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邢台市内丘县扁鹊纪念馆:古柏苍山红荆秀发微阐幽玉带明

(2024-07-22 16:54:34)

河北邢台市内丘县扁鹊纪念馆:

古柏苍山红荆秀 发微阐幽玉带明

时间:2024-07-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汪正清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4/0717/17211814565471999_2290x1188.jpg

鹊山。

鹊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坐落在巍巍太行山脉的一个分支上,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地质现象“苍山玉带”:白色玉带位于黛青鹊山山腰,长约10千米,主要由石英石和长石组成。

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扁鹊纪念馆,包括“九龙柏”在内树龄超过2000年的古柏有上十棵,那深植于岩石之中盘错如织的根系、饱经沧桑的树干和青翠如新的枝叶,与“苍山”“玉带”遥相呼应,虔诚地守护在医祖扁鹊身旁,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扁鹊文化

邢台市政协委员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位于扁鹊祠的扁鹊纪念馆,从内丘县城去扁鹊祠的路上,在开阔地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鹊山玉带”。

晴空白云下的玉带,清新脱俗、洁白纯净,与鹊山的“黛青”形成鲜明的对应,引人入胜。

医祖扁鹊“发前人之未发,启后人之枢要”,发微阐幽,创立了中医药学“许多个第一”。望闻问切四诊、手术、药石(针灸)……我们看到听到的每一项“第一”,都相当令人震撼,心情用崇敬、膜拜不足以表达完全,高山仰止样的情愫油然而生。

红荆柽柳

内丘红荆学名柽柳,又称“西河柳”,是柽柳科柽柳属植物。柽柳有疏风散寒、解表止咳、升散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人们常把生在南方的红荆称为红荆,长在北方的叫作柽柳。红荆耐旱、耐寒、耐盐碱,代表着坚韧和顽强;柽柳常被赋予文人雅士的隐喻,因其细柔雅致的形象特质与文人的性格契合度相当高。

内丘红荆红色木质化的长枝,经冬不落,与绿色小枝相映成趣。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大宁河》诗中,有“荆箱扰扰拦街卖,红皱黄团满店头”的描述,表明红荆枝条在内丘一带使用非常普遍。在扁鹊墓正后方,有一株重点保护的红荆古树,结合扁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或许是人们觉得红荆枝条的特性贴近中国人“和为贵”的理念吧。“将相和”的故事由燕赵大地传遍五湖四海,也是这个理念的直白写照。

内丘中医

在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我们认真学习该院依托扁鹊文化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参观学习中药饮片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感受不一样的燕赵文化,领略三元结构地貌的特殊魅力。

内丘西部以山岭为主,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高海拔1822米;中部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约400米;东部以平原为主,最低海拔45米。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

内丘县中医院院长介绍,县中医院门诊大厅那尊葫芦雕塑,正好形象地概括了内丘“三个三分之一”地貌。当行业特征与地域地貌形成契合的时候,我们对内丘中医文化敬佩无比。

“药泉”畅想

考古人员在鹊山找到一块刻有“药泉”二字的石碑,据考证是元代平章政事(地方高级官员)不忽木手书,同时发现碑下有一泉。考古发现“药泉”石碑是与扁鹊庙碑廊内“一勺神浆”石碑为同一时期的碑刻。到了内丘才知道,其实“药泉”是指包括太子龙潭、太子泉和九龙泉在内的几处水源的统称,相传都是扁鹊熬药的取水源。想象一下,甘泉、深潭,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百姓安居乐业、安享太平……

笔者学习燕赵大地扁鹊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参观学习河北内丘特色中医专科建设及中药饮片管理经验;品尝鹊山湖的水,甘甜清爽、回味无穷;体验细腻、温润的“邢瓷”……对燕赵文化体会更深,对中医药文化感触更多,对“天下中医是一家”领悟更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河北学习回来,我一直在想,当遨游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持续接受中医药文化滋养,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跟兄弟省市尚有不小差距的时候,我们才会更有奋进的动力。(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药王山上侧柏香

 (2024-07-06 04:20:20)[编辑][删除]
药王山上侧柏香
摘自2024-7-5中国中医药报
汪正清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有着“渭北高原明珠”美誉的陕西省铜川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铜川人,他长期隐居行医所在的耀州“药王山”上,植被密布,常年郁郁葱葱,未待走近,就有浓香扑鼻。我对遍布满山的侧柏的清香印象最深。
侧柏全身都是宝。侧柏叶、柏子仁是常用中药。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功效。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作用。常闻侧柏香,身轻精神爽。侧柏的花语是“忍耐”,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侧柏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仿佛在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忍耐的品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轻易放弃。
作为中医药专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此行研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拜谒药王孙思邈。“方书之祖”《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很多方面都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对后世医学特别是中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理念,在人类医学伦理学和医学道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在中药标本展示室,我们认真参观544套中药标本,制作之精美、手书之工整以及收集之齐全,令人叹为观止。
孙思邈的主要作品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方》。他在《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其医德原则包括视人一等、不畏危险、临事不惑、审谛覃思等。在伤寒研究上孙思邈造诣很深:倡导专科细分,在《千金要方》中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包含“中和”的治疗观、“养性”为要的养生观、“三才合一”的整体观、“气一元论”的宇宙观以及《周易》象数思维的运用等。孙思邈发明了手指比量取穴法,创立“阿是穴”;倡行了葱管导尿术;强调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视预防医学,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另外,在碑林,关于《海上方》的传说也令人相当震撼。
在孙思邈纪念馆,医学典籍书架从底到顶,占满了一面墙。站在“墙”前,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个人显得那样渺小……跟之前站在孙思邈一千多年前的“手植柏”前一样,我们顶礼膜拜,心存敬畏,感叹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深知自己必须加倍努力。
在耀州,药王博学、青瓷温润、民风淳朴、历史厚重和“文明铜川 好人之城”深深印在脑海,让人久久还在回味。

博雅通儒耀杏林铁肩道义济苍生【草根一生】

 河北邢台市内丘县扁鹊纪念馆:古柏苍山红荆秀发微阐幽玉带明 (2015-05-01 20:00:49)[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博雅通儒耀杏林 铁肩道义济苍生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特色与学术精华勾要
陶国水 章轶立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30/46541430357598228.jpg
王仲奇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30/94151430357598556.jpg
王任之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30/47801430357598665.jpg
王乐匋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30/25771430357598681.jpg
王 键

    •多临证、多读书,勤实践、广涉猎,注重传承家学心法、领悟医学原理。

    •治学严谨,取径较宽,无门户之见,伤寒与温病兼收并蓄,扶阳与养阴调燮并举,博取折中而自成一家。

    •处方用药以轻巧灵动为风格,经方、时方及单方择效而从、并举并用。

    •致力于新安医学研究,尤重医案整理。

    •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传扬中华文化精髓。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在该地域产生、发展起来的医学流派,学术界称为“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鼎盛于明清,名医众多、群星璀璨、论著宏富、学派纷呈,曾引领全国中医潮流,被誉为“明清时期中医药的‘硅谷’”。发源于歙北的“新安王氏医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安王氏医学”的历史沿革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新安王氏内科”“富堨王氏内科”。考其源流,清·嘉道年间,歙县王家宅人王履中(字学健),受业于冯塘名医程敏之,得程氏真传,醉心岐黄,擅长杂病及虚劳病诊治,张之洞、左宗棠等常邀其诊病,医名远播苏、浙、赣、皖等地。王履中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秉承家学,悬壶一方,皆为名医。王养涵传子王仲奇,仲奇光大家学,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传家学于三弟王殿人、四弟王季翔、侄王任之及子女王樾亭、王惠娱、王燕娱。王樾亭传子王宏毅、王宏殷。王季翔传子王乐匋,王乐匋传子王键,王键传女王又闻。自清·嘉道迨至今日,王门薪火传承七世,绵延近两百年,从医者数,代有名医,影响深远。“新安王氏医学”以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特色,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特点

    “新安王氏医学”在家族师承授受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及师承教育,使得“新安王氏医学”精华能够让更多家族外学人传承衣钵,德泽杏林,造福患者。当年王仲奇在沪上行医,抄方侍诊的学生除子樾亭、女惠娱、燕娱外,尚有许多族外人。王仲奇常与孟河医派丁甘仁等医学名家切磋技艺,不断丰富家学;王任之建国不久即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组建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积极推动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展“新安医学”研究、坚持门诊,传道授业家学;王乐匋为新安医学和温病学学科带头人,新安医学首批研究生导师和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通过临床带教、指导研究生和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传承“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王键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医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高等中医院校教改,开展“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的研究与传承。

    “新安王氏医学”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国家名老中医传承项目,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让更多杏林学子受益,传承效果更好、力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更具有创新性,每代医家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以丰富“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如王仲奇临证重视“脑”的生理病理功能,治疗多从调补肝肾、督脉入手;王乐匋对心脑系病症的研究在王仲奇的基础上多有发挥,辨证重视“整体观”与“素体禀质”,认为心脑病证,涉心、肝、肾三脏,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多用“条达木郁”“培补肝肾”诸法,并强调“虫类药物的运用”。王键在临床诊治心脑病症时,与其父王乐匋一脉相承,并将“新安王氏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方面辨治经验、用药特色,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研究,科学阐释机理。“脑络欣通胶囊”便是根据王乐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方而开发的中药三类新药。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传统口授相传与现代科技手段并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正是“新安王氏医学”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新安王氏医学近现代四大家

    “新安王氏医学”源远流长,学术特点鲜明、理论内涵丰富。近现代,以王仲奇、王任之、王乐匋、王键为代表性医家。

    王仲奇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号懒翁。秉承家学、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淹贯百家。远宗仲景学说,近效程杏轩之论,勤耕深研徐灵胎、叶天士等众家学术思想,法古有训,自出新意。诊病通变,善用经方,擅治内伤杂病,饮誉海内外。医案及学术思想由王氏后人整理成《王仲奇医案》见世。

    王仲奇临证重视问诊,认为“医生治病之道,望闻问切,诊断以望字为首要。”重视“三因制宜”,认为“同样一个病,因气候、环境和每个人体质、年龄等不同,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用药取舍,有时差别很大,有时仅在分厘之间,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析病论治宗经旨而不囿,常引诸子之书及现代医学认识,阐述病机。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穷源,阐发脏腑病变机理,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诊治内伤杂病,注意照顾脾胃和肾气,不一味强调进补,擅施调理气血之剂。其对温病见解独到,认为湿温之邪表里兼受,病程缠绵、病势多变,治法上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祛湿,随机灵活运用。

    辨证立方,既守法度,又不拘泥。常以佩兰、青蒿、白薇、通草、杏仁、益元散等为芳香化湿基本药物;常取法夏、杏仁、木瓜、薏苡仁、鸡内金、橘红等健脾、渗湿之功;常施苏木、丹参、蒲公英、旋覆花、泽兰、枳实、茜草根、薏苡仁等奏清热、祛湿之效。

    临证处方,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并举,惟求一效,治疗瘀血病证,多取辛香行气之品,在诸理血药中配伍花类之品,如治肺痨咯血患者,以清和立法,以生地、海蛤、鹿衔草配凌霄花、山茶花、白茅花,清血热、理血气,升清降浊以调阴阳。王仲奇甚赞徐灵胎“药性专长”之说,注重选择有针对性药物,或以单方参入复方,取单方力专而厚,处方用药平稳精炼,常取效于“平淡之中”。治泄泻,多用海蛤粉、蛇含石、乌梅肉等;治淋浊,擅用川萆薢、紫贝齿等;治不寐,常用法半夏、龙骨、牡蛎等;治痢疾,每用禹余粮、赤石脂、莱菔子等;治哮喘,则用甜葶苈、鹅管石、法半夏等。治疗经脉闭阻,常用豨莶草、鹿衔草、石楠叶、鬼箭羽、白茄根、海风藤、海桐皮等;治肝肾亏虚,喜用野料豆、楮实子等;治营血亏虚,用鸡血藤、仙鹤草等。

    王仲奇精通药物炮制理论,炒、炙、同杵、炒去壳、隔纸炒、生姜汁和冲等,或以脚注,或以前缀书于处方。临床注重药物剂型变化对疗效的影响,据病情使用膏、丸、散剂。议膏方救弊补偏;制丸剂,扶正祛邪;造散末,酌盈济虚。

    王任之

    王任之(1916-1988),原名王广仁,字任之,少承家学,随伯父王仲奇习医,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对中医内科、妇科、骨科均有独到见地。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王任之医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等。

    建国不久,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由王任之担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其积极推动“新安医学”的研究,并坚持在安徽省立医院门诊,积极组织、参与指导全省危急重症的中医会诊工作。先后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诊治疾病。

    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诊治痿病,据病因病机分为“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调”四型,分别以通、补、消、和治疗大法,丰富了中医痿病的理论内涵和诊治思路。治疗各类型肝炎时,将病程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阳虚水聚”四阶段诊治。且认为气滞与血瘀往往并见,常以越鞠丸、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化裁;认为肝肾阴虚的同时,常伴有肝失疏泄,采用滋养肝肾法时,常以一贯煎为基本方,常加用延胡索、佛手柑等调达肝木。治疗黄疸秉承伯父王仲奇用叶天士清热利湿法经验,常用茯苓、谷麦芽、广皮、茵陈、大豆黄卷、米仁、丹皮、白术,淡渗利湿、清化湿热、消食和中。

    处方用药主张轻以取效,否则易使药过病所,每方药味多不超13味,佛手、玫瑰花、羌活、贝母等药物用量多在3克左右,黄连、细辛、吴茱萸等用量仅约1.5克。慎用猛烈之药,不求速功,缓缓图之,治疗脾肾不足之痿,选淫羊藿、炒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温助肾阳,慎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

    临证重视药物配伍,巧用对药,杏仁配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用治咳嗽、痰多;鹅管石配甜葶苈,泻肺消痰、纳气平喘,治咳喘或哮喘;磁石配干地黄,补血养心、护阴镇纳,治心悸、气短。也重视单验方运用,治口疮,以北细辛一味研末敷脐取效;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选用马鞭草、小青草、马兰、疳积草、龙葵、虎杖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王乐匋

    王乐匋(1921-1998),笔名老匋,别名默庐,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主要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等。

    王乐匋博雅通儒,诗、书、画、医兼修。与李济仁、余瀛鳌、吴锦洪等合作完成大型文献丛刊《新安医籍丛刊》,为进一步整理研究“新安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继承发扬地域医学、丰富中医各家学说方面阙功甚伟。

    王乐匋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享誉皖南,被誉为“王伤寒”。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

    王乐匋执伤寒法研究温病,主张“寒温统一”,认为仲景理论对治温有指导意义,推崇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说,认为擅治伤寒、温热者,都需把好“阳明”这一关。擅用石膏、大黄治阳明。会通仲景“六经分证学说”和张景岳“阳厥转阴”学说以处理外感病。

    从临床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尤其是用伤寒方法治温病者,别有新义。在吸取同道经验基础上,发挥吴又可《温疫论》“热邪散漫”之论,认为“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白虎不适用于邪已入胃之证”。

    重视络病理论,擅用“络少滋涵,治以养络”、“络脉瘀阻,通络搜络”、“络损血溢,治以弥络”等和络法,治疗胸痹、心悸、臌胀、积聚、胁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乳癖、中风后遗症、痿痹、顽固性失眠、脑血栓、前列腺增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

    王乐匋临证用药,以“慎”、“轻”、“巧”见长。所谓“慎”者,即用药应谨慎从事,最忌峻攻蛮补。凡需补者,必补中有消,以防增壅;需攻者,必攻中有补,以防伤正。遣方投药必三思而后行,猛烈之药,分毫计较。辨证一旦准确,必胸有定见而守方缓图,对于老年慢性病切不可贪朝夕之功,否则欲速而不达。

    所谓“轻”者,法取轻灵,不尚厚重。主张轻清流动,滋而不腻。滋补肝肾常选用干地黄、炒白芍、夜交藤、甘枸杞等,少用龟板、鳖甲、熟地、阿胶等质重味厚之品,方中常佐少量气药以防其滞,使静中有动。

    所谓“巧”者,遣药用思至巧。选用药物,两擅其用,如青橘叶既可疏肝理气,又使处方灵动活泼;桂枝既可温心阳又可通络散瘀,心阳不振见络瘀之象者,每多用之。

    王键

    王键(1956-),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担任教育部“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6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国家规划教材9部。

    王键继承家学多有发挥,将文献整理与现代研究成果和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相结合,先后主编出版了《新安医学精华系列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共23部),开设“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成为地方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新安医学”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键临床擅长治疗心系、脾系、肺系疾病,对于各种慢性疑难病症多有会心。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在恢复缓解期,是以气虚、阴虚为本,湿阻、瘀血、痰浊等为标,宜从“益气养阴”立法,酌加理气、化瘀、除湿之品,同时需辨明气阴亏虚的先后主次。

    治疗痹证经验独到,主张“祛邪扶正,通补兼施”“辨位用药,虫类搜风”“三因治宜,杂和以治”。常用羌活、独活、薏苡仁、杜红花、怀牛膝、鸡血藤、当归、蜈蚣等药。寒湿重者,从阳和汤意加减;热甚者,取丹溪“二妙散”意化裁。善据病症不同部位选药,颈项痛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下肢痛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用皂角刺、淫羊藿;腰痛用地鳖虫;关节僵肿变形用露蜂房。久病入络,酌加虫类药,以蜈蚣、全蝎搜风剔络;选僵蚕祛风痰;晚蚕砂除湿解痉。

    临证重视湿邪诊治,灵活运用化湿法,注重条畅全身气血。在诸多化湿法中,倡用健脾化湿法,认为脾虚乃湿病之本,喜用白术、石菖蒲、茯苓、薏苡仁、瓜蒌、枳壳、陈皮等健脾化湿、梳理气机。

    用药风格与家学一脉相承,轻清灵动,慢性前列腺炎选用五草饮(马鞭草、益母草、猫爪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为基本方。擅用佛耳草、垂盆草、土狗、功劳叶、炙白鸡冠花、水红花子等本地中草药。重视药材质量及煎煮方法,倡用台乌药、宣木瓜、杭菊花、霍石斛等道地药材;讲究炮制方法,选竹沥半夏、清炙枇杷叶、漂苍术、沉香曲、洗腹皮等,用经方倡遵古法煎煮。

    “新安王氏医学”薪火传承七世,其独特的学术内涵和临床经验,对于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堪为其他医学流派借鉴。

德医双馨赞万全【草根一生】

  博雅通儒耀杏林铁肩道义济苍生【草根一生】 (2015-05-04 09:21:25)[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6_6748.jpg         历代著名的医家以他们的德医双馨,为中医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明代医家万全,擅长儿科。一次他仇家的儿子患咳嗽吐血,久治不愈,无奈只好来请万全。万全毫不犹豫立即前去诊治。患儿服了几剂中药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主家仍然对万全心存疑虑,又请来了一位大夫。这时,有人看不过就劝万全一走了之。万全却说:“他就一个儿子,非我不能治。我走了,如果耽误了这孩子,即便不是我杀了他,也是我的过错呀。”看了那位大夫开的处方,万全认为药不对症,诚恳地劝其更改。那个大夫拒不采纳,主家也随身附和。万全无奈,只好离开。临行前,他又去看了病儿,抚摸着孩子的头说道:“这些药,切记少吃些!”结果病儿只喝了几口,病情就急转直下,生命危在旦夕。病儿的父亲不得不再次厚着脸皮去请万全,万全仍不计较,再次前来悉心诊治,终于治好了这孩子的病。

    明代医家赵贞观医术高超,为人忠厚。他在为病人精心诊断处方后,还常常在半夜里,不顾月黑风高,道路坎坷,亲自前往病人家里,询问病人服药后的效果。不仅是赵贞观,清代医家许溶更是细心备至。有一次,他出诊看完病,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就寝后,忽然想到给病人的处方中多开了一味药,不太合适。他马上穿衣起身,赶到药铺时已经关门了,他坚持叫开了门,买了药,又急急忙忙给病人送去。那个病人服了药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些医家能够对病人如此极端地负责任,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康复当作头等大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为此设立了中医临床经典传承专项,我有幸参与刘小虹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依托工作室,我更进一步对导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验证等多方面的研究。刘老师谦虚地说,她的很多经验都是传承科室的老一辈医家的,还不能够提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师带徒是中医千百年来传授宝贵临床经验的模式,她希望学生做到传承的同时,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刘老师门下接受五年多时间的教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