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更具有创新性,每代医家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以丰富“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如王仲奇临证重视“脑”的生理病理功能,治疗多从调补肝肾、督脉入手;王乐匋对心脑系病症的研究在王仲奇的基础上多有发挥,辨证重视“整体观”与“素体禀质”,认为心脑病证,涉心、肝、肾三脏,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多用“条达木郁”“培补肝肾”诸法,并强调“虫类药物的运用”。王键在临床诊治心脑病症时,与其父王乐匋一脉相承,并将“新安王氏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方面辨治经验、用药特色,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研究,科学阐释机理。“脑络欣通胶囊”便是根据王乐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方而开发的中药三类新药。
王仲奇临证重视问诊,认为“医生治病之道,望闻问切,诊断以望字为首要。”重视“三因制宜”,认为“同样一个病,因气候、环境和每个人体质、年龄等不同,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用药取舍,有时差别很大,有时仅在分厘之间,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析病论治宗经旨而不囿,常引诸子之书及现代医学认识,阐述病机。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穷源,阐发脏腑病变机理,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诊治内伤杂病,注意照顾脾胃和肾气,不一味强调进补,擅施调理气血之剂。其对温病见解独到,认为湿温之邪表里兼受,病程缠绵、病势多变,治法上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祛湿,随机灵活运用。
辨证立方,既守法度,又不拘泥。常以佩兰、青蒿、白薇、通草、杏仁、益元散等为芳香化湿基本药物;常取法夏、杏仁、木瓜、薏苡仁、鸡内金、橘红等健脾、渗湿之功;常施苏木、丹参、蒲公英、旋覆花、泽兰、枳实、茜草根、薏苡仁等奏清热、祛湿之效。
临证处方,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并举,惟求一效,治疗瘀血病证,多取辛香行气之品,在诸理血药中配伍花类之品,如治肺痨咯血患者,以清和立法,以生地、海蛤、鹿衔草配凌霄花、山茶花、白茅花,清血热、理血气,升清降浊以调阴阳。王仲奇甚赞徐灵胎“药性专长”之说,注重选择有针对性药物,或以单方参入复方,取单方力专而厚,处方用药平稳精炼,常取效于“平淡之中”。治泄泻,多用海蛤粉、蛇含石、乌梅肉等;治淋浊,擅用川萆薢、紫贝齿等;治不寐,常用法半夏、龙骨、牡蛎等;治痢疾,每用禹余粮、赤石脂、莱菔子等;治哮喘,则用甜葶苈、鹅管石、法半夏等。治疗经脉闭阻,常用豨莶草、鹿衔草、石楠叶、鬼箭羽、白茄根、海风藤、海桐皮等;治肝肾亏虚,喜用野料豆、楮实子等;治营血亏虚,用鸡血藤、仙鹤草等。
王任之。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诊治痿病,据病因病机分为“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调”四型,分别以通、补、消、和治疗大法,丰富了中医痿病的理论内涵和诊治思路。治疗各类型肝炎时,将病程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阳虚水聚”四阶段诊治。且认为气滞与血瘀往往并见,常以越鞠丸、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方化裁;认为肝肾阴虚的同时,常伴有肝失疏泄,采用滋养肝肾法时,常以一贯煎为基本方,常加用延胡索、佛手柑等调达肝木。治疗黄疸秉承伯父王仲奇用叶天士清热利湿法经验,常用茯苓、谷麦芽、广皮、茵陈、大豆黄卷、米仁、丹皮、白术,淡渗利湿、清化湿热、消食和中。
处方用药主张轻以取效,否则易使药过病所,每方药味多不超13味,佛手、玫瑰花、羌活、贝母等药物用量多在3克左右,黄连、细辛、吴茱萸等用量仅约1.5克。慎用猛烈之药,不求速功,缓缓图之,治疗脾肾不足之痿,选淫羊藿、炒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温助肾阳,慎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
临证重视药物配伍,巧用对药,杏仁配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用治咳嗽、痰多;鹅管石配甜葶苈,泻肺消痰、纳气平喘,治咳喘或哮喘;磁石配干地黄,补血养心、护阴镇纳,治心悸、气短。也重视单验方运用,治口疮,以北细辛一味研末敷脐取效;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选用马鞭草、小青草、马兰、疳积草、龙葵、虎杖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王乐匋
王乐匋(1921-1998)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主要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等。
享誉皖南,被誉为“王伤寒”。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
王乐匋执伤寒法研究温病,主张“寒温统一”,认为仲景理论对治温有指导意义,推崇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说,认为擅治伤寒、温热者,都需把好“阳明”这一关。擅用石膏、大黄治阳明。会通仲景“六经分证学说”和张景岳“阳厥转阴”学说以处理外感病。
从临床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的方剂,尤其是用伤寒方法治温病者,别有新义。在吸取同道经验基础上,发挥吴又可《温疫论》“热邪散漫”之论,认为“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白虎不适用于邪已入胃之证”。
重视络病理论,擅用“络少滋涵,治以养络”、“络脉瘀阻,通络搜络”、“络损血溢,治以弥络”等和络法,治疗胸痹、心悸、臌胀、积聚、胁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乳癖、中风后遗症、痿痹、顽固性失眠、脑血栓、前列腺增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
王乐匋临证用药,以“慎”、“轻”、“巧”见长。所谓“慎”者,即用药应谨慎从事,最忌峻攻蛮补。凡需补者,必补中有消,以防增壅;需攻者,必攻中有补,以防伤正。遣方投药必三思而后行,猛烈之药,分毫计较。辨证一旦准确,必胸有定见而守方缓图,对于老年慢性病切不可贪朝夕之功,否则欲速而不达。
所谓“轻”者,法取轻灵,不尚厚重。主张轻清流动,滋而不腻。滋补肝肾常选用干地黄、炒白芍、夜交藤、甘枸杞等,少用龟板、鳖甲、熟地、阿胶等质重味厚之品,方中常佐少量气药以防其滞,使静中有动。
所谓“巧”者,遣药用思至巧。选用药物,两擅其用,如青橘叶既可疏肝理气,又使处方灵动活泼;桂枝既可温心阳又可通络散瘀,心阳不振见络瘀之象者,每多用之。
王键(1956-),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先后主编出版了《新安医学精华系列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共23部),开设“擅长治疗心系、脾系、肺系疾病,对于各种慢性疑难病症多有会心。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在恢复缓解期,是以气虚、阴虚为本,湿阻、瘀血、痰浊等为标,宜从“益气养阴”立法,酌加理气、化瘀、除湿之品,同时需辨明气阴亏虚的先后主次。
治疗痹证经验独到,主张“祛邪扶正,通补兼施”“辨位用药,虫类搜风”“三因治宜,杂和以治”。常用羌活、独活、薏苡仁、杜红花、怀牛膝、鸡血藤、当归、蜈蚣等药。寒湿重者,从阳和汤意加减;热甚者,取丹溪“二妙散”意化裁。善据病症不同部位选药,颈项痛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下肢痛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用皂角刺、淫羊藿;腰痛用地鳖虫;关节僵肿变形用露蜂房。久病入络,酌加虫类药,以蜈蚣、全蝎搜风剔络;选僵蚕祛风痰;晚蚕砂除湿解痉。
临证重视湿邪诊治,灵活运用化湿法,注重条畅全身气血。在诸多化湿法中,倡用健脾化湿法,认为脾虚乃湿病之本,喜用白术、石菖蒲、茯苓、薏苡仁、瓜蒌、枳壳、陈皮等健脾化湿、梳理气机。
用药风格与家学一脉相承,轻清灵动,慢性前列腺炎选用五草饮(马鞭草、益母草、猫爪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为基本方。擅用佛耳草、垂盆草、土狗、功劳叶、炙白鸡冠花、水红花子等本地中草药。重视药材质量及煎煮方法,倡用台乌药、宣木瓜、杭菊花、霍石斛等道地药材;讲究炮制方法,选竹沥半夏、清炙枇杷叶、漂苍术、沉香曲、洗腹皮等,用经方倡遵古法煎煮。
。
德医双馨赞万全【草根一生】
(2015-05-04
09:21:25)[编辑][删除]