、模糊描述与概括阶段,制约了中医药发展。经过5年努力,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我们团队协同其他多家研究机构经过大量文献、实物考证和临床研究,解开了中药经方剂量千年之谜,初步建立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体系,提出并证实了“随症施量”等临床用量策略。 中医精准化研究的未来策略 在精准医学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医精准化进程符合国人的利益。中医精准化的发展历程有别于西医,中医的优势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模糊的、宏观的治疗理念,而中医的弱势在于缺乏对疾病和人体局部的、微观的、精准的认识。未来中医精准化研究的理念是中医的优势与弱势互补,模糊与精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医精准化未来研究的模式是基于现代疾病分科,基于可量化指标检测和评估,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基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各类组学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代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实现中医在个体化基础之上的群体化的研究,最终实现中医的精准化。(仝小林 何莉莎 赵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本文摘编自《中医杂志》,2016,57(20))
四时 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五行 相生:木→火→土→金→水相克:木→土,火→金,土→水,金→木,水→火 干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子表: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五运六气 五运: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太过:甲、丙、戊、庚、壬 年份与干支: 0年,庚,金太过; 1年,辛,水不及; 2年,壬,木太过; 3年,癸,火不及, 4年,甲,土太过; 5年,乙,金不及; 6年,丙,水太过; 7年,丁,木不及; 8年,戊,火太过; 9年,己,土不及。 0年:子戌申午辰寅
司天在泉
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一阴(厥阴风木)司天→一阳(少阳相火)在泉二阴(少阴君火)司天→二阳(阳明燥金)在泉 节气 正月(寅):立春雨水二月(卯):惊蛰春分 三月(辰):清明谷雨 四月(巳):立夏小满 五月(午):芒种夏至 六月(未):小暑大暑 七月(申):立秋处暑 八月(酉):白露秋分 九月(戌):寒露霜降 十月(亥):立冬小雪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 十二月(丑):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八卦 歌诀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阳卦:乾、艮、坎、震 阴卦:坤、兑、离、巽
方位
八卦配五行
十二经络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褐校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暗直牵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琢。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埃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宇宙神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一字),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阙二字),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病机 0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0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03、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0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0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0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0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08、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0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2、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