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二白通便汤

(2024-08-06 04:40:48)
名医名方
二白通便汤
摘自2024-8-5中国中医药报
葛友庆,男,1946年出生,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曾任太仓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等内科杂病。
组成:生白术50g,生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地黄20g,麦冬15g,玄参20g,决明子30g,枳实10g,槟榔10g,柏子仁20g,生麦芽30g。
功能:滋阴补气,增液通便。
主治:习惯性便秘证属气阴两虚者。临床多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时短气,便后全身疲乏;平时常感神疲乏力,舌淡苔薄少,脉细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方解:便秘病因较多,主要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所致,又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排便过程如舟行河中,无水则舟必搁浅而不能行,故补阴液为本;虽有水,舟亦需借力而行,需脾胃之气推动方可行舟,二者同力则便秘自解。辨证时常分实证﹑虚证。实证多为短期便秘并伴有腹胀,口干口臭,面红身热等;虚证多为长期阴血不足,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悸失眠;虚实夹杂病程较长,上述证候并存或交替出现。
二白通便汤中重用生白术味苦性温,常规剂量补气健脾,大剂量可通便。明代汪机言:“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生白芍味酸性微寒,滋阴养血,柔肝止痛;二者并用气血同补为君药。生地黄﹑玄参﹑麦冬三味滋阴臣药合用为增液汤,以达到增液行舟之效,枳实﹑槟榔破气消积,推陈出新,改善大肠传导功能,是佐使之药;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擅治阴血亏虚的肠燥便秘;生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解郁通便。
加减运用:便秘重且有热象者加大黄﹑芒硝﹑炒麻仁等药急下存阴;气虚重者可加黄芪﹑西洋参﹑生山药等补气药;血虚重者加当归﹑女贞子﹑生何首乌等药加大滋阴补血之力。
医案举隅:韩某,女,38岁,习惯性便秘20年来院就诊。3~4日大便1次,便质干结,需服用通便药物方才能排便,伴有小腹胀满不适,月经量少,3天而净,睡眠不佳,性烦躁,常有口气,带下少,舌红苔薄少,脉细弦。方予二白通便汤加味:生白术50g,生白芍30g,生甘草10g,生地黄20g,麦冬15g,玄参20g,决明子30g,枳实10g,槟榔10g,柏子仁20g,生麦芽30g,生葛根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1周后,大便1~2天1次,便质变软,小腹胀满不适症状好转,伴有口腔溃疡。于上方生地黄加至30g,加板蓝根20g、白残花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
三诊:服上方1周后,便秘好转大半,口腔溃疡愈合,前方中去板蓝根﹑白残花继服14剂。
随访:一月后大便每日1次,停药3月后随访便秘未复发。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徐军奇整理)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名医名方二白通便汤 (2024-01-11 03:49:24)[编辑][删除]
当归: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摘自2024-1-10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拥有“补血圣药”之称的当归在我国作为中药材使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便可见当归的记载:“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后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首次将当归应用在了烹饪药膳中。《金匮要略》中便有:“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的记载。也就是说,张仲景认为血虚内寒者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进行调理。及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对当归药名做出了解释:“古人娶妻要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历朝历代的医家对当归的偏爱可见一斑。
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入药,主要分布在中国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名医别录》中记载当归“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本草征要》亦有相关记载,认为当归可“去瘀生新,舒筋润肠。温中止心腹之痛,养营疗肢节之疼。外科排脓止痛,女科沥血崩中”,甚至还对当归不同部分的功效做了区分和详解,认为当归“头止血;尾破血;身补血;全和血;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现代研究发现,当归中富含的阿魏酸等有机酸有抗血栓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而其中的多种挥发油则能有效减慢心率,对抗心律失常。那么,有如此多裨益的当归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食用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用当归制作的美食。
黑豆当归炖羊肉
材料:瘦羊肉1000克,黑豆100克,当归10克,桂圆10克,葱姜适量。
做法:先将黑豆洗净用清水煮软,当归清水洗净,葱姜切片备用。羊肉、葱、黄酒、当归同放砂煲内,加开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加入黑豆,改用小火煲1小时左右,放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活血,祛寒止痛。
枸杞当归粥
食材:大米适量,当归15克,枸杞15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干当归放入带盖的容器内,注入热水使之膨胀,然后取出切成薄片。与洗净的大米、枸杞一起放进砂锅进行炖煮直到粥黏稠,最后可依照个人口味加入少许红糖。
功效:补气养血。
当归党参猪心汤
材料:当归15克,党参30克,猪心1个。
做法:先将当归和党参一同煎煮半个小时,然后过滤残渣,仅取药汁与洗净切块的猪心一起放入砂锅炖煮2小时,最后加入胡椒、食用盐等调味即可。

“花青素之王”黑枸杞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2024-01-12 03:43:32)[编辑][删除]
“花青素之王”黑枸杞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张文岭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
黑枸杞,又称黑果枸杞,来源于茄科枸杞属,为多年生灌木,具棘刺,多分枝,枝条坚硬,呈之字形弯曲,浆果球形,皮薄,皮熟后紫黑色,主产于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
黑枸杞在藏医和维吾尔医学中均有用药历史。黑枸杞在藏药中称为“旁玛”,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记载黑枸杞主治心热病、心脏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维吾尔药志》记载,黑枸杞具有润肝、强肾、明目、补脑、健胃、抗衰老及通经等作用,民间用作滋补强壮及降压药。
黑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枸杞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花青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黑枸杞是目前所知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实,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功能,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滋补作用,被誉为“花青素之王”“滋补软黄金”。
功能主治
黑枸杞功效主治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要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广泛适用于皮肤粗糙、松弛没有弹性的人群,肤色不佳、晦暗、黄褐斑的人群,因皮肤老化而皱纹增多、颈纹加深的人群,饮食不规律,常食油炸、腌制品、罐头、烧烤等食物的人群,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经常熬夜的人群,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眼睛干燥、视力下降的人群,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人群。
食用方法
冲泡食用 3~5克左右黑枸杞,用温开水冲泡。由于黑枸杞中的花青素不耐热,高温泡水会被破坏,如果平时想泡水喝,水温应控制在40以下。
嚼服 每天3~5克左右黑枸杞,直接嚼服。
泡酒 黑枸杞浸泡于白酒中,10日后可饮用,适用于身体虚弱,出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神经衰弱、盗汗、失眠等症状的人群。
煲汤 炖肉或做汤时加入适量黑枸杞,不仅色、香、味俱全,同时达到了食疗养生的功效。下面介绍几种黑枸杞煲汤的做法。
黑枸杞炖鸡
材料:土鸡半只,黑枸杞10克,大枣20克,生姜10克,盐适量。
做法:将土鸡剁碎后用清水洗净,水开后放入鸡块,血沫焯掉,将焯过的鸡块洗净,加水烧开后放入鸡块和姜片煮10分钟,将鸡块捞出倒入砂锅中,加入大枣,盖上锅盖开始煲汤,时间约为2小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出锅前加入黑枸杞即可。
功效:补血益气、滋阴润燥、美容养颜。
黑枸杞糯米酒汤
材料:黑枸杞6克,糯米酒约10毫升,鸡蛋2枚,红糖适量。
做法:将糯米酒放入煲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后的鸡蛋去壳,放入煲内,加入红糖,煮制糖全部溶解,加入黑枸杞,即可食用。
功效:补血补气、散寒祛瘀。
黑枸杞炖排骨
材料:黑枸杞10克,排骨500克,藕500克,生姜、料酒、盐适量。
做法:将切好的排骨放入沸水中氽约5分钟,洗净,沥干水分,煲内放入清水、排骨、藕、生姜、料酒,大火烧开后,小伙慢炖约2~3小时,待排骨和藕均酥烂时,放入盐调味,出锅前加入黑枸杞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养血安神。
黑枸杞豆腐鸡蛋汤
材料:黑枸杞6克,西红柿1个,豆腐300克,鸡蛋2个,紫菜适量,盐适量。
做法:豆腐切条,西红柿切丁,鸡蛋打散备用。汤锅内放水,水开后放入西红柿丁和豆腐条小火煮沸约20分钟,倒入蛋液便可熄火,加入盐调味,最后放入黑枸杞即可食用。
功效:滋补肝肾、补血安神。
注意事项
黑枸杞虽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服用黑枸杞需注意以下几点:
性情急躁、容易上火的人群最好不要食用;正在感冒发烧、脾虚、腹泻、身体有炎症的人最好不要吃;肺热患者禁止食用,否则可能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加重;日常避免过量食用黑枸杞,否则可能会导致上火,出现咽喉肿痛、牙龈红肿、头晕、乏力、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

贺兰山下江南春中宁枸杞最可人

   “花青素之王”黑枸杞 (2023-01-09 08:10:25)[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宁夏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07-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宁夏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干旱带、北部为引黄灌区。宁夏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天暖得快,秋天凉得早,有利于特色中药材的生长。宁夏的道地药材主要有中宁枸杞、宁夏银柴胡、盐池甘草、六盘山黄芪等。

  中宁枸杞擅寰中

  “枸杞由来好酿醪,子多红润似葡萄。强筋明目肝能养,益髓添精肾不劳。瑞犬可知形实肖,仙人更喜杖堪搀。西河有女经年服,花叶根茎采几遭。”(清代赵瑾叔《枸杞子》)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的治疗。

  “枸杞实垂墙内外,骆驼草耿路高低。沙蒿五色斓如锦,发菜千丝柔似薏。比屋葡萄容客饱,上田婴奥任儿吃。朔主天府须栋梁,蓬转于思复而思。”(近现代于右任《咏宁夏属植物》)枸杞子长于滋肾精、补肝血,《本草经疏》载其:“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枸杞子单用或与补肝肾、益精补血之品配伍,可治疗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枸杞子与怀牛膝、菟丝子、何首乌等同用,可治疗须发早白;与熟地、山茱萸、山药、菊花等同用,可治疗肝肾阴虚或精亏血虚之两目干涩,内障目昏。

  “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瘐田岁早丰。”(清代黄恩赐《竹枝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地形地貌是清水河冲积平原淤灌土和黄河冲积平原淤灌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为枸杞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中宁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能资源丰富,干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有利于枸杞果实营养成分的积累。中宁枸杞果皮柔韧且薄,果肉柔软,内含多数浅黄色、扁肾形种子。鲜果颗粒较大、籽少、肉厚、鲜艳欲滴、玲珑剔透。干果是长果形、呈椭圆且扁长形,肉质饱满,色泽偏暗紫,有不规则皱褶,略具光泽。果脐显白色,尖端有小尖、包装不结块。口味甘甜、回味略带苦涩。中宁县号称“中国枸杞之乡”,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

  “枸杞根名地骨皮,捶心刷土谨修为。骨蒸可疗添精气,肾火堪祛解热肌。在表风邪攻即散,伏中虚燥力能移。苦寒自是专凉血,烦渴金疮任所施。”(清代赵瑾叔《地骨皮》)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是常用的清虚热类中药。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血热咯血衄血、内热消渴的治疗。地骨皮以块大、肉厚、无木心、色黄者为佳,道地产区为宁夏中宁、银川。

  银夏柴胡外皮棕

  “芦头豹子独称雄,须记柴胡忌火烘。和解少阳表里半,热寒疟疾往来中。胁疼堪止睛无赤,口苦能除耳不聋。种别银州宜怯症,参芪偕力奏肤功。”(清代赵瑾叔《柴胡》)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为常用的清虚热类中药。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的治疗,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本草正义》载:“赵恕轩《纲目拾遗》谓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用以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及小儿五疳羸热,盖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固虚热之良药。”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唐代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银柴胡喜阳光,具有耐旱、耐寒、喜光、忌水渍的特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毗邻的干旱少雨荒漠草原区域。银柴胡以根长、外皮棕黄色、切面黄白色者为佳。宁夏所产银柴胡具有皮细、色浅黄、条粗壮、分枝少等特点,《中药大辞典》载其:“主产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乐、盐池、灵武、中卫等县,为该自治区道地药材。”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所产银柴胡干品呈类圆柱形,细长偶有分枝,表面呈棕褐色或浅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且细腻明显,根头部略膨大,品质较好。

  盐池号为甘草乡

  “五月五日天中节,百草头上看生杀。甘草黄连自苦甜,人参附子分寒热。”(宋代释正觉《偈颂》)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药性缓和,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故有“国老”之称。《本草经集注》载:“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药品化义》载:“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边寒来所阔,今日复明朝。河凌坚通马,胡云缺见雕。砂中程独泣,乡外隐谁招。回首若经岁,灵州生柳条。”(唐代曹松《塞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野生甘草集中分布区域达235.6万亩,可发展甘草的优势产区面积达6800平方公里,是宁夏甘草资源集中分布区,我国乌拉尔甘草的主产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西正甘草”的主产区。盐池甘草色红皮细、骨重粉足、条干顺直,甘草酸和甘草酮含量都非常高。

  隆德黄芪补脾功

  “固脾节饮水,游乐多行走。盘腿擦涌泉,闲坐观菖蒲。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苏轼《固脾》)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是补益脾气之要药,《本草正义》载:“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蓍贱。”(唐代白居易《城盐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六盘山区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透气性好,适合黄芪生长;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旱、冬严寒绵长,有利于营养向根部集中。所产黄芪具有主根深长,上端较粗,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的特征,自古便是道地药材。《图经本草》载其:“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者也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王维《使至塞上》)宁夏三面环沙,大漠无垠,有着“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景象,另一方面,在黄河母亲的滋润下,又有着“塞北江南”的美誉。“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其中还包含着富饶的中药材。(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读本草诗 品养生膳(1)

枸杞子:上品功能甘露味 还知一勺可延龄

时间:2020-04-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恒苍 陈永灿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唐·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

  诗词赏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刘禹锡为赞美枸杞而创作。诗中“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一句描写了枸杞树长得郁郁葱葱,树上挂满了殷红的枸杞子,个个颗粒饱满,玲珑剔透,如同光照的铜瓶一般。“枝繁本是仙人杖”指出了枸杞枝蔓又名“仙人杖”,因其茎坚硬可作拄杖,又因其养生功效颇多,所以雅号“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是说这棵枸杞年份很久了,根部已经呈现出犬的形状,颇有祥瑞之兆。“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本句说明其味道如同甘露一般甜美,感觉吃一勺便可以延年益寿。

  养生解读

  枸杞子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中医学认为枸杞子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肝肾阴虚证。《食疗本草》云:“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本草述》载:“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瘅,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日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精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枸杞子中含有甜菜碱、胡萝卜素、玉蜀黍黄素、硫胺素、核黄素、茄酸、抗坏血酸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亚油酸及多种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抗脂肪肝、抗肿瘤和轻微的降压作用等。

  膳饮品鉴

  枸杞子有这么多的养生保健作用,下面介绍几种枸杞子的食用方,请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

  枸杞菊花茶

  材料:枸杞子5克,菊花5朵,绿(红)茶包1个。

  做法:将以上3样放入杯中,加入沸水泡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此药茶有养肝明目、抗衰老、防皱纹、固精气等功效。适合于工作繁重、长期面对着电脑、手机的人群。

  枸杞桂圆汤

  材料:枸杞子30克,桂圆肉15克,鸡蛋2个,冰糖30克。

  做法:先将枸杞子、桂圆一起加水煮。鸡蛋煮熟后去壳和冰糖一起加入,煮至冰糖溶化即可食用。

  功效:此汤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适合于身体虚弱和病后进补的人群。

  枸杞子粥

  材料:枸杞子30克,粳米150克。成粥后,加入一点枸杞子和一点糖,食用时香甜可口。

  功效:此药粥具有补精血、益肾气的功效。适合于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的人群。

  枸杞黄芪鸡

  材料:枸杞子30克,黄芪50克,鸡1只(约600克)

  功效:此药膳具有益气血、填精髓、补气升阳、固表止汗。适合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的人群。

  枸杞子性味甘温,属于偏热性食药,热性体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的人应尽量不食。(王恒苍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甑中枸杞香动人

    贺兰山下江南春中宁枸杞最可人 (2019-05-24 04:57:49)[编辑][删除]


  杏花开的时候,沟壑丛林里的枸杞绽出了嫩芽,在明媚的春光里愈显鲜绿。记得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有“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之句,读来极美,也极贴切。

  枸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仲春时节生出的嫩芽嫩叶,称为枸杞头或枸杞芽,略带苦味,后味微甜,清香爽口,能祛火明目,民间常用来治疗阴虚内热、咽干喉痛、肝火上炎、头晕目糊、低热等。《食疗本草》中记载枸杞头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补虚劳等作用。

  把清香微苦的枸杞头作为春天的美味,古已有之。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楚州开元寺时,有一株枸杞生长在井边,人们喝此井水得以长寿。他遂写诗记之,“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称枸杞这种药树极有灵性,是药食中的上品,如甘露一般美妙,可延年益寿。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房前屋后广种枸杞与菊花,一为观赏,二作食养,曾写下一篇清新隽秀的《杞菊赋》。北宋苏东坡的《后杞菊赋》中云: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穷困潦倒,可无论逆境还是顺境,他一直都是乐观豁达之人,从枸杞头中咀嚼出美味绵长,也品尝出人生的知足常乐。南宋陆游除了爱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汤吃外,更爱枸杞头的清凌、清香,他在《道室即事》中说:“松根茯苓味绝珍,甑中枸杞香动人。劝君下箸不领略,终作邙山一窖尘。”他把枸杞头与古松下生长的茯苓相媲美,可见其对枸杞头的爱之切。

  枸杞头最简单、最有味儿的吃法就是清炒。掐了一篮子带着晨露的枸杞头,清洗干净,开水焯过,加入配料,入锅急火烹炒,出锅前略滤入少许米醋,再撒几许蒜末,拌匀即成。《红楼梦》里称这道菜为“油盐炒枸杞芽”, 贾探春和薛宝钗想吃这款风味小食,一掷五百钱,想必是山珍海味吃腻了,馋枸杞头的清芬与鲜嫩,想要尝一尝春天的甘美与馨香呢。

  枸杞头还可做许多吃食。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提到过两种吃法,他称枸杞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前者是凉拌,只因那种清苦享受不了,我没有吃过;后者即是寻常的“油盐枸杞头”。

  还可自炒枸杞芽茶,那色那香那韵味,别具一格。郊游时,在野外采摘一些枸杞头,只要芽尖儿的,洗净晾至半干,入平底小锅,耐住性子微火慢炒,并不时揉捻,使之均匀受热。带到茶色青黄干爽,清香四溢,出锅稍晾一会即可。饮时,茶色碧绿、明亮,初泡微涩,再之甘醇,三泡香甜。

  我这自制的枸杞芽茶,纯天然,无污染,更无须添加什么东西,我称之为“庄户土茶”。每年春天都要炒制一些,自用或送友,自得其乐,乐此不疲。(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枸杞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常作为保健品食用。宋代诗人蒲寿宬为枸杞作诗,称之为“目为仙人杖,其事因长生”,因此枸杞又得名“仙人杖”。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枸杞身上三件宝,枸杞子、枸杞叶、地骨皮,作用很全面,可以帮助解决男性、女性的各种问题,使用起来也很安全!


1

枸杞——补肝肾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枸杞子是枸杞的果实《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证实了枸杞可以补益肝肾,延年益寿的作用。


肝肾不足的表现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因为生理性退化出现肝肾不足;日常生活过度用眼、熬夜也会导致肝肾不足。



枸杞入药

枸杞入药制成五子衍宗丸,有助孕的功效。六味地黄丸加入菊花和枸杞制成杞菊地黄丸,不仅能补肾阴,还能补肝血、明目。


枸杞桑葚膏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桑葚入肝、肾经,能够补肝肾之阴、乌发。枸杞加上桑葚做成枸杞桑葚膏,每天一小勺即可。


注意:吃了容易上火的人群,不建议长期食用;枸杞桑葚膏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适合食用。


黑枸杞VS红枸杞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黑枸杞跟红枸杞在临床使用上差别不大。黑枸杞中花青素含量高,建议吃黑枸杞的时候,不要用开水或过热的水泡食;红枸杞中含枸杞多糖,能够调节免疫、抗疲劳,红枸杞中还有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可帮助保护眼睛。


2

枸杞叶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枸杞叶甘、苦、凉,可除上焦心肺客热。心经有热,如经常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赤,不妨吃一些凉拌枸杞叶。


新鲜的枸杞叶不易得,没办法凉拌怎么办?专家推荐您枸杞叶茶——清心除烦饮。


清心除烦饮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如果您觉得苦,可以加些冰糖调味,帮您轻松清热除烦,让心情变得开朗。


3

地骨皮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地骨皮是枸杞根的皮,地骨皮性凉,入肝、肾经,能够清降肺火、退热除蒸,可针对治疗因为肝肾不足,肝肾阴虚化热出现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烘热汗出等症状。


退蒸饮

[转载]枸杞身上三件宝!补肝补肾、清心除烦、退热除蒸,样样行!


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麦冬入心经,养阴生津、清心除烦。

中药马钱子成救命良药

  (2024-01-14 15:41:35)[编辑][删除]

 

小伙子中剧毒险象环生 老中医下猛药妙手回春——

中药马钱子成救命良药

时间:2023-12-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于伟 通讯员 陈岩明 祁骥

 


一顿饭,吃来一张“求救单”

故事还要从一张“求救单”开始讲起。10月22日,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收到了一张来自省内某三甲兄弟医院的《外请会诊申请单》,邀请裘昌林及医疗团队共同会诊该院一例重症病例。病人小李今年25岁,在一次饭店就餐后出现了腹部胀痛、视物重影等症状。两天后症状急性加重,被紧急送往住地附近的医院急救。医生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

经进一步检测,小李的血清检测报告显示:A型肉毒杆菌毒素阳性!小李病情恶化得非常快,相继出现了睁眼无力、吞咽困难、进行性四肢无力。胸部CT提示肺部出现感染,加上患者咳痰无力,口腔分泌物难以排出,误吸风险极大,情况十分凶险。小李被立即转入ICU进行气管插管,并进一步使用抗毒血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

之后经过近两周的治疗,小李的生命体征稳住了,但四肢无力、呼吸肌无力的症状却仍持续没能缓解,病情也变得更为复杂。面对这种病患,兄弟医院第一时间想到了浙江省中医院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名师裘昌林。接到会诊单后,医院医务部门及裘昌林团队第一时间动身前往一同会诊。

肉毒杆菌中毒是一种以肉毒神经毒素介导的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以颅神经麻痹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发展为四肢无力及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会在数小时至数天时间内进展,最初仅表现为轻微的视觉变化或腹部不适(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者),然后是进行性颅神经麻痹,随后进展为双侧对称的迟缓性瘫痪,严重时危及生命。

既是毒性药,也是救命药

详细了解完病人的情况后,裘昌林团队来到患者身边进一步诊治。结合其临床表现,裘昌林表示,西医诊断其为肉毒杆菌中毒,这一点非常明确也很准确;中医诊断考虑为痿病,结合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辨证为脾虚湿阻型,患者为痰湿之体,感受邪毒,湿毒困于肌肉筋脉,故全身痿软无力。他建议,在保持现有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入省中医院中药院内制剂马钱子胶囊,并配合健脾化湿的中药汤剂一起使用。

“小李握手有力了!”“神奇的马钱子!神奇的中医药!”连续服药三天后,家属惊喜地发现马钱子起效了。马钱子联合中药汤药治疗一周后,情况有了更为明显的变化,患者四肢无力明显好转,四肢远端带动近端可抬离床面,虽然还不能维持较长时间,但睁眼、张嘴较之前明显有力了许多。马钱子是一味毒性比较大的中药,医疗团队中有些专家一开始也是有顾虑的。看到变化,兄弟医院医疗团队也吃下一颗定心丸,“现在我们都服了,在重大疑难疾病治疗中,中医药确实能发挥很大作用,我们为祖国传统医学点赞!”

在马钱子胶囊及中药汤剂干预后的第12天,小李顺利脱离呼吸机。一个月后,小李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上周小李康复出院,母亲带着满满的感激找到了裘昌林并送上锦旗。

“剧毒”马钱子如何变成救命的良药?“关键在于对其剂量的精准把控以及规范的炮制手法。”裘昌林说,从明清开始中医对马钱子就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裘老运用马钱子治疗痿病—重症肌无力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该院几代中医人共同努力下,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马钱子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运用马钱子开展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积累丰富经验并研发出了院内制剂。

裘昌林通过分期辨证,创立重症肌无力系列方剂,研制马钱子胶囊的制作工艺并获得国家专利。随后就马钱子的用药方法、用量、毒副反应的防治以及量效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今马钱子联合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危重型重症肌无力取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目前马钱子胶囊被该院广泛应用于重症肌无力、脊髓损伤、化疗后周围神经疾病、脑卒中后软瘫等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马钱子的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拓展其在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中的治疗方法。”裘昌林说。

名医名方
加味柴平汤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张杰,男,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专攻内科疑难杂病,擅长治疗各科杂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及各类肿瘤病。
组成:炒苍白术各15g,厚朴15g,陈皮10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15g,炒黄连10g,炒吴茱萸2g,蒲公英30g。
功效:燥湿运脾,清肝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症见胃脘胀痛,口苦,泛酸,恶心,纳呆,苔腻,舌红,脉弦。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方解:肝脾同居中焦,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调畅上下枢机,乃中焦枢机所在。肝脾受邪,常相互影响,肝病易传脾,脾胃受病亦见传肝,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述“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之湮瘀”。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过度、劳倦多虑,易致脾胃受损,湿邪留滞,阻碍气机,少阳枢机不利,肝胆郁而化热,湿热相合,则见此寒热错杂、肝胃不和之证。
此乃脾虚湿滞为本,木郁化热为标,虚热互结为表现。故以党参、苍白术合用燥湿健脾,厚朴燥湿而下气,陈皮理气而运脾,半夏降逆消痞,在胃的角度,标本兼顾;柴胡,《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能疏畅气机而散邪,黄芩清泄少阳而解热,柴胡、黄芩解郁清利,为和解少阳的经典药对;黄连善清胃火而燥湿除热,吴茱萸制约寒凉而下气引经,在肝的角度,急则治标;蒲公英清热解毒,《本草新编》谓其“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可缓急止痛。全方合用,共奏燥湿运脾、清肝和胃之功。
加减:胃怕凉者,加干姜;烧心者,加地榆炭、炒栀子;烦躁易怒者,加郁金、炒白芍;胃糜烂者,加白及。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张杰名老中医工作室 周敬文 季阳整理)

赵荣莱从肝脾肾论治慢性腹泻

 名医名方二白通便汤 (2016-07-10 10:22:09)[编辑][删除]


邓晋妹 翟兴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亦不乏见。治疗从脾入手是正治,但常涉及肝、肾二脏,临床以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脾肾两虚最为常见。当然,虚中夹实、寒热互结、气湿交阻,或痰、瘀,或食积者,当相应治之。

•对于久泻不止、缠绵难愈、脾虚湿盛者,应在健脾渗湿的同时,酌加柴胡、升麻、煨葛根、防风等升脾胃清阳之气的药物,祛风、胜湿、止泻,不可犯“降之又降”之戒。

赵荣莱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临床工作50余年,在脾胃病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见解。现将其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简介如下。

从肝、脾、肾入手

慢性腹泻指病程至少在4周以上,常在6~8周,或间歇期在2~4周的复发性腹泻。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为主,轻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重者则大便溏薄稀软,甚至水样便,日数次、十数次不等,有时大便带有脓血、黏液。另外还可伴有肝脾肿大、肛周脓肿和瘘管、发热、贫血、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肠道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肿瘤如大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小肠吸收不良;动力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这些疾病均可出现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验案议【草根一生】

  赵荣莱从肝脾肾论治慢性腹泻 (2016-07-08 11:13:18)[编辑][删除]

 

                            小儿腹泻验案议【草根一生】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失节,寒温不适,长期输液,用抗生素易致脾土受伤,水谷不化,为湿滞菀积于肠胃,变为泄泻。《幼科发挥》说:“脾泻者,即胃泻也,谓脾不能约束其胃,胃不能藏而泻也。但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多,自脾来者,则成黄糜,泻无度而少也。”本例患儿乃脾虚湿滞泄泻,素体脾胃虚弱为其本,湿滞为患为其标。故在治疗上,固本塞源之法,健脾益气,补中升清治其本,固涩止泻兼以行气化滞治其标。

                                                                     来某,男,11个月,2016年6月15日初诊。半月前因饮食失节,受凉后出现腹泻,起初为蛋花样稀便夹有泡沫,日行数次,曾输液,口服抗生素等治疗一周仍腹泻不止,遂来求治。刻诊:精神欠佳,面色萎黄,纳差,腹胀,肠鸣音亢进,大便为水样便,色黄,日行5~6次,排气或咳嗽时就有大便排出,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辨证:脾虚失运,湿自内生,清气下陷。

治法:健脾益气,补中升清,固涩止泻。

处方:黄芪,太子参,茯苓各10克,薏苡仁12克,焦白术15克,山药12克,砂仁,白蔻,升麻,石斛各5克,石榴皮,柿子叶各12克。2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小儿穴位贴敷疗法,内外疗法兼施。上药服后腹泻愈。

按: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取其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山药,薏米助其渗湿止泻;母虚及子,“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顾护肺卫之门户,使得邪不可侵;脾虚失运,清气下沉,用升麻得黄芪相助,升举中阳,使得清气上浮;石斛养阴益津,以防久泻脱水;砂仁、白蔻醒脾和胃,行气化滞;石榴皮、柿子叶固涩止泻治其标,是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对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使得脾胃得补,清气得升,湿滞得除,泄泻得止,此法于小儿慢性脾虚湿滞泄泻。


 


木耳一个泡涨捣碎,加白糖蒸十分钟。每日一到二次服用,约2天后大便成形正常!

慢性腹泻病因虽多,但究其源,乃各种病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乃其根本,正如李杲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伤而生也”。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久泻”范畴。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与湿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赵荣莱提出“慢性腹泻包括现代医学以及中医学的一系列病症,如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亦不乏见。治疗从脾入手是正治,但泄泻常涉及肝、肾二脏,临床以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脾肾两虚最为常见,常用健脾化湿法、调运肝脾法和健脾温肾法治疗。当然,虚中夹实、寒热互结、气湿交阻,或痰、瘀,或食积者,当相应治之。”

脾虚湿盛:最为多见,脾虚清阳不升,运化无权,水湿不能运化,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多与湿邪兼而为病,治宜健脾化湿。若寒湿之邪侵犯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而泄泻者,治宜健脾、温中、化湿。

肝脾不调: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正常,则脾运化健旺。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又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肝失疏泄,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在下表现为飧泻,而且还影响到胃的降浊和脾的运化,从而引起“肝脾不调”的病理表现,症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该病。

脾肾两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肠胃的消化吸收。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常,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病症。如调摄失宜,或泄泻日久,或年老久病,均可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滞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该病。此外,肾司开阖,开窍于二阴,又为胃之关,若肾阳不足,关闭不密,则大便下泄。诚如《景岳全书·泄泻》谓:“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此证宜以健脾温肾为治。

调肝运脾补肾为要

调肝运脾法

该法适用于肝脾不调证。症见:腹痛腹泻,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或食后欲厕,精神稍有紧张即可诱发或加重腹泻,胸胁胀满,失眠多梦,舌淡红或舌红,苔白,脉弦或细弦。慢性腹泻肝脾不调证,应标本同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遵痛泻要方之意,并参照乌梅丸,赵荣莱自拟调肝运脾汤:木香1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乌药10克,白芍10克,乌梅10克,干姜3克,吴茱萸3克,黄连3克。该方具有调肝运脾止泻的功效。

他强调“苍术为健脾要药,古代曾作为养生药用,其性味辛、苦、温而烈,运脾祛湿,且含有挥发油,有雄壮上行之气。余用此药一以运脾,二以升脾胃之阳,使脾气得升,脾运复常,再配以行散和胃之品,能使脾胃气机和畅,疾病向愈”。白术为健脾燥湿之要药,脾虚不运者不可不用;木香香窜,专行胃肠之气,可使三焦通利,脾气得运;乌药辛温,能通少阴、阳明之气,所谓治一切气,除一切冷,可治反胃、吐食、泻痢,消腹胀甚佳;乌梅、白芍味酸入肝,养肝之阴而柔肝,缓肝之急而止腹痛,且有涩肠止泻的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湿伤内,风胜之”,方中用防风,乃取风能胜湿之意,防风甘温,祛风胜湿,为祛风渗湿之要药,风药中之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并有土中泻木之功;吴茱萸专走肝经,缓肝急而止腹痛;干姜温中散寒,治脘腹冷痛,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称之“虽不专主一脏一腑,然黄中通理,守而不行,实是温养中土之正将,此温脾胃以止大肠之滑泄者。”黄连苦寒燥湿,厚肠胃,既平肝泻心,又涩肠止泻,且佐制吴茱萸、干姜之辛热,同时黄连与吴茱萸、干姜相配有辛开苦降,调畅寒热气机之意。上述诸药合用,共奏调肝运脾、消胀止痛、止泻之功,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健脾温肾法

该法健脾为先,兼顾补肾或脾肾双补,适用于脾肾两虚之久泻。临床症见:久泄不愈,饮食稍有不适或稍遇寒凉即泻,或五更泄泻,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或见腰膝酸软,肢寒畏冷,少腹冷痛,小便清长,耳鸣耳聋,失眠健忘,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或沉细。他自拟健脾温肾丸:党参15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补骨脂15克,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诃子10克,炒白芍15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小茴香10克,红藤15克。

赵荣莱认为,久病泄泻,脾气虚甚,湿蕴不化或久病及脾,脾肾两虚,宜脾肾双补。方中党参、茯苓、苍术、白术、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肾虚以肾气虚弱首当其冲,补肾以温补为要,补骨脂味辛苦,性大温,入肾经,具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之功,若肾阳虚甚,复加肉桂3克、干姜3~5克增强温补肾阳之功;木香、乌药行肠胃之气滞,调畅三焦;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小茴香温散中、下二焦寒凉之气,散寒止痛,若力不及,还可加入吴茱萸3~5克以助其功。脾肾两虚,肠胃气滞易致血运不行,故加入红藤一味,燥湿止泻,且行肠胃血瘀,活血化瘀而止痛。

对于久泻不止,缠绵难愈,脾虚湿盛者,他还强调在健脾渗湿的同时,酌加柴胡、升麻、煨葛根、防风等以升脾胃清阳之气的药物,祛风、胜湿、止泻,不可犯“降之又降”之戒。纯虚无邪,久泄脱肛者,则宜涩肠止泻。

此外,对于久泻不止或脾肾两虚的泄泻,温补脾气的同时,还要强调脾肾两脏先后天互补的关系。脾阳依赖肾阳温煦,如命火衰微,火不生土,可补火生土;单纯的脾胃虚弱、脾胃虚寒,也可以加入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

勿忘病证结合,中西合参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与精神因素、感染、饮食、胃肠道激素、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西医主要对症治疗,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特点,病证结合治疗该病效果肯定。

赵荣莱认为该病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肝脾不和,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多属实证,随病情发展,病程迁延日久,而变为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之证。如与情绪抑郁有密切关系,服药同时必须辅以心理疏导。

肠易激综合征的大便改变可有便秘和腹泻等,腹泻型患者因长期腹泻可伴有阴津不足,不宜过用淡渗利湿及过分燥烈之品。对腹泻型(脾肾阳虚证)患者应“阴阳互根”,补阳时要注意“阴中求阳”,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特别对阳虚阴亦不足的患者,更要“阴阳双补”。

湿热阻滞证,属邪实之证,湿性黏滞,与热邪胶结,久羁难愈,易耗正气,对苦寒、温燥药物的比重要酌情调整,治宜清热化湿。基本方药为:苍术15克,生白术15克,佩兰15克,白豆蔻6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乌药10 克,厚朴10克,干姜3克,黄连3克。湿热阻滞型泄泻,酌加草豆蔻、葛根等药。

肠道菌群失调症

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则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随着抗生素大量广泛的应用,该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等。其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发热、贫血、感染等,重者可并发休克,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等。对于肠道菌群失调较重引起的慢性腹泻,临床上还应结合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积极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给予益生菌重建肠道正常菌群等。

赵荣莱认为中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主要适用于肠道菌群紊乱中慢性轻症。其表现为慢性腹泻者,病变过程复杂,常出现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之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湿盛为标,邪气未尽,治疗上忌用固涩止泻之品,否则闭门留寇,变证蜂起。此病常治以健脾、化湿、止泻,基本方药:党参10 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生黄芪15克,补骨脂15克,草豆蔻10克。

总之,慢性泄泻其发病为机体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所致。脾虚湿盛是泄泻的主因。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常可涉及肝肾二脏。治疗上应扶正祛邪,视其所涉脏腑之标本、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邓晋妹 翟兴红)D4

王新陆运用奔豚汤治慢性腹泻 
摘自2020-7-17中国中医药报
张风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新陆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笔者侍诊左右,现举老师运用奔豚汤治疗慢性腹泻经验,以飨同道。
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具有清热利湿,养血行血,和胃降逆之效,现代常用来治疗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证属上述病机的疾病。
典型病案
李某,男, 55岁,2019年5月21日初诊。腹泻2年,每天大便约5~6次,便后肛门痒,同时伴有头晕、手脚麻木、易抽筋、怕冷、怕热、动易汗出、盗汗,咳嗽、咳痰、痰多色黄,口干、口臭、饮多喜凉,眠易醒,尿频、灼热感、小便气味重、夜尿3~4次,阴嚢潮湿、阳痿等。舌紫暗胖大,苔黄白腻,脉沉细弱。
处方:桑白皮48g,葛根30g,清半夏24g,生姜24g,黄芩12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甘草12g,10剂,水煎服,1日3次。
2019年6月2日二诊:服药后腹泻减轻,每日大便约2~3次,便后肛门不适消失;尿频减轻,尿灼热消失,头晕消失,夜尿2次,口干口苦减轻,阴囊潮湿减轻,阳痿好转。上方继续15剂,水煎服,1日3次。
2020年6月25日三诊:服药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腹泻消失,每日大便1~2次,尿频消失,夜尿1~2次,有时恶心。上方去当归、川芎、桑白皮,10剂,服完停药,随访至今,偶尔出现头晕,未再出现腹泻,阳痿痊愈。
按:患者以腹泻为主诉就诊,病位在大肠。营卫不和、腠理不固,故而动易汗出;汗出伤津、不能温煦,故而怕冷;口干口渴、小便频急灼热、夜尿频繁、阴囊潮湿、舌苔黄腻,说明存在湿热下注的情况;湿热停于上焦,则为咳嗽、咳黄痰。患者长期腹泻、汗出,丢失津液,故而脉沉细弱。该患者证型为湿热蕴结大肠、水饮冲逆、津亏血虚。治当清利湿热、和胃降逆、养血行血,方选奔豚汤。
奔豚汤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变方。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基础上,湿邪水饮更重,因而去掉了甘滋的大枣,气血更弱,加入辛凉生津的葛根,养血行血的当归、川芎,清利湿热补虚的桑白皮。因有湿邪存在,故保留辛温化饮的生姜、半夏,酸苦和营利水除痹的芍药以及调和诸药的生甘草,共成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养血行血之方,疗效显著。
奔豚汤功效为清利湿热、和胃降逆、养血疏肝。只要病机契合,皆可随症加减用之,不必拘泥于古方。在调节神经官能症、胃肠道功能紊乱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张风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